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运资金管理实践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876480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运资金管理实践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营运资金管理实践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营运资金管理实践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营运资金管理实践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营运资金管理实践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营运资金管理实践教学教案.docx

《营运资金管理实践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运资金管理实践教学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营运资金管理实践教学教案.docx

营运资金管理实践教学教案

营运资金管理

实训(践)教案

一、实训(践)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实训(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营运资金在企业的作用及相关的成本情况,懂得加速企业营运资金周转的重要意义;把握现金、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方法和技巧,获取企业营运资金政策的相关信息。

二、课时与地点

校内实训2课时、校外实训2课时,分别在会计实训室和实训合作基地进行。

三、实训(践)资料

根据教学要求,由实训教师提供和实训基地相关财务和业务资料。

四、实训(践)形式

案例讨论、校内模拟与基地实训。

五、实训(践)教学的要求

(一)校内实训要求

1.根据教师提供资料分析现金成本类型及相关成本;

附相关资料:

某公司每个月需要支付现金约800000元,公司在有价证券上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6.5%,每笔证券的交易费用为85元,公司的现金支付固定且连续。

(也可以是存货或应收账款)

2.确定现金持有量及成本;

3.分析企业现金的流转速度及对企业的影响。

(二)校外实训要求

1.在实训教师带领下对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情况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分析中要充分应用理论教学中的知识和方法;

2.收集并了解实训单位所在行业的平均水平,并确定实训单位在行业中的排位情况;

3.选择主要方面进行因素分析;

4.写出对营运资金筹资的认识。

(字数800左右)。

六、实训(践)教学内容

(一)实训(践)教学的内容

1.现金管理

2.应收帐款管理

3.存货管理

3.营运资金的持有和筹集政策

七、实训(践)教学步骤

 

(一)校内实训步骤

1.分析成本类型及相关成本;

2.确定计算持有量的方法;

3.计算最佳持有量和持有成本;

4.分析持有量的流转速度及对企业流动资金产生的影响;

5.教师点评。

(二)校外实训步骤

1.在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带领下,分析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构成比例,了解流动资产的质量状况;

2.了解实训单位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成本水平、主要作用或功能;

3.通过资料查证,了解实训单位所处行业的平均水平;

4.计算确定实训单位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异;

5.结合行业情况和实训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差异的因素分析;

6.分小组写出实训单位营运资金管理情况分析报告;

7.根据分析报告,为实训单位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8.比较营运资金管理中理论和实训(践)的差异,进一步体会营运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八、实训(践)教学考核

1.过程考核:

实训的各个步骤的执行与完成情况。

2.结果考核:

分析报告与建议。

 

实验材料

1.某企业预计下年度现金支出为180万元,机会成本率为8%,每次有价证券转换成本为100元,假定企业各期现金支出均衡。

要求:

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次数及持有现金的总成本。

2.某公司目前赊销收入为30万元,信用条件为N/30,变动成本率为70%,有价证券收益率为12%。

该公司为扩大销售,拟订了A、B两个信用条件方案。

A方案:

将信用条件放宽到N/60,预计赊销收入将增加8万元,坏账损失率为4%,预计收账费用2万元。

B方案:

将信用条件改为1/30,N/60,预计赊销收入将增加14万元,坏账损失率为5%,估计约有80%的客户(按赊销额计算)会利用折扣,预计收账费用万元。

要求:

根据以上资料,确定该企业应选择何种信用条件方案。

3.某公司预测的年度赊销收入为5500万元,信用条件为(N/30),变动成本率为70%.资金成本率为10%。

该公司为扩大销售,拟定了A、B两个信用条件方案。

A方案:

将信用条件放宽到(N/60),预计坏账损失率为4%,收账费用80万元。

B方案:

将信用条件改为(2/10、1/20、N/60),估计约有70%的客户(按赊销额计算)会利用2%的现金折扣,10%的客户会利用1%的现金折扣,坏账损失率为3%,收账费用60万元。

以上两方案均能使销售收入增长10%。

要求:

(1)填写下表空白处相应数字(必须写明计算过程)

(2)确定该企业应选择何种信用条件方案

信用条件分析表

项目

A(N/60)

B(2/10,1/20,N/60)

年赊销额

减:

现金折扣

年赊销净额

变动成本

信用成本前收益

信用成本:

平均收账期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维持赊销所需资金

机会成本

收账费用

坏账损失

信用成本后收益

4.某公司目前赊销收入为30万元,信用条件为N/30,变动成本率为70%,有价证券收益率为12%。

该公司为扩大销售,拟订了A、B两个信用条件方案。

A方案:

将信用条件放宽到N/60,预计赊销收入将增加8万元,坏账损失率为4%,预计收账费用2万元。

B方案:

将信用条件改为1/30,N/60,预计赊销收入将增加14万元,坏账损失率为5%,估计约有80%的客户(按赊销额计算)会利用折扣,预计收账费用万元。

要求:

根据以上资料,确定该企业应选择何种信用条件方案。

5、

 

___淮南市中学地理说课稿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设计

淮南二十中陈中

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和说备课反思六个部分:

说课环节

说课内容

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说教材

1、解读课标

通过影像资料的观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活动建议:

1、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2、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让学生收集家乡淮河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

运用FLASH动画,演示并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发展变化及其运动变化的机制,是初中地理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知识和地理必修1前三章内容延续和深化。

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后面山岳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以及选修教材《地质灾害》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3、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重点讲述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修饰作用的外力;三是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岩石圈物质循环。

在内外力部分,教材分别介绍了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部分,教材阐述了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更新过程,该部分内容可以看作是全课教材的小结。

说课环节

说课内容

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4、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说出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2.分析、比较地壳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3.分析、判断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

4.运用图示表达外力作用四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关系;

5.运用图表描述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地貌景观以及地貌实例的比较、分析、归纳,加深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与理解。

2.通过绘制示意图,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的相互联系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认识地貌演化的发生背景,提高了学习地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地壳变动和运动机制的学习,认识世界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建立内力和外力作用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为了实现课标要求和活动建议,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5、教学重点的确定

内、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和外力作用同时进行、相互作用,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其中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6、教学难点的确定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模拟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让学生分两步理解:

首先,弄清各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包括涉及到的主要内、外力作用;其次,模拟演示的箭头,明确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7、对教材的建议

课标版教材,加强了整体性和综合性,但知识点上出现了断层。

应适当增加知识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索欲望。

(如地质作用、地貌类型等)

根据我校高一学生基础和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达到课标要求,需对断层知识点加以补充。

说课环节

说课内容

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说教学方法

1、整体思路

注重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基于“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地理新课程理念,设计了利用身边丰富的地理素材进行教学的思路。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2、教学方法的选择

列表比较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实物模拟法等对不同知识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理解概念以后,以实际生活事例理解、归纳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达到教与学的最终目的。

由于地球表面形态对于人的视觉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尺度,一定要借助图片或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得到直观的认识。

3、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

实物模拟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等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教学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合作学习。

4、教学准备

四川汶川县地震视频、淮河河心洲短片、电脑模拟动画、酒精灯、玻璃缸、一块岩石

 

说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地表形态有初步了解,但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影响,了解不多,必须重点讲解;

2.能力基础: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已具备基本的地理分析、推理能力,适当引导能够条理清晰地概括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突破,具备相当的资料收集能力,可以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学生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以及日常从影视媒体和生活经验中获得的信息,对地球表面形态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地表形态尤其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属地质和地貌学的研究范畴,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更注重的是地表的形态变化和对人类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有关地质地貌的原理分析的过深过难,重点应放在地形地貌对人类的影响上,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来说明。

说课环节

说课内容

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2、学法指导

学会发现:

要善于从各种获得的地理信息中寻出最重要的信息。

学会推理:

要善于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推陈出新。

学会归纳:

要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较从容地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学会练习:

要在做练习过程中自觉养成分析出题者意图和及时订正的习惯,逐步提高变造、创设练习的能力。

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3、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合作探究活动

2、课堂问题探究活动

3、实验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前准备工作

Ⅰ、自主学习阶段:

(1天)

学生分组,并自主互助学习本节内容,按教学内容共分三组:

A组为内力作用,B组为外力作用,C组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每组小组长组织成员研究学习相关地理知识。

Ⅱ、问题探究阶段:

(1天)

各组讨论并提出问题,确定本组的探究课题,初步拟定调查计划。

A组:

内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主要有哪些?

(从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入手)

B组:

外内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主要有哪些?

(从内、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入手)

C组: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过程?

