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大历史文献复习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51748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华师大历史文献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西华师大历史文献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西华师大历史文献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西华师大历史文献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西华师大历史文献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华师大历史文献复习参考资料.docx

《西华师大历史文献复习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华师大历史文献复习参考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华师大历史文献复习参考资料.docx

西华师大历史文献复习参考资料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之考题范围

制作人:

蒋小龙

一、名词解释

1.文献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含义在历史上不断演变。

从其本义来看,“文”指典籍文章,“献”指古代耆旧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也包括他们的事迹。

在宋代,文献的涵义发生演变。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对文献的解释是:

文指叙事,献指论事。

明代时“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后不同人也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现在按国家标准认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在情报学上又定义为以一定方式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记录一定载体之上所形成的东西。

 

2.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它以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他的形态与发展史;对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并对其相关规律,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进行研究。

任务是为各种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丰富而信实的资料,特别是在搜集、鉴别史料方面,能为历史科学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资料基础,为历史研究研究工作运用历史文献提供良好的条件。

3.金石学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金指青铜器,石指石刻。

它始于汉唐、盛于宋代、中衰于元明、复兴于清代、科学发展于现当代。

罗振玉、王国维是集大成的金石学家。

金石学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收集、整理、鉴别、考订、刊布金石器物方面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中国考古学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

但金石学只是孤立地对器物和文字进行考证,没有深入研究器物的形制及花纹,更没有器物出土的地层依据,这些局限性使它无法形成科学的研究体系。

4.十通

我国古代10部著名典志体综合类政书的总称。

即三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续三通:

《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三通:

《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十通”是一部贯通历代专史和文物典章的总汇,同时也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历代典章制度和文化史料的汇编。

5.编年体

按时间顺序编撰史书的体裁。

《春秋》开创、《左传》发扬;汉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发展,史家史籍大量涌现,体例有新的发展和突破,类型日趋繁多;隋唐时衰微;宋元明清的繁荣,以《资治通鉴》为代表,数量多、质量高。

编年体的优点在于它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宜于考察一时之大势、宜于长编、宜于录存史料。

缺点在于时间不清的史实易漏、分年记事不便于人物事件的完整集中(一事前后分隔数十百年)、不能区别不同性质类别的史料。

6.纪传体

史书写作体裁的一种,史马迁首创,历代沿用发展。

主要以人物的传记为中心,是历代正史采用的体裁,26正史为杰出代表。

主要结构包括本纪、表、书(志)、世家、列传,具有体大思精的特点。

纪传体的优点在于体大思精,能够容纳大量的历史内容,具有全面系统性,尤其是表、志内容丰富,保存子大量极有价值的史料,便于全面了解人物生平。

缺点在于帝王将相为中心的英雄史观;虚美隐恶、君权神授的天命史观;正统理论;因事立目、褒贬人物;一事分在数篇,复见重出,支离破碎。

7.纪事本末体

以叙事为中心,详叙一事之始末的史书体裁。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本末体,并成为一种新的记史方法,对后世史学写作有一定影响。

按内容分朝代纪事末末,专史纪事本末;按编纂取材分改编一书的纪事本末,博采群书而成的纪事本末,钞书与著述相结合的纪事本末。

其主要有点是简明扼要,便于初学;以事为主,便于探讨史事的前因后果;在历史编纂学上有重要地位。

缺点是取材多系钞录,史料价值不高;对天文、历法、地理、方技、典制、名物等不能详加备载;分事立目,以一事为起讫,事件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反映历整体性、有机性。

8.六经

指古代儒家推崇为典范性的六部著作,也称六艺。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而成,其名称最早见于《庄子·天运》。

由于《乐》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常常说是五经。

是孔子在文献学上的杰出成就,体现了他得体的整理方法和态度,孔子又以六经为教,传播了文献,成为中国文献学的始祖。

9.《别录》、《七略》

《别录》是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西汉刘向撰。

原书20卷,唐末已佚,现有清代姚振宗等人辑佚本。

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主要内容包括:

著录书名、篇卷数,介绍作者姓名及其小传,略述整理校雠图书经过,评价图书思想内容,追溯一家一派学术源流。

推荐图书,指导阅读。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国家藏书目录。

西汉刘歆撰。

原书7卷,唐末已失传,清代严可均等都有辑本。

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别录》、《七略》是在西汉国家整理图书的背景下完成的,开创了我国书目提要的著录体式提供了编制完整目录的方法和体制;创立了图书评论的方法;利用提要进行学术、学派论争。

对文献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10.《汉书·艺文志》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史志目录。

汉班固据刘歆《七略》删补而成,对原文做了以下修订:

