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高中级利峰部第二次周考高三语文试题.docx
《襄城高中级利峰部第二次周考高三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襄城高中级利峰部第二次周考高三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襄城高中级利峰部第二次周考高三语文试题
襄城高中2014级利峰部第二次周考
高三语文试题
命题:
姜杨玮审题:
姚硕丹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写文章时,我们通常会运用以小见大,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主次相成等写作手法,而这些章法,在建筑组合之中同样可以被灵活应用。
大小、曲直、繁简、抑扬、奇偶、虚实等手法在传统建筑中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建筑中的“钩心斗角”结构便是很好的例证。
心是指宫室的中心,角是指檐角,诸角向心,叫“钩心”;诸角彼此相向,像戈相斗,叫做“斗角”。
在曲阜的孔庙,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建筑结构。
“勾心斗角”原是建筑师为了节省空间及建筑结构的美观,而创造出的一门以巧补拙的建筑美学。
其实就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如故宫、雍和宫等的建筑结构,都是纵横交错、榫榫相咬,相互关联又互相制约,针锋相对。
原本难以共存的拥挤的建筑,在建筑师的设计下反而和谐共生。
作为祭祀祖先神灵之用的天坛,其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而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而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则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
就单体建筑,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镶着象征天空的蓝色的琉璃瓦,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奇异感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丹陛桥,它连接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三座主建筑,贯通南北,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
因此,当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在笔直的甬道不停回望,但见成贞门又与祈年殿相融为一,边走边回看,仿佛祈年殿越变越高,如升入云天。
可见,无论是大到整体布局还是小到一砖一瓦,天坛在几乎处处传递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在建筑中融入中国这一传统的宇宙观,让孤立分散的建筑,通过巧妙地布局,仿佛也具有了灵魂。
不同的民族之间总是有很多的文化隔膜,建筑尤其需要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非但没有一味排外,反而博采众长。
一方面传统建筑尊重本民族历史,但另一方面又力求创新,对于外来的建筑样式,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巧妙地将其改造、融合,赋予新意。
因此,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中外文化的兼容并蓄,反而让传统建筑更多了几分异域的光彩,如圆明园中的西洋楼、“观水法”。
在宗教建筑中,这个特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北海公园湖面上傲然挺立的白塔,就是中外文化的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
塔是一种佛教建筑,相传白塔是尼泊尔人阿哥尼的杰作。
北海白塔,在这幅传统中国山水画中,非但无突兀之感,反而与蓝天、白云、碧水、青山相映成趣,在阳光照耀下,放佛浑然天成,让人心生无限开阔之感。
从最初西汉传入佛教、唐代传入伊斯兰教、明清传入基督教,这些宗教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不断开枝散叶,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逐渐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建筑形式。
“和而不同”在其间大放异彩。
(节选自《从传统建筑看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
1.下列关于建筑组合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建筑组合与写文章一样,也会灵活运用以小见大、虚实相声、抑扬结婚、主次相成等技巧,而且一般都不会单独使用某一技巧。
B.使檐角向心,将诸个檐角彼此相向如同兵戈相斗,这种传统建筑中的“钩心斗角”结构很好地体现了建筑组合的章法特点。
C.传统建筑中以巧补拙的“钩心斗角”结构,本只是建筑师为了节省空间而设计,客观上却使建筑结构和谐美观,显出组合之妙。
D.故宫、雍和宫等的建筑结构,纵横交错、榫榫相咬,相互关联又互相制约,它们之所以显得和谐,与运用了组合的章法有关系。
2.下列对天坛设计理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天坛的设计注意体现古人的宇宙观,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
B.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外观形式,天坛的全部设计都是为了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表现“天”的至高无上,以供祭祀天地之用。
C.内坛、外坛、圜丘坛的布局设计,增加了天坛西侧的空旷程度,从而有利于人们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D.天坛建筑几乎处处体现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传统的思想,让一些孤立分散的建筑,通过巧妙的布局,仿佛也具有了灵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民族因为众多的文化隔膜,其传统建筑总是固执而鲜明地体现着各自的文化特征,努力保护自身不受异域文化的影响。
B.一种外来的建筑样式,如果能与本民族本国家的建筑相融合,一定不是机械的照搬照抄,而是经过一定改造、融合,赋予了新意。
C.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带来的建筑样式,之所以能够和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与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有很大的关系。
D.中国传统建筑不仅重视建筑组合,还注意空间布局,善于博采众长,从而既满足使用上的要求,又能取得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忠嗣,华州郑人。
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抚之曰:
“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
”更赐今名,养禁中。
肃宗为忠王,帝使与游。
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上与论兵,应对蜂起,帝器之。
