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0课 鸦片战争 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8766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0课 鸦片战争 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0课 鸦片战争 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0课 鸦片战争 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0课 鸦片战争 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0课 鸦片战争 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0课 鸦片战争 必修1.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0课 鸦片战争 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0课 鸦片战争 必修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0课 鸦片战争 必修1.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0课鸦片战争必修1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0课鸦片战争必修1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备注:

无)

2015年题组

1.(2015·山东文综·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考点】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可知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安徽文综·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

【解析】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直到1870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故A项错误;按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北京的特权是从1858年的《天津条约》获得的,而“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说明“条约”是在公使已经驻扎到了北京之后签订的,结合拿破仑三世的在位时间,故B项正确;《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条款中没有涉及材料相关内容,而且与拿破仑三世在位时间相去甚远,故C、D项错误。

【答案】B

3.(2015·上海单科·20)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和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

这些令他“呜咽”的和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解析】《南京条约》是中英两国签订的,与美国无关,故A项错误;清政府与英、法、美国签订《天津条约》,故B项正确;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与美国无关,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4年题组

1.(2014·上海单科·19)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口岸甲是

(  )

A.宁波  B.广州  C.上海   D.福州

【考点】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解析】口岸甲发展最快,其中1897年后发展更是迅速,1882年至1902年考查宁波、广州、上海和福州四个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当属上海,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C

2.(2014·江苏单科·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考点】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厦门、宁波、上海”、“福州”、“香港”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割香港岛相符,可判定该谕旨颁发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关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表述成为“赏借”,说明了清政府当时仍存在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故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根本改变,并不是该谕旨导致的,故C项错误;被迫开放“厦门、宁波、上海等”几处通商口岸,香港岛被割占,并不能表明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4·天津文综·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

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考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解析】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反映出中国在挽回主权,故A项错误;此时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B项错误;中国在不断挽回主权,外交上逐渐自强,故C项正确;此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4·重庆文综·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

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

“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

”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烟台条约》

【解析】题干中“英国要求重庆对外通商,而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的信息表明李鸿章是反对重庆开埠的,但又不能直接拒绝,就以轮船可以抵达重庆(即开通川江航运)为条件,故A项错误,D项正确;B、C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C项错误。

【答案】D

2013年题组

1.(2013·北京文综·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国”,采用排除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只对英法两国进行军费赔偿,排除A选项;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的规定,排除B选项;在华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排除C。

故ABC与题意不符,因此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2.(2013·浙江文综·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

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解析】有识之士描述了一国在中国得到的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一国对中国提出的要求会得到列强齐心地帮助。

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A项中的“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与材料无关。

C项“居住及租地权”在材料中并无反映。

D项有较强的干扰。

“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

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因此D项错误。

【答案】B

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

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

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再到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予以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

故C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C

4.(2013·上海单科·1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

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考点】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

【答案】A

6.(2013·上海单科·23)

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朝鲜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

以上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序为(  )

A.

B.

C.

D.

【考点】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出自1901年的《辛丑条约》;

出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

出自1860年的《北京条约》;

出自1895年的《马关条约》,故选C。

【答案】C

2012年题组

1.(2012·北京文综·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了“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开放上海等为通商口岸,故A、C不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设立总理衙门。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2015·浙江文综·38)(节选)(7分)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7分)

【考点】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

【解析】

(1)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一中“编订完全之法律,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时间,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之后来判断作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以及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来回答。

【答案】

(1)观点:

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2分)

时间: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2分)

影响: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3分)

2.(2015·上海单科·37)(节选)(8分)一份奏折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该国王已物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

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

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

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

……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

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问题:

(2)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

(8分)

【考点】

(2)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传统的夷夏观念

【解析】

(2)根据奏折作者的立场、视角、偏见等对奏折进行评价,虽然奏折获得了一些能反映当时英国状况的情报,但琦善认为英国没有“礼义廉耻”“君臣上下”,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可知英国大臣只会谋取私利,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英国权臣财产损失的结果,反映出传统的夷夏观念下,中国对英国的误解和偏见。

【答案】

(2)水平1:

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偏见等对文本进行评价(8分)

·琦善获得了一些能反映当时英国状况的情报,但他囿于见闻,仍以中国的传统观念,如蛮夷之国、礼义廉耻和君臣上下等来解读这些情报。

因此琦善的报告对英国政情、英国大臣的操守和鸦片战争如何发生均有一定的误解。

水平2:

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其他答案:

仅能复述材料中的内容(0分)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

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析】

(1)从材料一“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和“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及材料二“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可知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的政策由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从材料一“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可知开放之前的移民特点是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结合材料一、二总结移民的特点是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结合材料二清政府开放东北的原因可总结特点是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

(2)结合东北地理位置、人口来源及东北人口增加的影响等相关史实总结移民东北的作用

【答案】

(1)特点:

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12分)

(2)作用:

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13分)

4.(2013·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40)(节选)(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

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

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5分)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析】本题截取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相关史料,综合考查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问要充分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准确分析晚晴海洋利用的变化,并结合当今时代主题,以史为鉴,立足未来得出启示。

【答案】

(2)主要变化:

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

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5.(2012·上海单科·38)(12分)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

能避免的。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解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全球扩张。

中国市场广阔,必然成为其经济侵略的对象。

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

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因此,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

能避免的。

【答案】史实

答案l:

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

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

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

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

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答案2:

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禁烟等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

组织

答案l:

叙述成结构

答案2:

叙述较连贯

答案3:

罗列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