散“辑略”于38种之后,书目与叙录结合,加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对原文作一定调整和删补,将不合适的图书移出该类;增加《七略》完成后的刘向、扬雄、杜林三家著作;删除重复图书;节录各书叙录为小注,附录到各书之下,并作一定的补充。

对文献学有重大贡献:

(一)开创了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

(二)成为考察先秦、西汉社会、学术思想和历史文献的必备书目;(三)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图书分类目录。

11.《隋书·经籍志》

《隋志》是唐初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现存时间仅次于《汉志》的一部重要的古代史志目录,是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志》之一。

著录上有不但记隋朝藏书,而且还记载了六朝时期典籍流散聚合情况;著录方式上以隋代藏书为主,对六朝文献则以注文“梁有……今无”的方式著录。

分类上确立了四部分类法,固定了四部类名,最终确定了四部分类法及其主导地位,是现存最早的四部分类目录。

其《序录》有总序1篇、大序4篇、小序42篇继承了《七略》,尤其是《汉志》的优良传统,对各个部类的学术发展史及其沿革、内容和意义,都作了历史性的分析和理论性的探讨。

对我国文献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12.《史记》三家注

即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三注本各单行,至北宋始将三书注文皆散列于《史记》正文下,合刻为一编。

三书先后递补,相得益彰。

大体说来,《集解》以征引广博为胜,《索隐》以探幽发微为长,《正义》以详释地理著称。

对《史记》研究起到积极作用,三家注旧本已失传。

是魏晋至隋唐间的重大注释成就。

现存最早的本子有南宋黄善夫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今中华书局标点本,最便阅读。

13.《经典释文》

唐陆德明撰,30卷,是集汉魏、六朝音义、校勘成果的集大成著作,是一部内容丰富,价值很高的校勘学巨著。

对后代研究经学、文字学、音韵、古训学有重大意义。

对校勘学理论的发展有以下贡献:

综考诸书源流,各为叙论;“朱墨别异”(墨书经本,朱字辩注。

);“摘字为音”(《孝经》、《老子》例外);博征异说。

《经典释文》中的校勘理论和方法,大多被后代校勘者继承,成为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4.《三国志注》

《三国志》的注本。

南北朝时期文献注释的重大成就之一,裴松之撰。

宋文帝以陈寿《三国志》过于简略,令裴松之为之作注。

裴广收资料,以增广事实为目的;把补阙、备异、矫妄、论辩四者相结合。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他尽可能的博引记载三国史事的著作,使其《注》包罗宏富,所引材料非常广博。

弥补了《三国志》记载过于简略的缺陷,使人们能全面了解三国时的人事,这是《注》作为注释文献对史学的最重要贡献。

并且其所引材料首尾完备,且注明出处,又为后来辑佚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来源。

并对审查资料提供有益意见,对历史发展的考证学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

对历史文献学有直接价值。

15.类书

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工具书。

三国魏文帝《皇览》,已知第一部类书,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类书,是唐代虞世南《北唐书钞》,现存最大的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计1万卷,有1.6亿字。

类书在唐代有相当发展有《北堂书钞》《初学记》等;宋代更胜于唐,官私修普遍发展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一系列名著。

明时《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类书发展到了高峰。

类书对保存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在检索资料,辑录佚书,校勘古籍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6.《郡斋读书志》

是我国第1部私家藏书解题目录,晁公武撰,主要版本有袁州本和衢州本。

袁州本为7卷本,衢州本为20卷本,各有优劣。

在内容上分4部45类;有总序、4部大序、25类小序;每书有提要;小序置于每一小类第一部书的提要之中。

序叙述了学术渊流,每书的提要介绍成书背景、原委,说明体例、内容,考订真伪,介绍版本情况,概括一书大旨等,价值极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附有提要的私家书目,对了解北宋以前的各种古籍、学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其解题方法始终为后世目录学家所遵循,被誉为“宋以来著录家之首”。

17.《直斋书录解题》

是宋代一部重要的私家藏书目录,陈振孙撰。

五十六卷原本早已亡佚,后经历代整理,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整理排印的《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本则是目前最完善之本。

该书暗分4部,分53类目;没有总序,53类目中只有语孟类、小学类、起居注类、时令类、农家类、阴阳家类、音乐类、诗集类、章奏类9个类目有小序,乃其首创或作了不同于前人的变通;创“解题”一名,为每书作解题;主要反映了南宋一代的图书情况,今有徐小蛮、顾美华点校本。

自问世以来,一直受人重视,马端临在编撰《文献通考》时,曾以此书为蓝本。

直至今日,该书仍是我们研究目录学以及研究中国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8.《永乐大典》

