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池塘高产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482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鳢池塘高产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乌鳢池塘高产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乌鳢池塘高产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乌鳢池塘高产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乌鳢池塘高产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乌鳢池塘高产技术.docx

《乌鳢池塘高产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鳢池塘高产技术.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乌鳢池塘高产技术.docx

乌鳢池塘高产技术

乌鳢的养殖技术

乌鳢俗称乌鱼、黑鱼、生鱼等,属鲈形目、鳢科、鳢属,是鳢属鱼类中个体最大、生长速度最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

乌鳢肉质细嫩,爽滑少刺,营养价值很高,特别是每百克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9.8克,而脂肪的含量仅有1.4克,并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份。

同时据医籍记载,乌鳢有去瘀活血、收肌生津、怯寒调养等药理作用,是病人康复和老幼体虚者的滋补佳品。

一、乌鳢的生物学特性

乌鳢头部尖而扁平,口大端位,体圆筒型略侧扁,全身有不规则的黑色花纹。

乌鳢鳃裂大,鳃耙粗,鳃上有发达的辅助呼吸器官-鳃上器官,它是由第一鳃弓背面的鳃骨和舌颌骨各一部分扩展形成。

鳃上器官及鳃上粘膜层上面有丰富的微细血管网分布,可以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当水中缺氧时,乌鳢便可将头伸出水面进行呼吸,因此乌鳢在水体中具备较强的耐低氧能力。

乌鳢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体长3厘米以下时,主要摄食桡足类、枝角类、摇蚊幼虫等。

体长3-8厘米时,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小虾、小型鱼类。

成鱼阶段可以摄食各种小型野杂鱼类、青蛙、虾类。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过驯化,乌鳢也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但在饲料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自相残食。

乌鳢的生长速度较快,在人工养殖条件下,1冬龄鱼的体重可达250克,2冬龄鱼的体重可达500-1000克。

乌鳢的生长与水温密切相关,生长适宜的水在16℃-30℃,20℃-25℃时,生长较快,25℃左右生长最快。

水温下降生长逐渐减慢,水温降到15℃以下时,逐渐停止摄食生长,6℃以下转移到深水处活动,冬季水温过低时,埋于淤泥中越冬。

乌鳢的跳跃能力很强,在有流水刺激和降雨时,更易刺激跳跃而逃跑。

在夏季多雨、食物不足时,乌鳢还可以能以蛇行移动的方式逃离池塘,因此在养殖生产中要充分做好防逃工作。

乌鳢的年龄一般在2龄、体长30厘米左右开始性成熟。

怀卵量约为每公斤雌鱼1万-2万粒。

产卵期5-7月,乌鳢产卵适宜的水温是22-27℃,水温高于30℃或低于18℃都很少产卵,产卵场一般在水底淤泥较多的水草茂盛处,产卵前雌雄亲鱼共同采集叶片水草等筑成椭圆形的产卵巢。

产卵多在天气晴暖、环境安静的清晨或傍晚进行。

产卵及体外受精后,在鱼巢上可见成串珠状的各自分离的金黄色卵子漂浮着,鱼巢下有成对雌雄鱼在看护。

乌鳢这种保护后代的行为,从产卵后,一直到幼鱼独立生活(体长约10毫米)为止。

乌鳢卵为具有较大油性的浮性卵。

孵化后的仔鱼为黑色,借助油球的浮力悬于水面。

二、人工苗种培育

乌鳢孵化较易,但苗种培育则难些,乌鱼的孵化率高的可达到90%以上,平均在80%以上,而鱼苗的成活率高的约达30-40%,鱼种成活率30-50%。

乌鱼苗在卵黄囊消失后,从孵化池移入苗种池及时投喂适口的饲料,是人工培育苗种提高成活率的关键。

苗种培育池面积以0.2-0.4亩、水深0.5-1.0米为宜。

苗种培育池在鱼苗放养之前,要清塘消毒。

然后每亩池塘投放200-250公斤绿肥(大草),或施1000公斤有机肥作基肥培育7天左右或施用生物肥水素,根据生物肥水素说明用量施用,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长,鱼苗可下塘。

