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高考语文总复习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docx
《19高考语文总复习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高考语文总复习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高考语文总复习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
编稿:
李静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关于高考语文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考试说明》明确规定: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能力层级为E。
这些修辞手法都是学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
高考试卷中对修辞方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格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
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和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能力。
命题趋势
前几年多以判断选择的形式出现,但近年来更注重对修辞方法具体运用的考查,多以文字题的形式出现,放在以下题中去考:
1、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修辞方法的判断和应用效果。
2、文学作品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3、语言应用题(第六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造句,主要在仿句中考查。
知识讲解
【高清课堂:
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ID382477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比喻
构成条件:
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两事物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点。
比喻的类型
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如,
清晨,花瓣上的露珠变成了粒粒珍珠。
借喻
本体不出现,无比喻词,直接出现喻体。
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个本体进行描述。
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比喻注意
词的比喻意不是比喻,如,
“我们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用的是“包袱”一词的比喻意,不看作比喻修辞。
同类相比不是比喻。
如,
“小玲长得很像她妈妈”,表示推测、想象,不是比喻。
又如,天好像要下雨了。
比喻的效果
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用作说理,能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通俗、生动。
常用的术语有“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比拟
就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法。
比拟的类型
拟人
赋予物以人的情态、感情或言行。
如,
小溪一路欢歌,向着大海奔跑。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
如,
咱们硬气,坏蛋就得夹着尾巴逃跑。
比拟效果
色彩鲜明,生动形象,启人想象,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借代
用相关事物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
本体不出现,借用一个事物来代替;本体与借体是密切相关的两事物,存在着具体与抽象、部分与整体、专名与泛名或特征与本体等关系。
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大金牙嘿嘿冷笑了两声。
借代的类型
用事物特征代替本体事物
如,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
(鲁迅《药》)“红眼睛”指代牢头阿义。
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鲁迅《故乡》)用“圆规”指代杨二嫂。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夏衍《包身工》)用“芦柴棒”指称那个十五六岁、瘦骨嶙峋的纺织女工。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用“袁世凯”——银元上的人头像这个特征代银元。
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如,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用“枪杆子”指称武装斗争。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口舌”指代辩说、口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金戈铁马”指代精锐的部队。
用专有名称代替泛称
如,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用“雷锋”指代具有雷锋精神的人。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人物的名字,他在中国人民心中已成了智慧的代称。
这里用来代替有智慧的人。
用事物的一部分代替事物的整体
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用“一针一线”指代所有的物品。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帆船的突出部分“帆”指代整个船。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是船的桅杆,“橹”是划船的用具,类似于桨。
用“樯橹”指代战船。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眉”代称头,“摧眉”即低头。
用结果代替原因
如,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捧腹”是笑的结果。
在场的观众都为运动员捏了一把汗。
“捏了一把汗”是紧张、着急的结果。
用材料代替本体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是指吴地出产的丝;“蜀桐”指蜀地出产的桐木,据说“吴丝”和“蜀桐”都是制造箜篌的上等材料,以此指代箜篌。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丝”指代弦乐器,如琴、瑟琵琶、箜篌等,“竹”指代管乐器,如笛、箫等。
“丝竹”代称音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
代指史册、史书。
用工具代替本体
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因为干和戈是战争的工具,以“干戈”指代战争。
成语“化干戈为玉帛”中的“玉帛”,是指玉器和丝织品,古代诸侯会盟朝聘所带的礼物,借指和好、和平。
即把战争变成和平。
用色彩代替本体
如,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以“绿”指代叶,以“红”指代“花”。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以“黄花”指代菊花。
借代的效果
引人联想,使表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有相似性,借代的两事物则必须有相关性;借喻能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夸张
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夸张的效果
态度鲜明,引起读者共鸣;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本质。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
对比和对偶的区别
对比基本特点是“对立”,两者意思相反;对偶基本特点是“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对称。
对偶的效果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表意凝练,概括力强。
排比
构成特点:
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排列的短语或句子三个或三个以上。
排比的效果
增强文章气势,增强感情的表达。
设问和反问
两者均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内容。
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二者的效果
设问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加强印象;反问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意的表达。
反复
相同词语、句子的重复。
效果:
突出、强调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
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
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
如,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反衬
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
如,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以乐景衬哀情。
顶真
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词语的修辞方法。
如,塔脚下是湖,湖边有柳,柳正萌着细芽。
顶真的效果
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常见修辞运用的方法
1、熟悉常见修辞格的特点、应用及修辞效果。
2、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同时要和仿句、扩句等各类语言应用的考题结合,注意修辞格应用的广泛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绝不能孤立地学习修辞。
3、正确运用修辞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比如,议论文是为了说理,说明文是为了介绍知识,散文是为了写景抒情等。
4、修辞应用的难点,往往不在形式方面,而在内容方面,因此,学习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内容的揣摩上,平时多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会大有用处。
5、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差。
题型解读
例1(2014高考湖北卷)下边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现了画家和书法家心中的奔马的神韵。
请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
要求:
①必须原创;②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60字。
【答题】奔跃气如虹,昂首啸长空。
龙马抖精神,奋蹄疾如风。
∥哒哒疾驰,蹄音敲醒草原;萧萧长嘶,鸣声激荡群山!
啊,草原的精灵,大地的骄子,迅疾如风,快似闪电!
