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3081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docx

《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docx

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

第九章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

第一节焦虑的实质及其学说

一、焦虑的概念及其特点

二、焦虑学说

三、焦虑的功能

第二节自我防御机制的实质及其特点

一、自我防御机制的内涵

二、自我防御机制的根据

三、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

第三节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

一、压抑

二、投射

三、心力内投

四、认同

五、合理化

六、反向形成

七、替代和升华、补偿

八、抵消和隔离

九、固着

一十、退化

第九章焦虑论雨自我防御机制论

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有关矫正人格障碍和保持人格完整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其中,焦虑论(anxietytheory)是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与超我及外在世界矛盾所导致心理紧张、不安、焦虑、忧虑、担心和恐惧的理论。

而自我防御机制(egodefensemechanism)则是弗洛伊德关于解决个人心理冲突、保持心理平衡所采用心理策略的理论。

两者不仅有明显的区别,而且又有内在的联系。

从一定的意义上焦虑是自我防御机制的始基和对象,而自我防御机制又是解决焦虑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性欲论和人格论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接触心理紧张、维护内心安宁、保持人格安整、预防心理疾患。

因此,掌握弗洛伊德的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既有理论价值,更有实际意义。

弗洛伊德明确指出:

“焦虑这个问题是各种最重要的问题的中心,我们若猜破了这个哑谜,便可明了我们的整个心理生活。

我虽不自以为能给你们一个完满的解决;但是你们总可期望精神分析采用一种不同于学院派医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焦虑的实质及其学说

弗洛伊德自称是一个决定论者。

他对人的一切思想、情绪和行为都认为有因果性,既有决定的原因,又有必然的结果,排除一切偶然性。

这就是弗洛伊德以潜意识的本能内驱力为基础的人格内部冲突和动机学说。

弗洛伊德从本能决定论出发,坚持社会与人的本性是对立的,人的本性总是反社会的。

他认为,本能与文明永远处于二律背后之中,即文明的起源、发展始终是出自本能的冲动,又是对本能享乐的否定。

这里,弗洛伊德片面强调了社会与人的对立一面,没有看到社会与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统一的一面,因而他就难免陷入形而上学和悲观主义的境地。

弗洛伊德认为,人总是处于被压抑当中。

因为潜意识、本我、本能追求满足的强大的心理能量,常常既同超我的控制相冲突,又同外界现实相矛盾,产生内在的张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得到部分释放或完全释放,张力才能减少,矛盾才能解决,心身才能恢复平衡。

但是,往往不能如此,因而压抑与抵抗之间的矛盾就会形成焦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神经症。

一、焦虑的内涵及其

焦虑不仅是各种心理疾病患者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而且也是正常人在遇到某种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或挫折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担忧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

(一)焦虑的界定

19世纪中叶以来,弗洛伊德在许多论著中,均对焦虑做出界定。

主要有下述三种:

第一种界定:

焦虑(anxiety)一般“指知觉危险时所引起的主观状态;这种状态称为情感。

第二种界定:

焦虑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对危险情境做出的反应”,也就是说,“焦虑的出现也是对创伤情境的一种反应”。

第三种界定:

“焦虑是一种特殊的不快乐状态,它伴有特殊神经通路上的运动释放。

可见,弗洛伊德把焦虑界定为个人觉知到会有某种危险或创伤情境时所做出的一种不愉快情绪的反应。

(二)焦虑的特点

从弗洛伊德对焦虑的界定以及同恐惧、惊悸的比较分析中,可见焦虑有下述个特点:

1.心态性,即焦虑不是个体的心理历程和认知活动,而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属于个人感受、体验和情感的范畴。

所以,弗洛伊德多次把焦虑称为人的情感状态。

显然,这里弗洛伊德所谈的焦虑不是特质焦虑,而是情境焦虑。

2.危险性,即焦虑不是对特定危险对象的反应,而是有某种浮泛而不明切的危脅或危险的情境所致。

因为焦虑的主题是危险,当个体觉知到危险时就有焦虑的产生。

焦虑的滋味是很难受的,伴有紧张、不安、担忧、烦恼、害怕、恐惧等心理因素,故焦虑与恐惧(fear)与恐怖(dread)有其相近或相似之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恐惧或恐怖都有特定的所害怕的客观对象,如怕猫、怕狗,而焦虑则缺乏这种明确的外界对象,或者模糊、惶恐莫名,所谓“愁来无方”。

