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汪曾祺《岁寒三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1625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精读汪曾祺《岁寒三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说精读汪曾祺《岁寒三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说精读汪曾祺《岁寒三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说精读汪曾祺《岁寒三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说精读汪曾祺《岁寒三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说精读汪曾祺《岁寒三友》.docx

《小说精读汪曾祺《岁寒三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精读汪曾祺《岁寒三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说精读汪曾祺《岁寒三友》.docx

小说精读汪曾祺《岁寒三友》

「小说精读」汪曾祺:

《岁寒三友》

 

编者寄语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岁寒中有三友,是为松竹梅;艰难岁月里有三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是老友。

本篇小说诞生在八十年代,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读者在特殊十年刚结束后,突然看到这样既有中国传统美感,又有哲学意味的小说,可谓眼前一亮,小说给文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在这篇小说里没有宣传和说教,也没有控诉和悲慨,有的是对日常幸福和苦难的娓娓道来,就像一杯绿茶。

微醺里能感受到整个春天的味道。

春日里的一杯绿茶是一种永恒的经典,读者氤氲在汪曾祺的小说里社会人文风俗中,似乎自己也清雅了不少。

 

文本研读

(注:

>>>处为文章精析)

岁寒三友(节选)

>>>以“岁寒三友”为题意蕴丰富,品而有味。

“岁寒三友”一般指的是松竹梅这三种植物,与“梅兰竹菊”四君子不同,“岁寒”是最大的环境区别;实际上岁寒三友更高冷,更文雅,更代表人的更高层面的精神境界。

作者:

汪曾祺

前文内容简介:

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

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仗店揽了大活,靳彝甫靠斗蟋蟀赢了一笔钱。

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

(推荐汪曾祺小说《如意楼和得意楼》,进行群文阅读。

>>>好朋友们高兴了,大家一起喝两杯,是日常而惬意的生活。

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

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

“季匋民!

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财主、大收藏家,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

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季匋民的出场,推进小说情节发展。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

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

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

“好,——好,——好。

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

”他估了估价,说按时下行情,值二百洋。

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

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

“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文人墨客的嗜癖可见文人之气,为后面情节埋下伏笔。

“好!

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

匋民绝不夺人所爱。

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

“那可以。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简单的话语可以看出两人对田黄的喜欢,尽显两人干脆痛快的性格,也为后面情节做了铺垫。

季匋民又看了靳彝甫的画,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画展。

他还嘱咐靳彝甫,卖了画,有了一点钱,要做两件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大画家匋民对靳彝甫的嘱咐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提携与关爱,也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

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

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

“彝甫出了名了!

>>>情节真实而自然,一个小地方的画家能在上海办画展,“卖出去几十张画”,表明大画家季匋民的眼光,表现靳彝甫的画画功底。

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

一去三年,很少来信。

①这三年啊!

(“啊”的感叹,语义深长,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引发对这三年生活的讲述。

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很好。

牌子闯出去了,买卖就好做。

全城并无第二家,那四台哒哒作响的机子,把想买草帽的客人老远地就吸过来了。

不想遇见一个王伯韬。

这王伯韬买卖豆麦杂粮,做这一行的,有两大特点:

其一,是资本雄厚,大都兼营别的生意,什么买卖赚钱,他们就开什么买卖,眼尖手快。

其二,都是流氓——都在帮,抢行霸市。

王伯韬和王瘦吾是同宗,见面总是“瘦吾兄”长,“瘦吾兄”短。

王瘦吾不爱搭理他,尽可能地躲着他。

 

谁知偏偏躲不开,而且天天要见面。

王伯韬也开了一家草帽厂,就在王瘦吾的草帽厂的对门!