试守代州别驾,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
数以轻骑出塞,忠王言于帝曰:
“忠嗣敢斗,恐亡之。
”由是召还。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
“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
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
“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
”帝意不快。
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
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
“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
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
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
”忠嗣曰:
“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
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
”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
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
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
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世号为名将。
初,在朔方,至互市,辄高偿马直,诸蕃争来市,故蕃马浸少,唐军精。
迄天宝末,益滋息。
赞曰:
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道哉!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B.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C.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D.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5.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贬,即贬官。
古代对官员的升降有其特定的称呼,表示升职的有“授”“拜”、“除”等,表示降职的有“贬”“谪”“左迁”“黜”等。
B.卒:
古代称天子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称士死为“不禄”,称百姓死为“死”,称刑徒死为“崩殂”。
C.天宝,是年号。
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
年号的实行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D.赞:
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这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一样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忠嗣年纪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深得皇帝器重。
担任代州别驾时,多次率领轻骑兵出塞,忠王担心他作战勇猛过早失去他,建议皇帝将其召回。
B.对于攻打石堡城,王忠嗣有所顾虑,向皇帝建言等时机成熟再来夺取。
皇帝不听劝谏,下诏书让王忠嗣协助董延光攻城,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
C.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王忠嗣识破其阴谋,多次上书说安禄山将叛乱,招致李林甫的嫉恨,因此,借机诬告王忠嗣。
D.王忠嗣有勇有谋,但由于受奸人陷害,最终死于被贬之地。
史家评论说:
“自古忠臣贤良,大多善于治国,却不善于保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
“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5分)
(2)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体现出友人融上人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
B.次句写诗人听见山溪流水潺潺,看见溪上的鸟儿因受惊而飞来飞去,此种景象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C.第三句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直接抒发了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沉醉美景的流连忘返之情。
D.七绝诗篇幅短小,笔墨精炼。
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
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9.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1)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2)《论语》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指出兴趣的重要性的语句是:
, 。
(3)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如《论语》中所说:
“ , 。
三.现代文阅读(26分)
(一)文学类作品阅读(12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1)--(3)题。
绣枕
凌叔华
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
天气闷热,小巴狗躺在桌底伸出舌头喘气,苍蝇热昏昏的满玻璃窗上打转。
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她瞧着主人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忍不住说道:
“大小姐,歇会儿,凉快凉快吧。
老爷虽说明天得送这靠垫去,可是没定规早上或晚上儿。
”“说了明儿早上十二点以前,必得送去才好,不能不赶了。
”小姐答完仍旧低头做活。
张妈走过左边,一面打着扇子,一面不住眼的看着绣的东西,叹口气道:
“我从前听人家讲故事,说长得俊的小姐,一定也是聪明灵巧,我总想这是说书人信嘴编的,哪知道就真有。
这鸟绣的真爱死人!
”大小姐嘴边轻轻的显露一弧笑涡,但刹那便止,张妈接着说:
“这一对靠枕儿送到白总长那里,大家看了,别提有多少人来说亲呢,门也得挤破了。
听说白总长的二少爷还没合适亲事。
唔,我懂得老爷的意思了,上回算命的告诉太太今年你有红鸾星照命,主……”“张妈,少胡扯吧。
”大小姐停针打住说,她的脸上微微红晕起来。
此时屋内又是很寂静,只听见绣花针噗噗的一上一下穿缎子的声音和那扇子轻微的风响,忽听门外有一个十三四的女孩子叫道:
“妈,我来了。
”“小妞儿吗?
大热天跑来干么?
”张妈问。
小妞儿穿一身的蓝布裤褂,站在房门口,望着大小姐出神。
她喘吁吁的说:
“妈,昨儿四嫂子说大小姐绣了一对靠枕,已经绣了半年了,说光是那只鸟已经用了三四十样线,我不信。
四嫂子说,不信你去看看,过两天就要送人啦。
妈,我看看,行吗?
”
张妈听完忙赔笑问:
“大小姐,你瞧小妞儿多么不自量,想看看你的活计哪!
