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17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863454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0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瞭望17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瞭望17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瞭望17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瞭望17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瞭望17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瞭望17期.docx

《瞭望17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瞭望17期.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瞭望17期.docx

瞭望17期

公务员考试备战:

2011年《瞭望时评》第1期

农村教育空心化的危险

文/王金涛

  年前,湖南省衡南县发生校车坠河事故,14名小学生遇难。

据媒体报道,官方已初步认定这是一起典型的非法营运、严重超载造成的特大交通事故。

  根据惯例不难想象,事故责任人无疑将被法办或受到严肃处理:

从事非法营运的三轮车主肯定会被判重刑,有关部门领导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或受到行政处分。

每当这些处理结果公之于众时,老百姓一般都很解气,事故处理者也如释重负,似乎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理念,终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可以预见,对此案的严肃处理,在某种程度上会震慑非法营运,但一段时期以后,非法营运仍可能大行其道,偏远山区的许多农村小学生,依然会坐着破旧不堪的不安全车辆,行走在异常颠簸的山路上。

  笔者作如此推测,仍基于农村教育空心化的现状。

众所周知,二元教育结构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代表,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师资优裕的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流动,农村中小学日渐萎缩,几乎仅剩下一些留守儿童在校读书。

生源减少又导致农村不断并校,一些小学生只得冒着日晒雨淋跋山涉水去远处上学。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为小学生租车上学,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种租车上学,与城市里的校车不同的是,在农村很难找到安全的大客车,即使找得到,农民也付不起高昂的乘车费。

于是,非法营运现象愈演愈烈,违规改装的三轮车不仅运学生,也运成年人,也许只有这样的车辆,才适应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因为农民没有坐正规客车的消费能力。

如果非法营运真的被彻底消灭了,那些小学生的家长们或许找不到车,或许要为花更多的租车费而苦苦支撑。

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时间被打压下去的非法营运早晚会像野草一般滋生出来。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由政府提供校车服务。

可是,经费不足是农村教育空心化的一个重要症状。

在一些农村地区,教育经费能够保障普九就已经善莫大焉,再让政府花钱为学生包车,岂非难上加难?

可是,政府必须认识到,既然并校加剧了农村学生的出行难,而并校又是政府行为,政府就有理由为学生租车“埋单”。

另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绝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在这个差距还在不断扩大的时候,让偏远农村的学生坐上安全的校车,更应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至于经费从哪里出,想想这笔费用与当地政府的接待费相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现实,就不难痛下决心了。

 

真的不需要电影分级吗

文/韩冰

  央视播音员郭志坚日前在博客上撰文,认为电影《让子弹飞》不适合青少年观看:

“试问当一个孩子,尤其是青少年看了这些‘拳头加枕头’的画面之后是否会给他们正在成长的身心注入一股非理性的冲动,我很担心!

”旋即引来一番议论,其中包括:

好电影不一定都要适合未成年人观看。

根据《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中“夹杂凶杀、暴力、恐怖内容”属于“应删剪修改”的情形之一,《让子弹飞》被认为是“挑战电影审查底线”的影片,也被评价为2010年中国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但它如何能做到“老少皆宜”呢?

  事实上,要求所有电影“老少皆宜”,并不适合市场化条件下电影产品多样化、观众群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不实行电影分级制度,这使得所有电影,不管它内容如何,都可以面向所有观众,包括儿童;而在每年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中,像《阿凡达》那样适合全家老幼一起观看的,几乎没有。

  20世纪,美国电影业走过了一段从审查制到分级制的过程。

1930年,美国通过了一部《电影制作法典》,用以规范电影内容。

该法典起草宗旨中称,电影会穿透到“一个12岁的人心中”,“大多数艺术均诉诸成熟的头脑,但电影这种艺术却诉诸每一阶层”。

在此后的30多年,这部《法典》成了电影业头上的“紧箍咒”。

  20世纪中叶,电影的表达自由得到承认,好莱坞认识到,一部电影不一定要吸引所有年龄段的观众共鸣,只针对某个特定的观众群体,也能够获得利润。

1968年11月1日,美国开始正式施行电影分级制度。

几经修改,最终确定了五级电影分级制度,包括G级(大众级影片,适合所有年龄层次的观众观看)、PG级(建议在家长陪伴指导下观看,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PG-13级(家长需特别谨慎对待,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13岁以下儿童观看)、R级(限制级,17岁以下观众必须有家长或成人陪伴方可观看)和NC-17级(17岁以下观众严禁观看)。