他新开的草帽厂有八台机子,八个师傅,门面、柜台,一切都比王瘦吾的大一倍。

王伯韬真是不顾血本,把批发、零售价都压得极低。

王瘦吾算算,这样的定价,简直无利可图。

他不服这口气,也随着把价钱落下来。

王瘦吾撑了一年,实在撑不住了。

四台机子,连同库存的现货,全部倒给了王伯韬。

王瘦吾气得生了一场重病,一病一年多。

卖机子的钱全变成了药渣子,倒在门外的街上了。

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

>>>生意人遭遇了生意中的不公平,这不公平是源于社会的不公。

陶虎臣呢?

头一年,因为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和当地驻军联名出了一张布告:

“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

”炮仗店平时生意有限,全指着年下。

这一冬防,可把陶虎臣防苦了。

且熬着,等明年吧。

明年!

蒋介石搞他娘的“新生活”,根本取缔了鞭炮。

炮仗店关了门,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起先是喝粥,——喝稀粥,后来连稀粥也喝不成了。

陶虎臣全家,已经饿了一天半。

有那么一个缺德的人来做媒了。

二十块钱,陶虎臣把女儿嫁给了一个驻军的连长。

这连长倒什么也不挑,只要是一个黄花闺女。

陶虎臣跳着脚大叫:

“这不是嫁!

这是卖!

我陶虎臣卖女儿!

你们喊去!

我不害臊!

陶虎臣!

你是个什么东西!

陶虎臣!

你就这样没有能耐呀!

>>>土匪、蒋介石、连长……动荡的社会对老百姓生活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社会环境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有力塑造了陶虎臣倔强、不屈的人物形象。

两个半月过去了。

陶家一直就花这二十块钱。

二十块钱剩得不多了,女儿回来了。

妈脱下女儿的衣服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这连长天天打她。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野外去上吊。

他没有死成,被人救下了。

>>>什么样的社会能让人没有活路?

军阀混战,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在社会的底层只能随着社会的浪潮翻滚,无法掌握命运。

靳彝甫回来了。

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的事,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陶家去。

陶虎臣躺在一领破芦席上,拥着一条破棉絮。

靳彝甫掏出五块钱来,说:

“虎臣,我才回来,带的钱不多,你等我一天!

跟脚,他又奔王瘦吾家。

瘦吾也是家徒四壁了。

他正在对着空屋发呆。

靳彝甫也掏出五块钱,说:

“瘦吾,你等我一天!

 

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

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

一封是一百。

“先用着。

“这钱——?

靳彝甫笑了笑。

那两个都明白了:

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

靳彝甫端起酒杯说:

“咱们今天醉一次。

那两个同意。

“好,醉一次!

>>>苦难中,三个人,一起醉一次,也是一种凄然。

这天是腊月三十。

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②外面,正下着大雪。

(岁寒)

>>>岁寒亦是心寒,最后千金散尽,王瘦吾和陶虎臣再次没了钱,日子比以前更落魄。

走投无路,陶虎臣上吊了。

这时靳彝甫回来了,卖了石章,三个人在下雪的大年夜一起喝酒。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

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

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

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首肯。

>>>这种理论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惟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

不写的,让读者去写。

古人说:

“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写少了,实际上是写多了,这是上算的事。

当然,这样稿费就会少了。

一个作家难道是为稿费活着的么?

>>>一个作家当然不是为“稿费”活着,作家的使命是什么呢?

应该是让自己的读者更好地思考世界。

结构的精义是“随便”。

我是不赞成把小说的结构规定出若干公式的:

平行结构、交叉结构、攒珠式结构、橘瓣式结构……我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构方法。

苏东坡说: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文章写到这样,真是到了“随便”的境界。

>>>“随便”大概是武侠小说中武术的最高境界了,千招万招化为无招,无招胜有招。

这也是老子的“大道至简”“大道归一”之意。

往往有这种情况,小说通篇写得不错,可是结尾平常,于是全功尽弃。

汤显祖评《董西厢》,说董很善于每一出的结尾。

汤显祖认为《董西厢》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一种是“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

汤显祖不愧是大才子,他的评论很形象,很有诗意。

我觉得结尾虽有多种,但不外是“煞尾”和“度尾”。

>>>对于小说结尾的理论分析很有启发性,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摘编自汪曾祺《谈小说的语言、结构和首尾》)