”
大小姐望望小妞儿,见她的衣服很脏,拿住一条灰色手巾不住的擦脸上的汗,大张着嘴,露出两排黄板牙,瞪直了眼望里看,她不觉皱眉答——“叫她先出去,等会儿再说吧。
”
张妈会意这是嫌她女儿脏,不愿她女儿看,对小妞儿说:
“瞧瞧你鼻子上的汗,还不擦把脸去。
大热天的这汗味儿别熏着大小姐。
”小妞儿撅着嘴出去。
大小姐换线时偶尔抬起头往窗外看,只见院子里盆栽的石榴吐着火红的花,直映着日光,更叫人觉得暑热。
一晃便是两年,大小姐还在深闺中做针线活,小妞儿已经长成和她妈一样粗细,衣服也懂得穿干净些了。
现在她妈告假回家,她做替工。
夏天夜上,小妞儿给大小姐捶腿时,有一搭没一搭的说闲话。
“大小姐,前天干妈送我一对枕头顶儿,顶好看啦,一边是一只翠鸟,一边是一只凤凰。
说起我这对枕头顶儿,话长哪。
本来是我干妈给的,说是从两个大靠垫子上剪下来的。
新的时候好看极了。
一个绣的是荷花和翠鸟,一个绣的是一只凤凰站在石山上。
头一天,人家送给她们老爷,放在客厅的椅子上,当晚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大片;另一个给打牌的人,挤掉在地上,便拿来当作脚踏垫子用,好好的缎地子,满是泥脚印。
少爷看见就叫干妈捡了去。
干妈后来就给了我,我拿回家来足足看了好一会子,真爱死人咧,那凤凰尾巴就用了四十多样线。
翠鸟的眼睛望着池子里的小鱼儿真要绣活了,不知怎么绣的。
”
大小姐听到这里忽然心中一动,小妞儿还往下说:
“真可惜,这样好看东西毁了。
干妈前天见了我,教我剪去脏的地方拿来缝一对枕头顶儿。
”大小姐没有理会她的话,却在回想她在前年的伏天曾绣过一对很精致的靠垫——上头也有翠鸟与凤凰的。
那时白天太热,拿不得针,常常留到晚上绣,完了工,还害了十多天眼病。
她想看看这鸟比她的怎样,吩咐小妞儿把那对枕顶儿立刻拿了来。
小妞儿把枕顶片儿拿来说:
“大小姐你看看这样好的黑青云霞缎的底子都脏了。
这鸟听说从前都是凸出来的,现在已经踏凹了。
您看这鸟的冠子,鸟的红嘴,颜色到现在还很鲜亮。
王二嫂说那翠鸟的眼球子,从前还有两颗真珠子镶在里头。
这荷花不行了,都成了灰色。
荷叶太大,做枕顶儿用不着……这个山石旁还有小花朵儿……”
大小姐对着两块绣花片子出神,小妞儿末了说的话,一句都听不清了。
她回忆起她做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清了。
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她洗完手都不敢拿,还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
……荷叶太大,更难绣,用一样绿色太板滞,足足配了十二色绿线。
……做完那对靠垫后,送给了白家,不少亲戚朋友对她的父母进了许多谀词。
她的闺中女伴,取笑了许多话,还有,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从末经历过的娇羞傲气,穿戴着此生未有过的衣饰,许多小姑娘追她看,许多女伴面上显出嫉妒颜色。
所以她永远不愿再想起来撩乱心思。
今天却不由得一一想起来。
小妞儿见她默默不言,只管看那枕顶片儿,便说道:
“太小姐也喜欢不是?
这样针线活,真爱死人呢。
明儿也照样绣一片儿不好吗?
