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泛平原杨树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79602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泛平原杨树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黄泛平原杨树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黄泛平原杨树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黄泛平原杨树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黄泛平原杨树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泛平原杨树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docx

《黄泛平原杨树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泛平原杨树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泛平原杨树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docx

黄泛平原杨树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

第一章前言1

1.1研究背景1

1.2国内外杨树的研究现状2

1.2.1国内杨树的研究现状2

1.2.1.1杨树人工林的培育2

1.2.1.2水分和施肥管理技术2

1.2.1.3栽培密度的研究2

1.2.1.4林下间作的研究3

1.2.1.5国内林农复合经营发展历史和现状4

1.2.2国外杨树的研究现状4

1.2.2.1国外杨树栽培的研究进展4

1.2.2.2国外林农复合经营的历史与现状5

1.3杨树人工林多种经营的研究进展5

1.3.1对林木生长的影响5

1.3.2经济效益5

1.3.3杨树林下经营的模式6

1.3.3.1杨粮间作6

1.3.3.2杨草间作模式7

1.3.3.3其它间作模式7

1.4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7

1.4.1研究意义7

1.4.2研究内容8

1.4.2.1杨树林下种植高效经营模式研究8

1.4.2.2不同密度配置林分林下养殖模式调查研究8

1.4.2.3瘠薄立地杨树人工林栽培技术研究8

第二章杨树林下种植高效经营模式研究9

2.1试验区自然概况9

2.2林下种植试验点设置10

2.3林下种植试验设计10

2.3.1不同品种杨树林下种植对比试验10

2.3.2同一杨树品种林下种植不同作物对比试验11

2.3.3不同配置林分林下种植对比试验11

2.3.3.1相同行距不同株距林分林下种植试验11

2.3.3.2相同密度不同株行距配置林分林下种植试验11

2.4试验研究方法12

2.5结果与分析13

2.5.1不同品种杨树林分林下种植效益13

2.5.2林下种植不同作物效益15

2.5.3不同配置林分的林下种植效益18

2.5.3.1相同行距不同株距配置林分林下种植效益18

2.5.3.2相同密度不同株行距配置林分的林下种植效益20

2.6本章结论25

第三章杨树林下养殖高效经营模式调查研究25

3.1林下养禽26

3.1.1林下棚养肉鸭26

3.1.2林下棚养肉鸡26

3.1.3林下放养蛋鸡、肉鸡27

3.2林下养畜27

3.2.1舍饲林下养畜模式27

3.2.2放养与舍饲相结合林下养畜模式27

3.2.3舍饲与牧草种植相结合林下养畜模式27

3.3本章结论28

第四章瘠薄立地杨树高效栽培技术研究28

4.1试验区自然概况28

4.2瘠薄立地杨树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点设置28

4.3瘠薄立地杨树高效栽培技术试验设计29

4.3.1品种对比试验29

4.3.2造林密度配置试验29

4.3.3苗木规格对比试验29

4.3.4林地施肥试验30

4.3.5林地浇水试验30

4.3.6林地耕抚试验30

4.4瘠薄立地杨树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方法31

4.5结果分析31

4.5.1品种选择31

4.5.1.1生长量比较31

4.5.1.2形质指标比较39

4.5.1.3小结40

4.5.2瘠薄立地条件不同造林密度试验40

4.5.2.1不同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40

4.5.2.2不同造林密度对材种出材量及木材产值的影响42

4.5.3不同苗木规格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43

4.5.4不同肥料种类及施肥量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46

4.5.5浇水对杨树生长的影响50

4.5.6林地耕抚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52

4.6结论54

4.6.1品种组合选择54

4.6.2造林密度55

4.6.3苗木规格55

4.6.4合理施肥55

4.6.5合理灌溉55

4.6.6林地耕抚55

第五章结论与讨论56

5.1杨树林下种植高效经营模式研究56

5.2杨树林下养殖高效经营模式调查研究57

5.3瘠薄立地杨树栽培技术研究57

参考文献59

第一章前言

1.1研究背景

中国的森林资源相对贫乏,对木材量的需求增长快速,以及木材进口渠道和进口数量的限制,木材供应紧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解决木材短缺的问题,加大了发展人工林的力度。

杨树生长快速、高产、适应性强,广泛种植于国内外中纬度平原区。

杨树的木材应用广泛,在许多国家,杨木资源培育作为解决木材供应不足的重要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

