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864480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主备人:

肖莉婵

小学S版教材第十二册第三单元

单元简析

小学S版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以“科学与发现”为题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

《两小儿辩日》、《种瓜得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两篇略读课文:

《飞天梦圆》、《童年的发现》以及语文百花园三。

这五篇课文涉及的范围既有古人。

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又有儿童、科学工作者。

有的讲述了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探索;有的展现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展现了科学工作者善于观察、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启迪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去学习,去探索。

教学本单元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围绕本单元专题展开学习活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说明的道理,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启迪。

10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

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

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体验。

  2.漫谈体会。

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古今汉字的字意有近似之处。

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

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温故知新”,学生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口、动脑,感受诵读古文的乐趣。

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

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

并通过   

板书设计:

         10两小儿辩日

        一儿 近(大) 远(小)

        一儿 远(凉) 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

 

11飞天梦圆

学习目标:

   1.读课文,掌握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圆梦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的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读课文,感悟品味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达中国人圆遨游太空之梦的决心、艰辛及喜悦之情的。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读课文,体会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的梦?

读句子,体会用词的精妙,语句优美:

“这是一个瑰丽绚烂的梦,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梦。

   2、思考:

炎黄子孙是怎样圆梦的?

  二、自读自悟

    思考题:

   1、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2、在圆梦的每一步里,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是用哪些词语、句子表达出来的?

(划一划,写一写)

  三、研读汇报

    让同学们把读的感受说出来。

例如:

   1.明朝万户为勇于实践,为梦想献身。

   2.品读第6自然段:

“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太空。

”体会了中国已经迈出了圆千年之梦的坚定一步。

   3.品读第7自然段:

从字里行间品味出航天人的顽强拼搏精神。

   4.品读第13自然段:

欣赏描绘载着飞航的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景象的句子。

体会航天人的执着追求,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5.感悟描绘航天员成功地安全返回祖国,祖国人民激动兴奋的句子,激发了人们的自豪感。

  四、小结内容

    1、引导学生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五、积累好词佳句

  学习体会作者用好词佳句来表达文章主要内容。

 六、拓展启迪

  1.中国的航天事业还有更绚烂的梦,谁来圆梦?

  2.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学习科学家的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

 七、作业设计

  1.搜集我国航天工程的有关信息。

了解信息,开拓眼界。

  2.口述炎黄子孙圆飞天梦的经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文中记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不懈的追求,重点记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州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课文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重点词句体会中国航天人的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学习科学家的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

板书设计:

11飞天梦圆

做梦——造梦——梦圆——再梦

12种瓜的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3、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

”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去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

(板书课题:

种瓜得豆)

齐读课题。

由“种瓜得豆”引出一种现代高科技知识,这样导课,简洁、明了。

学生很自然地想去读书、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高科技知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这里有什么奥妙?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4、交流汇报,朗读相应的段落。

(1)课文介绍了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2)课文围绕转基因技术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列出提纲:

学习说明文要抓住课文的要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三、质疑问难,释疑存疑

1、质疑:

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

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根据情况,解决问题,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下节课解决。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存疑,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发号施令     水土不服

供不应求     和平共处

2、转基因技术是由谁来“发号施令”?

什么情况下供不应求?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一起去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应用。

二、研读“转基因技术”,领悟表达方法

1、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

基因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基因的作用。

(1)观察课本插图——计算机描绘的基因结构图。

教师简介:

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

(2)提问:

基因有什么作用?

学生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3)朗读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了解基因的作用。

基因是动植物体内“发号施令”的“大管家”。

4、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的句子。

(1)学生汇报:

(科学家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

(2)转基因技术也有失败的时候,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呢?

(转基因技术也有因“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5、领悟表达方法。

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

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6、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的特点。

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如果你到转基因商店里购物,你希望买到什么样的产品?

设想一下,用你的笔把它描绘出来。

2、把你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或科研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听。

叶圣陶先生说:

“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本课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转基因技术,易于被人接受。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画出有关词句,品读咀嚼,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感受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思考:

转基因技术也有失败的时候,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呢?

