古今词义的异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8209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词义的异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今词义的异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今词义的异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今词义的异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今词义的异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今词义的异同.docx

《古今词义的异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词义的异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今词义的异同.docx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学目的】掌握古今词义在范围上与情感色彩上的各种差异,培养学生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避免犯以今训古的错误。

【教学重点】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教学难点】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的情况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3学时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也必然随之发展,而语言中发展得最快的是词汇。

汉语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外,还表现为词义的不断演变。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主要为一些基本词汇,如人,马,牛,日,月。

其中日、月在现代汉语中已复音化为太阳、月亮,但它们还保留在一些合成词中,如日光,日食,月光,明月等。

它们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也体现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不是很多,它虽然会防碍我们正确理解古书,但只要我们在学习中特别加以注意就可克服。

如“绸”:

《说文·纟部》:

“绸,缪也。

”《诗经·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未雨绸缪:

比喻事先准备。

《诗经·豳风·鸱鸮(chixiao)》:

“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这里指修补。

鸱鸮在未下雨时就啄剥桑树皮,修补窝巢。

抢:

《战国策·秦策》: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

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推测“行李”的来由:

《说文》:

“行,人之步趋也。

”《说文·木部》:

“李,果也。

”《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表示朋友间的赠答来往。

出使时需要带礼物,故称出使的人为行李。

后指外出自备的东西。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而这种差异往往被我们忽视,因而也就常常误解古意。

这种差异可分为词义范围的差异与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两种情况。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1.词义范围的差异

(1)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中。

如“菜”、“睡”。

另如:

荤:

《说文·艹部》:

“荤,臭菜也。

”后转为肉食。

南朝梁宗懔(lin)《荆楚岁时记》:

“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

再如“江、河”。

粮:

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

《庄子·逍遥游》: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

“居家为食,行道曰粮。

”后来泛指各种粮食。

郑玄注:

“行道曰粮,止居曰食。

”桂馥《说文义证》:

“粮乃行者之干食”

响:

古专指回声。

《说文·音部》:

“响,声也。

从音,向声。

”《玉篇·音部》:

“响,应声也。

”乡原意为对食。

贾谊《过秦论》:

“天下云集回应”。

《水经注·江水》: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今泛指声音。

洛宾王《在狱鸣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沉。

(2)词义缩小。

它的特点是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中。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

如“宫”、“瓦”。

《说文·宀部》:

“宫,室也”。

《周易》:

“上古之时,民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现用于某

些文化娱乐场所外,如“文化宫”、“少年宫”。

也用于道

教的场所。

如“上清宫”。

“臭”本指味道,后指难闻的味道。

禽:

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

《说文》:

“禽,走兽之总名。

”《白虎通》:

“禽者何?

鸟兽之总名。

”《周礼·天官·庖人》:

“有六禽。

”郑玄注:

“宜为羔、豚、犊、麛、雉、雁。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

“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

•虫:

古代对动物的总称。

《尔雅·释虫》: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大戴礼记·易本命》: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后指人以外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

“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

”再后来专指昆虫。

今方言中,今方言中,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人为裸虫,鱼为鳞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

坟:

古义指大土堆。

《方言》卷一:

“坟,地大也。

青幽之间,凡地高大者谓之坟”。

《九歌·哀郢》: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后指坟墓。

《礼记·檀弓上》:

“古者墓而不坟。

(3)词义范围转移。

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

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

如:

汤:

《说文·水部》:

“汤,热水也。

”《山海经》:

“日出于汤谷”。

涕:

《诗经·陈风·泽陂》:

“涕泗滂沱。

”毛亨传:

“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后来由眼泪变为鼻涕。

如《出师表》:

“临表涕零。

寺:

古义指官署。

《说文·寸部》: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从寸,之声”如汉大理寺、太常寺。

今义指寺院。

汉代有鸿胪寺,专门接待外宾的地方。

东汉明帝年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应邀来洛阳,起先就住在鸿胪寺。

不久,在洛阳西门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与安置经传,并以驮运经卷的白马命名,又袭用当时官署之称,名曰“白马寺”。

随着弘法运动的展开,寺院逐渐成为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场所的专称,而其官署之义反而隐没不见了。

