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5055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docx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docx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

石油,通常被人们称为“工业血液”“黑色黄金”,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产品,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石油化工,塑胶等各个行业。

正因为其如此重要,从它被大规模开采,应用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相夺的目标。

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的分配不均等特点,是的对这一资源的争夺变得日趋白热化,获得和控制足够的石油资源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会继续增加,石油供应不足是影响我国能源安全最突出的问题。

保证石油安全是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一、石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能源是许多战争的焦点,尤其是石油,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被誉为“黑金子”.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不断增长,1993年中国成为成品油的净进口国,1996年又变成原油的净进口国。

统计显示,1996年至2003年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已从2000多万吨增加到9112.63万吨,2004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原油1.1062亿吨。

  从中国石油消费情况来看,81%的石油应用于石油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材料及制成品行业上。

进一步反映出原油及其制成品在中国化工等基础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没有这些油料的充分保证,这些行业将不可能有高速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也将受到重大影响。

  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2000年石油的消费比重为25%,虽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40%左右,但石油对经济贡献率的递增速度也远远大于煤炭对经济贡献率的递增速度。

随着对原油及其制品这些重要工业原料消费需求的增加,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由于中国缺乏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对原油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大幅度波动的应变能力较差,因此,未来随着进口原油数量的增加和国际市场油价的波动,进口石油资源的安全性亟待解决。

  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否保证石油供应的安全和供应是否具有合理的价格,是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

二、中国的石油安全

据有关机构预测,中国将继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我国进口这么多石油,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外汇,而且还使我国社会和经济运行严重依赖从国外进口石油。

一旦进口石油因不可预料的战争或突发事件而被迫暂时中断,或者一旦国际油价剧烈波动,都会给我国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石油供应不足是影响我国能源安全最突出的问题。

中国石油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具体来说,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石油资源不足,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二是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三是世界石油资源争夺日益激烈,境外资源空间逐步缩小,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时会受到西方跨国公司的挤压和地方势力的排挤;四是中国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控制薄弱,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将使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凸现;五是缺乏健全完善的能源安全预警应急体系,没有国际公认的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六是地缘政治形势复杂,美日等国在中国周边军事渗透构成威胁。

三、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应对策略

 应对石油安全挑战是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国应采取全方位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加快实行能源储备制度;大力发展节能产品,降低能耗,以洁净技术和替代能源开发作为能源结构调整重点,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措施和相应的对策。

(1)全方位利用国外石油资源

由于我国能源自给能力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实对外开辟海外能源渠道和对内节能并重的方针。

利用国外石油资源有两种形式:

一是以贸易方式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原油和石油产品;二是购买国外石油资源的股权,参与国外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基地,获得份额油。

我国已制定“走出去”政策,鼓励本国石油公司“走出去”到海外进行勘探、开发,增加海外份额油在我国石油进口中的比例。

其次,石油引进方式需要采取全方位、多元化的方针。

从国外引进石油不仅走海路,而且走陆路;不仅从远处引进,而且从邻国引进;不仅从中东、海湾引进,而且从俄罗斯、中亚、里海等地引进。

中东、俄罗斯与中亚、非洲和南美是我国引进海外石油的四个重点地区。

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中东仍将是我国石油供应最主要的地区,我国将积极发展同沙特、科威特、伊朗、伊拉克等国的石油合作。

对其他地区,我国也要不失时机地作好工作,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供应源。

我国从两方面全方位利用国外石油资源:

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

  一是要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利用世界石油资源主要有两种途径:

其一,通过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即“贸易油”;其二,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长期的石油生产基地,稳定地获取“份额油”。

尽管贸易油是主渠道,份额油只能是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辅渠道,但是海外份额油掌握得多,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

中国应积极向外投资,控制石油战略储备。

  二是要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

中国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根本意义,一方面要打破西方大国对资源控制权的垄断,另一方面要把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风险尽可能多地释放在国际市场中,并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采购价格和采购规模上取得较大的主动权和发言权。

开放石油期货市场,中国可以借此取得市场交易、交割规则的制定权,变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为积极影响者。

如果中国石油期货价格成为国际油价中心之一,成为国际油价的重要参考,中国石油的交易价格也就摆脱了国际资本的控制和操纵。

加强国际石油领域的合作

  一是要积极而有步骤地参加国际性和地区性的经济和能源合作体系。

  二是要积极开展石油外交。

当今世界,石油外交在国际石油资源角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石油外交的特点是:

确保既得油气利益,鼓励大公司抢占战略地区,最终以军事行动作后盾,通过军事实力来构建自己的石油帝国。

日本石油外交的特点是:

官商结合,灵活渗透,怀抱金条四处塞钱,以占有资源为最终目的。

俄罗斯石油外交的特点是:

手握油气资源左右逢源,谋建第二欧佩克。

中国要用“双赢”的手段,以市场换资源,在中东、北非、中亚、东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外交活动中强化油气资源外交,以有力的石油外交来提高获取国际油气资源的安全系数。

(2)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确保国家石油安全

我国应从从四各位方面降低石油进口依赖:

  一是要转变能源发展战略。

从以油气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转向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

这一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变不是对过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的简单重复,它是当前中国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核心内容是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给和消费的多元化。

  二是要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中国在提高石油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三是要加强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尽管中国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中后期,但还有大量探明程度较低的地区,具有继续保持石油产量稳定增长的资源潜力。

尤其是西部和海上,资源潜力较大,将成为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地区。

四是要加强石油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

石油的潜在替代能源是天然气。

必须加强对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针对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状,走煤炭液化合成油的道路是解决能源危机最有效可行的途径。

此外,要重视油砂、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强天然气水合物的基础应用研究,做好未来开发利用的技术储备。

