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9568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博物院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安博物院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安博物院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安博物院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安博物院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博物院讲解.docx

《西安博物院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博物院讲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博物院讲解.docx

西安博物院讲解

西安博物院志愿者讲解词

大家好,欢迎参观西安博物院,西安博物院是在2007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的,它是由著名的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设计并主持建设,整体占地245亩,包括三部分:

荐福寺园林景区、小雁塔和博物馆,像这样馆、塔、寺、园四位一体的建筑布局,在全国博物馆界独树一帜。

博物馆序厅: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博物馆的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陈列面积5500平方米,陈列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

基本陈列是以都城发展变迁史为主线分为“千年古都”和“帝都万象”。

专题陈列由佛教造像、玉器、书画三部分组成。

地面西安城迹:

地面看到的是西安的都城变迁图。

西安,古称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的3000多年中,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

我们看到地面上用不同的色块为您呈现的都城,自周秦汉唐一直到明清西安城。

在地图西侧的沣河两岸看到的是周文王建立的丰京和周武王建立的镐京。

溯水北上,看到的秦咸阳城,秦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渭河以南还建有很多的离宫别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房宫。

依渭水而建的汉长安城是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遥相呼应的伟大城市,以及汉长城东南的隋唐长安城,它们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时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所在地。

西安背山带河,图的南面深色区域表示的是秦岭山脉(南北地理分界线),四周的绿水线条代表的是“八水绕长安”中的八水(渭、泾、沣、涝、潏、滈、浐、灞)。

这里水草丰茂,温度、湿度既适合早期原始农业文明的开端,也为后来的盛世辉煌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这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都是古代帝王选择在这里建都的主要原因。

唐长安城模型是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报告以及史料记载按照1:

1500的比例缩制而成,为我们再现了大唐长安城的辉煌景象。

唐长安城规模宏大,面积有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比东罗马首都拜占庭大了差不多7倍,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1.4倍,今天西安城墙范围内的7.5倍。

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廓城三部分构成。

宫城位于城市中部的北面,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场所。

皇城在宫城南面,是朝廷各个部门的办公区,政府衙门就集中在这里。

廓城内有东西向大街14条,南北向大街11条,纵横交错的25条大街将廓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大家在模型上看到的这些方格子就是坊,坊就像一个个街区一样,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

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达150余米,相当于40多个机动车道的宽度。

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城市被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这两部分内分别设有一个商品交流区,也就是东市、西市,当时的市场总面积近两平方公里,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交易市场。

东、西两市内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买完东市、买西市,我们今天说的“买东西”一词,就来源于此。

东市周围的坊里大多为贵族占据,普通商人特别是西域胡商大多集中在西市周围居住,因而西市的繁盛更胜于东市。

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

太极宫(西内)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的场所。

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

前朝的正殿为太极殿,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

北边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

大明宫(北内)位于太极宫东北方的龙首塬高地上,面积约3.5平方公里,是“三大内”中最大的一座。

宫殿建于贞观八年(634年),从唐高宗开始的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

前部由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组成前朝的南北中轴线。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第一正殿,它气势巍峨,仅殿基就高出地面15.6米,大约相当于今天的5层楼那么高,是唐王朝举行登基、册封、改元、大赦和接见外邦使者的最重要场所。

兴庆宫(南内)原是唐玄宗早年任临淄王时的藩邸,开元二年(714年)改名为兴庆宫,规模在“三大内”中最小。

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在兴庆宫内居住,盛唐后地位降低,成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场所。

天宝十三年(754年)在兴庆宫东墙外附外郭墙建造了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的夹城,方便宫内人员来往潜行。

宫墙四面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偏北处。

宫内以园林为主,南部主要是龙池,周边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亭台楼阁。

1958年遗址改造为公园。

唐代是佛教的兴盛时期,在模型上您会看到很多的佛塔,长安城中建有100多座寺院道观,此外在宫廷中也有专设的佛堂。

唐长安城的东南角是风景游览区曲江池,将风景区与都城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创举。

当时每到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皇帝就会带着嫔妃来到曲江池游玩、举行宴会,文人墨客、城中百姓也会汇集到这里,因此古诗中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描述。

唐长安城这种整齐划一的格局在白居易的诗中有两句非常贴切的描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这种都城建设格局对后世以及周边国家的都城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宋、元的都城,还有日本的京都、奈良两个城市都是这样的棋盘式格局。