国内外杨树栽培研究大多集中在提高杨树生物生产力方面。

主要包括适地适树、密度合理配置、水肥管理、种植方式、整地技术、杂草控制及萌芽等,通过一系列研究,从而优化出基于不同经营目的的栽培模式[1-2]。

杨树人工纯林抵御病虫害能力低下,自我恢复能力也不强,产量不高,种植效益偏低。

另一方面,由于杨树栽培效益低,杨树栽培和种植作物比较失去优势,导致现有的杨木砍伐,新造林的规模大大减少,杨树造林地也由原来的农田地全面转向瘠薄地,杨树的栽培陷入困境。

杨树人工林的复合经营大大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展复合经营,对当地的生态安全和木材加工业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如何创新经营模式提高杨树林地综合效益、如何实现瘠薄立地杨树速生丰产、如何降低杨树单一结构和缺乏抚育带来的病虫危害,成为黄泛平原地区杨树栽培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当前,杨树人工林复合管理理论有很多,很多地区都有所实践,然而,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背景、市场供应和生产技术不同,农民种植习惯的差异,研究符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实用、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和栽培技术,是特别重要的。

另一方面,在贫瘠的土地上进行杨树人工林栽培技术研究,保持和扩大的杨树栽培区,也是很重要的。

因此,合适的品种选择、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施肥和水分管理模式、高效的林分空间利用率、瘠薄立地的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对科学、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同时,也为保证食品安全和木材安全提供保障。

1.2国内外杨树的研究现状

1.2.1国内杨树的研究现状

1.2.1.1杨树人工林的培育

由于经营的目的不同,杨树分为三种经营模式:

短伐期经营、中短轮伐期经营和超短轮伐期经营[2]。

在生产应用中,主要以前两种模式为主。

短轮伐期经营:

主要目的是生产大径材。

短轮伐期周期一般是10~15年。

采伐的木材可用于建筑材料、木材、胶合板、人造板和纸。

在我国南部地区,此模式林分蓄积量183m3/hm2,胶合板的出材率达50%[3]。

使用这种模式的关键点在于:

选择立地指数为20~22m的立地条件,栽培密度应控制在208~625株hm-2[3],用两年生苗木,苗木高度≥4m,地径≥3.5cm,3年生时开始修剪,及时合理修剪,轮伐期内修剪2~3次[4]。

中短轮伐期经营:

此模式的密度在每亩66株~267株,轮伐期为4-8年[5-6]。

采用扦插或植株造林方式。

此模式经营的林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生长和产量不够稳定[5]。

木材可用于生产纤维板,纸浆生产和生物质能源等。

1.2.1.2水分和施肥管理技术

不同的灌溉量,杨树林木的生长情况不同。

地下滴灌能显著提高沙地杨树人工林生长量,土地生产力达到常规灌溉的6倍[6]。

地下滴灌的使用,使地下林木的根量增加,尤其是细根,达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森林土地收益[7]。

杨树不是耐旱植物,不适合在干旱的地区生长,可以选在水分充足的立地条件进行大面积栽植。

 

在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的地方,基肥和追肥在生长期的应用是必要的,对于促进杨树生长来讲尤为重要[8]。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但施氮肥量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次是磷肥,钾肥效果差一些。

如果与有机化肥配合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由于立地条件不同,最优施肥方式也不同。

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9,10]。

1.2.1.3栽培密度的研究

造林密度愈大,郁闭就愈早。

对于人工防护林,要想及早发挥林木的生态效益,应该提早考虑郁闭。

而人工用材林和经济林,要考虑林木的生长、水肥供应,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1,12]。

在一定范围内,随密度减小,林木生长量增大。

但随着密度降低,对总产出的也会减少。

不同种植密度,将导致抚育早晚不同。

密度大的情况下抚育期短,可以节省造林费用,但需要间伐,又会增大投资。

当种植密度大时,若不及时间伐,将导致林分的生长受到影响,降低产量和质量。

1.2.1.4林下间作的研究

林下间作是指利用林下空间栽植农作物。

不但对林木的生长有力,得到更高的木材产值,而且收获多种作物,大大提高了林地的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都在进行林下间作,主要间作的模式有林农、林草、林药、林菌等[13],由于各地的立地条件不同,适合各个地区的最优模型因地而异。

何林荣[14]等对浙江省武义县林下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林业政策法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了现有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科技扶持,加大人才队伍等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高岩[15]通过对山东宁阳县杨树速生丰产林林下经营模式的研究,用净现值法对林农、林菌、林禽三种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林菌间作模式是杨树速生丰产林发展林下经济的最优选择。

朱丽辉[16]通过阜新北部林下种植模式的研究,指出,林草间作促进了土壤肥力的改善,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充分有效的利用了空间,改善了环境,带动了农民发家致富。