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谢缙、姚广孝等撰。

永乐元年(1403)解缙主修,名《文献大成》明成祖认为过于简单,遂于永乐3年至永乐6年,姚广孝、解缙等重修,成书,明成祖朱棣敕命《永乐大典》。

全书共为22937卷,装订为11095册,约3.7亿万字。

它依《洪武正韵》韵目,按韵分列单字,“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每一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备录各种字体;分类汇辑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

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在类书编纂史上,发展为百科全书形式,最值得珍视;保存了宋元以前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在校勘、辑佚等方面价值可观。

缮写一部,嘉靖末年重录副本一部,明亡时,正本下落不明,清不断散佚,第一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抢劫毁损;八国联军侵华,损失惨重。

解放后两次辑印,共得八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又影印了新辑的《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

19.胡应麟(《经籍会通》、《四部正讹》)

字元瑞,更字明瑞,号石羊生、今浙江人,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在文献学上也有重大成就,著有《经籍会通》、《四部正讹》。

《经籍会通》保留了有关书籍流传的重要文献,考证典籍源流与演变,评论书目优劣、分析类例得失。

《四部正讹》标志辨伪学的确立,首次总结了伪书产生的原因、伪书的种类,第一次系统总结辨伪的方法,开创了中国辨伪学,在文献学上有重大贡献。

20.《四库全书总目》

是我国古代最大官修目录,共200卷,著录10231种图书,包括正目,存目,共171003卷,清永瑢领衔编撰,实乃纪昀总纂。

内容包括,提要:

主要有“作者之爵里”、“各书之大旨及著作源流”、“本书之行失”,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等;卷端有《圣谕》《凡例》,分4部44类67子目,有大小序,另有“案语”。

它是封建社会后期最大最完备,也是现在保存最好的一部古代官修目录在分类上;吸取并总结了自汉以来历代目录分类的成果,形成了严密的目录分类体系;在思想内容上,标榜汉宋兼采,而实则扬汉学抑宋学,删改了辽、金、元、明时期著作中有关反抗外族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

影响巨大,在目录分类编纂方法、提要纂写方面提供了借鉴直接影响了好几代读书人,学者多以其为入门之书。

后有学者进行了补正、续修。

21.章学诚

字实斋,今浙江绍兴人清朝著名的史论家,文献学家,与唐代的刘知几被现代史学界推为中国史论的两大家。

代表著作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和州志》(总集《章氏遗书》。

他在系统总结前人成就基础上提出新的、完整的目录学思想系统,明确提出目录学的功用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出“互著别裁”的图书分类著录方法;提出“六经皆史”说;校勘上:

广储众本,编制群书索引,作校勘记备采择,延请专门名家,校书辑佚上:

发扬补正郑樵相关理论。

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2.《书目答问》

是一部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目录,清张之洞撰。

书成于清光绪元年,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期间编成,1876年在四川成都精刻出版,是专检索古籍的综合性选目,比较易求、相对可靠。

文献价值在于1、举要选录重要古籍2200余种,给初学者带来极大方便总结了清代学术成果,2、总结了清代的学术成果,延续和补充了《四库总目》的不足3、在体例上新设“丛书”、“别录”两部,有所创新和改进,有较大的贡献和价值。

但也存在复古尊经的正统观念。

后范希曾作《书目答问补正》

23.清代三大考史名著

即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注重典章故实),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详于校勘),赵翼《廿二史札记》(重治乱兴衰之故),他们有能与阅者以提纲挈领之观察的共同优点。

是清代考史的代表成就。

24.二重证据法

20世纪20年代由王国维提出的以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互证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

实质是将近代以来获得突飞猛进的对于甲骨文、金文等地下出土资料的研究,与传统史学对于文献证据的处理相结合,特别强调地下材料的证史价值,并将其提高到与文献并重的地位。

它结束了长期以来古史研究从文献到文献,为古史研究的取材,为人们认识和考证史料提供了崭新的观点和方法。

王国维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古史新证,作《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以甲骨文证实《史记·殷本纪》殷商王朝世系真实可信。

当然,现今二重应为多重,这样更加科学。

25.古史辨

20世纪20年代初,学术界掀起疑古考辨的热潮,出现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

他们利用顾氏“新考据学”,把过去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学家的辨伪,把只考辩伪书发展到还要考辨伪史,使中国辨伪学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对有关古史的荒谬传说有廓清之功,动摇了封建古史体系,对建立新的史学体系起到有益作用,同时揭示了历史真实真面目,为此后科学地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提供了比较确凿可信的文献资料;但有怀疑过勇的地方;忽视“层累地遗失古史”的一面,未能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在政治层面有负面影响。