侍人,寺人地位逐渐走低。

2.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显著的差别。

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

词义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1)由褒义变为贬义

复辟:

古义指恢复君位。

《说文》:

“辟,法也。

”《明史·王骥传》:

“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感情色彩为褒义。

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用作贬义如臭名昭著的“张勋复辟”。

爪牙:

古义指勇猛的干将、得力的助手,后来指坏人的帮凶。

走狗:

本指猎犬,至少为中性词。

《史记·淮阴侯列传》:

“狡兔死,走狗烹”。

明郑板桥常刻一印章:

“徐青藤门下之走狗。

”《世说新语·品藻》:

“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2)由贬义变为褒义

锻炼:

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

《汉书·路温舒传》:

“则锻炼而周纳之。

”《后汉书·韦彪传》: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注:

“锻炼犹成熟也。

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

”用为贬义。

今义则用为褒义。

(3)还有一些词,本无所谓褒贬,后来产生感情色彩。

a有的由中性变为褒义.

祥:

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

《左传·僖公十六年》:

“是何祥也?

吉凶安在?

”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

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

“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

”为褒义。

b由中性变为贬义。

谤:

古义指背后议论人。

《战国策·齐策》: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今义则指诽谤、诬陷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有些词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异。

表现是古义轻今义重或者古义重今义轻。

词义由轻变重

诛:

古义为责备。

《说文·言部》:

“诛,责也。

”《论语·公冶长》: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成语有“口诛笔伐”、“天诛地灭”。

恨:

古义指遗憾。

《史记·淮阴侯列传》: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出师表》:

“未尝不痛恨桓灵也。

”《洛阳伽蓝记》:

“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明显加重。

李贺《老夫采玉歌》: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词义由重变轻

“感激”古义为激愤,而今义为感谢。

再如“怨”。

《说文·心部》:

“怨,恚也”。

《史记·秦本纪》:

“缪公之怨此三人如骨髓”。

《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史记·袁盎列传》:

“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

购:

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

《说文·贝部》:

“购,以财有所求也。

”《史记·项羽本纪》:

“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

”今义指一般的购买。

《清史稿·兵志》:

“请令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炮。

三、注意

1.“古”是个历史概念,“古”和“今”不能截然分开。

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些连用的单音词不要误解为双音词。

如:

睡觉虽然消息妻子繁殖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春秋·内篇·杂说下》

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

《韩非子·存韩》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故圣人以身体之。

《淮南子·汜论》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齐风·东方未明》

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四、怎样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

1.要“求甚解”,发现疑义就要查阅工具书或前人的注解。

2.有些词的古义前人没有注意到,就要积累资料,掌握它经常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归纳比较,找出它的古义来。

 

鞌之战

“鞌”同“鞍”,异体字,《玉篇·革部》:

“鞌,亦作鞍。

”春秋时期齐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附近。

本文选自《左传·成公二年》,标题是后人所加,记述了公元前589年齐晋两个大国在鞌地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争。

鞌之战是春秋四大著名战役之一(晋楚城濮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

鞌之战爆发的原因:

这次战争的前八年,即前597年,晋国与楚国在邲这个地方打了一仗,楚胜晋败,晋国(景公)威望下降,这就引起北方另一大国-齐国(顷公)的争霸野心,齐国先后讨伐了莒国、鲁国、卫国,又与楚国结盟。

形势对晋国很不利。

晋国一方面整顿内部,另一方面又与鲁国、卫国、曹国等结盟。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来自楚国的威胁暂时得到缓和,但齐晋的矛盾却尖锐起来,表现在:

一、公元前592年,晋国代表在齐国受辱。

晋国派郤克到齐国参加一个盟会,齐顷公在内室里挂上帷帐,让妇女们在里面窃视。

郤克一登上台阶,妇女们看见他一跛一跛的,就哗然大笑起来。

郤克勃然大怒。

一离开齐国,就发誓说:

这个仇不报,就再也不渡黄河向东来了。

郤克回到晋国,就建议讨伐齐国。

晋侯不听,他又请求带家兵讨伐,也未得到允许。

二、前589年,齐国与鲁国、卫国发生军事冲突,鲁国、卫国向晋国求救,这个问题关系到晋国对北方诸侯的领导权问题,晋、齐直接对抗也就不可避免。

晋侯命郤克为主帅,率车八百乘,向东进发,这时齐军正好打败卫国返回齐国。

晋兵追踪而至,晋军到了齐国的靡笄山下,齐侯也派人要求交战,说:

你们带了军队到敝国来,我们也稍稍有点兵力,明天早晨见面如何?