弗洛伊德说:

“我以为焦虑是就情境而言,不问对象;恐惧则集中注意于对象;至于惊悸似乎有其特殊的涵义——它也是就情境而言,但危险突然而来,没有焦虑的准备。

现代科学认为,恐惧主要是对外界环境中某些危险事物的心理反应,而焦虑是对来自个人内部的判断不明确的某种危险的心理反应。

因为焦虑与恐惧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不易区别,所以有些其他学科的学者不去区分它们,但在精神病学与精神分析学中,将两者明确区别开来却是很重要的。

3.负面性,即焦虑不是人的积极的、愉快的情感状态,而是人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情感的反应。

弗洛伊德认为,作为感觉焦虑的一个尤为明显的特征是不愉快(unpleasure),但是这还不是其全部性质。

比如,紧张、痛苦或悲伤等也具有不愉快的特征,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不愉快都可称为焦虑。

因为人在焦虑时都能意识到自己处于焦虑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在主观中将焦虑同疼痛、悲哀、抑郁等痛苦体验区分开来。

可以说,痛苦都有清楚明确的原因。

4.模糊性,即焦虑的出现往往并没有觉知到有什么明确而肯定的动因,而总是模糊的不确定的预感到某种不良后果的来临。

比如,一个人感到焦虑时,常常心神不安、坐立不宁、惶惶然若灾祸将临,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来。

应当说,没有无意识的焦虑,正像没有无意识的疼痛一样。

我们说焦虑的模糊性是指一个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焦虑的原因,但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焦虑情绪,不能体验到的焦虑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当然,从今天来看,显性焦虑人会更意识到,而原始焦虑则其内隐性、模糊性更为明显。

5.身心性,即焦虑不是单纯的心理反应,而是“伴有相当明确的生理感觉(physicalsensations),其中最明显、最经常发生的是与呼吸系统和心脏有关的感觉。

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压上升、肌肉紧张、出汗增多、手足发凉、肢端震颤、全身乏力、脸红、尿频等生理症状。

在弗洛伊德看来,焦虑以某种兴奋的增强为基础,这种兴奋一方面产生了不愉快的这一特征,另一方面又通过特殊的神经通路上的运动释放过程而得到缓解。

因此,焦虑与其他类似状态如悲伤、痛苦之间的差异,就在于焦虑突出了生理反应、身体症状和动作表现。

6.预期性,或称信号性,即焦虑不是简单地等待它的发生,而是通过焦虑的信号功能可预见和预料到将会引起无助感的创伤性情境。

我们可以将包含这种期待成分的决定因素的情境称为危险性情境。

焦虑信号正发生于这种情境之中。

信号实在说:

“我遇见到一个无助情境即将发生”,或“目前的情境使我想起从前曾经历过的一次创伤体验,所以,在尚有时间对之加以排除之前,我先预期这种创伤,以一种好像它已经发生的方式活动。

”所以,焦虑一方面是对创伤的预期,另一方面又是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对创伤的重复。

由此可见,焦虑具有不同的起源,它与期待(expectation)的关联属于危险性情境,而它的不确定和没有对象则属于无助的创伤性情境——即在危险性情境中所预见到的情境。

因此,焦虑被认为是一种预期性的反应。

这一点,焦虑与烦恼(annoyance)不同,烦恼主要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而焦虑是指向未来的。

二、焦虑学说

焦虑是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弗洛伊德早期和晚期对焦虑有不同的解释,形成两种不同的焦虑学说。

早期焦虑学说是弗洛伊德第一种焦虑理论,形成于1890~1910年,主要包括两个要点:

1.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力比多所转变而来的,即本我是焦虑的根源。

弗洛伊德说:

“如果力比多受到压抑,就转变成焦虑,或以焦虑的方式得到发泄,这是力比多的直接命运。

”这就是说,经过压抑之后,大量的(本能冲动——即它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被转换成了焦虑。