  有人担心,中国实行电影分级,会导致银幕上出现大量的情色、暴力内容。

实际上,在实行电影分级40多年的美国,票房最高的影片,多集中在G级、PG级和PG-13级,还出现了《狮子王》《玩具总动员》等适合家庭群体观看、市场回报很好的G级电影。

根据美国有关调查,超过70%的观众认为电影分级制度在帮助选择影片方面“很有用”或“比较有用”。

  而在中国,拿下6.6亿票房的《唐山大地震》曾吓哭孩子,在香港被分级为“儿童不宜”。

笔者认为,一个正在迈向电影强国的国家,至少应该让每位家长站在影院门口的时候,能够清楚地知道哪部电影适合自己的孩子——就为这个原因,中国也需要电影分级制了。

 

为中美关系掀开新页

文/杜兰

  2010年可以说是中美关系的多事之秋,两国之间麻烦不断。

但到了年底,双边关系开始回暖。

美国白宫日前发表声明,宣布胡锦涛主席将于2011年1月19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随着访美日期的临近,中美双方都在进行着紧锣密鼓的准备,为胡锦涛访美营造良好氛围。

中美关系经历一年的波折后迎来企稳回升的重要机遇。

  2010年的中美关系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两国关系出现紧张,竞争加强,主要是因为美国对外政策进行了大的调整,将战略重点聚焦到亚洲,希望从亚洲的快速发展中获利,并塑造对亚洲的领导;也是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估计不足,担心中国崛起挑战自身地位,对中国疑虑加深。

因而,2010年的中美双边关系中,对台军售、西藏、人权、贸易纷争、汇率纠纷等老问题有所突出,并表现出新的特征。

与此同时,美国利用东亚局势加强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存在,在黄海进行多次军演,在南海和钓鱼岛问题上发表新的言论,频繁触动中国神经。

  然而,中美关系的主调依然是合作。

两国利益日益交融,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中美高层互动频繁,两国元首2010年进行了三次会晤。

双方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清洁能源合作等方面的合作也都取得了积极成果。

  岁末年初之际,中美关系逐渐回归正途。

2010年12月10日中美国防防务磋商在华盛顿举行;12月13日中国副总理王岐山率团赴美洽谈商贸;12月15日至17日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访华;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已确定于2011年1月3日至7日赴美访问;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也将在2011年1月9日至12日访华。

这些对话和访问的增加,传递出两国在商贸、政治、军事关系和有争议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的积极信号,并为胡锦涛主席访美成功打下基础。

  美国方面对此次胡锦涛访美十分重视,明确强调将以国事访问的规格进行接待。

这说明奥巴马政府仍然将中国视为重要的对话与合作伙伴。

美方已意识到中国的崛起势不可当,在很多问题上需要同中国合作或借助中国,发展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美国利益。

  此次胡锦涛主席访美是进一步稳定两国关系的重要契机,也是向两国人民展示双边关系价值的难得机会,其意义不仅在于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增进互信,更重要的是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中美关系发展确定基调。

此次访问必将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中美合作翻开新的一页。

•1住房保障支出成地方预算公开重点

•2011-2-169:

39:

17北京商报丁开艳

•  商报讯(记者丁开艳)昨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住房保障支出等项目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预算公开。

  事实上,预算公开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明确基层财政预算公开范围,《意见》公布了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重点范围,并制定《中央财政补助下级财政专项资金公开目录》,其中明确,住房保障支出以及“三农”方面的财政专项支出需进行重点公开。

在进行预算公开时,财政部负责公开由财政部门直接安排到人(户)的财政专项支出资金,其他部门负责公开由其安排的财政专项支出资金。

  据了解,基层财政专项支出包括上级财政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

县、乡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是基层财政预算公开重要组成部分。

•2可口可乐配方并不是一个秘密!

