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8401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评《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参评《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参评《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参评《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参评《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评《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

《参评《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评《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参评《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

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赵海江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思想,“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观点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是整个高中阶段生物学的基础。

主要是让学生从细胞中的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本节为细胞结构的最后一节,在前面学习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等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也为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遗传的基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基础,也使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有进一步认识。

另外,其中的几个经典实验也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打下很好的基础。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Ⅱ)2、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Ⅰ)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承前面的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等内容,使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也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如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基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以后学习遗传的基础,也使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有进一步认识。

另外,其中的资料分析也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2、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整体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了初步认识,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很薄弱,对于基因是如何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遗传和代谢,以及细胞分裂的知识还不了解。

因此在进行“细胞核结构”的教学时不能进行过多的拓展和延伸。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认识障碍。

另外,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以问题引发兴趣,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高峰。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技术准备、以及前期的教学状况

(1)、以问题串的形式启发式教学,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2)、借助多媒体课件让资料分析中的试验动态化、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异同点及关系。

(3)、教师:

多媒体课件,导学单(学案),自制的染色质、染色体教具,自制的细胞结构模型及细胞核结构模型。

(4)、细胞是很微小的结构,细胞核则更小,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缺乏感性认识,较难理解、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先复习前面所学习的细胞膜和细胞器,同时使用动画、图片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

把握住“细胞是一个生命系统”,从细胞生命活动的角度来加强细胞内主要结构之间的联系。

三.本课学习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2.描述染色质的组成及与染色体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提高设计试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

3.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各实验的资料分析,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创新意识。

2.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真正认同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细胞核的结构特点及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分析,不仅理解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同时掌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方法。

 2、通过细胞核结构的教学,让学生领悟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克隆羊多利诞生的示意图。

提问:

1、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多利”的真正母亲是谁?

为什么?

2、根据此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观察、分析、总结

结论:

说明多利羊的性状遗传主要与细胞核有关。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定向引导思维,确定学习目标。

其他生物的性状遗传是否也主要与细胞核有关呢?

细胞核在细胞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功能?

如何去探究这个问题呢?

让我们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做的。

1

展示“两种美西螈细胞核移植”实验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观察、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

美西螈皮肤颜色遗传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定向探索让学生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

2

提供两种伞藻结构图,

提问:

观察这两种伞藻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观察、分析、归纳:

伞藻的结构组成

总结:

伞藻是单细胞生物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展示伞藻的嫁接实验

电脑课件显示嫁接动画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长什么样的帽形由什么决定?

观察、思考、讨论

得出结论:

帽形遗传是由细胞核决定。

动画演示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设问:

帽形遗传是否只由细胞核决定呢?

这个实验能否说明?

引导提出:

有没有这种可能,帽形的遗传实际上是由这些细胞质来决定而不是由细胞核决定?

或者是由细胞质和细胞核共同决定的呢?

提出假设,尝试设计实验:

伞藻核移植

预测实验结果

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展示科学家做的伞藻的核移植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

帽形遗传是由细胞核来控制的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出结论,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结合以上这两个探究实验的结论,说明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

板书:

一、细胞核的功能:

1、控制生物体性状的遗传

讨论

小结:

细胞核控制生物体性状的遗传

细胞核除了控制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功能?

科学家又是如何探究这个问题呢?

(引出细胞核的另外一个功能)

3

4

请大家阅读课文资料2、资料3,试着完成学案上探究三和探究四的内容。

1、资料2、资料3中的实验结果分别是什么?

2、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结论

板书:

2、控制细胞的代谢等各种生命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

(1)资料2的实验结果:

有核一半能分裂分化,无核的则不能。

(2)资料3的实验结果:

有核部分能生长、分裂、再生、对刺激有反应,无核部分死亡

2、

(1)资料2的结论:

细胞核控制蝾螈的细胞分裂分化的。

(2)资料3的结论:

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生长、分裂等各种生命活动。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细胞核在生物体和在细胞中所起的作用。

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

板书: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课题)

分析、总结: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学生通过探索后,总结本节课的课题

过渡

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细胞的控制中心呢?

(引出细胞核的结构)

展示细胞核的结构图,请大家阅读课文,观察细胞核结构模式图,

思考:

1、了解它由哪些结构组成?

2、这些结构与细胞核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核膜(有核孔)

板书:

染色质

二、细胞核的结构:

核仁

提问:

构成细胞核的这些结构中,你们认为与细胞核的功能最密切相关是哪个?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并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细胞核功能的较为全面的阐述应该是: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让学生完成:

通过回顾反思,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这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强化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突出教学的重点

课后P56的技能训练

练习巩固

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是总结式板书,即边探究,边总结,边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反映探究的过程。

附板书: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1、控制生物体性状的遗传

2、控制细胞的代谢等各种生命活动。

核膜(有核孔)

染色质

二、细胞核的结构

核仁

三、尝试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是通过学案上的自我检测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二是通过让学生做课堂总结归纳来做评价。

学案上的自我检测题设计如下:

1.(15分)请回答下列有关对于细胞核功能探究的实验:

Ⅰ.1968年,美国生物学家戈登做了如下实验:

把一个蟾蜍蝌蚪的肠细胞,用精细方法取出它的核,移到一个没有受精但事先已去掉细胞核的成熟蟾蜍卵细胞中。

结果发现经过移核的卵可以分裂、发育,有少数还可以发育成正常的蝌蚪。

这说明:

(1)肠细胞核移植到未分化的卵细胞中,受到__________的影响,又恢复了分裂、发育的功能。

说明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相互影响的。

(2)肠细胞核内具备有发育成蝌蚪的______________。

Ⅱ.用一根玻璃针,将一个变形虫切成两半,有核的一半能继续生活,无核的一半死亡。

如果将一个变形虫的核取出,无核的部分能短期生存,但不能繁殖后代,单独的细胞核也无法生存。

如果在去核后三天,再移回一个细胞核,这个变形虫则生活正常。

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细胞中的核与质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核后的变形虫仍能存活一段时间,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独的细胞核不能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分)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只有在________细胞中,使用________显微镜可以看到此图所表示的结构。

(2)图中对核内物质起屏障作用的是[  ]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层膜构成的,细胞质合成的组蛋白等蛋白质是通过其上的[  ]________进入细胞核的。

(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  ]________可在某时期转化为________形式,它主要由在细胞质中核糖体上合成的物质以及__________一起组成,是细胞核内行使____________功能的物质。

(4)结构[②]________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指出原核细胞的拟核与图中细胞核在结构上存在的差异。

六、教学反思: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每位老师在走下讲台的一瞬间,都会对一节课有更深刻的体会,所以教学反思极为重要,为了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进步,对于此节课反思总结如下:

反思本节课的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思想,“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观点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我校开展的高效课堂行动策略也是基于上述理念而进行的。

反思本节教学设计。

为了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本节我设置了①激发情感,引入新课②师生共同探究③学生合作探究④学生独立讲解⑤自学总结⑥课堂检测及课下延伸等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细节,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努力帮助学生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