他以为焦虑与力比多的关系非常类似于醋与葡萄酒的关系。

因此,可以说,“焦虑是转换的力比多”。

2.神经症是焦虑的原因,即神经症首先出现为因,而焦虑后再出现为果。

弗洛伊德早期把焦虑视为神经症的基本现象和关键因素,认为焦虑主要是对不可发泄的性冲动的一种有害反应。

就是说,当力比多难以找到正当的发泄的途径时,就变成焦虑。

弗洛伊德在指出第一种焦虑学时说,注意到癔症、强迫症、恐怖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分别为躯体性转换症状、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对某特定对象的特殊恐怖;但焦虑性神经症病人在主诉心悸、震颤、出汗等躯体症状的同时,往往着重提出“连自己也说不清,并无具体对象的不合理的苦闷与不按心情”。

弗洛伊德根据他的力比多学说,认为这些病人的焦虑是“属于生理的躯体的产物。

”它主要表现如下:

(1)焦虑是由于别人力比多或性欲能量的过度紧张或变形的表现。

例如,手淫、性交中断、持续的不协调或不充分的性生活等,都可能妨碍力比多的正常释放,结果满溢的躯体兴奋能量就转变成焦虑体验。

(2)癔症、强迫症、恐怖症病人除其特征性症状外,这些疾病所伴随的焦虑,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的:

在过去生活中,有不得不压抑性欲或力比多经历的人,哪怕以后在性欲可以充分发泄的场合下,由于心理上的抑制尚未消除,所以很易在力比多未获得充分释放时就提前结束了,其结果也会使继续存在去体内的满溢的躯体能量装变成焦虑。

弗洛伊德基于上述理论将神经症分为以下两大类:

(1)现实性神经症

现实性神经症(actualneurosis),主要包括焦虑性神经症与神经衰弱(后来又加上疑病症)。

弗洛伊德认为,现实性神经症(又译“真性神经症”)是由性问题而产生的神经症。

就是说,由于“现在的性生活障碍”或不充分的性兴奋释放(如手淫、性交中断等)所引起,根源于躯体方面,或者是由于“性物质代谢产物”的“中毒”。

还认为没有充分的性能量释放,无论变动环境与否,焦虑也不会消失。

(2)精神神经症

精神神经症(psychoneurosis),包括癔症、强迫症与恐怖症。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神经症“起源于精神或心理领域方面”,固有此命名。

他认为患者潜意识地通过移置、转换、凝缩等心理机制,将其内心的矛盾冲突形成症状。

以后,随着弗洛伊德第二种焦虑学说替代了第一种焦虑学说,以及后来的科学研究,于是否定了“性物质中毒引起神经衰弱与焦虑症”的假说。

目前精神病学界也废弃了“现实性神经症”、“精神神经症”等诊断名称,而一律称为神经症(neurosis)。

(二)后期焦虑学说

后期焦虑学说是弗洛伊德第二种焦虑理论,他是在否定第一种焦虑学说的集成商1926年提出的。

它主要包括两个要点:

1.自我是焦虑的根源。

弗洛伊德在《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一文中指出:

早期的“本我焦虑说”,总是把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的力比多(本我)看作是焦虑的源泉,这种观点“已没有任何意义”,应“加以改正,后期的新观点则认为“自我是焦虑的源泉”。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不可能像自我那样具有焦虑,因为它不是一个组织,因而不可能对危险情境做出判断。

但另一方面,引起自我产生焦虑的,又往往发生于或开始于本我的种种过程。

的确,就这些特殊的过程而言,不仅后期的大多数压抑,而且最初的压抑,很可能都是由这种类型的自我焦虑(ego-anxiety)促动的。

”弗洛伊德还认为“由于自我所利用的能量是去性化的(desexualized),所以新的观点也倾向于削弱焦虑与力比多之间的密切联系。

”因而他“把自我看成是焦虑的唯一处所”,认为“焦虑的第一个决定因素是自我本身引起的”。

因此,弗洛伊德发现,他坚持已久的早期焦虑说既同他的自我心理学思想相冲突,又和其他一些精神分析学家的研究相矛盾,因而弗洛伊德明确地抛弃了早期本我焦虑学说,提出了后期自我焦虑学说。

弗洛伊德“新观点”的核心是,焦虑为自我发出的信号,即“焦虑-信号说”。

他认为,自我在认识到危险情境前(包括现实与非现实的危机),不能让自己总处在紧张与兴奋的极限状态;为了避免陷入真正最大危险时自己反而毫无能为力,因此就应当在平时让自己放松。

当发现危险情境时,自我所发出的危险信号便是焦虑。

那么,该信号是象“SOS”发向外界那样“紧急求救”信号呢?