(从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入手)

、合作探究阶段:

(2天)

各组成员明确课题,分配任务,安排时间,着手调查。

调查途径:

网络报刊书籍等,野外实地考察、相关部门查访等。

调查结果:

可以小论文、幻灯片课件、调查报告、照片、图片、影视等多种形式,并推选一至两名学生做为各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团队合作和多种信息资源整合解决问题。

活动是极其开放的,没有固定的答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收集、整理、运用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发散思维,同时训练他们公开场合的表达能力,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说课环节

说课内容

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说教学过程

、成果展示阶段:

按照教学过程的进行,各小组推选代表在课堂上发言并展示成果。

由教师及同学进行评价,各小组之间互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课后完成此次小组合作探究的评价表(附表)。

(每组发言3分钟)

2、导入新课(3分钟)

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

(1)四川汶川县地震视频

(2)淮河河心洲短片(学生自拍,教师说明河心洲的形成和发展)

刚才的视频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事实:

地球地表形态是在发生不断变化的。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些地表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呢?

这种力量从哪里来的呢(来源的区别)?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社会责任感,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由对地表形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模拟演示(3分钟)

将学生收集影视和图片资料进行处理,转换成FLASH模拟动画,演示地震和淮河河心洲的形成,并指出两者的力量来源。

由于在教材中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比较远,我选择在课堂内通过内外力作用对比、模拟演示、新旧知识的联系、断层知识的补充等实现教学的预期效果。

4、澄清地理概念(3分钟)

根据力量来自地球内部还是地球外部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5、实验活动(4分钟)

将加热后的一块岩石放进玻璃缸内的水中,观察、描述岩石发生变化,并说明原因:

比较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区别。

通过实验和活动让学生理解风化和风力作用区别。

6、自主学习(8分钟)

请同学自己自学课本P74-77,根据课本上介绍的知识并合作讨论,完成下表:

(投影见附表1和附表2)

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方式、学习方法上更应充分挖掘丰富的教学或学习资源,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上有所突破,并作为主要目标来完成。

7、演绎深化(3分钟)

投影表3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有关地质地貌的原理分析的过深过难,重点应放在地形地貌对人类的影响上。

结合学生收集身边的例子来说明。

说课环节

说课内容

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8、学生活动(8分钟)

学生分组活动:

A组合作探究P75活动1;

B组合作探究P77活动

C组合作探究P75活动2

P75活动1比较简单,通过三根大理石柱的外观变化,即可判断海岸在不同时期处于何种运动状态,但第三问较难,需要对学生启发引导。

根据学生的推理进行电脑模拟动画演示,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看清地壳运动的过程。

P75活动2需要结合初中地理中国地形部分的内容,将中国主要山脉投影展示,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P77活动,学生对第一幅图片“黄土高原”应该能够比较好地认识,但黄土土质疏松、华北夏季多暴雨、植被较少,需教师作引导;第二幅图片是沙漠地区风蚀地貌景观;第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冰川地貌,学生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加以讲解:

高山冰川向下运动时,把地表物质刨掉并带走,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冰川融化,因此携带的大、小石块被散落到原地,形成图中景观。

9、FLASH演示(10分钟)

FLASH动画模拟演示图4.8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设问:

1岩石圈有哪三大类岩石?

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进行相互转化的?

观看动画: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②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名称?

哪些环节是属于内力作用?

哪些环节是属于外力作用?

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合作探究活动:

一方面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另一方面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说课环节

说课内容

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10、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课堂小结,投影板书。

教师利用板书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知识要点,从局部到整体,归纳总结,复习巩固知识

11、布置作业(2分钟)

让学生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并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要在做练习过程中自觉养成分析出题者意图和及时订正的习惯,逐步提高变造、创设练习的能力。

12、课外探究(2分钟)

根据学生收集淮河的相关图片资料,观察淮河上、中、下游地貌形态的特征,探讨其形成原因。

课堂知识延伸课外,学以致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呼应导入,并为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做知识铺垫.

说板书设计

见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知识的特点,将板书设计成纲领式板书和相互联系式板书相结合的板书形式。

既突出了板书提纲挈领、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又能简明地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说备课反思

1、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是否达到了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课堂教学设计能否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活动建议。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板书设计

 

附表1

地壳运动

运动方向

对岩层的影响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关系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附表2

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流水

侵蚀

溶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

流水搬运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流水沉积

风力沉积

海流沉积

附表3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相互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