”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问什么,摇了摇头算答复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视角独特,以绣枕为表达载体,反映了旧时代的中国女性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现实,委婉含蓄,哀而不伤,耐人寻味。
B.大小姐低头绣靠垫,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不住眼地看,不住口地夸赞大小姐的手艺,表明张妈喜欢唠叨,没见过世面。
C.大小姐之前不许小妞看她的绣枕,后来绣枕竟成了小妞的物什,这一戏剧性的情节表现了作者对大小姐看不起下人的嘲讽。
D.小说用“鸟的红嘴”“翠鸟”“石绿的线”“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等,极力描写绣枕色彩的斑斓,与小说的悲剧灰色基调形成反差。
(2)小说以“绣枕”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3)小说三次描写精美的绣枕,每次主人公情感表现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世上从此无真人
熊十力十六、七岁就开始了游学乡间的生活,邻县有一位举人进京会试,购回一些新书,他常去借阅,得以阅读维新派变法的论文与奏章,接受了维新思想。
他知道世变日剧,产生了关怀国政时局的冲动。
1901年,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熊十力愤然参加武昌新军,组织了黄冈军学界讲习社,积极在新军中宣传革命。
他一腔热血,为民族复兴,为革新政治而奔走。
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胜利,但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篡夺。
熊十力对政治很失望。
他原来以为,政治革命理当促进道德进化,然而他看到的是,政治是肮脏的交易,道德沦丧,民生凋敝。
他深感“革政不如革心”,慨然弃政向学,专门研读儒佛,探讨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努力增进国民的道德,重建民族精神。
自此他置身于政治之外,专力做学问。
熊十力执教于天津南开中学时,与梁漱溟会面,此后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经梁漱溟介绍,熊十力到南京内学院师从佛教唯识学大师欧阳竟无,对佛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专业精研。
1922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在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中逐步走上了“成一家之言”的道路。
1926年是熊十力学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修订印行的《唯识学概论》,标明他已离开了欧阳竟无的唯识学,而以儒家哲学立场怀疑、批判佛家唯识学,以中国哲学的体用观作为自己立说的基点。
1932年,熊十力的哲学代表作《新唯识论》在杭州刊印行世,熊氏哲学体系正式确立起来,“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建构宏伟,富有创发。
佛学界立即对熊著展开了严厉批评,他以“吾爱吾师,尤爱真理”的信念对待师友们的批判,并一一进行反驳。
抗战胜利后,熊十力回到武汉。
他这一生有一个梦,就是由自己来主持一个民间的哲学研究所,可惜经费无从着落。
此时,他名气大振,弟子徐复观是国民党高官,蒋介石两次拨款资助他办研究所,都被严词拒绝。
徐复观替蒋送给他100万元支票,熊十力盛怒,破口大骂徐复观和蒋介石,声音之大,自后山传到院里。
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正在沐浴,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
哲学家牟宗三记叙与老师熊十力的初见,熊十力“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言谈中,忽一拍桌子,大喊:
“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
”熊十力,眼睛瞪起,“目光清而且锐,前额饱满,口方大,颧骨端正,笑声震屋宇,直从丹田发”。
此情此景此人,牟宗三以“真人”二字冠之。
熊十力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有原创力的哲学家。
他奠定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形上学基础,他的“体用不二”之论,成为当代新儒学思潮“重立大本、重开大用”和“保内圣,开新外王”的基本思想间架。
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熊十力重建儒学本体论,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他的学生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正是沿着他开创的精神方向和他奠立的基础加以发挥、扩展、深化、扬弃,学界把他们师徒视为现代新儒学思潮的中坚。
他一生为学,融贯中西,摒弃陈说,绝少依傍,以广阔的文化视野、独具的哲人慧思,提出并力求解决的人生问题与文化问题,为世人开创了一条探寻价值的新路,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正因为如此,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才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观其一生,“以理想滋润生命,以生命护持理想”,对传统文化深挚的爱,使他虽长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饱受贫困,仍以忧乐圆融的情怀,肩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
(摘编自郭齐勇《熊十力传》)
相关链接:
①熊十力(1885-1968),湖北省黄冈县人。
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与先生结识四十余年,由于先生与我彼此性格不同,虽同一倾心东方古人之学,但在治学谈学上却难契合无间。
先生著作甚富,每出一书我必先睹,我读之,深深叹服。
(摘自梁漱溟《忆熊十力先生》)
(1)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熊十力以广阔的文化视野,通达、高远的哲学观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思想资源,重建儒学本体论,自觉肩负振兴文化的责任。
B.熊十力的哲学代表作《新唯识论》发表,受到佛学界严厉批评,对此,他逐一进行反驳,这说明熊十力固执己见,恃才傲物。
C.熊十力赤身坐在澡盆里和王元化交谈,颇有魏晋风度;与牟宗三初见,目光清且锐,笑声震屋宇,说明他天性旷达,不喜雕饰。
D.熊十力带领他的学生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一起重建儒学本体论,使中华文化免遭西学冲击,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路径。
(2)“熊十力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有原创力的哲学家”,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4分)
(3)材料中说熊十力是“真人”,对此你怎么理解?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红楼》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经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八十回。
②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址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③在对待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④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⑤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
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⑥读古代典籍,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否定古代的一些人士,其实我们没有资格对古人嗤之以鼻,因为我们现在自以为是的观念意识又有多少不属于发昏之列呢?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3分)
A.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地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保问题日渐严重。
B.自4月13日“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
C.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D.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①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
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②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
③,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
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④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⑤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
⑥,正是精神人格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