•2011-2-169:

38:

39湖南在线

•  1865年4月,美国南北内战接近尾声。

  来自俄亥俄州的北方军正在剿灭南部军队最后的反抗力量。

战事出人意料的激烈,一名叫约翰•潘伯顿的军人在一次进攻中受伤,两颗子弹击中了约翰的腰部,巨大的疼痛让他昏了过去。

  幸运的是,约翰最终活了下来。

更有趣的是,拜两颗子弹所赐,约翰发明了可口可乐,后者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饮料之一。

  其实,在约翰发明可乐时,并不叫可乐,而是叫红酒,真不敢想像,如果叫红酒还能开创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

  药剂师发明“法国红酒”

  为抢救约翰•潘伯顿的生命,军医在手术中给他打了大量的吗啡。

和许多在南北战场上负伤的军人一样,约翰迷恋上了吗啡,成了哥伦布市的一名瘾君子。

  约翰对自己沉溺毒品的行为深感自责,他每周都要前往教堂忏悔。

为了能够戒掉毒瘾,约翰开始学习药剂配方,并研究古柯(Coca)的成分。

古柯生长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由古柯科植物的叶子提炼而成。

古柯可以入药,主要成分为多种生物碱,有提神醒脑、补肾助阳、镇痛的药效。

  约翰调制了一杯成色深黑的液体,成分包括可乐果(Kolanut)、碳酸水、糖果和达米阿那等。

端详完面前的这杯液体后,约翰轻轻举杯,浅尝了一口。

“味道好极了!

”约翰将液体一饮而尽,并确定了这种饮品的配方。

约翰还给饮品取了一个颇具异国情调的名字,“PrtonsFrenchWineCoca”,直译为“潘伯顿发明的法国古柯红酒”。

然后就在街头售卖(有点像是跟我们各地的地摊形式相当)。

  注意,从配方来看,这应该叫药,但约翰却叫它法国红酒?

  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在约翰的最初的原始理念里,应该如何去迎合消费,既然酒是主流,就叫酒也可以说是忘记自己是药(忘记产品去营销),然后推动产品的销售(当然,如果在中国,像约翰这样的发明者,通常会说直指功效说,这是**药剂或药饮料)。

  不过这种饮品并未在市场上没有任何影响力,也没有引起轰动,人们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东西,而且对这奇怪的黑色液体保持着戒备心。

  转机来自限酒及改名(法国红酒改为可口可乐)

  1886年转机出现了。

约翰的合伙人、极富艺术想像力的罗宾逊给饮品取了一个新名字——CocaCola(可口可乐),同时,美国政府尝试在亚特兰大实行禁酒令。

酒的限制,给了可口可乐带来了新机遇。

  1886年5月8日,第一瓶可口可乐饮料在亚特兰大的雅各布药房(JacobsPharmacy)成功售出,当时的价格是5美分。

  在雅各布药房,可口可乐被装在原来灌苏打水的容器中出售。

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是,苏打水有利于身体健康,约翰•潘伯顿乘机向公众强调,可口可乐可以治愈很多疾病,包括沉溺毒品、神经衰弱。

为了扩大可口可乐的影响力,约翰还花钱在亚特兰大的一份杂志上刊登广告。

  注意,名字改为可口可乐,等于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品类,可以说,这个名字叫可口可乐立下了大功。

但是,在初期,约翰虽然接受了合伙人的提议,但他又回到了最初的产品功效与功能上大做文章。

  可口可乐并没有成为亚特兰大引人注目的产品,也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追捧,但确吸引到了商人锐利的眼光。

  大打广告,打响品牌知名度

  1887年,商人坎德勒从约翰手中竞购了可口可乐的配方,价格为2300美元。

这个后来竞选成为亚特兰市长的商人对宣传的作用谙熟于心,他在报纸、房屋墙体、火车站、电影院等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大力宣传可口可乐。