使林业、草业、畜牧业协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比试验,得出林下种植紫花苜蓿,在宽冠型杨树林株行距为4m×6m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优。

徐振球[17]通过对江苏省泗阳县杨树复合经营模式的分析与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当地的林下间作模式进行了效益分析,得出在泗阳县杨树-平菇农林复合模式取得的效益最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林下种植模式,对提高产品多样性,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周围环境都有良好的作用。

米方秋[18]通过对杨粮间作模式的研究,指出决定杨粮间作经济效益的因素是木材和农作物的产值。

从净收益看,江苏省泗阳县林场内,30-3×5m和50-4×5m模式下的林下种植效益最高。

任国勇[19]通过对山东黄河故道风沙化土地杨农间作生态经济效益的分析研究,得出杨豆间作模式中杨树的生长状况最好,木材的出材量最大;杨麦间作的方式,林下作物能够取得良好的收益;杨苗间作方式取得最大的生态防护作用和最大的综合效益。

卢克芝[20]通过研究发现,宁阳县实验地内,I-107杨树的最优密度配置是4m×6m,最优的水肥方式是每年施氮肥3次,每次每株0.5kg,浇水4次。

施肥时应该考虑多种肥料的混合使用,以改善生态环境。

齐岩[21]建立了林农复合经营综合收益的预测和评价模型,对林农复合经营实践开展了研究,表明林农复合经营模式的综合收益最高,优于纯林和纯农经营模式。

并且,将预测模型应用与信息系统,对农民经营项目选择、经营周期等提供了实用性的建议。

时明芝[22]经过对鲁西黄河故道杨树人工林进行实验并探索出在此类土地上不同林龄的杨树人工林的最佳间作方式,结果表明,造林的行距10m,造林后马上林下种植,并延长林下间作的年限,能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

1.2.1.5国内林农复合经营发展历史和现状

林农复合经营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按时间先后,分为原始林农复合经营、传统林农复合经营、现代林农复合经营三个阶段。

现代林农复合经营从1920年左右开始,随工业时代的发展而形成。

其主要的特征是:

以系统生态学为依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合理的利用土地、水源、气候等自然资源和技术手段,劳动力等社会资源,形成林、农、牧等复合经营体系,创造更高的效益[23]。

事实上,目前我国的农林间作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却因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一直不被世界所了解[24]。

当前,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各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加强。

多种与复合经营有关的书籍相继出版,为中国发展农林复合经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25]。

1.2.2国外杨树的研究现状

1.2.2.1国外杨树栽培的研究进展

比利时的默兹河和斯海尔德河流域形成了种植杨树人工林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轮廓。

采取小密度造林,采伐之后,林下作物的生长得到发展,使土壤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植物群落慢慢建立,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1.2.2.2国外林农复合经营的历史与现状

据记载,国外农林复合经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00年前。

农林间作的研究和实践,初期多是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以非洲最为代表性。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刚开始对这种农林复合模式并不重视[26]。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才被逐渐重视。

美国科学家建立了生态农业系统的理论;荷兰、日本的科学家对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中的光与植物群体的关系进行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农林间作中其他小气候因子(水分、温度、湿度)等进行研究分析,这些都为农林复合经营提供了理论基础[27]。

东南亚地区农林发展的历史也很悠久,例如柚子林与水稻等间作,林、牧、蜂农林复合系统等[28]。

这些模式是在当地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综合管理系统。

国外对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29]。

1.3杨树人工林多种经营的研究进展

杨树是比较适合在林下进行间作的树种之一。

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越来越重视其生态效益。

例如,瑞典的能源计划,不仅把杨树作为一种能量来源,并把它们作为一种生物滤池并有效的使用。

法国的Mr.Terrason指出杨树在保持土壤上起到的巨大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杨农间作是杨树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3.1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林下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环境,进而促进林木的生长,增加林分蓄积量,提高产值,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明东[30]通过调查I-107杨树速生丰产林与西瓜、玉米的间作情况发现,西瓜和玉米均对I-107杨树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袁玉欣[31]利用“时空互补”的方式,研究间作条件下杨树的生长情况。

结果表明,在杨粮间作的平原地区,间作的方式可以提高树木的生长,有利于培育大径材,同时,由于间作林株行距的原因,杨树的偏冠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偏冠程度与间作年限呈正比。

姜岳忠[32]对林下种植不同间作物进行研究表明:

在林下进行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状况,增加林木的单株材积。

1.3.2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生产方式或产品质量的有效尺度和客观标准。

林下经济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利用森林资源,在林下发展农、林、牧的多种综合项目。