还是象警笛那样的东西向内部发出的“警戒警报”呢?

弗洛伊德认为是属于后者。

自我向同一自我的防御机制组织发出警报,自我防御机制组织收到信号后,就开始动员与行动起来,自我就能够预防精神创伤与产生“惊恐发作”(panicattacks)那样的自我极端无助状态一类的严重事态发生。

2.神经症性焦虑是一切神经症的基础,即焦虑先存在为因,而其它症状为果。

弗洛伊德后来发现,本能冲动并不能直接转成焦虑,因为不同的冲动往往产生同样的焦虑。

因此,弗洛伊德提出另一种新的看法,就是把焦虑看作是冲突所引起的结果,而自我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危险的或不愉快的信号去反应,从而产生防御机能。

在弗洛伊德看来,冲突、焦虑和防御导致症状的形成,其解决办法就是调节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弗洛伊德自我焦虑学说,即焦虑-信号理论。

这一理论,同弗洛伊德早期焦虑学说是不同的,也和弗洛伊德后期自我心理学思想的取向是一致的。

第二节焦虑的种类及其功能

一、焦虑的种类

弗洛伊德根据焦虑来源的不同,将焦虑分为以下三种:

(一)现实性焦虑

现实性焦虑(realityanxiety),或称客观焦虑(或实因性焦虑)(objectiveanxieth),指个人觉知到客观现实的实际危险和危脅而产生的焦虑。

例如,如果你发现你正被一个陌生人跟踪时,或者你从一场交通事故中死里逃生时,你就会体验到这种现实性焦虑。

它多见于正常人,其危险或焦虑原因来自外部世界,包括已发生的事故如亲人亡故,将要发生的事故如高考前夕等。

弗洛伊德认为,“现实性焦虑就是对这种已经知道了的危险的焦虑。

”因为只要采取一些必要的举措就可以从客观上解决这种焦虑,故客观焦虑是最容易缓解的一种焦虑,也是后来道德性焦虑的先兆。

(二)神经症性焦虑

神经症性焦虑(又译神经质焦虑)(neuroticanxiety),亦称多余焦虑,指对某种尚不知道的危险所产生的未免过分的焦虑。

多见于神经症者。

它往往是由于自我害怕不能控制本能冲动导致不良后果而产生的焦虑。

弗洛伊德说:

“神经症性焦虑是对某种尚不知道的危险的焦虑。

因此,神经症危险就是一种本能的危险(instinctualdanger)。

通过将这种自我尚不知的危险带入到意识之中,分析者就使神经症性焦虑等同于现实性焦虑,因而二者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加以处理。

对现实危险有两种反应:

其一是情感反应,即焦虑发作;其二是保护性行为活动。

对本能危险的反应可能也是如此。

”例如,一个神经衰弱者,因对上司不满或气愤而感到说不出来的焦虑。

这是由于潜意识地恐惧自己的愤怒失去控制、攻击本能压倒理智,从而做出冒犯性行为,以后会受到报复惩罚而产生的焦虑。

其实,神经症性焦虑就是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并起个人去做某些会使他遭受惩罚的事情的恐惧。

也许强奸就是一例。

神经症性焦虑通常发生在两种情况下:

一是当本我的需要变得特别强烈以至于自我感到无法控制它们时所产生焦虑;而是当非理性的本我就要在个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时所产生焦虑。

神经症性焦虑主要有下述三种表现方式:

1.焦虑性期待

焦虑性期待(anxiethexpectation),亦称期待恐惧(expectancydread)、游离性焦虑(free-floatinganxiety),即没有明确对象的一种模糊的长期焦虑。

在某些有焦虑倾向人群中尤为多见,起源于某些内心矛盾冲突,或者说他们总是害怕本我可能控制自我,使自我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以致即使在比较顺利的环境中,他们总是有一种普遍浮动着的过滤,易于附着在任何适当的思想之上,影响判断力,引起期望心,专等着有自圆其说的机会。