  从此可口可乐开始热销,从亚特兰大开始销往相邻的州,渠道进一步扩大,但因为杯装的方式决定了哪怕再热销,仍然方便保存与销售。

  1915年,为了在软饮料市场上奠定独一无二的地位,坎德勒决定在两个年轻人的建议下,作出了一个后来相当伟大的决策——装瓶(很多人称之为可口可乐最伟大的策略),这样可以解决运输与方便保存等弱点。

  之后,由印第安纳鲁特玻璃公司制作的经典可乐瓶(经过独特设计的,其目的是“让人们一眼就能辨认出是可口可乐,无论是在黑夜中,还是在瓶子破碎的情况下”)诞生了。

借着这个易于辨认的瓶身设计,可口可乐很快成了风靡全美的流行饮品。

  神秘配方成为可口可乐的行销利器

  在英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称:

“你永远不知道的三个问题,可口可乐的配方,女王的财产和好男人究竟在哪里?

  坊间传言称,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知道可口可乐完整配方。

可口可乐公司规定这两人永远不能私下会晤,即便在路上偶遇,也要立刻回避。

但配方的神秘程度还不止于此,目前世界上只有屈指可数的人知道那两个人的具体身份。

  还有另一种说法。

据说可口可乐配方被保存在佐治亚州的一家信托公司内。

据称只有得到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的批准,这个金库才能打开。

很显然,这一配方已被当成可口可乐公司的命根子了。

在可口可乐公司1981年的年度报告里,当谈到收购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时,报告中提到,在公司内,该策划的重要性仅仅弱于配方的重要性。

  实际上,较之约翰•潘伯顿首创的第一瓶饮料,如今的可口可乐配方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早前的酒精被剔除了,古柯叶和可乐豆的含量配比也发生了变化。

  1894年,首家可口可乐自动化工厂在达拉斯投入运营,这似乎给配方公之于众提供了一个契机。

但当时处心积虑的所有者坎德勒却道高一尺,想出了一个方案:

从1到9将配方上的成分编成号,工厂的主管被告知各编号的相应用量以及配制的步骤,却未被告知各个编号究竟代表什么。

即便后来坎德勒将可口可乐所有权转售给他人,新的所有者也保持了这个保密的传统。

  100多年来,可口可乐的配方一直作为公司最高商业机密被保存起来。

因为过分神秘,可口可乐也屡次因为配方问题遭到诟病。

2006年,印度一家机构称根据他们的研究,证实了可口可乐中含有有害健康的物质。

印度最高法院也勒令要求公司公布配方。

  但也有专家透露,解密可口可乐配方并非全无可能。

英国香料学家理事会协会的主席史蒂文•普阿斯说:

“人们可以在商店买一瓶可口可乐,然后做些认真的化学分析,制造出和可口可乐相似的产品,但不会完全相同。

  也有来自饮料业的人士称,复制是毫无意义和愚蠢的行为,“因为它不是一个秘密,它只是让可口可乐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品牌效应。

•3高校应嗅出“用工荒”里的商机

•2011-2-1413:

48:

26中国青年网邓海建

•  春节过后,东南沿海一带出现“用工荒”,“招工难”成为困扰沿海企业的一大难题。

“再找不到,我们准备去东南亚招了。

”昨日上午,广州市“春风行动2011”专场招聘会在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举行,面对200多家企业,5000多个岗位,前来揾工的人并不算火爆。

(2月13日《广州日报》)

  “用工荒”对企业而言,不啻于主要粮食产区面对的2011大旱考验。

一边是南方沿海城市3000元左右的月薪及优厚的福利待遇,一边是本地企业“家乡工作就是好,工资福利也不少”的宣传——人力市场已经呈现出“抢人”的迹象。

从“民工潮”到“用工荒”,既是人口红利年代终结的前奏,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必然。

但以为这种紧迫感会倒闭企业校准劳资关系、进而抒发出劳动权益顺利归位的幻觉,显然过于天真。

毕竟,供求关系改变的只是价格关系,市场对权利没有什么魔力。

  在这场渐次展开的“用工荒”里,笔者以为,最该有所启发的应该是高校。

有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60万人,较2010年增加了近30万,加上约150万的往届待就业毕业生,2011年毕业生就业人数有望达到历史最高值。

