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评课稿.docx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评课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评课稿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评课稿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评课稿
一、数学教学中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方面:
1.各位教师都能在课前认真备课,深挖教材,做好学情分析和课前预设。
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做好课前准备。
2.各位教师的课件都十分实用,而且较为精美,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各位教师都能以饱满的激情投入课堂教学中,以激情点燃激情。
5.代岳忠老师和管蓉老师数学功底深厚,对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较为适宜。
6.李凤老师和姚成毅老师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教学活动设置丰富多样而且有创新性,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7.姚成毅老师的小组竞赛评价方式别出心裁。
8.管蓉老师课堂组织的方法多样,及时地提醒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给高效课堂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9.代岳忠老师练习题设计较为经典、对知识的把握较为全面。
二、数学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和强化的方面:
1.各年级数学教学都存在小组合作探究有效性不高的问题。
2.教师语言不够简明、严谨度还需提高。
3.教师对教学环节时间的把握不够精确,导致教学出现练习不足的问题。
4.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低。
5.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不高。
6.学生的课堂听课纪律、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强化。
如:
学生的书写习惯、画图习惯、预习习惯、思考习惯、估算及验算习惯、自查及互查习惯等。
7.低年级数学教学时,教师板书设计需要注意,注重教师板书的示范性。
三、今后教学的建议:
1.各位数学教师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有关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相关理论并付诸实践。
2.提高教师语言素养,提高语言严谨性及简洁度。
3.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4.从细节入手,做到课前准备精细化、活动安排条理化、时间把握合理化、教师语言简洁化、习题设计典型化。
5.试着将学生放开,不怕学生“走弯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四、“数学教学中的存在的困惑”意见征求结果:
1.六年级学生差生面大,数学基础较差,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2.学生的学习习惯尤其书写习惯应从低年级抓起,否则一旦坏习惯养成,改起来很费劲。
3.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往往讨论十分激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4.考试制度制约着教师的教学,使得很多时候无法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新知,只能教师急于求成。
5.农村家长对孩子学习关注度不高,高年级学生家长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师一头使劲儿。
6.北师大版教材设计较为简单,习题也较为简单,可考试时试题设计十分丰富,对教师提出更多的挑战。
五、“打造高效课堂、使教师乐教”为主题的意见征求结果:
2.老师乐教:
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
3.在上课时,应该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什么时间学生自己学,什么时间老师开始讲,什么时间开始练,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更应该准确把握课堂节奏,重难点精讲细讲。
4.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或者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才会让学生把知识记得更加牢固。
5.在讲完新知后,老师应该精心设计几道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练笔,如果发现学生错误,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进行典型讲解。
篇二:
小学数学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下午好!
本次联片教研活动在仁河中心校的精心组织和四位承担公开课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组长学校的统一安排,我就四位老师的公开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指正。
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
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
几位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
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位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四位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总体感受,如果就每一节课而言,我认为四位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老师能够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整堂课给人的感受是稳重、成熟。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就上午四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二、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只顾完成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三、课堂预设不够细化,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总之,四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示范研讨课,从这四节课中我们既看到了课改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和每位教师积极践行新课程的有力步伐,同时又为我们后阶段的课改方向指明了航标。
我想,我们片区的全体教师一定会以本次活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改力度,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
篇三:
数学教研活动评课稿
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我们再一次的学习提高的机会,今天听了三位老师的课,收益非浅。
首先,我想谈的是对三位老师课的共同感受,我用“常态”、“扎实”、“巧妙”这三个词来展开。
常态,是因为这三堂课与我们每天上的数学课一样,朴素实在,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课堂活动的展开、课件的利用,都是我们平常上课时可以办到的。
扎实,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们的目标,这三堂课都很好地达成了这个目标,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学得主动扎实,每一个问题都是扎扎实实解决。
同时,重视学生的课堂常规的落实,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每一位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巧妙,是指这三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数学问题设置到位深入,数学材料的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三位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更是“驾轻就巧”。
如叶老师的《小数的大小比较》,用3张卡片与4张卡片以整数的形式和小数的形式进行大小比较来导入课题,用翻卡片比大小而逐步推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以2.48、2.43这两个小数为素材变换题目进行比较方法的练习,设计新颖,一题妙用。
现在重点对林老师的《24时计时法》进行评析:
在林老师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不再退缩,而是主动地陈述自己的想法、辩论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思维;不再从众,有了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疑惑,提出自己的问题。
数学课不是知识的灌输与模仿练习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创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成了“精彩”的主体。
林老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从学生的角度着想,把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质疑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是,也决不放弃课堂“平等中的首席”的责任,尊重学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引导学生发展,教师成为创造“创造精彩的人”。
(3)激发情趣,让学生乐于创造“精彩”。
林老师上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让课堂变得灵动,富有情趣,如:
给24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取名字、当回小小推普员等,整堂课都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学生始终保持了强烈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4)开放教学,让学生易于创造“精彩”。
林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注意避免教师的权威者的角色影响,设计的问题多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发展性。
如: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
你喜欢哪一种计时法?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应该怎样转化等等,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
教师的问题设置给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也就容易迸发“精彩”
评课者:
陈海红
篇四:
数学教研活动评课稿
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我们再一次的学习提高的机会,今天听了三位老师的课,收益非浅。
首先,我想谈的是对三位老师课的共同感受,我用“常态”、“扎实”、“巧妙”这三个词来展开。
常态,是因为这三堂课与我们每天上的数学课一样,朴素实在,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课堂活动的展开、课件的利用,都是我们平常上课时可以办到的。
扎实,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们的目标,这三堂课都很好地达成了这个目标,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学得主动扎实,每一个问题都是扎扎实实解决。
同时,重视学生的课堂常规的落实,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每一位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巧妙,是指这三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数学问题设置到位深入,数学材料的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三位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更是“驾轻就巧”。