”第二天,就在鞌地打了一仗。

癸酉…鞌:

癸酉,纪日的干支,指成公二年6月17日。

师:

齐晋两国的军队。

陈:

读作zhèn,即“阵”字,布阵。

“陈”是古字,“阵”是后起字。

鲁成公二年6月17日,齐国和晋国的军队在鞍地摆开阵势。

邴夏:

人名,齐国大夫。

御,驾车。

“御齐侯”,齐侯,指齐顷公。

为动关系,为齐侯御。

邴夏给齐侯驾车。

逢丑父:

人名,齐国大夫。

为,动词,做;右:

车右,又称骖乘cānshèng,因其乘车时立于车之右,所以叫车右。

车右都是勇敢、有力气的人,负责保卫尊者或推车。

古时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但在作战中,君主或主帅要居中,御者居左。

邴夏居左,齐侯居中,逢丑父居右.。

晋……右:

解张,姓解名侯字张。

郤克,又称郤献子,姓郤,晋国大夫,是此战中晋军的主帅,晋解张给郤克驾车。

郑丘缓,人名,郑丘是复姓,郑丘缓作车右。

解张居左,郤克居中,自掌旗鼓,指挥三军,郑丘缓居右。

齐……驰之:

姑:

①姑且。

②时间副词,先。

从此说。

翦:

同“剪”,一对古今字。

翦除消灭,即消灭。

此:

这,这支军队,指晋军。

而:

顺承连词,而后。

朝食:

①早饭,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吃早饭。

我先消灭了这支部队然后吃早饭。

②会食。

《史记·齐太公世家》作:

“顷公曰:

驰之,破晋军会食。

”很显然,司马迁用“会”去对译《左传》的“朝”。

“朝”在古代有“会聚”的意思,“会食”指胜利后的犒赏性的庆功大会餐。

《史记·淮阴侯列传》:

“今日破赵会食。

”这是韩信的勉战令。

当与此同。

根据事理推断,双方作战是前一天就商定好了的,齐军在临战前不可能不训卒利兵,秣马蓐食,做这种常规的准备。

如果将“朝食”理解为“吃早饭”则齐军是处在饥饿状态下投入战斗的,这样大规模的战斗也不可能一时半刻就见分晓,自然是非败不可,齐军的指挥者无论如何也不会作出这样的安排的。

我先消灭了这支部队然后会食。

不介马而驰之:

介,①通“甲”,名词。

铠甲,受副词“不”修饰,带宾语“马”,活用为动词,当“披铠甲”讲。

“介马”是为动关系,给马披上铠甲。

②通“(jiè)”,马尾结,作动词,打结。

不给马尾打结。

驰,使劲赶马。

这个字反映了齐侯以求速胜的急切心情。

之:

指代晋军。

驰之:

驱马追赶晋军。

不给马披铠甲就驱马追赶晋军。

郤克…音:

于:

介词:

被,引介行为主动者。

郤克被箭射伤。

屦:

鞋;及:

介词,到。

流血到鞋上。

未绝鼓音:

绝:

断绝、停止。

活用为使动词,使……停止,没有让鼓音断绝、停止。

郤克是主帅,作战时自掌旗鼓,指挥三军。

鼓声是前进的号令。

他虽受重伤,但仍然坚持指挥三军,只说“余病矣”。

病、疾:

是一对同义词,一般情况下,在指身体患病时,“病”较严重。

“病”的使用范围较宽,凡极度劳累、伤势重都可以叫病。

这里“病”指伤势很重。

我受重伤了。

郤克讲这句话是说自己难以坚持了。

张侯…肘:

张侯即解张,这里是其字和名,古人名和字连用时,先字后名。

合:

交战,从一开始交战。

而:

顺承连词。

贯:

穿透,射穿。

及:

注[13]。

连词,和。

《史记·齐太公世家》:

“其御曰:

“我始入,再伤,不敢言疾,恐惧士卒,愿子忍之。

”再伤,指两次受伤,一箭贯手,一箭贯肘。

箭就射穿我的手和肘。

余折以御:

折:

①折断。

把箭折断。

以:

目的连词,以便。

②折,箭射进身体,不拔出来而将其折断,殊失事理。

折,指弯曲,弯曲身子驾车。

我把箭折断了驾车;我弯着身驾车。

左…忍之:

朱,红色;殷,红中带黑。

朱殷:

深红。

表颜色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染得深红。

左边的轮子被血染得深红。

岂,反诘副词,怎么。

怎么敢说受重伤呢?

吾子,对人的尊称,比“子”更亲热些,“您”。

忍,动词,忍耐。

您忍耐着它吧!

您忍耐一下这剧痛吧!

缓曰…病矣:

苟,假设连词,如果。

险,险要的地方,这个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此指难走的路。

从一开始交战,如果有难走的路,我一定下去推车。

子岂识之:

你难道知道这些吗?

虽同在一车,主将竟没有注意到车右下去推车,足见战争激烈的程度,也说明主将受重伤后仍然专心击鼓。

解张、郑丘缓都讲“自始合”,可见大战良久。

然,转折连词,可是,然而。

可是您确实受重伤了。

这说明郑丘缓发现郤克确实伤势很重,不能坚持击鼓了,表示一种非常惋惜的心情。

师之…鼓:

师,军队;在,存在。

这属于修辞学上的并提(把两个主谓句合叙成一个主谓句)。

意即:

全军的眼睛看着我们的旗帜,耳朵听着我们的鼓音,进和退,都听从它的指挥。

军队的耳目,都在我们的旗帜和鼓音上,进攻或撤退,都听从它的指挥。

此车…大事:

殿,镇守。

集事,成事。

这辆车必须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才可以成全大事。

意:

我们三个人关系到全局的胜负,除战死外,决不能因任何原因离开岗位。

若之何,代词性的固定词组,作状语,译为“怎么”“为什么”。

其,语气词。

以,介词,因。

败,毁坏。

君,国君。

怎么能因为受伤而毁坏国君的大事呢?

擐甲…勉之:

擐huan,穿上。

甲,铠甲。

兵,兵器。

穿上铠甲,拿起兵器。

固,情态副词,本来。

即,走向。

本来就是走向死地。

及,动词,到,指达到的程度,受伤还没有达到死的程度。

勉,形容词,努力;之,语气助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也”。

您努力吧!

张侯鼓励郤克努力指挥,但郤克伤得太重,所以他就“左…鼓”

左…鼓:

左,左手;并,合并;辔,马缰绳,本来应双手执辔。

右,右手;援,取过;枹,鼓槌;鼓,动词,击鼓。

张侯勇敢顽强胜过郤克,他早负重伤,并未言病,最后并辔援枹,一身而兼二任。

马逸…不注:

逸,狂奔;止,停止,使动。

马狂奔起来不能让它停止,[整个]军队紧跟着它。

败绩,双音词,本指车子翻倒,引申为军队溃败。

败绩,指大败。

齐国的军队大败。

逐:

追赶。

三,作状语,周,动词,环绕。

华不注,山名,在今济南东北,此山孤峰凸起,周围地势平坦,战马可行驰骋。

追赶他们,三次环绕华不注(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这段写战争的主体部分,战争基调:

快、勇、韧,齐军进攻快,晋军的反击更快,晋军追得快,齐军逃得也快,否则早被追上。

晋齐双方都很勇敢,晋多一个“韧”,在困难中的坚持性,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韩厥梦……齐侯:

插叙头天夜里的事。

韩厥又叫韩献子,晋大夫,在这次战争中任司马,掌管祭祀、赏罚等军政。

在来齐途中,他曾以军法斩人,郤克闻后赶忙去制止,到达时人已斩,郤克马上通报全军,为韩厥分担错斩人的过失。

子舆,韩厥已故的父亲。

梦见父亲子舆对自己说。

旦,早晨,辟,今作“避”,古今字,回避、避开;左右,战车的左侧、右侧,明天早晨要避开战车的左侧、右侧。

本来韩厥是司马,应居车左,但他父亲在临战前夜托梦告诫他第二天作战不要在车的左右两侧。

故,所以;中,中间;从,跟从,这里指追赶。

所以在车中部驾车,追赶齐侯。

邴夏……子也:

其,远指代词,那;御者,驾车的人。

君子:

贵族,主语承前而省,这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的判断句。

射那个驾车的人,他是个贵族啊!