尽管不久前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较上一年的87%提高了3个百分点;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数据未必合乎老百姓的生活逻辑。

“粗放型就业率”、甚至是“注水就业率”早就成为某种流弊。

其实,相关部委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将不会减弱”。

  “就业压力不会减弱”的意思就是找工难。

有人觉得是社会长期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具有对等性价比的岗位,事实上,这个观点纯属误会。

比如,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网站此前发布“2010年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与企业人工成本状况”,其中新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工资低位数、中位数和高位数分别为1233元、1937元和5763元,除低位数外均比往年有明显降低。

北京的情况尚且如此,更遑论中西部地区了。

那么,一方面是平均月薪两千左右的应届生岗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三千左右的人力市场如饥似渴,这正常吗?

  优才、人才也好,打工仔、农民工也罢,本质都是社会的“劳动力”。

劳动力资源如果不能合理配置,产生结构性问题,于宏观经济或微观民生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

应届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这已经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亟待反思的症结:

一者,大学教育早就“去精英化”了,为什么培养出来的应届生却不能从象牙塔的自恋中走出来?

二者,对于企事业单位谢绝“无工作经验”的歧视,高校也该反思,自己输送给社会的人才为什么屡屡被误以为空有一纸文凭?

三者,教育主管部门更该做好监管引导工作,让“就业难”在“用工荒”中找到中和的突破口。

  真正关心就业率、并“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应该能嗅出“用工荒”里的商机,及早走下虚妄的“神坛”,过一过柴米油盐的居家日子:

要渲染大学生的梦想,更要关照他们的生活。

•4被报复的"公务员"与被调查的"部长"都不是浮云

•2011-2-1413:

42:

42南方报网张涵

•  据新华网报道,“最牛公务员9年没上班工资照发”事件主角江进祥在回应外界对于自己吃空饷长达九年之久的质疑时,自辩因在2002年开罪地方权势集团遭打压,从此开始了非常人能想象的漫无尽头的停职检查。

而在同一天,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在2011年春运结束前的十五天接受组织调查。

  荒唐的“最牛公务员”事件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大众的视线,随着主角江进祥的“爆料”,事件背后还有多少隐情?

经历新中国铁路的6次大提速,眼望中国高速铁路迈进“中国速度”的“牛部长”落马又为何事?

看似本不应该有联系的两件事,却联系在了一个连老百姓也认可的真理面前:

人眼一红,心果真就黑了。

  不管“牛公务员”是遭权势集团的打压还是确属吃空饷的范畴,无论“牛部长”被调查是因为金钱问题还是作风问题,内行看门道,老百姓只看“热闹”。

不管看到的是一位高官的落马,还是一位基层公务员遭打击报复,大众们心中那种本能的对政府的信任度就会不由得“被减分”。

高呼取信于民的各级政府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努力,但避免像上述两种事件的出现以及避免这种事件的持续发酵,才是减轻信任危机的“捷径”。

  铁道部在刘志军治下政企不分、改革滞后等沉疴积弊早已为大众诟病多年。

但普通老百姓对于这位执掌中国铁路命脉的“牛部长”的主要印象可能就是他以及他的不下至少从2007年起,就出来给全国人民保证说在2010年之后不会出现一票难求。

此后的保证一直与时俱进。

今年终于到了2015年了。

火车的运力没有能够提上去,自己“落马”的速度却加快了。

  “牛公务员”与“牛部长”之间确实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都是关于国之根本,民之心声的大事。

在2010年里,老百姓的“神马”都变成了浮云,但在2011年之初,那被报复的“牛公务员”与被调查的“牛部长”,“神牛”肯定不是浮云。

•5“最牛公务员”牛在你讲法律他讲“人本”

•2011-2-1413:

41:

24华商晨报

•  福建龙岩市一名公务员9年没上班照领工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

当事人江进祥报到程序目前已完成,龙岩市建设局此前表示,再不上班将严肃处理。

另外,龙岩市建设局局长还声称,当事人亲属称其身体不好、家庭困难,所以政府一直向其发放基本工资。

(2月13日《法制晚报》)

