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技术规范头颈部CT扫描技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871866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T和MRI技术规范头颈部CT扫描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CT和MRI技术规范头颈部CT扫描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CT和MRI技术规范头颈部CT扫描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CT和MRI技术规范头颈部CT扫描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CT和MRI技术规范头颈部CT扫描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T和MRI技术规范头颈部CT扫描技术.docx

《CT和MRI技术规范头颈部CT扫描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和MRI技术规范头颈部CT扫描技术.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T和MRI技术规范头颈部CT扫描技术.docx

CT和MRI技术规范头颈部CT扫描技术

头颈部CT扫描技术

第一节颅脑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颅脑急性出血、梗死、外伤、畸形、积水、肿瘤、炎症以及脑实质变性和脑萎缩等疾病。

二、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

取仰卧位,头部置于检查床头架内,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正中定位线重合,使头部位于扫描野的中心,听眦线垂直于检查床。

常规以听眦线或听眶上线为扫描基线,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

(2)参数:

管电压100~120kV,有效管电流200~250mAs,根据机型选择不同探测器组合(16×1.500mm、32×1.200mm,64×0.625mm、128×0.600mm、320×0.500mm等),一般行逐层扫描,层厚5~6mm,层间距5~6mm。

2.增强扫描:

(1)常规增强扫描:

扫描参数与常规平扫相同。

采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对比剂,流率为1.5~2.0ml/s(观察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病变时,流率可达3.0~4.0ml/s),用量为50~70ml。

根据病变的性质设置头部增强的延迟扫描时间,血管性病变延迟25s,感染、囊肿延迟3~5min,转移瘤、脑膜瘤延迟5~8min。

(2)颅脑CTA:

采用对比剂(流率为4.0~5.0ml/s,用量为60~80ml)+生理盐水(流率为4.0ml/s,用量为30ml)的注射方式。

体弱或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18kg/m2的受检者,对比剂用量酌减。

三、图像处理

1.预置窗宽、窗位:

软组织窗窗宽80~100HU,窗位35~45HU;骨窗窗宽3500~4000HU,窗位500~700HU。

2.常规三维图像重组:

用薄层横断面数据进行MPR,可获得脑组织的冠状面、矢状面、斜面图像。

运用表面遮盖法(shadesurfacedisplayment,SSD)显示颅骨的骨折线、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等。

3.CTA三维图像重组:

头部血管图像后处理常包括MPR(CPR)、MIP、VR及SSD。

四、影像质量标准

1.脑组织窗:

能够显示灰白质边界、基底神经节、脑室系统、中脑周围的脑脊液腔隙、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脑室脉络丛。

2.骨窗:

能够显示颅骨的内板、外板和板障。

第二节鞍区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1.普通X线检查发现鞍区病变,需进一步明确诊断者。

2.临床怀疑垂体肿瘤。

3.垂体瘤术后复查。

二、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

仰卧位,头部置于头架内,受检者体位同颅脑轴面扫描,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或听眦线,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鞍顶。

(2)参数:

采用螺旋扫描方式,管电压100~120kV,有效管电流200~250mAs,选择不同探测器组合(16×0.625mm、32×1.200mm等)。

以最薄层厚进行无间隔重建,然后行冠状面、矢状面重组,重建层厚3mm,层间距3mm。

2.增强扫描:

(1)注射参数:

采用(含碘300~370mg/ml)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用量80.0~100.0ml(或1.5~2.0ml/kg),注射流率2.5~3.0ml/s。

(2)扫描及延迟时间:

首先行CT平扫确定扫描范围,注入对比剂后10s启动扫描,扫描5~8次。

延迟时间一般设为注射对比剂后35s。

(3)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

能清楚地观察垂体微腺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动态增强扫描可观察微腺瘤血供的全过程,有利于诊断微腺瘤。

三、图像处理

1.窗宽、窗位调节:

软组织窗窗宽350~400HU,窗位35~45HU;病变侵犯颅骨时需加照骨窗,骨窗窗宽3500~4000HU,窗位500~700HU。

2.三维图像重组:

需重建鞍区冠状面、矢状面图像,重建层厚及层间距≤3mm。

四、影像质量标准

1.软组织窗:

能够显示鞍区软组织、脑灰白质边界、中脑周围的脑脊液腔隙、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脑室脉络丛。

2.骨窗:

能够显示鞍区诸骨的结构,颅骨的内板、外板和板障。

第三节眼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眼球内和眶内肿瘤、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眼外伤、眶内异物炎症及先天性疾病。

二、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

仰卧位,下颌稍上抬,听眶线与床面垂直,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

扫描基线为听眶线,扫描范围一般从眶下缘至眶上缘。

(2)参数:

采用螺旋扫描方式,管电压100~120kV,有效管电流200~250mAs,探测器组合(16×0.750mm、32×1.200mm,64×0.625mm等)。

以最薄层厚重建,然后行轴面、冠状面、斜矢状面重组,骨窗层厚2mm、软组织窗层厚3mm,层间距2~3mm。

若重点观察视神经管,则需要重建骨算法,重建层厚1mm,层间距1mm。

2.增强扫描:

(1)注射参数:

采用(含碘300~370mg/ml)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用量80~100ml(或1.5~2.0ml/kg),注射流率2.5~3.0ml/s。

(2)扫描延迟时间:

普通增强检查延迟35~45s;血管性病变采用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延迟25s,静脉期延迟70s。

三、图像处理

1.窗宽、窗位调节:

软组织窗窗宽350~400HU,窗位35~45HU;骨窗窗宽3500~4000HU,窗位500~700HU。

2.常规三维图像重组:

眼部外伤常规采用MPR。

眼球内异物定位时,通常需采用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结合定位。

四、影像质量标准

1.软组织窗:

能够显示眼球结构(晶状体、球壁等),泪腺、眼肌和视神经。

2.骨窗:

能够显示眶骨的内部结构,清晰分辨皮质和松质骨。

第四节耳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先天性耳道畸形、肿瘤(如听神经瘤、胆脂瘤等)、炎症、外伤等。

二、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

仰卧位,头部置于头架内,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取标准的头颅前后位。

(2)参数:

采用螺旋扫描方式,管电压120~140kV,有效管电流200~250mAs,探测器组合(16×0.625mm、32×0.625mm等)。

以最薄层厚无间隔重建,然后行轴面、冠状面、矢状面重组。

骨算法重建层厚1mm,层间距1mm;软组织算法重建层厚3mm,层间距3mm。

扫描范围从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

2.增强扫描:

(1)注射参数:

对比剂用量60~80ml,注射流率2.5~3.0ml/s。

(2)扫描延迟时间:

普通增强检查延迟时间40~50s。

三、图像处理

1.窗宽、窗位调节:

外耳道闭锁的放大图像应包全耳部皮肤。

增强扫描图像用软组织窗摄影,骨窗窗宽3500~4000HU,窗位500~700HU。

2.三维图像重组:

均使用最薄层厚重建,在横断面薄层图像上行冠状面重组,并结合曲面重建、仿真内窥镜对病变进行显示。

还可采用单侧放大的方式进行重建。

四、影像质量标准

1.骨窗:

能够显示颞骨的内部结构,听骨链、面神经管、耳蜗、半规管等。

2.软组织窗:

能够显示病变组织和周围脑组织的关系。

第五节鼻与鼻窦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鼻及鼻窦炎症、肿瘤、外伤等。

二、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

仰卧位,听眦线或听眶线与床面垂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

扫描基线为听眶线,扫描范围一般从眉弓上缘至牙齿咬合面。

(2)参数:

采用螺旋扫描方式,管电压100~120kV,有效管电流200~250mAs,探测器组合(16×1.500mm、32×1.200mm、64×0.625mm等)。

重建层厚2~3mm,层间距3~5mm,采用高分辨重建算法。

2.增强扫描:

 

对比剂用量60.0~80.0ml,注射流率2.5~3.0ml/s。

普通增强检查延迟40~50s扫描。

三、图像处理

1.窗宽、窗位调节:

观察蝶窦、筛板及额窦有无分隔或外伤时,通常用骨算法,窗宽2000~2500HU,窗位150~250HU。

肿瘤侵犯骨组织时,必须行软组织重建,层厚3mm、间隔3~5mm、窗宽300~400HU、窗位35~45HU。

鼻骨外伤时,用骨算法图像分别平行和垂直于鼻骨长轴行横断面和冠状面重组,重建层厚1mm,层间距1mm。

2.三维图像重组:

将原始图像进行薄层重组,重组层厚0.75mm,层间距0.75mm。

鼻窦冠状面图像可显示窦腔病变、窦口复合体区域病变以及观察解剖结构是否异常。

鼻部外伤患者行MPR及SSD三维重组有助于观察鼻部骨折的位置、类型及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

四、影像质量标准

1.骨窗:

能够显示诸骨的内部结构、增厚的黏膜。

2.软组织窗:

能够显示软组织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17]。

第六节颈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颈部占位性病变、颈部淋巴结肿大、颈部血管性病变、颈部气管病变、外伤。

二、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

仰卧位,头稍后仰,使颈部与床面平行,同时两肩放松,两上臂置于身体两侧,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

(2)扫描范围:

甲状腺扫描范围从第5颈椎下缘至第1胸椎。

喉部扫描范围从第4颈椎向下扫描,或直接对准喉结扫描,扫描时嘱受检者连续发字母“E”音,使声带内收,梨状窝扩张,以便较好地显示声带、梨状窝、咽后壁及杓会厌襞的形态及病变。

鼻咽部扫描范围从海绵窦至口咽部。

(3)扫描参数:

行螺旋扫描,螺距0.600~1.000,管电压120kV,有效管电流200mAs,矩阵512×512,软组织算法,最薄层厚无间隔重建。

2.增强扫描:

(1)常规增强扫描:

对比剂用量成人60.0~80.0ml,儿童为2.0ml/kg。

注射流率2.5~3.0ml/s,延迟扫描时间35~40s。

(2)颈部CTA:

 ①体位:

仰卧位,头后仰,使下颌支与扫描床面垂直;

 ②扫描范围:

在颈部侧位定位像上,设定从主动脉弓上缘至颅底的扫描区域; 

③参数:

常规螺旋扫描,管电压120kV,有效管电流200mAs,矩阵512×512,采集层厚0.6~1.0mm,重建层厚1.0mm,层间距0.6~1.0mm; 

④对比剂用量及延迟时间:

对比剂注射流率4.0~5.0ml/s,对比剂注射完毕后再以相同流率注射生理盐水20.0~30.0ml,延迟时间15~18s。

三、图像处理

颈部图像常用软组织窗显示,一般取窗宽250~350HU,窗位30~50HU;若病变侵犯骨组织时,必须加骨窗像,窗宽3500~4000HU,窗位500~700HU。

采用MIP、SSD、VR进行后处理,进行多方位观察。

四、影像质量标准

1.软组织窗:

能够显示颈部软组织的层次和增强后大血管的结构。

2.骨窗:

能够显示颈部椎体骨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