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制度和文明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各国、各民族交往的频繁,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这种兼收并蓄的都市文化,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

公元904年(天佑元年),朱温出于政治目的使得长安城遭到毁灭性破坏,在唐皇城基础上缩建的“新城”,只有原唐长安城的十六分之一大,这座“新城”一直沿用到明代初期。

明清西安城模型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明清西安府城模型。

明清西安城是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历时八年(1370---1378)扩建而成的,面积有11.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3.7公里,是目前保存规模最宏大、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公元1369年西安府成立,“西安”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明朝初年,西安虽不再是国都,但因地处西北、西南军事要冲,再加上盘踞在西北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对刚刚建立的明王朝仍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西安修筑防御设施,西安也因此成为西北的军事重镇。

城墙形制是一个长方形,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四面各有一门:

东边的长乐门,西边的安定门,南边的永宁门,北边的安远门。

每门的城楼都是三重:

闸楼、箭楼、正楼。

正楼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标志性建筑钟、鼓楼。

钟楼最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是今天的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迁建于现址;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八年(1679)和乾隆四年(1739)先后重修。

千年古都

有人说:

“要了解一千年的中国历史您可以去北京,而要了解三千年的中国历史您就一定要到西安来”,这句话极为形象的概括了西安的历史地位。

这部分展览利用实物和图片为您介绍了古城西安3100多年的历史演变。

从西周在这里建都开始,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这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100余年之久。

早在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到了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半坡先民开始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

人面鱼纹盆是半坡文化出土的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产物。

这是幅卫星影像图。

陕西历史有3100年,人们对于陕西的概括是地大物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按地形陕西分为三大块,从这幅图上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有陕西的关中平原,陕北的黄土高原和陕南的山地。

西安正好处在平原地区,地形的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使这里成为了古代帝王选择建都的佳地。

西周: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自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在这里建立丰京开始,便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的辉煌历史。

公元前11世纪,兴起于周原地区的周人把活动中心转移到现在西安城西南的沣河流域,周文王和周武王先后建立了丰京和镐京,丰京是祭祀宗庙的场所,镐京是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前,这个地方一直被全国各地诸侯奉为“宗周”,也就是京城的意思。

在两边的展柜中您会分别看到一个西周的五角形陶水管道和一套出土于秦阿房宫遗址的战国时期的陶水管道,这两件器物的出土充分体现了古代宫殿建筑中先进的地下排水系统。

中间展柜展出的是秦代的井圈,它能防止井周围的土壤塌陷。

体积这么大,可见当时的烧造工艺已经非常先进了。

秦砖:

一直以来,“秦砖汉瓦”被称为中国古代砖瓦的典范,其实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商末周初砖瓦就出现了,当时制作陶瓦的工艺已经非常先进,而同时期的方砖却粗糙、易碎,实用性差,当时的砖主要有两方面的用途:

一是铺地;二是修建墓室。

到了西汉时期,砖才被大量的应用于许多建筑之上。

周王城复原模型:

这座模型是根据《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西周都城制度所构思复原的周王城模型。

西周的都城丰、镐毁于周幽王末年犬戎入侵,汉武帝时修建昆明池又毁掉大部分的遗址,因此,到秦汉时期,西周的都城遗址已经难已了解了。

但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周礼·考工记》给我们揭示了周代王朝的大概建筑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知道周代的王城平面布局呈正方形,四面城墙每面各开三门,城门可通过九车并行的纵横道路,将王城化为相等的16个区域,宫殿位于都城的中部,宫殿前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宫殿后边是市集。

周王城的这种布局反映了“王者居中,为数崇九”的王权思想和严谨对称的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是战国时期一部有关夏、商、周三代以来尤其是周代建筑制度的总结。

它所记述的建筑形式和思想为秦汉以后历朝统治者所继承,对我国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和城市布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周之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的秦国比较强大,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盖五帝,于是从三皇中取了个皇字,从五帝中取了个帝字,称“始皇帝”——封建王朝的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在渭河北岸建立了六国宫殿,将六个国家的贵族囚禁在其中,在渭河南岸修建气势磅礴的阿房宫,史书记载“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可理想中的恢宏宫殿由于秦朝的迅速灭亡而最终未能完工。