鱼苗放养密度在每亩5-10万尾左右,一般放6-7万尾为宜。

鱼苗体长达0.8厘米左右,卵黄囊消失后时以摄食轮虫、小型水蚤等浮游动物为主。

若池中培育的饵料生物不足时应及时补充饵料,方法是:

每十天左右施生物肥水素一次,生物肥水素具有肥效长、肥水快等特点。

也可每亩施有机肥100公斤,此时鱼苗鳃上器已形成,常集群不时浮出水面,将吻端露出水面呼吸空气。

鱼苗亦常摄取浮于水面的饵料,因而可以投喂含高蛋白的沫状配合饲料,放于水面上,作为补充饵料,每天投喂一次。

放养当日每万尾鱼苗投喂1公斤配合饲料,随着食量的增加逐渐增加投喂量。

此外,也可从专门培育枝角类的池内捞取水蚤进行投喂。

鱼苗孵出约10天,全长为10毫米可食桡足类成体、小型甲壳类、切碎的丝蚯蚓和蝇蛆等。

3周左右,鱼苗体色转为黑色,可直接投喂丝蚯蚓、蝇蛆等活饵料。

3周内的鱼苗具高度集群的习性,投饵时游戈于群体中心外的体弱鱼苗,获食机会相对较少,造成健康鱼苗全长可达3.5-3.8厘米,体弱的仅为2.3-2.7厘米,甚至会造成特别体弱的鱼苗因无法获得必要的营养饵料而死亡,因此投喂饵料,要改进投饵方法,使鱼苗能均匀摄食。

可采取一天多次投喂,或适当扩大投饵面。

当鱼体达4厘米以上时,随着鱼苗个体的长大,池塘内载鱼量的提高,且由于鱼苗个体差异的存在,会出现相互残食,这将大大降低成活率。

为此应及时、经常地捕捞过筛,按不同规格,分池培育,每亩放养密度以1万尾左右为宜。

或直接放入家鱼、罗非鱼等成鱼池中搭养、再经过20天培育,全长可达6厘米,可以进行成鱼饲养。

在苗种培育期间,要勤观察鱼苗的活动情况,若出现苗种绕池游荡,表明饵料不足,应及时投喂。

当池中天然饵料不足时,可以在水面上设置黑光灯引诱昆虫,供鱼苗食用,也可以适当投喂水蚤、切碎的鱼虾或人工配合饲料,但量要掌握好,不宜过多,以免造成水质恶化。

三、成鱼养殖

乌鳢的成鱼养殖主要有三种方式:

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

(一)、池塘养殖

1、池塘要求:

池塘面积不要过大,以1-10亩为宜,水深1.5-2米,塘埂高出水面40-50厘米,池塘四周用竹篱笆、尼龙网等材料围高50厘米以上,以防鱼跳出池外。

池塘水源水量要充足,水质要清新,池水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0厘米以上。

2、放养

(1)前期准备:

放养前7天至10天,按每亩用75-100公斤生石灰干法清塘消毒,清塘7天后注水。

同时在塘四周种植一些水草或水浮莲等,水草面积不能超过池塘面积的1/4,种植水草有助于调节水质和乌鳢隐蔽、捕食。

池内搭建一个用芦苇、竹帘等材料制成的食台,规格:

3×4米,固定于离岸边2米左右,水面下50-60厘米之处。

面积在5亩以上的池塘要建3-4个食台。

(2)鱼种选择:

最好选用当地生产的鱼种、鱼种要求规格一致、体表光洁、肌肉丰满、无伤无病、游动活跃、争食凶猛。

(3)放养养时间与规格:

池塘专养乌鳢的鱼种有两种规格,一种是每尾50克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宜在初冬放养入池。

一种是每千克60-200尾的小规格鱼种,是由当年早春繁殖苗经2个月左右的培育而成,宜在6月至7月放养入池。

放养前先将鱼种用3%-5%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

(4)放养密度:

尾重50克以上的大规格鱼种,每亩放养鱼种4000尾至5000尾。

每千克60-200尾的小规格鱼种,每亩放养6000-8000尾。

2.饲料投喂

(1)乌鳢的饲料分为两种,一是小型野杂鱼为主的新鲜动物饵料,二是人工配合饲料,乌鳢是肉食性鱼类,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不能低于40%,现在使用的人工饲料配方是:

鱼粉48%,植物性饲料(豆粕、玉米粉)51%,添加剂1%。

(2)投饵方法:

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市场上购买的未变质的冰鲜小杂鱼,在投喂前必须用药液浸泡消毒。

把饵料切成块,待温度与池水水温大致相近时,投喂于食台,日投饵量为鱼体总重量的3-10%,应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以鱼种不上食台吃食为度。

3.日常管理

(1)巡塘:

每天早晚巡塘至少各一次,主要内容是“看天、看水、看鱼”,根据天气、水质、鱼类活动情况制定并实施各项饲养管理措施。

(2)换水:

乌鳢单养池由于放养密度大,残饵、排泄物多,池水很容易发黑、发臭,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经常换水。

早期每10-15天换新水一次,每次换去全池水量的1/3,在7月至9月的高温季节,一般是3天一小换,换水1/3,7-10天一大换,换水2/3,以改善水质。

(3)泼洒生石灰:

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每15-20天一次,用量为10-15公斤/亩、米。

(4)做好池水清洁工作:

每天清洗食台,及时捞除水中的剩饵残渣、死鱼等,割掉生长过盛的水草,防止污染水质。

(5)防止逃鱼:

乌鳢具有较强的溯水能力和过道习性,所以做好防逃管理也是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

应堵塞塘埂漏洞,杜绝塘埂渗水漏水,要加固加高塘埂,维修竹篱笆、尼龙网等围拦设施,以防止乌鳢逃逸。

(二)稻田养殖

1、稻田的选择

稻田工程上,要把田埂加高到0.8-1米,或用网片圈栏,进出水口拦鱼设施要牢固,防治防止乌鳢跳跃或钻洞逃跑。

鱼沟内要移植水生植物,面积所占比例为15%左右,为乌鳢提供隐蔽场所。

2、鱼种投放

鱼种规格为50-150克,规格要整齐,放养密度为300-350尾/亩。

3、投饲管理

饵料品种可采用野杂鱼或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率为鱼体重的6-10%。

为了补充天然饵料,可以在稻田中放入繁殖力强的鲤、鲫、罗非鱼等,不断地为乌鳢繁殖饵料鱼。

日常管理要早晚巡田,尤其是雨天要加强观察,防止乌鳢逃逸。

(三)网箱鱼种

1、网箱的准备

网箱面积以15-20平方米为宜,网箱为敞口式,四角用毛竹固定于水域中,网箱露出水面部分为1米,在网箱口顶端四周缝上宽0.5米的罩网作防逃网。

2、鱼种放养

放养密度为10-15尾/平方米,规格为100-150克。

3、饲料投喂

饲料要新鲜可口,日投喂1-2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8%。

4、日常管理

主要做好防逃工作,此外要定期清除附着物,以利于水体交换。

四、乌鳢的疾病防治

乌鳢在江河、水库、湖泊等天然水域中很少发病,而人工养殖乌鳢是小水体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水体小,密度大,投喂的饵料数量大,加上人为因素干扰等原因,近年来,乌鳢养殖频频出现鱼病,其危害程度有加剧趋势,因此如何防治乌鳢疾病是目前发展乌鳢养殖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乌鳢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乌鳢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1)鱼种受伤。

