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51466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学概论

绪 论

1、工程地质学:

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

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包括:

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

3、工程地质问题:

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

包括:

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

4、地基:

在土和岩层中修建建筑物,承受建筑物全部重量的那部分土和岩层,地基分持力层与下卧层两部分。

5、基础:

建筑物最下面一个组成部分,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并传给地基。

6、地基承载力:

指地基所能承受由建筑物基础传递来的荷载的能力。

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①要求作用于地基的荷载不超过地基的承载能力;

②控制基础沉降使之不超过地基的变形容许值。

第一篇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研究

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1、土:

是由固体颗粒以及颗粒间孔隙中的水和气体组成的一多相、分散多孔的系统。

2、土的三相组成:

指土由固体颗粒、液体水和气体三部分组成。

3、粒径:

指土颗粒的大小,以其直径表示。

4、粒组(粒级):

指粒径在一定区段内其成分及性质相似的土粒组别。

5、土的粒度成分:

指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百分含量,常用各粒组占土粒总质量的百分数表示,它是通过土的颗粒分析试验测定的。

6、累积曲线分析与应用:

曲线陡,粒度变化范围窄,颗粒均匀,级配不好;曲线缓,粒度变化范围宽,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

7、土按粒度成分分类:

巨粒土及含巨粒土:

巨粒(60-200mm)组质量>15%;粗粒土:

粗粒(0.075-60mm)组质量>50%;细粒土:

细粒(0.005-0.075mm)组质量>50%。

8、土的矿物成分:

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无定形氧化物胶体、可溶盐),有机质。

9、土中水的类型:

矿物成分水(结构水、结晶水、沸石水),孔隙水(结合水、自由水(毛细水、重力水))。

10、结合水:

受土颗粒表面电场作用力吸引而包围在颗粒周围,不传递静水压力不能任意流动的水。

11、土中的气体:

吸附气体、游离气体、密闭气体。

12、土的结构:

指组成土的土粒大小、形状、表面特征,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和土粒的排列情况。

13、土粒间的连结关系:

①接触连结:

颗粒之间的直接接触,接触点上的连结强度主要来源于外加压力所带来的有效接触压力。

②胶结连结:

颗粒之间存在着许多胶结物质,将颗粒胶结连结在一起。

③结合水连结:

通过结合水膜而将相邻土粒连结起来的连结形式,又叫水胶连结。

④冰连结

14、土的结构类型:

①巨粒土与粗粒土,主要为单粒结构。

根据颗粒间的排列接触关系可分为松散结构和密实结构。

由于粗、细颗粒含量的不同,有粗石状结构和假斑状结构两种。

②细粒土,一般为团聚结构(海绵状结构或蜂窝状结构)。

按土粒均匀与否可分为均粒和非均粒两种类型。

均粒团聚结构又分为蜂窝状和絮状结构。

15、土的构造:

是指土体中各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形态和组合特征)。

主要特征是土的成层性和裂隙性,即层理构造和裂隙构造。

16、层理构造:

土粒在沉积过程中,由于不同阶段沉积的物质成分、颗粒大小或颜色不同,而沿竖向呈现出成层特征。

17、裂隙构造:

土体被许多不连续的小裂隙所分割,在裂隙中常充填有各种盐类的沉淀物。

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

1、土粒的密度:

土粒质量与其体积之比。

2、含水率:

土中所含水分的质量与固体颗粒质量之比。

3、孔隙性:

土中孔隙的大小、数量和连通情况等。

4、稠度:

粘性土由于含水量变化而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状态(稀稠程度)。

5、界限含水率(稠度界限):

相应于从一种稠度状态向另一种稠度状态转变点的含水量。

液限:

土由可塑状态过渡到流动状态的界限含水量。

塑限:

土由可塑状态过渡到半固体状态的界限含水量。

缩限:

土由半固态过渡到固体状态的界限含水量。

6、液性指数:

细粒土的天然含水率和塑限的差值与液限和塑限差值之比。

7、可塑性:

细粒土的含水率在液限和塑限之间时,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揉塑成任意形状而不破坏土粒间的连结,并且在外力解除后仍保持已有形状的性质。