骏马奔驰,一往无前。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
再仔细观察图画:
一幅是画家画笔下奔跃的骏马,一幅是书法家墨笔下抓住奔马神韵的形神兼备的“马”字。
然后运用想象与联想,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
表达时要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切忌只对画面进行说明。
例2(2015石家庄高三二模)以人生为对象,依照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相近,字数与结构相同。
例句:
如果把人生比作季节,那么,便会有寒暑往来,草荣草枯,花开花谢;
【答案】
(1)如果把人生比作天空,那么,便有阴晴变化,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2)如果把人生比作大地,那么,便有高低起伏,潮涨潮落,风生水起。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题干要求明确,“以人生为对象,依照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相近,字数与结构相同”;在考察仿写的同时,也考查了修辞。
例句是“如果把人生比作季节,那么,便会有寒暑往来,草荣草枯,花开花谢”,主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例3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
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
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答案】与屈子上下求索,与李商隐灵犀一点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修辞运用、仿写句式等、语言表达连贯、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
主义所选名人、文人应为古代的,同时结合其思想和作品来写。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释】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
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巩固练习
1、(2015高考安徽卷)某城拟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交友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
请代他们拟定标语。
要求:
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字。
2、(2015高考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3、(2015开封市高三冲刺模拟考)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保护文化遗产日”。
请为此拟写一段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明确,富有感召力,用一种修辞方法。
不少于25个字。
4、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
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
不要张扬。
5、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不超过60字)
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
6、请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
要求:
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
水,有着很强的可变性:
伸长脖子,就变成了江河;站直身子,就变成了喷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校开展“名著导读•我喜爱的作品”活动,三位同学交流了各自的看法。
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丙同学的发言补写完整。
甲同学说:
我喜欢有丰富知识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乙同学说:
我喜欢有深刻思想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
(1)。
丙同学说:
我喜欢有审美情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
(2)。
8、请仿照下面诗歌前两节的格式,续写第三、第四节。
我是雪
我被太阳翻译成水
我是水
我把种子翻译成植物
9、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
10、依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
要求所写句子都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释】①萼:
花萼。
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龙标野宴
李 白 王昌龄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龙标:
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释】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示例一:
郊游放飞青春梦,合作凝聚团队魂。
示例二:
让我们在自然中放飞青春的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运用的能力。
语言一定要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真正获得“交友”理想结果。
本题要求比较详细、全面,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拟写的语句一定要符合这些要求。
2、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常见修辞手法中的比拟。
A项采用拟人修辞,将“东风”人格化;C项亦采用拟人修辞,将“芍药”“蔷薇”人格化,说“芍药”“有情”、“含春泪”,说“蔷薇”“无力”、“卧晓枝”;D项也是采用拟人修辞,将“南风”人格化,说“南风”是自己的“旧相识”,说它“偷开门户”“翻书”。
B项是对仗工整的诗句,不含比拟修辞
3、传承华夏文明,守护精神家园;今天尽一份责任,明天少一份遗憾。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的要求“主题明确,富有感召力,用一种修辞方法”,主题围绕“保护文化遗产”,修辞方面可以使用对偶。
4、蚂蚁用弱小身躯扛起生命的重量,那是在启迪我们:
弱小并不可怕。
蜜蜂在风吹雨淋中勤奋采蜜,那是在告诉我们:
人生需要勤奋。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的能力。
作答本题注意要求,要选用一个对象,使用到拟人修辞,句式和原句相同。
在仿写时注意拟人要用词贴切,体现出拟人的特点,内容上要合理通顺,所选话题要相关,如梅花、昙花都属植物。
5、昨夜,疾风骤雨丝毫也不曾理会生命的感受;今晨,银杏树的叶子只得华丽转身,扑簌簌凋零的片片绿叶仿佛瞬间蜕变,如同云霞般金黄、耀眼。
【解析】本题考查了词语的扩充,并且指定修辞,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6、宁静了性格,就变成了镜子。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修辞的运用、句子的仿写、语言连贯等方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做题时要审清题意要求:
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
7、
(1)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境界。
(2)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式,能力层级E。
考生要认真解析例句:
(1)内容上,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2)形式上,“……我们的……”,两句成对偶。
8、示例一:
我是植物/我被春天翻译成花朵/我是花朵/我把秋天翻译成果实
示例二:
我是雨/我把大地翻译成新绿/我是新绿/我被春天翻译成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子以及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要注意分析题干要求和隐含的信息,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所仿写的句子要求内容和结构和例句相似,结构特点是:
我是……,我被……翻译成……;我是……,我把……翻译成……。
内容上三个事物要有一定的联系,修辞是暗喻。
9、人生不过是为了尽力展示生命独特的美丽,如同一条山间小溪,可以越过高山投身辽阔的大海,也可以随遇而安,化成一汪碧绿的清潭。
【解析】以某种意象来表达一种感悟,应注意对此意象作形象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形”;其次,要把握意象与感悟的相关性,使读者领悟其“神”;同时要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如修辞格、字数等。
10、没有太阳的热烈奔放 可以有月亮的温馨宽容 没有大鹏的豪迈威武 可以有小鸟的温柔可爱
【解析】本题仿写句子要注意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句子的前后两部分要形成对比,采用“没有……,可以有……”的句式。
11、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
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
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
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
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
“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
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订“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12、
(1)梅花与雪花大自然
(2)手法:
对比(反衬)
情感:
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简析】宋卢梅坡云: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花与飞雪往往同时出现。
正因为梅与雪相同的时令特点,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的性征,诗人词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自古以来,文人咏梅往往不离雪,以雪作背景;咏雪往往不离梅,以梅作衬托。
王旭这首词在众多的梅雪诗词中虽不算出类拔萃,也自有其独到之处。
词开头“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
“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在基本认同“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共识下,词人彷佛在为雪花叫屈,雪非无香,而是为天风所吹散。
词的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有高低。
“雪花不似梅花薄”,“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
此词语言明快,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不失为一首好词。
13、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诗之“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