在捕捞、分养和运输过程中,因操作方法不当而使鱼体表面擦伤,或是同池放养的鱼种规格大小相差较大,当食物缺乏时,相互咬伤,甚至弱肉强食。

鱼体表一旦受伤,就为感染疾病打开了方便之门。

(2)投饵不当。

人工乌鳢投喂饵料多为小鱼,小虾等低质鱼,由于大量投喂,残饵腐烂沉积在池内,败坏水质,传染疾病。

有时甚至投喂已腐烂的鱼虾,直接引起乌鳢发病。

(3)水温过高。

乌鳢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26-28℃。

在盛夏炎热季节,当水温高于32℃,又无隐蔽物时,乌鳢食欲减退,当水温进一步上升,鱼感不适完全停食,鱼体消瘦,抗病力下降。

2.乌鳢疾病预防的主要技术措施 

(1)乌鳢鱼种投放前,鱼池必须用生石灰100公斤/亩,彻底清塘消毒和曝晒,以杀灭各种有害微生物和病原菌。

(2)鱼种下池,操作仔细,运输轻快,并用10-15PPM亚甲基蓝或2%的食盐浸洗鱼种。

(3)同池放养的鱼种,规格必须基本一致,预防相互咬伤和吞食。

(4)投喂饵料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5)盛夏水温过高,要加深池水,勤换新水,水面移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调节水质和遮荫。

(6)加强饲养管理,水体经常用20-30PPM的生石灰消毒,并根据鱼的吃食和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预防,用抗生素拌入饵料中,做成药饵投喂,能有效减少乌鳢疾病发生。

3.乌鳢的常见病治疗。

在高密度鱼养殖环境下,乌鳢的常见疾病有:

暴发性出血病、烂鳃病和水霉病。

(1)暴发性出血病:

此病常发于7-8月高温季节,发病急,死亡多,常呈暴死现象,病鱼鳞片松散,胸鳍基部、腹部充血发炎,体壁两侧有垂直鱼体侧线的出血条纹,有些病鱼体有眼眶,肌肉充血现象。

主要原因是投喂霉烂变质的饵料,食台残饵不消除,导致水质恶化,使水体大量滋生黄氏枸椽酸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侵入鱼体而发病。

治疗采用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内服按100公斤饵料用恩诺沙星50克制成药饵投喂,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外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药物对水体、食台、渔具进行消毒。

(2)烂鳃病:

有细菌性烂鳃病和寄生虫性烂鳃病。

两者症状的主要区别是:

细菌性烂鳃病的病鱼离群在水面慢游,不怕惊吓,鳃片呈灰白色,有些局部坏死。

寄生性烂鳃病的病鱼行动焦燥不安,有窜游现象,鳃片充血红肿,且有腐蚀现象。

它们治疗方法相同。

对寄生性烂鳃病的治疗,先用晶体敌百虫等药物全池泼洒杀寄生虫,隔天再用二氧化氯等杀菌消毒类药物全池泼洒,以防寄生虫叮咬的伤口继发性感染。

(3)水霉病

因鱼体受伤,体质虚弱感染水霉或绵霉所致。

发病初期,鱼体表局部灰白色,严重时,体表像棉絮状,病烂处充血或溃烂,鱼体离群独游,体质消瘦,如不及时治疗,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该病发生在乌鳢生长的各个阶段,一年四季均有流行,当鱼体受伤,水质不好时,更易发生,所以在拉网操作过程,运输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种受伤,必须用4%的食盐水浸洗消毒,。

五、成鱼捕捞和运输

乌鳢为底栖鱼类,通常生活于水底,受惊后则钻入淤泥之中隐藏起来,因此捕捞极为不容易,一般采用拉网捕捞外,还可根据其喜流水的特点,采用流水冲击的方法捕获。

即用水泵将水从水渠或水塘抽水入鱼塘内,在水泵出水口附近开一水渠让水流回原处。

当水抽入鱼塘时,乌鳢会陆续游向水泵出水口附近,随水流自动流入水渠。

在水渠一端设置一网,可以捕到乌鳢。

但需捕获池塘内全部乌鳢,应将鱼塘的水排干,在淤泥塘边的杂草和洞穴中,也是乌鳢的栖息处,捕捉时不可漏掉。

乌鳢极耐低氧,运输方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