西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在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

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汉长安城的建立,随着汉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共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是刘邦建汉后,在旧宫的基础上兴建了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和太仓等;第二时期是汉惠帝时修建了外廓城墙;第三时期是汉武帝修建了明光宫、桂宫、建章宫等大型宫殿;新莽时期,又在城南修建了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

汉长安城建成历时九十余年,城市面积36平方公里,周长25.5公里,平面呈一个不规则的正方形,除东墙南北垂直外,其余三面都有曲折,有人认为,汉人崇尚建筑按星象布局,所以汉长安城南墙、北墙的曲折各自象征天上南斗、北斗的排列变化,汉长安城也因此被称为“斗城”,但也有人认为城墙之所以曲折变化一方面是为适应渭水流向变化,另一方面是为利用皂河水形成的人工运河,城河既是长安城的防卫措施,又是城内给水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

当时汉长安城共开12座城门,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12座城门相对,街道纵横交错,所以在当时有“八街九陌”之称,这八条主要大街各宽约45米,按当时规定每个城门并行的通道,中间一条专供皇帝使用,称为“驰道”,两边供一般人通行,右门出左门入,城外有一条宽8米,深3米的壕沟,起防御作用,在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宫殿集中在城的南部和中部,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当时的商业区在城的西北部,城的东北部为一般居民区。

当时西方世界与汉长安城遥遥相对的是号称世界之都的古罗马城,相比之下,汉长安城的面积是罗马城的两倍多,这两颗人类历史上璀璨的明珠,代表了东西方文化各自经过的漫长发展和最终取得的巨大成就。

汉长安城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重要的战略位置,发达的农业经济,西汉以后仍被几个王朝相继沿用为都,使用时间长达八百余年。

汉瓦,古代建筑所用的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它们的区别得从瓦的制作方法说起。

工匠们先用泥条盘筑成圆筒形的坯,再切割成两半,成为两个半圆形的筒瓦,如果切割成三等分,就成为板瓦,当然,有的板瓦也是单独制作的。

汉代的砖大多以素面为主的,也有绳纹、几何纹、方格纹,还有少量的花纹砖,这和汉人崇尚节俭治国的风尚是分不开的。

瓦当是屋顶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它既能遮挡两行板瓦之间的缝隙,增加建筑的牢固性,又有装饰作用。

瓦当的形制有半圆形和圆形两种,表面的纹饰有文字的和瑞兽的。

釉陶望楼,望楼是贵族庄园内家丁用以瞭望监视和看家护院的建筑形式。

这种高层楼阁的出现标志着汉代建筑工艺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后世高层楼阁建筑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而来。

隋唐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

唐王朝建立后更名长安,继续修建。

“长安”取其“长治久安”之意。

隋唐长安城的建设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平方公里,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

隋唐长安城的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上和城市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它的形制和布局,不仅成为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范,对临近国家都城的形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的京都城、奈良城的建设就吸收了隋唐长安城的特点和经验。

隋唐长安城遗址在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其恢宏壮观的气势从保留下来的夯土台基可以窥其一二,复建后的大明宫遗址公园现已对公众开放。

太液池位于麟德殿的东侧,其内出土的莲花方砖,光是不同莲花图案就有多种,可见当时的富丽堂皇。

三彩院落模型,由九座房屋组成,各座房屋形制略有差异。

院落由门、前房、后房及左右对称的六间房屋组成,院子里还有充满生活气息的家禽、家畜,由于我们现在遗存和发现的唐代民间建筑形式非常少,所以这件典型的唐代民宅院落模型是我们研究当时百姓生活的宝贵实物资料。

莲花方砖,出土于大明宫麟德殿遗址,光是不同的莲花图案就有很多种,可见当时宫殿的富丽堂皇。

纹饰多变的唐砖和刚才看到的素面或纹饰简单的汉砖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比。

手印砖,代表了责任到人,可见唐人工作的严谨性。

鎏金铜铺首:

出土于大明宫遗址。

铺首是附着于门上用以挂门环的装饰物,铺首上的兽面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椒图,因它生性好闭,因此常被装饰在门上用以守门,以铺首作门环装饰的手法从汉代一直流行至今,除惹人注目、显示身份外,还有辟邪祈祥之意。