8、塑性指数:

粘性土的液限和塑限之差,即土处在可塑状态的含水率变化范围。

9、膨胀性:

细粒土由于含水率增加而发生体积增大的性能。

10、收缩性:

细粒土由于失去水分而体积缩小的性能。

11、产生膨胀的原因:

由于土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增厚,并且主要由弱结合水增加而引起的,结合水膜增厚,加大土粒间距离,使土粒间的引力减弱,引起土体积膨胀;反之,收缩。

12、自由膨胀率:

人工制备的干土,在水中增加体积与原体积之比。

13、膨胀率:

土样在一定压力下,浸水膨胀稳定后所增加的体积与原体积之比。

14、膨胀力:

土样体积不变时,由于浸水膨胀产生的最大应力。

15、体缩率:

土样收缩减小的体积与收缩前的体积之比。

线缩率:

土样收缩后的高度减小量与原高度之比。

16、收缩系数:

原状土样在直线收缩阶段,含水量减少1%的时竖向线缩率。

17、崩解性:

细粒土由于浸水而发生崩散解体的性能。

18、产生崩解性的原因:

由于土浸水后,水进入孔隙或裂隙情况不平衡,因而引起粒间结合水膜增厚的速度不同,以致粒间斥力超过吸力的情况也不平衡,产生应力集中,使土体沿斥力超过吸力的最大面崩落下来。

19、土的透水性:

水在土孔隙中渗透流动的性能。

20、影响土的透水性的主要因素:

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土的密度、水溶液的成分及浓度、土中的气体、土的构造。

21、土的毛细性:

水通过土的毛细孔隙在弯液面力作用下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性能。

22、影响土毛细性的因素:

土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水溶液化学成分和浓度、气候变化、蒸发量、气温变化等。

第三章土的力学性质

1、压缩模量:

土在侧限条件受压时,在受压方向上的应力σz与相应的应变εz之间的比值。

2、土的变形模量:

指土在无侧限压缩条件下,压应力与相应的压缩应变的比值。

3、侧膨胀系数:

无侧限条件下,侧向膨胀应变与竖向压缩应变之比。

4、侧压力系数:

侧限条件下侧向压力与竖向压力之比。

5、土的前期固结压力:

土在历史上曾经经受过的最大固结压力。

6、超固结比:

先期固结压力和现有土层上覆压力之比。

7、土的抗剪性(抗剪强度):

土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强度。

8、直剪试验的三种类型:

快剪(Q)、固结快剪(CQ)、慢剪(S)。

9、库仑定律:

在一定载荷范围内,土的抗剪强度与法向应力之间呈直线关系。

10、三轴试验的三种类型:

不固结不排水剪(UU)、固结不排水剪(CU)、固结排水剪(CD)。

11、土的击实性:

土体在没有击实或压实以前,抗剪强度较低,压缩性大且很不均匀,遇水后还可能产生湿陷。

12、击实试验:

是把某一含水率的土样装入击实筒内,按规定的落距和次数用击锤打击土,然后取出测其含水率和干密度。

第四章各类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1、一般土按粒度成分特点,常分为巨粒土和含巨粒土、粗粒土以及细粒土三大类,其中粗粒土又分为砾类土和砂类土两类。

2、巨粒土和粗粒土的工程地质性质主要取决于粒度成分和土砾排列的松密情况。

3、细粒土的性质主要取决于粒间连结特性(稠密状态)和密实度。

4、砾类土:

砾粒组(60㎜≥d>2㎜)质量多于总质量50%的粗粒土。

5、砂类土:

砾粒组质量小于或等于总质量50%的粗粒土。

6、细粒土:

细粒组(d≤0.075㎜)质量多于或等于总质量50%的土。

7、淤泥类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基本特点

  1)、高孔隙比,高含水率,含水率大于液限

  2)、透水性极弱,渗透系数一般为10-6-10-8cm/s

  3)、压缩性高:

α1-2=0.7-1.5Mpa-1,且随含水率增加而增大

  4)、抗剪强度很低,且与加荷速度和排水固结条件有关

  5)、显著的蠕变和触变性(高灵敏度)