它不仅增强森林的生态保护功能,而且促进经济的发展,使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林下经济系统以生态工程为基础,通过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转化率,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32]。

这是提高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条新途径。

吴志文[33利用产业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认为林下产业是基于多重约束下的,以期实现的最大的生态效益的绿色经济产业。

李彧挥[34]利用湖南省安化县农民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经济林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

年龄、教育程度、从事职业、地面坡度、土壤侵蚀程度、土壤的生产能力、林地总面积、森林产品的销售技术和产品质量、启动资金的来源、市场信息等都对林下经济效益影响显著。

林业经济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的种植和养殖的森林资源优势,农业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培育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田野等对杨农复合经营和单一种植进行比较和评价,表明林农复合系统的十年的净收益是单一种植净收益的2~3倍[35]。

谢勇通过安徽省鸟沙林场等地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研究,得出结论,杨农间作有利于杨树的生长,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1.3.3杨树林下经营的模式

1.3.3.1杨粮间作

杨粮间作的研究历史是最悠久的。

吕士行等提出,在大株行距配置的杨粮间作中,前三年,作物产量比较平稳,间作三年后,作物的产量略有下降;而小的株行距林分里间作,间作三年后,作物产量下降明显[35]。

贾玉彬等通过对杨粮间作模式的研究,提出根据不同的间作年限,合理设置不同的行距,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36]。

李新平认为,杨树和小麦间作时,杨树栽植密度以3m×12m种植更合理[37]。

孙启祥认为,林分年龄对作物产量有影响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作物产量降低,间作年限最多达六年。

间作六年以上应采取控制措施,确保获得最好的效益[38]。

王颍认为,树木行距约20m,不超过六年的间作年限,作物产量可得到保证;为了确保间作长期的稳定性,可采取大间距的间作系统[39]。

1.3.3.2杨草间作模式

安树青在六年I-69杨林下引种牧草,利用多种技术建立了林下牧草系统,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森林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40]。

陈光玲通过对杨树和牧草间作模式和栽培技术的研究认为,采取宽行林带型、宽行和窄行相间林带型、片林型三种模式都能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41]。

1.3.3.3其它间作模式

除此之外,在江苏北部经济作物与杨树间作模式中,还有林下种植大豆,草木樨;还有杨树和油料作物间作、中药材间作等。

1.4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研究意义

菏泽是全国首批四个平原绿化达标地区之一,平原绿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菏泽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了4个决定,加快推进林业的发展,资源扩张,产业膨胀,林产品交易市场活跃,走出了一条具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形成了集培育、加工、交易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76]。

目前,菏泽市有林地面积已达540万亩,林木总蓄积量2810万m3,林木覆盖率达33.2%,现有加工企业3900余家,各类加工点4万多个,木制品年加工量1500万m3,产值180亿元。

近几年,国家林业局在这里先后举办了全国平原绿化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国林业产业发展研讨会、全国治沙工作会议、连续举办了10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造林绿化与产业发展的经验得以推广。

杨树是菏泽市种植面积最广的优势树种,目前人工林面积达到480万亩,蓄积量2530m3,占全市总量约90%;杨树也是最早形成产业化的树种,杨树木制品年加工量达1200万立方米,杨树对菏泽市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举足轻重。

我们开展了大量杨树研究,先后选出中菏1号等9个适宜本地栽培的新品种,研究出杨树快繁技术、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等。

本论文以国家林业局局重点项目《杨树速生丰产林优质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区域化实验》课题为依托,对杨树多种经营模式和高效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旨在提高菏泽市杨树人工林栽培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实用性的指导,为菏泽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4.2研究内容

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结合杨树基地、杨树加工规模较大的优势,开始探索林牧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到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出现一批成功典型,为系统总结和深入研究林业复合经营的效益与配套技术,本项目提出了杨树人工林高效经营模式与栽培技术的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为:

1.4.2.1杨树林下种植高效经营模式研究

(1)不同品种杨树林下种植对比试验。

选取3种不同品种的杨树,林下以相同的方式种植相同的农作物,通过观测杨树林木生长量、农作物的产量,计算林地的总收益,经过综合分析评价并进行对比。

(2)同一杨树品种林下种植不同作物对比试验。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杨树人工林品种,设置林下种植不同经济作物、绿化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多种复合经营模式,通过分别观测杨树的林木生长量和作物的产量并计算林地的总收益,经过综合的分析评价,选择出最适合当地的复合经营模式。