  “最牛公务员”这个称呼最初有不少戏谑的成分,但随着真相不断被披露,不由得让人感到这事儿确实是越来越牛了。

尤其是,当地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居然是让当事人尽快上班,否则将严肃处理。

听这话的意思好像是,对于一个“旷工”9年的公务员来讲,惟一的惩罚就是“赶紧上班”。

  试想一下,如果这人不是公务员,而是一个普通的员工,能够不被追回9年来的工资所得已属幸运,要是再得到一个“赶紧上班”、而非“赶紧滚蛋”的要求,这简直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事儿。

看来,这不是“最牛公务员”,而是“公务员最牛”。

  事实上,对于这位“最牛公务员”该如何处理,当地官员是再清楚不过的。

当地官员接受采访时就说:

“客观看,对江进祥不上班还发工资的行为,不符合法治精神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严格讲,在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公告期过后,江进祥还不上班就可以作出辞退处理。

”如果单纯地看这句冠冕堂皇的话,实在让人无法想象怎么会出现白领9年工资的怪事。

  可凡事就怕个“但是”,当地官员话锋一转“但是,如果从人本的角度、消除社会矛盾的角度看,可以理解。

”这实在是一个匪夷所思的“但是”,使用公共财政为一个不干活的公务员发了9年工资,到底是谁家的“人本”?

如果真如他说得如此“人本”“可以理解”,舆论怎会对此大加抨击?

该是一片喝彩才对吧!

如果公众都难以理解,还谈何“人本”呢?

  有网友调侃说,你跟他讲法律的时候他跟你讲“人本”,你跟他讲“人本”的时候他又跟你讲法律。

这说法尽管有些极端,但现实中的“以人为本”确实会遭遇双重标准,民众需要“人本”的时候,它不见其踪,一旦要用法律的标准来要求官员,“人本”就会出来充场面、打马虎眼。

让人不得不疑惑,这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官为本”?

  当然,这个“以官为本”未必指的是当事人江进祥,也可以是此单位中的其他官员。

最近新闻的进展牵扯出了当事人因反映问题遭停职的背景,如此看来,所谓的“消除社会矛盾”,不过是拿着公共财政为个别当地官员的一己私利去“灭火”。

  “人本”的这种用法,在这些官员看来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百姓看来绝对是难以接受的。

要是普通企业,你尽可以爱怎么“人本”就怎么“人本”,而作为一个需要由公共财政负担开支的政府部门,如果不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的问责,那可真是“不可理解”了。

•6“最牛公务员”终成“正确的错误”

•2011-2-1413:

40:

17重庆时报王传涛

•  福建龙岩市一名公务员江进祥9年没上班照领工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

当地人事部门某官员称该当事人因在人大会议上散发个人材料构成违纪,遭到45名市人大代表联名要求处理被停职。

另外,龙岩市建设局局长称当事人亲属称其身体不好、家庭困难,政府一直向其发放基本工资。

(2月12日《法制晚报》)

  这个事件好像又习惯性地作为一次“正确的错误”而收尾。

可惜了网友在曝光时用了“最牛”两个字。

有报道称,“最牛公务员”今天已经上班。

  “正确的错误”,有如下特征:

首先是个错误,而且是显而易见的错误;但这又是权力部门不得已而为之的错误,当事人违纪要停职,当事人身体不好,还家庭困难,所以就造成了这个“善意的错误”。

  不得不佩服当地权力部门运筹帷幄的能力。

但公众至少能发现三处错误:

其一,这就是个“吃空饷”的故事,不管什么原因吃空饷,反正吃空饷本身就是错误;其二,后来发现这吃空饷的人,确实比较“牛气”,因为他向上级部门及人大代表反映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豆腐渣工程,害得许多人大代表及部门官员都不高兴;其三,与其说江进祥是“停职留薪”,倒不如说是用“维稳费”来打消他的上访热情。

  三处错误,很难解释。

不解释还好,再解释就只能越描越黑,越描事越大。

所以,面对《中国青年报》采访,江进祥说了一句比上访更“牛气”的话———如被辞退会曝出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