邴夏是齐侯的御者,他的话是对齐侯说的。

邴夏看到韩厥的仪态象个贵族,不象一般的御者。

(有人认为齐侯理解的“君子”有才德的人。

)“谓…礼也”这是齐侯的答话,说他是君子却又要射他,而,转斩连词。

非,否定副词“不”,礼,名词,礼教,活用为动词,合乎礼教。

不合乎礼教啊。

可见齐侯是多么愚蠢、虚伪。

射其……车中:

其,人称代词“他”左边的人。

越:

坠,落。

射他左边的人,[左边的人]翻落到车子下面。

毙,倒下。

“毙”在先秦绝大多数是“倒”的意思。

射他右边的人,[右边的人]倒在车子里面。

綦毋张…其右:

綦毋张,晋大夫,复姓綦毋。

丧,丢失。

綦毋张丢失了战车。

从:

跟随、追赶追赶上韩厥说。

请,表敬副词,请允许我。

寓:

寄,寄乘,引申为搭车,凡临时性的依托别人、别处称寄或寓。

请允许我搭车。

从:

有的注释言跟随,不确。

这里“从”应训为“就”。

《广雅.释诂三》:

“从,就也。

”《礼记.檀弓》:

“从而谢马”郑玄注“从犹就也。

”这里“从”指“依就”、“走向”之意。

应为:

走向车子左边、右边。

肘,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肘撞,韩厥都用肘撞他。

使之立于后,让他站在自己的后边。

韩厥执辔紧追齐侯,舍手用肘推綦毋张足见情势之急。

俛同俯,异体字。

低下身子。

定,放稳当;右,车右。

韩厥低下身子,放稳他的车右。

这一段写晋军追击中的两个片断,从侧面反映了战斗的情况。

韩厥的梦验自然不能看成是神灵的保佑,但从另一方面可看出他对战斗的考虑很多,他不受老规矩限制,易位居中驾车,相比之下,齐侯“谓…礼也”,显得很愚蠢,把严酷的战争当作儿戏,还自以为懂得礼法,太迂阔了。

逢……止:

公,齐侯;易位,交换位子。

逢丑父跟齐侯交换位子。

齐侯被追逐,情势危急,逢丑父知道齐侯可能被擒,所以趁韩厥俯身之际,和齐侯易位。

古时兵服,国君穿的与其他人一样,韩厥从未见过齐君,所以易位可以欺骗对方。

及,动词,到达。

华泉,水名,在华不注山下,流入济水。

将到华泉。

骖,骖马。

古代一车驾四马或三马,夹在车辕两边的叫“服”;服马边上的叫“骖”。

絓,《玉篇.糸部》:

“絓,止也,有行碍也。

”阻碍、绊住。

于,介词,被,引介动作的发出者。

木:

树。

骖马被树绊住而停止前进。

丑…之:

轏,同“栈”,栈车,是用竹木散柴编制成的轻便棚车。

逢丑父在栈车中睡觉,蛇从它的下面出来(栈车下)。

肱:

从肘到肩这一段,即胳膊,用胳膊撞击它。

根据陆宗达先生断句,应改为“丑父…击之,伤。

而匿之。

第一,从上文看,“丑父寝…击之”是说受伤的过程,“伤”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因此“伤”也就是前三句的结束语,应属于上,而不属于下,故以“伤”断句。

“匿之”是受伤后的新情况,所以应另作一句。

第二,凡“某而某之”这样的句法,有的是两个动宾结构的压缩(共宾结构),这两个动词必须有共同的宾语,《孟子·梁惠王上》: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伤而匿之”与此不同,“之”指伤,匿其伤,这个“之”不可能是“伤”的宾语。

有时前一动词是后一动词的状语。

《列子.汤问》: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笑着制止他);《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赐给樊哙一大斗酒,哙拜谢,站起身,“立而饮之”,站着喝了它。