(3)不同配置林分林下种植对比试验。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杨树品种,在相同行距不同株距配置和相同密度不同株行距配置下,林下种植相同经济作物,通过观测杨树林木生长量、农作物产量,并计算林地的总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后,选择综合效益最大的林分配置。

1.4.2.2不同密度配置林分林下养殖模式调查研究

根据养殖区不同密度配置的杨树人工林,设置林下养羊、林下养牛、林下养鸡、林下养鸭经营模式,对模式林木和畜禽综合效益的评估分析,确定适合养殖的家禽品种、林分密度和林龄,从而创新林下养殖模式。

1.4.2.3瘠薄立地杨树人工林栽培技术研究

(1)品种对比试验

选择本区域推广应用的几个杨树品种,以在本地栽培时间最长、种植最广泛的杨树品种I-69、I-107为对照。

通过多点多年试验观测分析,筛选出适宜瘠薄立地条件的优良品种组合,以实现多无性系造林,最大程度发挥多无性系组合的生长潜力、生态功能等。

(2)造林密度配置试验

通过对不同密度下的林分林木生长量、出材量、产值及经济效益的调查与计算,筛选出适宜瘠薄立地条件种植的杨树最优密度配置。

(3)苗木规格对比试验

通过对两年生苗和一年生苗的杨树成活率、林木生长量和经济效益的调查与计算,经过综合分析,筛选出能取得最大效益的杨树苗木规格。

(4)林地施肥试验

不同肥料种类试验:

对杨树幼林分别以相同的方式,施用同量的不同种类的肥料,以不施肥作对照,分别调查计算林木生长量和效益,探讨不同肥种的效果。

不同施肥量试验:

对杨树幼林分别以相同的方式,施用相同种类而不同量的肥料,以不施肥作对照,分别调查计算林木生长量和效益,探讨不同施肥量的效果。

不同氮磷肥配比试验:

对杨树幼林施以相同的方式,施用不同氮肥与磷肥配比的肥料,以不施任何肥料为对照,分别调查计算林木生长量和效益,探讨不同肥料配比的效果。

(5)林地浇水试验

对杨树幼林进行林地施肥加浇水和只施肥不浇水对比试验,施肥种类为尿素。

探讨浇水对林木生长的促进效果。

(6)林地耕抚试验

以不同的耕抚深度,对杨树林地进行每年1次或2次的耕抚,且探讨耕抚深度和耕抚次数对幼树生长的影响。

第二章杨树林下种植高效经营模式研究

2.1试验区自然概况

菏泽市位于位于鲁、豫、苏、皖四省交界处,位于北纬34°39″~35°52″,东经114°45″~116°25″。

海拔高度68~37m左右。

平均坡降为1/4700。

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冲刷沉积,形成的地貌形态有河滩高地、缓平坡地、决口扇形地、垄岗高地、碟形洼地、沙质河槽地和背河槽洼地,以缓平坡地面积最大。

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18℃,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

1月平均气温零下1.8℃~0.9℃,7月平均气温25.8℃~28.1℃。

极端最高气温42.7℃,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9.6℃。

平均初霜日在10月25日,终霜日在3月31日,无霜期为213天。

年平均降水量为660mm,七、八月份降雨集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左右,有89.6%的降水量分布在日平均气温≥10℃期间内。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67小时。

本试区为黄河冲积土,主要土类有潮土、盐土、碱土、风砂土、褐土。

试验点属潮土类、盐化亚类和风砂土类固定亚类,土层深厚。

2.2林下种植试验点设置

林下种植试验点设在鄄城县第一林场、鄄城县董口乡双庙、鄄城县李进士堂镇堌堆寺村、鄄城县临濮乡孟庄村、鄄城县彭楼乡刘举人庄、东明县东明集林场、单县大沙河林场。

主要试验点土壤状况如下:

鄄城县第一林场:

试验林面积15hm2,鄄城金堤南河与金堤河分流处夹角地带,黄河决口扇形地经多次黄河水淤灌形成,粉沙质潮土,剖面层次不明显,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3.6g/kg,全氮0.45g/kg,有效磷2.1mg/kg,速效钾31.0mg/kg。

东明县东明集林场:

试验林面积46hm2。

土壤为灌淤潮土,沙壤质,pH值7.8;地下水位平均2m,雨季升至1m左右;土壤欠肥沃,有机质4.5g/kg,全氮0.41g/kg,有效磷3.6mg/kg,速效钾41mg/kg。

单县大沙河林场:

试验林面积24hm2,地貌类型属黄河决口扇形地,土壤通体为粉沙质潮土,剖面层次不明显,土壤瘠薄,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8g/k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