加快生物燃油的开发利用,加强生物原料型产品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确保石油安全

  一是建立形式多样、配置合理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安全需要,并建立油田储备和产能储备制度;建立安全预警应对机制,按照石油短缺达到进口量的程度建立相应的预警应对方案。

  二是构建“石油金融”体系。

一方面,通过变换资产存在形态来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和规避金融风险、汇率风险,有效地通过国际期货市场获取石油资源,增加国际石油的战略储备;另一方面规避与跨国公司因石油资源而发生硬冲突,通过内地金融支持来大幅度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风险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三是成立“石油基金”。

其一是石油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目的是为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库、风险勘探、重大项目评估等提供专项基金,为国家石油安全提供重大项目的启动资金;其二是石油投资基金,由专业投资机构利用各种手段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期货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与石油相关的证券市场上进行石油实物、期货、债券、汇率、利率和股票等的投机操作,赚取价格波动差价,为“石油金融”操作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是兴建“石油银行”,使中国石油的战略储备得到多元化、多层面的安全保障,以期缓冲未来石油的进一步上涨或波动,减少对进口石油时间上的过度依赖。

  五是实现石油贸易的多元化。

从石油安全角度来看,今后中国油气资源外部供应路线必须是多元的,而决不是单一的和绝对的。

中国的石油贸易应采取进口来源的多元化,进口方式的多样化,进口品种的多样化和供应渠道的多元化。

同时,采取来料加工和合资、合作等方式获得石油资源也可以作为中国获得稳定石油供应的重要途径。

  六是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

从新的战略全局高度,制定新的石油能源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适度发展海空军力,尽快提升中国海空军的中、远程作战能力,震慑敌对势力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威胁和破坏,预防和打击可能破坏中国石油安全的各种敌对行动,确保国家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3)大力发展节能产品,降低能耗

种种迹象表明:

当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后,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且差距呈越来越大之势。

“拉闸限电”,一个久违的词组,如今高频率出现在媒体。

“电荒”、“煤荒”、“油荒”接踵而至。

中国似乎陷入了“一片荒”中,人们不禁感叹,中国是否已经陷人能源危机?

当前持续发生的能源“三荒”再次告诫我们,中国并不是一个能源富裕的国家,节能降耗至关重要。

(4)加快实行能源储备制度

当前,国际能源命脉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在日趋激烈的国际能源竞争中,我国长期以来处于劣势。

以石油资源为例,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型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

发达国家利用其对石油资源控制的优势大搞战略石油储备,实际上是对世界能源资源的掠夺。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国,其储量占经合组织国家中政府战略石油储备总量的60%。

其石油储备体系包括民间的商业储备和政府的战略储备两部分。

美国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国家安全的需要。

石油储备是日本一项基本的国策。

日本的石油储备也分政府战略储备和民间商业储备两种。

政府储备目标为90天进口量。

目前已建立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并采取统一管理模式。

到1997年,日本政府储备可供154天使用。

加上民间储备,总量达到9722万立升。

亦即,即使石油进口中断,日本利用战略储备可以维持半年需求量。

我国目前没有战略储备油田或天然气田。

预计在本世纪中期,中国能源进口将超过能源总需求量50%以上。

在一个能源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家,资源储备就更加重要。

国家应有计划地将某些油田或气田封存或减量开采,作为战略储备库。

同时,鼓励企业实行能源商业储备。

为建立能源储备基地,首先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实现技术方面,储备的选址和布局要从地理环境、接卸条件、动用效率、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等多方面考虑,还要适当分散和规模适度,遵循进出油方便、靠近输油线、炼厂和集中消费区的原则。

(5)以洁净技术和替代能源开发作为能源结构调整重点

在我国能源品种构成中,优质能源比例很低。

目前,煤炭消费量已经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以上,近乎为世界同类平均值3倍。

煤炭是一种非清洁燃料;我国的煤炭资源又存在着固有的质地差、运输距离长、污染严重、热量不足等问题。

第一,发展煤的洁净利用技术。

改善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迫切要求。

第二,要加强新型清洁替代能源开发,替代煤炭。

目前煤炭替代能源除石油、天然气外,在替代能源开发方面要加大非矿物燃料研究和应用,如核能、水能、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高温地热资源等比较洁净能源。

目前,这些能源在世界各地都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利用。

(6)建立现代石油市场机制是中国石油

  应深化中国石油市场化改革,尽快推进中国石油市场化进程,建立现代石油市场机制。

必须在逐步放开市场的同时,抓紧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使放开市场与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改革现有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和市场准入机制,就是要在中国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内率先实现对内开放,放松进出口管制,打破石油供应方的寡头垄断。

应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石油行业,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促进有效竞争,在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中引入民间投资者,并逐步放开原油、成品油市场价格。

应该说,放开原油、成品油的定价机制,由市场需求决定价格,对于稳定社会、促进企业发展、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要积极进行石油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规范、有序、公正、透明的市场规则,力争以完整的市场规则来规范放开后的石油市场,并在相互磨合中使其尽快成长和完善起来。

石油价格放开,没有期货市场不行。

现阶段,可考虑从石油中远期合同交易市场建设入手,逐步形成既有期现货、中远期合同以及期货和期权等多种交易方式的现代石油交易市场体系,最终完成中国石油市场化改革进程。

通过石油股指期货、期货期权交易,优化投资组合,提高收益和增强安全性,降低整个石油行业及石油制品的交易风险,增加企业赢利机会,从而为中国石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证。

参考资料:

周口新网,《国际石油竞争》

乌有之乡,《石油战争》

新浪网,《石油竞争必将打乱世界地缘格局》

XX百科,《石油》

XX百科,《战略石油储备》

《石油与国家安全》选摘

中华商务网,《我国石油安全问题》

《国际关系学》

《论中国的石油资源安全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