课文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来介绍,比喻形象恰当,把较为深奥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容易被人接受。

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的特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此时,让学生拿起笔设想自己想象中的转基因产品,学生可以把在课文的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之中,实现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

12种瓜得豆

基因    动植物 “发号施令”“大管家”

                 (搬)       (创造)

转基因技术 一种生物的“大管家”→另一种生物 → 新生物

 

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重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文中给人以启迪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欣赏多媒体课件:

浩瀚的大海、蔚蓝的海水

2、谈感受。

3、启发提问,引起思考。

海水是蓝色的,这已是一个常识问题。

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

(1)读准下列字音:

惰、忌、讳、液、稚、疚

(2)谈识字方法:

惰、稚、疚、液

(3)根据学生实际理解疑难词语:

万顷、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忌讳、饶有兴味、源源不断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他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

(9——13自然段)拉曼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回国后立即着手研究,研究出海水呈现蓝色是因为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从而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

(14自然段)男孩儿的故事给人们的提醒。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问题:

(1)地中海、亚欧大陆、非洲大陆。

(2)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3)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一、“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存疑,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二、要求:

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强调“塞”的读音,还有哪些读音。

 

4、通过读课文,学生已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文章每部分的内容,怎样归纳每部分段意更为准确。

 

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疑问。

作业设计:

1、搜集资料,了解中外科学家因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

2、思考:

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地中海、亚欧大陆、非洲大陆的大概位置。

4、从对话中初步感知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儿?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找出相关句子。

2、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引导学生分两步理解)

(1)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齐读第10、11、12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句体会拉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a、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疑惑——愧疚——研究)

b、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指导品读,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在文中找出来,反复品读。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理解“已知”的“未知”。

(好奇心;不迷信权威、不断探索的精神)

(2)交流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列举中外科学家因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进一步体会科学发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2、用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好奇心的培养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3、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老师预设问题:

(1)地中海、亚欧大陆、非洲大陆。

(2)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3)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颜色,是海水对太阳反射光的颜色。

海水的颜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即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

 

成功的因素:

①“好奇心”的作用。

②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工作方法,不迷信权威、不自以为是,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进而创立万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产生好奇,进而发明蒸汽机。

板书设计:

13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作用

(这种现象称为光散射效应,又称为拉曼效应)

14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 缕 芳 吁 耍 训 斥 脾 罕 藤 愈 凌 秉 飕 撩 梳 

  衰 绢 侨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

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

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发现哪几件事?

  2.判断:

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

( )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六、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

  (3)打出投影:

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

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

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

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发现过的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在初步引导学生了解发现过程后,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文中的作者在发现的过程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在自读自悟得基础上,结合具体词句谈出自己的看法,此时再深入指导朗读。

师生一起品读“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这样,不仅整合了课堂内容,突出了重点,还锻炼了学生思考表达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在体会朗读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语文百花园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四种修改符号的形式和作用,并练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短文。

2、阅读诗歌、“新三字经”,学会积累。

3、通过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选择生活中体现人间真情、让自己感动的事情,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4、以传记的形式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四种修改符号的形式和作用。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3、写传记,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写传记,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习“温故知新”

句子与关联词:

1、读例句,体会带点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这三个句子都是因果关系的复句,运用了不同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1)这一句话的前一句分句表示“因”,后一分句表示“果”,但后一分句省略了“所以”这个词。

(2)这一句话的前一句分句表示“国”,后一分句表示“因”

(3)这一句话的前一句分句表示“因”,后一分句表示“果”,两分句之间只用“因此”连接。

2、运用。

让学生试着写句子。

3、扩展练习。

常用的关联词语的用法。

 

读句子中体会关联词的用法。

这三个句子都是因果关系的复句,运用了不同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认识多种关系的关联词形式,让学生通过写句子灵活运关联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内容,紧密围绕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表达方法”的这个话题,交流心得体会

一、拓展与交流

大家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被一个个故事深深地感动了。

本单元的课文中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引领我们走进奇妙的科学园地,启发我们在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从小学会探索,学会发现。

学习时,想想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科学精神的。

二、阅读平台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奇想与发明》,明确本次阅读的要求:

短文介绍了哪几种发明?

你阅读这篇文章得到了什么启示?

2、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后的感受,说说短文介绍了哪几种发明?

你阅读这篇文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三、积少成多。

(1)质疑。

这些句子讲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3)让知道的学生讲一讲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练习熟读背诵。

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表达方法”的这个话题,交流心得体会

回顾课文中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科学园地,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