26.目录学

目录学是指研究目录的产生、发展及其功用的一门学问,属于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又分为古典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古典目录学的时间断限是从西汉起到20世纪初。

现代目录学以现代科学分类为基础的图书分类法诞生为标志。

我国目录学的诞生是以《别录》和《七略》的产生为标志的,刘向、刘歆虽在从事目录学工作但“目录学”之名始于宋代。

它对于读书、治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了解历史文献的基本情况,别真伪,明是非,提纲举要,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不见古人面,而见古人心。

(2)有助于读书、治学,指示学术门径,得其要领,事半功倍。

(3)有助于辨章学术,考镜渊源,了解历代学术兴衰,了解学术源流,使人由委溯源,得群言得失之故,明道术精微。

27.校勘

也称为校雠,校勘一词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比对各种相关版本及文献资料,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校”的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引申为校正书面材料的文字异同。

“勘”亦作刊,早期图书用竹木简,发现错误便加以削除改正,也就是核定文字错误。

在校勘的基础上,形成校雠学。

28.辩伪

广义辨伪指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分辨其真伪。

其涵盖面很宽,凡是有真伪问题的古史事、古书籍、古碑刻、古字画等,均在其辨识的范围。

狭义辨伪指考察、鉴别典籍文献的真伪。

是文献实征(考据)的形式之一,是鉴别史料的基础工作,是传统学术中的一项基本工作。

因为我国伪书数量大、种类多,且伪书对于学术研究有极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辨伪,并在其基础上形成辨伪学。

29.版本学

版本学以中国古代图书为研究对象,是认识和揭示古籍的学问。

一般认为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版本史部分。

包括版本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版本的基本特点。

第二、版本本身部分。

包括版本的基本形态(版本的基本构成以及刀法、墨色、纸张等版式特征)和书籍制度(指书籍的装帧制度,如卷轴装、包背装等)。

第三、版本鉴定部分。

包括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第四、版本学的利用部分。

如何利用版本学的知识进行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

第五、版本学的基本理论:

包括版本学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版本学的功用、意义及方法等。

30.《校勘学释例》

校勘学专著,陈垣著,原名《元典章校补释例》。

1959中华书局年重印出版,在书中他对所发现的沈家本《元典章》的12000多条错误从中选出有代表性1000多条,加以归纳分析,总结其错误的原因,一一举出,以通明则,又在批判继承前人校勘方法的基础上,概括出校勘四法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校勘四法从理论高度来看,具有系统性、科学性。

因此一直到现在都被认为是校勘古书应该遵循的方法。

它为后人掌握校勘学知识,进行校勘工作起了普遍的指导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31.善本

有两重含义,凡成为文物的古籍都是善本,另指校勘精审的同符或接近原稿的书是善本。

张之洞认为善本之义有三:

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抄。

近年的《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收录标准和范围》将善本规定为,凡是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本子均为善本。

32.版心

又称书口、版口、中缝。

一个印刷叶分为两个半叶,两个半叶结合的部分就是版心。

有版心便于装订折叶,这是适应册叶装印刷书籍的需要而出现的。

33.伪书

即作者、名称不真、年代不实、内容伪造等情况的古典文献。

伪书按不同标准分为很多类,胡应麟《四部正讹》归纳为20类。

伪书在我国古籍中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出现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主观的(有意作伪、无意作伪),也有客观的。

造伪的主要方法有:

作者假托他人、后人改题著者、通过序跋造伪、沿袭旧名而作新书、节录、缀合古书,更易书名、变乱体例,以冒充新书、书以篆籀冒充古本。

由于伪书的存在,变兴起了辨伪、辨伪学。

伪书也有价值,1、保存着真书里没有的但是有用的资料;2、伪书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某个时期的著作来阅读、研究。

34.辑佚

辑佚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整理研究中国古籍的手段之一,也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研究的基本功之一。

辑是指搜集、编辑,佚是指散佚。

简单的说辑佚就是讲佚书现存的片段材料加以搜集整理。

最大限度恢复佚书原貌的文献整理工作和方法。

二、简述题

1.简述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是和传世文献相对应而言的。

从性质上讲,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一样,都是我国古代的文献材料。

但是他们在具体方面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传世文献基本上是从问世以后一直存在于世上,并流传到现在,中间未曾亡佚;而出土文献大体是曾经流传于世,但中途失传,最后通过考古发掘或其他途径被重新发现。

其次,传世文献多写于纸质材料之上,而出土文献的文字载体却多种多样,除纸质外,还有甲骨、金石、绢帛等。

第三,传世文献多为首尾完具,装订整齐的书籍,而出土文献多零散、残乱,形式已非原貌,内容不太完整。

第四,传世文献存在不同程度的讹脱缺衍,而出土文献基本保持了原貌,较之有更高的、史料价值,甚至能填补历史空白。

出土文献内容比较复杂,划分方法也不尽相同,根据物质材料和器型来分有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兵器刻辞等11类。

他们在数量上也不平衡。

2.现存主要明清历史档案有哪些?

