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6051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docx

《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docx

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

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

何谓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龙头,是高等学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是以学科定位、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学科管理等为要素的一项系统工程。

学科建设状况从根本上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学术地位与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可以理解为建设学科或发展学科。

它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理解这个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

(1)学科主体是指担负学科发展职责的某种社会机构或组织,学科主体是多元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或民间组织都可以成为学科主体。

(2)学科发展既指学科的分化,又指学科的综合。

(3)学科水平的提高既指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又指学科某一方向、领域或方面水平的提高。

与其他类型的学科建设实践活动相比,大学学科建设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

目的是以功能为依托的,任何实践活动的目的都必须建立在其功能的基础上。

由于学科建设具有多种功能,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等,所以,学科建设的主体往往有多种目的。

以何种目的为主,这取决于学科主体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担负的社会职责。

如政府是国家和社会的代表,其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政府机构进行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科研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科学,进行科技开发,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所以,科研院所进行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功能得到了较大的拓展,但人才培养仍是其主要职责,因此,高等学校进行学科建设的目的虽包括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但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

第二,大学学科建设的内容较其他类型的学科建设活动更为丰富。

学科建设活动一般包括确定学科方向、选拔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梯队、调整学科机构、建设学科基地、营造学科环境等内容。

大学学科建设除这些内容外,还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其他类型的学科建设所不具有的内容。

学科建设的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学科建设包括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学科管理等多个要素,是高校的一项具有综合性、长远性的基础工作,需要若干部门通力合作,需要大批学者十年甚至几十年坚持不懈的辛勤耕耘。

因此,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其管理,都必须坚持整体规划原则。

学校必须将学科建设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协调好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冲突,形成一致的合力,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和效益。

不难看出,无论从高校管理组织机构的特点,还是从学科建设的要素来看,必须将高校的学科建设放在一个完整的、综合的系统中来开展,综合考虑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根据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有序性来开展学科建设。

2.  适应性原则

适应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

学科是高校实现其职能的基本平台,学科的适应性直接决定着高校的适应性。

学校应该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紧把握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方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确定学科体系、调整学科布局和设置学科方向,同时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简而言之,高校的学科建设既输送本学科领域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又解决本学科领域关键性的理论与实践难题。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学科建设保持活力的健康法则和基本理念。

学科适应性的培育需要讲究一定的谋略:

一是需要创新。

在学科建设中,既要保持和发扬传统学科的优势和特点,也要主动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和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和新的研究方向,同时注重在发展中创造和形成新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二是坚持独立自主。

学科的建设发展不能仅依靠国家、学校的投入与资助,应该积极走自主发展道路,通过承接重大科技项目和科研创收来建设实验基地,为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是健全优胜劣汰机制。

学校对于建设效果好的学科应大力奖励并进一步跟踪扶植;对于建设效果不好的学科应暂停投入;而对于那些方向陈旧、存在价值不大的或具有明确拼凑痕迹的学科,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或分流到相应的学科。

3.  重点建设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均衡发展只能使事物保持渐进态势,不可能获得大的突破;非均衡发展才能使事物发生质的飞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何一所高校其资源无疑是有限的,如果学校在分配资源方面对所有的学科一视同仁,齐头并进地搞学科建设,势必造成资源配置分散,无法促进学科建设发生质的突破。

为此,实施学科重点建设战略,要坚持“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原则,分清先后,按轻重缓急决定投资比重。

应该突出重点,对学校重点学科、重点方向、重点带头人、重点基地等给予优先建设和倾斜投入。

按照“区分层次、分步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对学科进行规划与建设,通过重点学科的建设,最终带动全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

4.  突出特色原则

突出特色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虽然高校的学科都是根据国家的学科目录进行设置的,但是不同学校的同名学科一般都具有不同的特色。

学科特色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所在,也是一所学校的生命所在。

一所大学,如果有一个或几个独具特色的学科,这所学校就能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就能在社会上立足。

突出特色是学科建设的一种策略,我们应该重视通过培育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5.  以人为本原则