知识建构

//伏笔与照应//

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

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文中“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为后文朋友们到了山穷水尽时,靳彝甫毫不犹豫就把田黄脱手了,突出了人物重情重义的品质,使整个小说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

照应,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小说结尾“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

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

一封是一百”,这与前文喝酒和田黄的事很好地形成了照应,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试题解析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靳彝甫与季匋民同为那个时代的画家,却一贫一富,地位悬殊,一个扶危济困,一个乘人之危,对比十分鲜明。

B.对于自己收藏的田黄,靳彝甫表示“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以“性命”比田黄,足见其珍爱程度。

C.文中两次写到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人物的前后境况和心情大为不同,遥相呼应又相互映衬。

D.小说刻画人物形神兼备,如写王瘦吾“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比喻加夸张,堪称典范。

答案:

解析:

根据小说前后情节来看,季匋民不是“乘人之危”,小说的对比意味也不突出。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画讲究“留白”,汪曾祺认为写小说也要“留白”,可留下部分篇章不写,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

B.苏东坡主张写文章要“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本一的行文脉络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文章观。

C.有人将小说结构类型归纳为平行、交叉等诸多名目,汪曾祺则认为小说随便写就行,根本无需讲求结构。

D.根据汤显祖评价《董西厢》结尾方式的标准,可知“煞尾”不如“度尾”,而文本一的结尾应属“度尾”。

答案:

B

解析:

“留下部分篇章不写,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错误,曲解了“留白”的内涵;C说汪曾祺“认为小说随便写就行,根本无需讲求结构”,不符合作者意思;D根据文意,汤显祖没有比较两种结尾方式的优劣。

3

结合文意,对文本一的标题“岁寒三友”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①“岁寒三友”在传统文化里指凌寒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作者借用作小说标题,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②“岁寒三友”喻指生活在艰难时世里的三位主人公,寄寓着作者对于珍视友情、患难与共高尚情操的赞扬和推崇。

(4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对于“标题”的赏析,首先判定手法,再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分析时要以小说的人物和主题为重点内容。

4

作者在文本二中借用古人的话,认为小说要“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

请据此点评文本一中两处画线的语句。

(6分)

答案:

①“这三年啊!

”是一个仅有四字的感叹句,却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有对王陶两家的遭遇变故、穷困沦落的同情;更有对世事无常、人情冷暖的感叹,十分耐人寻味。

②“外面,正下着大雪”收束全篇,寥寥几字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天寒地冻的天气,象征着严酷逼人的社会,还反衬出酒楼内三位老友情谊的温暖可贵,达到了意境悠远、引人遐思的艺术效果。

(6分。

每句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解答这类题要先语言本身入手,解释出语句的含义及表现内容;再扣住小说的人物和主旨给出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

反馈检测

1.汪曾祺说,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首肯。

请结合文本一找出两处,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我觉得结尾虽有多种,但不外是‘煞尾’和‘度尾’。

”你认为这篇小说是“煞尾”和“度尾”?

1.答案:

(1)“那可以。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小说中的简练的对话给小说留出大量的空白,在“一言为定”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两位人物的神态和心理,可以考虑小说的主题意图。

读者可以判断出:

前者对田黄的喜爱,后者对知己的承诺。

(2)“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

”前文没有交代为什么喝酒,靳彝甫拿出钱来,大家才恍然大悟,这之间的留白让读者想象发生里什么,深思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

2.答案:

本文结尾处“这天是腊月三十。

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外面,正下着大雪。

”这是“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

看似结尾了,语音袅袅。

在这之后三个人应该还是穷,比以前更穷。

这样大主题就出来了,文中极力描写的美好传统社会被种种不公打破了,只有稳定公平的社会才会有平常人平常美好的生活,表现了对美好合理社会建立的呼唤。

相关链接

岁寒三友(节选)

这三个人是:

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

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

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

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

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

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

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

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

他们都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对人从不尖酸刻薄,对地方的公益,从不袖手旁观。

某处的桥坍了,要修一修;哪里发现一名“路倒”,要掩埋起来;闹时疫的时候,在码头路口设一口瓷缸,内装药茶,施给来往行人;一场大火之后,请道士打醮禳灾……遇有这一类的事,需要捐款,首事者把捐簿伸到他们的面前时,他们都会提笔写下一个谁看了也会点头的数目。

因此,他们走在街上,一街的熟人都跟他们很客气地点头打招呼。

“早!

