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6101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9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docx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docx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第一部分:

改革实施情况和成效

1.体制机制建设与明确专业定位

1.1调研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定位

为了使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实现协调对接,首先对与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密切相关的汽车制造、销售、运输、检修和保险等行业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等对象的广泛充分调研和分析,全面了解行业企业现状、发展规划、本专业就业岗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需求和对学生成长的需求等。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动态及社会发展需求,同时结合学校定位、学生自我成长需求和专业本身的特点,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定位为为满足汽车运用、检测、维修、组织、管理、营销、保险等汽车运用工程领域需求而设置的本科专业。

交通运输专业方向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如图1所示。

图1交通运输专业方向在产业链中的定位

1.2顺应行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由专业定位确定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工程方向)的培养目标确定为:

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需的较为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领域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熟悉国家关于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规,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能在道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汽车服务企业和汽车运输企业从事道路交通运输组织、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

由专业培养目标和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确定毕业要求,交通运输专业的12条毕业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

具有较宽的学科背景和综合素养,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知识,并能将其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针对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设计满足本专业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及工艺流程设计,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能够针对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

能够基于本专业领域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

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最终获得的学习成果,将学习成果中概念性的表述分解成可考核的指标点,为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要求的可考核的指标点如表1所示。

表1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要求的可考核的指标点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毕业要求1

1-1

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并能将其用于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

1-2

掌握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将其用于分析工程问题中的汽车运用和保障、汽车运输组织管理和汽车服务问题。

1-3

能运用工程原理和专业知识对汽车运用和保障、汽车运输组织管理和汽车服务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并尝试改进。

1-4

掌握专业知识,能选择恰当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汽车运用和保障、汽车运输组织管理和汽车服务复杂系统或者过程,并能对模型进行推理和求解。

毕业要求2

2-1

具备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与判断,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分解的能力。

2-2

具备对分解后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达与建模的能力。

2-3

具备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求解的能力。

2-4

具备借助文献辅助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建模与求解的能力。

毕业要求3

3-1

能够根据设计需求确定系统、单元(部件)的设计方案,并能在安全、环境、法律等现实约束条件下,通过技术经济评价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2

能够对集成单元过程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对流程设计方案进行优选,体现创新意识。

3-3

能够用图纸和设计报告等形式,呈现设计成果。

毕业要求4

4-1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制图、实验、计算等方面的技能,具有进行实验、调研、测算,获取、处理、分析、解释数据的基础研究能力。

4-2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模拟与仿真、实地调研、问卷设计、文献检索等方面的技能,具有制定实验方案、设计调研方案、构建模型,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的能力。

毕业要求5

5-1

理解工程活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必要性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相关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

5-2

掌握开发、选择、使用恰当的技术和资源,运用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专业信息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

6-1

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能够正确认识交通运输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熟悉交通运输行业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

6-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本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

7-1

了解本专业工程实践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充分考虑工程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冲突问题。

7-2

认识交通运输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树立绿色制造的理念。

毕业要求8

8-1

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历史等一般知识;具备政策、法律法规等公共政策和管理的一般知识。

8-2

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8-3

理解工程技术的社会价值以及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毕业要求9

9-1

能主动与其他学科的成员合作开展工作;

9-2

能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9-3

能倾听其他团队成员的意见;

9-4

能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工作。

毕业要求10

10-1

能够就汽车运用和保障、汽车运输组织管理和汽车服务相关问题撰写研究报告和设计文件。

10-2

能够就汽车运用和保障、汽车运输组织管理和汽车服务问题针对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陈述发言,清晰表达研究或设计的具体思想、思路、方案、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等。

10-3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对本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国际状况有基本的了解,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

11-1

掌握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实践活动所需的重要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

了解复杂工程问题多制约因素的相互作用,能够将相关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解决方案。

毕业要求12

12-1

对于自我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12-2

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够不断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1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系统构建

由分解的毕业要求的可考核指标点,反向倒推确定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将人才培养体系从空间上分为三个方面:

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学生自我教育体系。

其中,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主要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学生自我教育体系指的是学生在大学中的自我养成教育。

这三个方面形成了立体的人才成长空间,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有机统一,共同为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服务。

同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图2为构建的交通运输专业的三维空间人才培养体系。

图2交通运输专业三维空间人才培养体系

2.2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1)课程体系总体构成分析(表2)

表2第一课堂总体构成分析

序号

课程类别

课程门数

课程开设主要目的

模块一

公共基础课

15门

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

模块二

学科基础课

8门

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学科素质和能力

模块三

专业必修课

10门

培养大学生专业基础素质和能力

模块四

专业方向限选课

4门

基于工作岗位需求培养学生能力

模块五

专业任选课

22选8门

拓展学生素质和能力

模块六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8项

专项和综合训练学生所学

(2)公共基础课模块构成分析(表3)

表3公共基础课模块构成分析

模块

分类

课程门数

主要课程

公共基础课(15门)

人生观、世界观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国家形式与安全

2

形势政策、军事理论

身体素质

1

体育

外语能力

1

大学英语

计算机能力

1

计算机技术基础(C)

基础科学理论

6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3)学科基础课模块构成分析(表4)

表4学科基础课模块构成分析

模块

分类

课程门数

主要课程

学科基础课(8门)

6

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互换性原理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

1

电工与电子技术

1

液压传动

(4)专业必修课模块构成分析(表5)

表5专业必修课模块构成分析

模块

分类

课程门数

主要课程

专业必修课(10门)

导论

1

交通运输专业导论

结构

2

汽车构造

新能源汽车

原理

2

发动机原理

汽车理论

电气

3

汽车单片机

汽车电气设备

汽车电控技术

使用

2

汽车运用工程

专业英语

(5)专业方向限选课模块构成分析(表6)

表6专业方向限选课模块构成分析

模块

分类

课程门数

主要课程

专业方向限选课(4门)

汽车检测与维修方向

4

汽车测试技术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

汽车检测技术

汽车维修工程

汽车运输组织与

管理方向

4

汽车运输技术经济学

汽车运输企业管理

汽车场站设计

汽车检测与维修

汽车营销与

保险方向

4

汽车营销学

汽车保险与理赔

汽车事故鉴定

汽车检测与维修

(6)专业任选课模块构成分析(表7)

表7专业任选课模块构成分析

模块

分类

课程门数

主要课程

专业任选课(22选8门)

专业能力拓展课程

10

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汽车设计、汽车节能与排放、汽车评估、汽车再生工程、专用汽车、汽车安全工程、汽车可靠性工程、电动汽车、汽车安全与法规

岗位能力弥补课程

4

汽车事故鉴定、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营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