这也与“伤而匿之”不同。

所以说“伤”应是独立成分,应独立成句,不能断为“伤而匿之”。

他被咬伤了。

而他却隐瞒了受伤的事。

故不能…及:

故,所以。

而,结果连词,因而。

及,动词,赶上,这里是“被赶上”的意思,所以不能推动战车因而被赶上,被韩厥追赶上。

“丑父寝…匿之”是原因,“故不…及”是结果,这是一个因果复句。

表原因的分句是一个联合复句,表结果的分句是一个紧缩的因果复句。

韩厥…进:

絷:

①绊马索,拴马的绳子,拴马足的绳索。

杜预注此文:

“絷,马绊也。

执之示修臣仆之职。

”②礼物。

在人们初见尊长,有送礼的习俗。

所送的礼物叫“贽”,又作“挚”。

《周礼.大宰》郑玄注:

“贽音至,本亦作挚。

”《仪礼.士相见礼》:

“不以挚不敢见。

”即便是两士(“士”是贵族的最低等级),相见时也必须有礼物。

又“始见于君,执挚至下…再拜稽首。

”可见臣见君除执挚以外,还要“再拜稽首”。

《左传.襄公25年》写郑国子展攻入陈国,见陈侯时“子展执絷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

”(杜注:

“承饮,奉觞。

示不失臣敬”)这里“执絷而见”与《仪礼》中执挚相见应是一致的,“絷”是“挚”的通假,同音相通。

本文写韩厥见齐侯与子展见陈侯应当是一致的。

“絷”也是“挚”的通假,韩厥到了齐侯的车马前,称自己是下臣,称齐侯和晋君为“两君”,又“再拜稽……进”,可见他是“以臣礼事之”。

杜预言军帅见败国之君要拿绊马索表示敬礼,是很不可信的。

韩厥拿着礼物站在齐侯马前。

再拜:

拜,拱手弯腰,作揖。

再拜,拜了两次。

稽首,叩头,古代最恭敬的一种跪拜礼,有二说:

一说先跪下,拱手至地,头至手,不触及地。

二说,跪下后,头至地。

整个动作很缓慢,只要知道是一种跪拜礼即行。

拜了两拜,然后稽首。

奉,“捧”的古字。

觞,盛酒器。

加:

一物加在另一物上,即把璧放在觞上。

璧:

一种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

以,承接连词,有时间先后关系。

进,进献。

捧着酒器,加上璧,而后献上。

寡君…地:

寡君,谦称。

在别国人面前谦称本国国君。

“为”,介词,替。

请,动词,请求(请求你不要进攻鲁卫,请求你宽容。

因为鞌之战前,齐曾伐鲁,卫曾侵齐,鲁、卫俱败,向晋国请求救兵,所以韩厥说“为鲁卫请”。

我国国君让群臣替鲁国、卫国请求。

[寡君]说“无…地”无,表禁止的否定副词,不要。

舆,众多;师,军队;舆师,许多军队,即大军。

陷入:

深入。

君地:

您的国土。

并说:

“不要让大军深入您的土地。

”意即:

恐被齐打败而不能返晋,这一层是代替晋君讲的。

下臣…两君:

下臣,谦称,韩厥在齐侯面前的谦称。

幸,形容词,幸运。

属,情态副词,恰巧。

当:

①动词,遇上;戎行:

兵车的行列(军队),恰巧遇上您的兵车行列(或军队)。

②当,动词,在,处在。

恰巧我处在我国兵车的行列(或军队),当然指晋军。

(此说不太好)。

无,动词,没有。

逃隐:

逃避,隐藏。

没有逃避隐藏的地方。

且,而且。

奔辟:

逃跑躲避。

忝,动词,辱,侮辱,使动词,使两国国君受辱。

而且害怕因为我逃跑躲避而使两国国君受侮辱,。

这一层说明自己不能不努力作战,不能不追赶齐侯。

臣辱……乏:

辱,动词使动用;戎士:

战士。

我使战士受辱(我当战士不称职)。

敢,表敬副词,冒昧。

敏,聪明,敢告你我不敏,冒昧地禀告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