西部府城(宋、元、明、清西安城的演变)

唐朝末年,战乱频繁,长安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玄武节度使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

此后,千年古都失去了它的国都地位,但它仍受到宋元明清的高度重视。

唐末镇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进在唐长安城的基础上修建了新城,修建时废除了宫城和外郭城,只修建了皇城部分。

新城的城市面积只有原来的十六分之一。

新城在五代、宋、金、元时期曾被作为京兆府、永兴军、安西路、奉元路等的治所,成为地方性的都会。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在新城的基础上扩建明城墙,并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首次作为城市的名称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

到了清代,城市规模基本沿袭了明代西安城,只是对城内的建筑略作重修,并在城里修建了满城和南城,满城专供八旗驻防军和军人家眷居住,而南城则是用来驻守汉军的。

西安经历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各个阶段,保留了各个社会时期的文化史迹,这在我国甚至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1982年,古城西安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帝都万象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帝都万象”基本陈列,西安作为十三个王朝的统治中心,所出土的文物不仅数量巨大,而且规格很高,展厅内的文物陈列也是以都城发展变迁为主线分为了“周秦文明”、“汉唐风采”、“府城华章”三个部分。

说到周秦文明,首先想到的就是青铜器。

青铜是指铜、锡、铅为主要元素的三元合金,青铜器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专家大致将其分为青铜礼器、青铜兵器、青铜工具、农具、杂器这五大类。

中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在西周时期达到了顶峰,因而西周时也被称为“青铜时代”。

西安作为京畿之地,青铜铸造业更为发达,在西安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全、造型精,很多器物上还刻有铭文,这些铭文记载了西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很多的重要史料。

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的铜器出现要晚于世界上的一些其他地方,但就我国铜器的使用规模、造型、工艺而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与我国的青铜器相媲美。

钟鸣鼎食

这些看似平常的青铜器具,每一件都包含着不同寻常的价值,直接反映出青铜时代的政治制度和等级社会,其实,青铜器大部分是仿陶器而来,最初,都是生活器皿,同时也作祭器之用,当时称“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也就是说祭祀与打仗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那么作为祭器的青铜器自然就非一般生活用品可比,是具有强烈精神含义的重要物品,西周初年“制礼作乐”强化了等级社会的等级制度,于是,祭器又进一步演变为礼器,礼制有严格的等级性,什么人可以用青铜器,用多少件,多大个头,有什么纹饰,什么人不能用都有严格的规定,由于青铜器这些特殊的性质和作用,所以当时的奴隶制国家,不惜大量人力、物力去铸造它,而无数造像精美的青铜器也确实能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以及最高的科学技术水平。

在古代形成的“礼”几乎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完全的,全面的体现了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度,在制作礼器的过程中,体现了人们对于“礼”这种最高社会原则的重视。

所以,您看的不仅仅是一件器物,这完全是“礼”的具象化,古人通过礼器表达了对于“礼”的尊重感和敬畏心。

勾连云雷纹大鼎,鼎是在祭祀时用来煮肉的器物,但它不仅是一种炊煮具,同时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

对于使用鼎,在当时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被称为“列鼎制”。

根据记载,西周时期:

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一般的百姓是不可以使用鼎的。

成语中的“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鼎鼎大名”等都反映了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从外型来分,鼎可以分为圆形三足鼎和方形四足鼎两种。

匜、盘,在祭祀之前为了表达对祭者的尊重,首先要行“沃盥之礼”,“沃盥”就是用流动的水来洗手,匜是浇水用的、盘是用来盛接洗过手的水。

古代贵族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双方要相互敬献食物,作为一种礼节,在饭前也需要洗手。

饕餮面提梁卣yǒu,提梁卣是祭祀中专门用来盛放秬鬯的礼器。

秬鬯是用黑黍子和郁金香草酿造而成的一种甜酒。

器物表面的双目怪兽是饕餮,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比较贪吃,它吃天、吃地,最后把自己的身体都吃掉了,只剩下头部。

古人用它的形象装饰在器物表面,就是用来告诫后人不要贪吃。

爵,相当于我们现在喝酒用的酒杯。

青铜爵在整个商周酒器和青铜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祭祀活动中浇酒敬神的第一重器。