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体,离开了教师,学科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我们要重视学术队伍建设,坚持“以学科队伍为本”、“以教师为本”、“以育人为本”,建设优美的环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用环境留人,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围绕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通过学科建设造就一批学术大师,通过学科建设培育优秀人才,提高学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6.  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是适应性的逻辑要求,学科建设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

大家熟知,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决定高校的学科建设不能一劳永逸,惟有不断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学科水平,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才能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需求。

从学校的发展来看,所有高校一般都要经过由单科性院校发展到多科性院校然后成为综合性大学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科的发展不仅包括提高学科质量和水平,而且包括增加和构建新的学科,还包括改造、调整甚至取消一些无社会需要或无生命力的学科,最终使整个学校的学科形成一个优化的生态系统。

7.  生态优化原则

学科生态系统是学校各学科共生、共栖的环境,不同的学科、学科群以及学科群落可能有不同的规模,但不论大小都不是学科的随意拼盘,而是有规律的有机共生,彼此相互提供营养,相互作用。

同时,结构优化的学科系统相对比较稳定,也容易产生生态边缘效应,催生新的学科。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世界一流的大学、高水平的大学几乎都是真正的综合性大学,而且水平最高的单科性学院(如医学院)也大多是在综合性大学里。

美国高校学科布局虽然是多样化的,但总体呈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基础与应用并行的综合化趋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综合就很难有高水平,没有综合也很难有高水平的单科,综合性是达到高水平的重要条件。

自1952年全国性院系调整之后,我国就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单一,影响了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妨碍了学校水平的提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中,我国合并建立了一批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一些高校在较短的时间里由单科到了多科,并且很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由多科到综合的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科布局综合化是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越多越好,因为综合性大学容易使投资分散,如果投资分散,结果只能是综而不合,多学科的潜在优势反而得不到发挥。

事物的发展总是对立统一的,单一学科难以提高水平,但综合化又委实难以做到,如何折中和平衡正是学科建设的要旨所在。

学科建设的基本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83年1月第二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学科一词的解释是:

“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

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等”。

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中册)解释为“

(1)学术的分类。

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如自然科学部门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部门中的史学、教育学等。

(2)教学的科目。

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

如中、小学的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等”。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式的《新华词典》(1980年8月第一版)其解释与《辞海》类似,即

(1)按照学术的性质而分成的门类;

(2)教学的科目。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11-01批准,1993-07-01实施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以下简称国家标准)中的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学科一词所对应的英文是discipline,1995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最亲版词典《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中解释为“anareaoflnowledgesuchashistory,chemistry, mathematicsetc.thatisstudiedatauniversity”(大学中学习的某一知识领域如历史、化学、数学等)。

1997年由商务印书馆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牛津高级英汉词典)定义为“branchofknowledge;subjectofinstruction”(知识的分支;教学科目)。

    可见,对学科一词的解释尚存在不同意见。

但学科本身应具有二重含义;第一主要是指知识体系或学术分类,含水量义较广;第二是指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教学法科目。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学科建设者中的学科既具有第一重含义中的特征,又包含第二重意义,特别指高等学校或研究部门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设立的教学科目。

    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国家标准“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仅对一、二、三级学科。

,该标准对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规定为“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彼物的问世等条件”。

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该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按照该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培养研究生并授予相应的学位。

该目录将授予学位的学科划分为12个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1种二级学科。

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按照二级学科,具备条件并经有关部门批准,有些学科也可以按照一级学科授权的宽口径培养。

我国目前学位授予是按照学科门类进行划分,如理学硕士、工学博士、农学博士等。

确切在讲,我们通常提及的学科建设中的学科实质上是指正式列入上述《目录》中的学科。

    综上所述,学科建设中所指的学科具备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符合国家标准(GB/T1357-92)中规定的基本条件;第二,正式列入《目录》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由高等学校或科研部位进行研究生培养太学位授予。

学科的划分有多种方法,例如我国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均为11个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

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而国家标准GB/T13735-92则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