如叶老师的《小数的大小比较》,用3张卡片与4张卡片以整数的形式和小数的形式进行大小比较来导入课题,用翻卡片比大小而逐步推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以2.48、
2.43这两个小数为素材变换题目进行比较方法的练习,设计新颖,一题妙用。
现在重点对林老师的《24时计时法》进行评析:
在林老师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不再退缩,而是主动地陈述自己的想法、辩论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思维;不再从众,有了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疑惑,提出自己的问题。
数学课不是知识的灌输与模仿练习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创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成了“精彩”的主体。
林老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从学生的角度着想,把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质疑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是,也决不放弃课堂“平等中的首席”的责任,尊重学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引导学生发展,教师成为创造“创造精彩的人”。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造“精彩”。
课堂的“精彩”是师生心灵与心灵、智慧与智慧碰撞的“火花”。
林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民环境,让学生感到在这个环境中是安全的、才会有这样的创造。
如:
让学生来定这节课的研究内容,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找准起点,让学生能够创造“精彩”。
林老师不断寻找顺应学生思维而又高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课始,以猜电视节目为材料,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学生是带着知识、经验来探究的,课中,林老师还用一条把昨天、今天、明天的关系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分界点,也为认识钟面的分界点奠定基础。
(3)激发情趣,让学生乐于创造“精彩”。
林老师上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让课堂变得灵动,富有情趣,如:
给24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取名字、当回小小推普员等,整堂课都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学生始终保持了强烈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4)开放教学,让学生易于创造“精彩”。
林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注意避免教师的权威者的角色影响,设计的问题多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发展性。
如: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
你喜欢哪一种计时法?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应该怎样转化等等,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
教师的问题设置给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也就容易迸发“精彩”
评课者:
陈海红
篇五:
小学数学评课稿
《简单推理》评课稿
阳老师同上《简单推理》,她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阳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
教学时,阳老师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如杨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
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
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
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杨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
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
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杨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篇六: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
教学中,老师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让学生用形象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还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3、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
即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
比如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时,老师适时的引导和激励,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
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充分体现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当然,老师如能在某些环节上,进一步加以改进,比如让学生动手操作,虽然纪律难控制,可能效果会更理想!
篇七:
小学数学评课稿怎样写
小学数学评课稿怎样写
一、评教者备课的教学目标定得怎么样。
二、评教者本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三、评教者本课教学重点突出了没有。
四、评教者是怎样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的。
五、评教者怎样以学生为中心去完成教学的。
六、评教者是怎样处理教与学、教与练的。
有没有精讲多练。
另外还可以评教者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处理突发事件、课堂气氛、驾驭课堂能力、板书等等。
一、教学设计的目标性评价
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最终实现课程总目标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1.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准确性
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把握是课堂教学的宏观性设计。
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
具体的评点有:
(2)回眸本节课的历程,教学是否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否基本实现了课程目标。
(3)关注本节课的资源,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2.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堂教学的微观性设计。
具体的评点有: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否清晰,所用的行为动词是否准确无误。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否适切,所用的行为动词是否针对学生实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否具体,所用的行为动词是否恰到好处。
(4)目标设计是否具有整体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是否自然协调。
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评价
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圆满完成课题目标,提高学生必要的数学素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有无科学的设计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评课时不应忽视的问题。
1.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瞻性
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
具体的评点有:
(1)是否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思想的理解,注重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注重基本思想的潜移默化。
(2)是否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本节课的训练方法是否正确,效果是否明显。
(3)是否用发展的观点审视“双基”,淡化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
2.评课堂设计、思维活动的过程性
数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新课程把关注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的揭示思维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探求过程等等,而不应该把现成的结果告诉学生。
具体的评点有:
(1)是否坚持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真谛。
(2)是否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开放性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而不应只局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具体的评点有:
(1)是否把教学内容重新打造,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2)是否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是否给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
4.评双边活动、主体设置的和谐性
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具体的评点有:
是否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认知的规律,将教材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谐地结合起来。
(2)是否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合理的活动。
(3)学生互动时,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如何,讨论是否热烈,争论的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
(4)师生互动时,教师的组织能力和点拨水平如何,教师的回应是否及时,对讨论时产生的新资源是否具有敏感性。
三、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尺,也是今后课堂教学发展的指南针。
因此,我们在评课时,务必注意发挥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1.评知识理解的深度、技能掌握的熟练度
2.评对个性差异、智力潜能的关注度
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就教育评价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就一般的评课而言,评课的目的有这样三种情况:
一是对课堂教学的优劣作出鉴定;二是对课堂教学成败的原因作出评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认识;三是对课堂教学亮点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评课的目的是促进教学,因此,评课应坚持少批评多鼓励的原则。
对授课老师的独到之处要大加赞赏,对不足之处,要用发展的眼光期待教师的成功!
综合评价: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注重学生参与度,重点突出,难点到位,学生能得到充分的练习机会。
教态自然有亲和力,提问面广,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课堂操练多。
准备充分,学生积极配合,教态自然,板书工整。
教师基本功扎实,板书设计合理,学生积极配合,师生互动效果好。
教学目标明确,注重练习。
板书工整,语音清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