明朝: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内容复杂,包括奏本、题本、手本等。

其中题本、题行稿和奏本份量最大有3100多件。

2、辽宁档案馆所藏的。

主要是明辽东指挥使及其所属卫所的档案,共800多卷。

清朝: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最多、最重要的,共900余万件册。

包括内阁全宗档案,军机处全宗档案,内务府全宗档案。

2、辽宁省档案馆所藏的。

130余万卷册,包括满文老档、皇室事务档、旗务档。

3、四川巴县档案,共计103123件

4、南部档案

5、曲阜孔府档案等各地方档案

3.简述地方志的类型。

我国地方志名目众多,大概可分为区域志、专志和杂志三大类。

第一、区域志。

记载一定范围内的志书。

根据行政区划大小可分为:

1、总志。

记载两省以上范围的志书。

如《大清一统志》、《括地志》等。

2、省志,又叫通志,是一省范围的方志,如《湖北通志》等。

3、府志,是一府范围的方志,如《顺天府志》等。

4、州志,是一州范围的方志,如《宿州志》等。

5、厅志,是一厅范围的方志,如《宁远厅志》。

6、县志,是一县范围的志书。

如《平山县志》。

7、乡镇志,是记载一个乡、镇级村的情况的志书如《南翔镇志》

第二、专志。

即记载某项内容或以某项为主要内容的志书。

又可分为都邑志如《长安志》,工程志如《分江水考》,山水志如《黄山志》,名胜志如《灵隐寺志》,风土志如《岳阳风土志》,边关志如《山海关志》,盐井志如《黑盐井志》。

第三、杂志。

私人撰述的记地、记人、记事、记物的志书。

如龚明之《关中记闻》等

4.简述历史文献的载体。

历史文献载体指的是指文献的记录方式。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是铸刻和笔墨书写形式,甲骨、金石用铸刻,简帛和纸都是用笔书写。

印刷术之后,主要是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在唐初(武则天时期)已发明,活字印刷起源于北宋毕昇。

近代机器印刷传入后成为主要印刷方式。

载体具体为:

甲骨、金石、简牍、绢帛、纸以及现代化载体音像、缩微、机读。

甲骨表现为甲骨文。

金石、表现为金石铭文,青铜器上或石刻上的信息。

简牍即写在竹简、木牍上的信息。

绢帛即记在绢或帛上的信息。

纸即记在纸上的信息。

5.简述历史文献的装帧制度。

1、卷轴装,又称“卷子”。

纸本图书最早的装订形式,受到古代简策和帛书的影响,即把若干纸张粘接成横幅长卷,在卷末附一轴,以便从左而右捲绕收藏。

此外,还有褾、带、签、帙等附属品。

约兴于汉代,盛行于隋唐五代。

以卷、帙计量

2、经折装,将若干纸张黏连成长幅,按一定行数而左右连续折叠,并在前后加上硬纸板保护。

约产生于唐代后期,主要为佛道书籍采用。

3、梵夹装,积若干贝叶后,上下垫以版片,再在中间穿1、2孔,用绳子穿扎起来。

流行于唐五代,以夹计量。

4、旋风装,用一大张纸粘连在经折本子的前后,首尾相连,回环往复。

起于唐代而盛行于北宋

5、蝴蝶装,将书叶以版心中间为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再将各叶的折缝处对齐,粘连在包裹书背的厚硬大纸上。

开始于唐代末五代,宋元两代特别流行

6、包背装,书叶正折,打孔穿纸捻,其余同蝴蝶装。

出现于南宋,清朝末年尚存。

7、线装,打眼穿线,余如包背装。

唐末五代已出现,明中叶以后兴盛起来

8、毛装,毛装是将书叶叠齐,下了纸捻,而未加裁切。

6.简述孔子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1.访求和整理文献2.对《六经》进行整理并以六艺为教,传播文献3.得体的整理方法和态度

(1)分类编次、删繁就简

(2)多闻阙疑,择善而从,无徵不信(3)崇尚平实,排斥虚妄4.重视文献的社会功能。

5、促进学术的转移,打破学在官府。

所以,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7.简述《汉书·艺文志》的成就(重点)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史志目录。

汉班固据刘歆《七略》删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