8、黄土的一般工程地质性质

 1)、密度小(1.3-1.5g/cm3),孔隙较大、孔隙率高(45-55%)

 2)、含水较少(W在10—25%之间),常处于半固态或硬塑状态

 3)、塑性较弱(WL=23-33%、Wp=15-25%、Ip=8-13)

 4)、透水性较强(渗透系数1m/d以上,各向异性)

 5)、抗水性弱,遇水强烈崩解,膨胀量较小,失水收缩较明显,遇水湿陷较明显

 6)、压缩性中等,抗剪强度高

9、湿陷性:

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产生显著附加沉陷的性能,成为湿陷性。

黄土产生湿陷性的根本原因是:

它具有明显的遇水连结减弱,结构趋于紧密的有利于湿陷的特殊成分和结构。

10、黄土湿陷性评价的方法:

直接法(是利用湿陷性指标,直接判断黄土的湿陷性。

常用的湿陷性指标有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计算自重湿陷量、总湿陷量和湿陷起始压力等)和间接法(是根据黄土的物质成分及物理力学指标,大致说明黄土湿陷的可能性)

11、膨胀土:

系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膨胀,随含水量的减小而收缩,具明显膨胀和收缩特性的细粒土。

12、膨胀土的一般工程地质特征

1)、天然状态下,膨胀土具有较大的天然密度和干密度,含水率和孔隙比较小。

膨胀土的e<0.8,W=17-36%,一般在20%左右。

但饱和度较大,一般在80%以上

 2)、膨胀土的液限和塑限都较大,wp=17-35%,wL=40-68%,Ip=18-33

 3)、膨胀土一般为超压密的细粒土,其压缩性小,属中-低压缩性土,抗剪强度较高,但遇水后强度降低.

13、红粘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基本特点

1)、高塑性和分散性

  2)、高含水量、低密实度

  3)、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

  4)、具明显的收缩性,膨胀性轻微

第五章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

1、岩石与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差别:

1)、岩石矿物颗粒间具有牢固的连结--结晶和胶结连结;

2)、岩石强度高,不易变形,整体性及抗水性好,但岩体存在有断裂结构面;

3)、岩体具有较高的地应力。

第六章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岩体的工程分类

1、结构面:

指发育于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和延伸性,有一定厚度的各种地质界面,如断层、节理、层理及不整合面等。

2、岩块:

指不含显著结构面的岩石块体,是构成岩体的最小岩石单元体。

3、岩体:

是指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岩块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

4、结构体:

由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岩石块体。

5、结构面类型(按成因分):

原生结构面(沉积结构面、岩浆结构面、变质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次生结构面。

6、结构面力学成因类型:

张性结构面、剪性结构面。

7、线连续性系数:

沿岩体中某结构面延长方向上,结构面各段长度之和与测线长度的比值。

8、结构面线密度:

结构面法线方向上单位测线长度交切结构面的条数。

间距:

同一结构面法线方向上两相邻结构面之间的平均距离。

9、结构面张开度:

是指结构面两壁间的平均距离。

10、软弱夹层:

指岩体中性质软弱、有一定厚度的软弱结构面或软弱带。

11、岩体的变形:

是岩块、结构面及其充填物三者变形的总和。

12、岩体的剪切强度:

岩体中任一方向的剪切面,在一定的法向应力作用下所能抵抗的最大剪应力。

13、岩体剪切强度分类:

剪断强度、摩擦强度、抗切强度。

14、岩体的剪切强度控制因素:

结构面、应力状态、岩性、风化程度。

15、岩体风化:

指岩体在各种风化营力,如太阳能、大气、水及动植物有机体等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

16、岩体经风化后,它的工程地质特征发生的变化:

①岩体的完整性进一步遭到破坏

②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③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发生变化

④总之,从工程建筑的角度来看,岩体经受风化后,其优良性质削弱,不良性质加强,甚至丧失了原来牢固的连结和完整性,变为松软土,从根本上改变了岩体的性质。

从而使建筑条件大大恶化。

17、风化壳:

遭受风化的岩石圈表层称为风化壳,是原岩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8、岩体风化垂直分带性:

岩体风化总是从地表向岩体内部不断的深入,而风化程度也是地表最为强烈,向岩体深部则逐渐轻微至新鲜岩石。

 

第二篇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研究(重点)

第七章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

1、活断层:

一般是指现今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活动过、不久将来可能重新活动的断层。

后者也称为潜在活断层。

2、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①其地面错断直接损害跨越该断层修建的建筑物,有些活断层错动时附近伴生的地面变形也会影响到邻近建筑物。

②伴有地震发生的活断层,强烈的地面振动对较大范围内建筑物的损害。

3、活断层的类型:

按位移方向与水平面关系:

正断型活断层、逆断型活断层、走滑型活断层。

按活动方式:

粘滑型活断层、蠕滑型活断层。

4、粘滑型活断层:

间歇性突然滑动,常伴有地震活动,也称为地震断层。

5、蠕滑型活断层:

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地滑动。

6、断层错动速率:

指断层年错动位移量。

一般是用若干年总的错动量计算得到,因而也称平均错动速率。

活断层错动周期:

断层两次错动之间的时间间隔。

7、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1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活断层往往是地质历史时期产生的深大断裂,在挽近期及现代地壳构造应力条件下重新活动而产生的。

2继承性和反复性:

活断层往往是继承老的断裂活动的历史而继续发展的,而且现今发生地面断裂破坏的地段过去曾多次反复地发生过同样的断层运动。

3活动方式有粘滑型活断层、蠕滑型活断层。

粘滑型活断层:

间歇性突然滑动,常伴有地震活动。

蠕滑型活断层:

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地滑动。

8、活断层的鉴别标志:

①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

地质特征:

最新沉积物被错断;构造带物质欠固结、欠胶结状态,较为松散。

地貌特征:

不同地貌单元突然相接,或两边沉积物厚度显著差别;同一地貌单元或地貌系统的分解和异常。

水文地质特征:

沿断层带泉水呈线状分布,且植被发育(注意与老断层区别)。

②历史地震及历史地表错断资料:

对古代建筑物破坏、错断、掩埋等情况调查,可以帮助判断活断层当时的错距等情况。

③仪器测定:

采用精密水准测量和三角测量在可能活动断层两侧进行地形变测量,可以有效地获得断层活动性的有关证据。

④地球化学以及物理标志:

断层的现代活动,必然导致断层带内产生物理、化学变化,其中如断层气、放射性异常;重力、磁力、地温等物理异常。

通过测量分析,可以间接作为活断层的佐证。

9、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

①建筑物场址一般应避开活动断裂带;线路工程必须跨越活断层时,尽量使其大角度相交,并尽量避开主断层;必须在活断层地区兴建的建筑物,应尽可能地选择相对稳定地块即“安全岛”,尽量将重大建筑物布置在断层的下盘;②在活断层区的建筑物应采取与之相适宜的建筑型式和结构措施。

10、地震:

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11、地震按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12、地震序列:

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地区一系列大小地震。

13、震级:

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

14、烈度:

一次地震于某地地面震动强烈程度。

地震烈度取决于地震能量、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传播介质的性质等。

15、世界主要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

16、地震效应:

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地表出现的各种震害和破坏。

17、地震效应取决于三方面: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震级及震中距;建筑物类型及结构。

18、三种破坏的效应:

①振动破坏效应——引起建筑物破坏;

②地面破坏效应——地面破裂效应(指地震时断层错断及地面裂缝引起的破坏)(分地震断层、地面裂缝)和地基基底效应(强烈震动作用下,土体较大变形移动,使地基承载力下降或丧失,由此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分沉降、砂土液化、地基滑移);

③斜坡破坏效应——滑坡等。

18、砂土液化:

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19、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

①土的类型及性质(粉、细砂土最易液化;高烈度时,亚砂土、轻亚粘土、中砂也可液化)

②饱和砂土的埋藏分布条件(埋藏条件包括:

砂层厚度、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即埋藏深度)、地下水埋深。

③地震活动的强度及历时(地震愈强,历时愈长,则愈易引起砂土液化,而且波及范围愈广)

20、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

慎重选择场地、选择基础类型、地基处理。

2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①岩土类型和性质:

岩土类型和性质对宏观烈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可以从岩土的软硬程度、松软土的厚度以及地层结构等3各方面来考察:

一般来说,在相同的地震力作用下,基岩上震害最轻,其次为硬土,而软土是最重的;土质愈松软,厚度愈大,特征周期愈长,加重震害;下硬上软的结构震害重,而下软上硬则震害减轻,尤其当硬土中有软土夹层时,可消减地震能量。

②断裂:

对发震断裂来说,强震时的地表变形破裂,对跨越其上的建筑物来说是不可抵抗的;非发震断裂若破碎带胶结较好,则并不加重震害的趋势。

③地形地貌:

总趋势是:

孤立突出的地形震害加重,而低洼平坦的地形震害则相对减轻。

④地下水:

总趋势是:

饱水的岩土体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使场地烈度增高。

地下水埋深愈小,则烈度增加值愈大。

22、震区抗震原则及措施

(一)场地选择原则①避开活断层;②尽可能避开具有强烈振动效应和地面效应的地段;③避开不稳定斜坡地段;④尽可能避开孤立地区、地下水埋深浅的地区

(二)抗震措施(持力层和基础方案的选择)①基础砌置在坚硬土层上;②砌置深度应大一些,以防发震时倾斜;③不宜使建筑物跨越性质不明的土层④建筑物结构设计要加强整体强度,提供抗震性能。

(三)建筑物结构型式和抗震措施:

①在强震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其平立面形状以简单方整为好,否则应在转折处或层数变化处留抗震缝;②减轻结构重量,降低重心,加强整体性,并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③木架结构抗震措施--加支撑;④砖混承重墙结构抗震措施--灰浆强度、补强措施;⑤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

23、诱发地震:

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

第八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1、斜坡:

指地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

2、斜坡应力分布的基本特征:

①斜坡周围主应力迹线发生明显偏转

②在坡脚及坡肩附近形成应力集中区

③坡体内最大剪应力迹线由原来的直线变成近似圆弧线

④坡面处由于侧向压力趋于零,实际上处于两向受力状态,而向坡内逐渐变为三向受力状态。

3、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

①岩体初始应力的影响(尤其对坡脚应力集中带和坡面张力带的影响最大)

②坡形的影响(坡高、坡角、坡底宽度、坡面形态)

③岩土体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4、斜坡变形:

斜坡受到侵蚀卸荷作用和开挖卸荷等作用所产生的应力释放效应,而引起的斜坡表层岩土体的弹塑性回弹和蠕变位移。

5、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

(一)斜坡变形:

1)卸荷回弹:

卸荷、初始应力释放;侧应力减弱;产生张裂面

2)拉裂:

斜坡形成过程中,在坡面和坡顶形成的张力带中拉应力集中形成的张裂隙变形型式。

3)蠕滑:

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的长期作用下,沿局部滑移面向临空方向的缓慢而持续的剪切变形。

4)弯折倾倒:

由陡坡或直立板状岩体组成的斜坡,当岩层走向与坡面走向大致相同时,在自重的长期作用下,由前缘开始向临空方向弯曲、折裂,并逐渐向坡内发展的变形现象。

(二)斜坡破坏:

1)崩塌:

斜坡上的岩土体被陡倾拉裂面破坏分割,突然脱离母体而快速位移,产生以下落运动为主(移动、滚动、跳跃)的破坏现象。

(土崩、岩崩)(山崩、坠石)。

特征:

①一般发生在高陡斜坡的坡肩位置;②质点位移矢量沿铅直方向较水平方向要大得多;③崩塌发生时无依附面;④往往是突然发生的,运动快速。

2)滑坡:

斜坡岩土体依附于内在的或潜在的贯通结构面,在外力作用下,失去原来的平衡状态,产生了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滑动现象。

特征:

①通常是较深层的破坏,滑移面深入到坡体内部以至坡脚以下;②质点位移矢量水平方向大于铅直方向;③有依附面(即滑移面)存在;④滑移速度往往较慢,且具有“整体性”。

6、崩塌的形成条件:

(1)地形地质条件:

①一个陡坡,尤其是大于60°的坡,坡高几米到几百米。

大型自然崩塌多见于江河峡谷陡峻地段,以岩石大型崩塌居多,或者人工路堑、矿山等边坡。

②一般坡度大于40°~50°时,对于裂隙发育的岩体,尤其发育高倾角裂隙时,在裂隙下部有软层配合下,易产生较大崩塌。

(2)诱发条件

①高陡坡,重力作用,引起拉裂变形,导致崩塌。

②坡脚开挖,掏空,坡脚软岩压裂,因此失去支撑作用。

③长时间降水,产生水压力。

④冻胀后解冻,使土体饱水段强度降低,或产生涨缩现象。

⑤震动等。

7、滑坡与崩塌的基本区别:

①运动方式

②破坏形式

③是否脱离母体,存在滑动面

④规模及速度

8、滑坡的基本要素:

①滑动带:

滑坡体与滑坡床之间的分界面。

形态可分为圆弧状、平面状和阶梯状等。

②滑坡床:

滑坡体之下未经过滑动的岩土体。

③滑坡体:

与母体脱离经过滑动的部分岩体。

④滑坡周界:

滑坡体与周围未变位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⑤滑坡壁:

滑坡体后缘由于滑动作用所形成的母岩陡壁,其坡角多为35-80度,平面上多呈圈椅状。

滑坡壁上常见铅直方向的擦痕。

⑥滑坡台阶:

滑坡体下滑时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形成的错台。

⑦滑坡舌:

滑坡体前部伸出如舌状的部位。

常伸入沟谷、河流。

最前端滑坡面出露地表的部位,称滑坡剪出口。

⑧滑坡裂隙:

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中各部位受力性质和大小不同,在各部位产生不同力学性质的裂隙。

(拉张裂隙、剪切裂隙、鼓张裂隙、扇形裂隙)

9、滑坡的识别标志:

①地形地貌方面:

滑坡形态特征、地貌不协调或反常等

②变形破裂方面:

滑体上产生小型褶曲和断裂现象、滑体结构松散、破碎

③水文地质方面:

结构破碎→透水性增高→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滑体表面出现积水洼地或湿地,泉的出现。

④植被方面:

马刀树、醉汉林

⑤滑动面的鉴别及研究:

勘探:

钻探变形;监测:

钻孔倾斜仪

10、滑坡活动的阶段性:

蠕动阶段、滑动阶段、剧滑阶段、稳定阶段。

11、滑坡分类:

①按岩土体类型:

土体滑坡、基岩滑坡

②按滑坡的动力学特征(始滑部位):

推动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混合式滑坡、平移式滑坡

③按滑动面与层面的关系:

无层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

④按滑动面深度:

浅层滑坡、中层滑坡、厚层滑坡、巨厚层滑坡。

⑤按滑坡时代:

今滑坡、新滑坡、老滑坡、古滑坡、始滑坡。

12、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1、岩土类型和性质,2、岩体结构及地质构造,3、地形地貌条件,4、水的作用,5、地震)

(一)内在因素:

①岩土类型及性质:

决定抗滑力的根本因素。

②地质结构:

结构面的产状、力学性质、规模。

③地形地貌:

斜坡坡度越大、越高,斜坡稳定性越差。

④水文地质:

软化作用、冲刷作用、静水压力、动水压力、浮托力。

(二)外部因素:

①地震:

震中周围,烈度七度区,考虑附加应力

②降水:

三种效应——

(1)水平推力-侧向水压力

(2)浮托力-减小滑动面上的有效应力(3)软化效应-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

③水库(河流)水作用:

动水压力;冲刷、掏空作用

④风化、剥蚀作用

13、斜坡稳定性评价的方法:

自然历史分析法、力学计算法、图解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

14、滑坡预测的基本内容是:

滑坡可能发生的地段、规模、类型、运动方式、运动速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根据研究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