患有这种焦虑的人常以种种可能的灾难为虑,将每一偶然之事或不定之事,都解释为不祥之兆。

有许多人在其他方面,虽不能说有病,但也往往具有神经过敏的特性,惧怕祸患将至的倾向。

他们可称为多愁的祸悲观的,但属于实际神经症中的焦虑性神经症,总是以这种过度的期待的焦虑为不变的属性。

2.恐怖症

恐怖症(亦称恐惧症、变态恐怖)(phobia),即对接触到特定外界事物或处境时具有强烈恐惧情绪的神经症。

患者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并伴有显著的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

这种神经性焦虑与焦虑性期待(或期待恐惧)相反,即在心灵内较有限制,常附着于一定的对象和情境之上。

它是一种强烈的发狂性的惧怕。

这种恐怖症焦虑的对象或内容有下列各种:

黑暗、天空、空地、猫、蜘蛛、毛虫、蛇、鼠、雷电、刀剑、血、围场、群众、独居、过桥、步行或航海等。

变态恐怖者对一个对象的惧怕程度远超出实际的危险。

变态恐怖可分三种情况:

(1)有许多对象和情境,即由我们常人看来也凶恶可怕,它们确实和危险有关。

譬如,我们看见蛇无不逃避,蛇的恐怖症可以说是人类所共有的。

因此,这些恐怖症的强度虽似过分,但仍可完全理解。

(2)所有的对象和危险仍不无关系,但是这种危险是我们常常忽视的。

大多数情境恐怖症(situationalphobia)属于这一类。

我们知道在火车中比在屋内较易遇险,——譬如火车互撞也间或有之;又知道船沉乘客有灭顶之祸。

然而我们对于这些危险并未放在心上,游历时坐船和乘车都至于担忧。

我们对于这些恐怖症不能理解的,与其说是它们的内容,不如说是它们的强度。

随恐怖症而来的焦虑是绝对无法形容的。

反过来说,神经症患者对于我们在某些情境中感到焦虑的事情,实际上却丝毫不怕,虽然他们也同样地称它们为可怕的。

(3)完全不是我们所能了解的。

譬如,一个强壮的成人在本城内竟怕跨国一条街道或广场,一个健康的女人竟因一只猫擦过身旁或一只鼠在房内疾驰而过大惊几乎失去知觉。

在弗洛伊德看来,上述两种神经症性焦虑,一为浮动着的期待恐怖,一为附着于某物之上的恐怖症,二者各自独立,没有相互关系。

这一种不是另一种进一步的结果;它们很少合而为一,即使混合起来,也很偶然。

他还认为,所有这些恐怖症都应属于焦虑性癔症(anxietyhysteria),即与转换性癔症(conversionhysteria)。

3.惊恐反应

惊恐反应(panicreaction),即没有明显原因的突如其来的惊恐与不安的反应。

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心跳、胸闷、窒息感等,多数人有濒死感、失控感和将要发疯感。

其原因可由内心冲突所致。

例如,一个人忽然开枪打死许多不认识的人,他只是感到烦乱、紧逼,需要一种发泄。

有时这种反应的表现不太强烈,可表现为骂街、偷窃和侮辱别人,在这些情况下,他是将冲动表现出来以缓和本我所给自我的压力来减弱神经症性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惊恐反应其焦虑和危险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它是一种无因而之的焦虑症。

这种焦虑或见于癔症之中,而和癔症的症状同时产生;或起于不同刺激的条件之下,由这种条件我们本知道会有某种情感的表现,但决未料到是焦虑性情感;或者和任何条件无关,不但我们不懂,病人也莫明其妙。

上述三种神经症性焦虑,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是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种焦虑与危险几乎全无关系。

而现实性焦虑则是对危险的一种反应,这可能是神经症性焦虑与现实性焦虑的主要区别所在。

3.道德性焦虑

道德性焦虑(moralanxiety),即自我有超我(良心)所体验到的羞耻感和罪疚感。

就是说,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违背超我中内化的价值观、自我理想和良心时,就会产生自我惩罚的道德性焦虑。

例如,如果一个人已懂得成功是件好事,那么失败就会使他产生道德上的焦虑。

弗洛伊德说:

“如果自我不得不承认它的软弱时,它就会突然产生焦虑——有关外部世界的现实性焦虑、有关超我的道德性焦虑和有关本我中的激情力量的神经症性焦虑。

引起道德性焦虑的原型是原始惧怕,即指对父母惩罚的惧怕。

后来随着儿童的认同和超我的发展而内化为自身的躯力,成为根源性焦虑。

这种焦虑已成为内在的东西,缺乏明显的直接的外界诱因。

譬如,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常常比一个品格恶劣的人体验到更多的焦虑。

因为他们有更坚强的超我,常作自我控制,本能的驱力没有出格,一想到不好的事,就受到良心的谴责。

三、焦虑的功能

焦虑虽然是一种痛苦的负面体验,但它并非都是有害的。

只有焦虑过度,焦虑无明确的诱因或只有微弱的诱因时,才能视为病理性的。

相反,适度的焦虑甚至是有益的。

研究表明,焦虑对维护生存、保护自我、经累经验、激励斗志有积极意义。

首先,焦虑具有预告或警告危险来临的信号作用。

焦虑是向个体发出危险的信号,当这种信号被人意识到时,他就会采取有效的举措予以应对,或者立即逃避,或者设法消解。

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茨指出:

“焦虑的作用是发出警告,告知自我正在受到危脅。

”因此,焦虑提醒人们警觉已经存在的内部与外部的危险,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保护性的作用。

其次,焦虑具有动员机体处于战斗准备状态的功能。

因为当焦虑发生时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的器官激起兴奋状态,警觉增强,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升高,所以为采取应对危险作出适当的机体准备。

最后,焦虑具有学习好积累经验的价值。

实践表明,作为危险情境信号的焦虑,它可帮助人们提高遇见危险的能力,帮助人们学习应对不良情绪的方法好策略。

第二节自我防御机制的实质及其特点

一、自我防御机制的内涵

自我防御机制(ego-defensemechanism),一译“防卫机制”,亦称“潜意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即自我缓解和防止焦虑或愧疚精神压力的一种潜意识心理策略。

换句话说,它“是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

“防御”(德文Abwehr,英文defense)一词首次出现在弗洛伊德1894年《防御性精神神经症》第一版序言中,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把“防御”与“压抑”是为两个相同的概念,甚至用防御取代压抑。

他们说:

“性似乎作为‘防御’的动机……而起着主要作用——也就是说,作为压抑观念使之不进入意识的动机而起作用。

”就是说,“压抑”似乎是指实际的过程,而“防御”则是这一过程的动机。

1896年弗洛伊德在《再论防御性精神神经症》一文的第一段,清楚地描述了作为“潜意识的”防御性心理机制。

1897年后,“防御”一词使用频率降低。

如在《日常生活心理学病理学》(1901)、《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等著作,“压抑”一词已经开始处于支配地位,并有用“压抑”代替“防御”之势。

直到1926年在《抑制、症状与焦虑》译文,才又回到了防御的概念,明确地提出防御机制是通过自我来实现的。

因而,防御机制又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克服内在冲突和外部危险所采用的“全部技术”和“防御手段”。

二、自我防御机制的根据

应当明确,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应对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等三个对手的心理策略和防御手段,以减轻和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

实质上,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法。

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中介,是外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过滤器。

自我具有防御职能和中介职能。

自我常常是“三个暴君”——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的仆人。

这就是说,自我经常受到“三个暴君”的压力和威脅:

(1)来自本我要求满足的本能冲动欲望;

(2)来自超我的严厉监督和惩罚;(3)来自外在现实世界的各种社会规范的限制与要求。

自我在应对上述这些压力时,经常运用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即当自我能完全了解现实并根据过去的经验,客观、合理、有充分意识地进行处理时,这时自我运作得最好,也最有效。

第二种方式,即自我有时使用在它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防御机制来进行处理。

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很多属于自我的潜意识部分。

有些防御机制教高级且富有建设性如升华,但仍赶不上前述第一种方式。

有些防御机制较低级与原始,且是非建设性的如否认、投射等,并可能引出新问题。

总之,所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越原始,效率越差;距离有意识逻辑方式或较高级的防御机制越远,则越近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