永盂,是盛水或盛食器。

表面有焦叶纹、窃曲纹,两侧有耳,并且在飞棱的地方用兽面进行了装饰。

在器物的内底有123字铭文,铭文记述了“益公受天子的委托,向一个叫师永的人授田,参加授田仪式的有邢伯、荣伯、尹氏、师叔父等大臣和司土、司工等官员。

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西周时期的土地分封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由于历史的变迁,早期留下的文字资料非常少,有专家说过:

“商代的史料不足,要仰仗甲骨文;周代的史料不足,要靠金文做补充”。

青铜器上的这些文字最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尤其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对于了解古代社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卫簋,簋是一种炊具,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礼器。

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奇数的鼎和偶数的簋相配合使用就是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在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八簋,在九个鼎中盛放不同肉食,在八个簋中盛放不同的主食。

依次类推:

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两簋。

编钟,是古代祭祀、宴享时用的打击乐器。

西周时期的编钟只有五个音:

宫、商、角jue、徵zhi、羽,就是今天的1、2、3、5、6,没有4、7这两个半音,我们常说五音不全,其实五个音照样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就是五个音。

1978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战国初期的编钟,共六十五枚,十二音律具全,可以演奏现代的交响乐,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

驺人,出土于秦始皇陵东侧的陪葬坑内,出土时多为俑马同穴而出,专家研究得知出土的跽坐俑是秦宫厩院内饲养马的仆役。

他们的出土为我们研究秦代马政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跽坐是上身直立,臀部紧贴脚后跟的一种非常恭敬的坐姿。

甗,它是古代炊蒸器的一种,是由甑、鬲两部分组成。

上部分为甑,用来盛放食物,下部分为鬲,用来盛水,中间有箅来通空气。

使用的时候,在底部烧火煮水,通过蒸气来蒸熟上边的食物。

就像现在家中使用的蒸锅一样。

土室火塘、石梨木耜(中华农耕文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出现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模式,使得古人的生活进一步提高,而中国“以农为本”的社会基础,也随着这一进步,其特色越发的明显。

鬲,是古代的炊煮或盛食器。

陶鬲出现于新时期时代,鬲的下部是分档的设计,这样设计既可以增加器物内部的容积,也可以扩大受火面积,适当的缩短了做饭的时间。

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比较发达,但用于铸造生产工具的仍然比较少,当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以石、木、骨、蚌为主,也有少量金属器,到了汉代这些用具的材质几乎被铁器所取代。

茧形壶,是战国秦汉时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容酒器,形似蚕茧而得名,也叫鸭蛋壶。

斧钺金戈、战车铁驷

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与打仗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祭祀是为了祈求好运,打仗是为了掠夺更多的疆土。

古时的作战方式主要是车战,步兵在战场上只起到一个辅助性的作用。

这个展柜中展出的是车马器,这件器物叫马镳,与俗称“马嚼子”的马衔配合使用,可以改变马车的行进方向,所以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分道扬镳”,就是由这两种器物的使用方法演变而来。

兵器,古代有很多的战争,大量的青铜兵器就应运而生,上方的主要是进攻兵器,下方摆放的是防卫兵器。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帝都万象的第二部分——汉唐风采。

汉唐时期的长安城,规模宏大,人口剧增。

汉长安城三十万人口,唐长安城在最繁盛时期也达到了上百万人。

自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国都长安成为了世界东方的国际大都会,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产从长安经由这条国际通道输往西域。

同时,西域的奇珍异宝、葡萄、苜蓿等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百戏也来到了长安,丰富了这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使长安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唐朝的开放传播了唐朝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繁荣。

物阜民安

汉代和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为鼎盛的两个时期,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我们是汉人,说汉语,写汉字,穿汉服,学习汉文化,而唐代的影响更为广泛,现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就被称为“唐人街”。

在汉唐风采这个部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汉代的青铜器。

到了汉代,青铜器已逐渐失去了礼器的意义,成为十分普遍的生活实用器。

同时也基本摆脱了商周青铜器厚重的风格,变得轻便、精巧,而且多以素面为主。

它们将实用和美观高度统一,引人注目。

灶具:

这套铜灶可以拆卸安装,便于移动,因此称为“行灶”,行灶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它的出现标着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趋丰富。

铜鉴,是一种盛水器,唐太宗李世民曾说: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过去的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规律;以别人为镜子,可以明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