“早!

“吃过了?

“偏过了,偏过了!

王瘦吾真瘦,瘦得两个肩胛骨从长衫的外面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年轻时很风雅过几天。

他小时开蒙的塾师是邑中名士谈甓渔,谈先生教会了他做诗。

那时,绒线店由父亲经营着,生意不错,这样他就有机会追随一些阔的和不太阔的名士,春秋佳日,文酒雅集。

遇有什么张母吴太夫人八十寿辰征诗,也会送去两首七律。

瘦吾就是那时落下的一个别号。

自从父亲一死,他挑起全家的生活,就不再做一句诗,和那些诗人们也再无来往。

他家的绒线店是一个不大的连家店。

每天晚上结账时都是一堆铜板和一角两角的零碎的小票,难得看见一块洋钱。

 

这样一个小店,维持一家生活,是困难的。

王瘦吾家的人口日渐增多了。

他上有老母,自己又有了三个孩子。

小的还在娘怀里抱着。

两个大的,一儿一女,已经都在上小学了。

不用说穿衣,就是穿鞋也是个愁人的事。

儿子最恨下雨。

小学的同学几乎全部在下雨天都穿了胶鞋来上学,只有他穿了还是他父亲穿过的钉鞋。

钉鞋很笨,很重,走起来还嘎啦嘎啦的响。

他一进学校的大门,同学们就都朝他看,看他那双鞋。

他闹了好多回。

每回下雨,他就说:

“我不去上学了!

”妈都给他说好话:

“明年,明年就买胶鞋。

一定!

”——“明年!

您都说了几年了!

”最后还是嘟着嘴,挟了一把补过的旧伞,走了。

王瘦吾听见街石上儿子的钉鞋愤怒的声音,半天都没有说话。

女儿要参加全县小学秋季运动会,表演团体操,要穿规定的服装:

白上衣、黑短裙。

这都还好办。

难的是鞋,——要一律穿白球鞋。

女儿跟妈要。

妈说:

“一双球鞋,要好几块钱。

咱们不去参加了。

就说生病了,叫你爸写个请假条。

”女儿不像她哥发脾气,闹,她只是一声不响,眼泪不停地往下滴。

到底还是去了。

这位能干的妈跟邻居家借来一双球鞋,比着样子,用一块白帆布连夜赶做了一双。

除了底子是布的,别处跟买来的完全一样。

天亮的时候,做妈的轻轻地叫:

“妞子,起来!

”女儿一睁眼,看见床前摆着一双白鞋,趴在妈胸前哭了。

王瘦吾看见妻子疲乏而凄然的笑容,他的心酸。

因此,王瘦吾老想发财。

后来他想起开工厂。

他的这个工厂是个绳厂,做草绳和钱串子。

这家工厂,连王瘦吾在内,一共四个人。

一个伙计搬运,两个做活。

有两架“机器”,倒是铁的,只是都要用手摇。

这两架机器,摇起来嘎嗄的响,给这条街增添了一种新的声音,和捶铜器、打烧饼、算命瞎子的铜铛的声音混和在一起。

不久,人们就习惯了,仿佛这声音本来就有。

初二、十六的傍晚,常常看到王瘦吾拎了半斤肉或一条鱼从街上走回家。

每到天气晴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可以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

“砰——磅!

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炮仗了。

孩子们就提着裤子向阴城飞跑。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

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

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陶瓶,当地叫做“韩瓶”,据说是韩信的部队所用的行军水壶。

说是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

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

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

草里有蛤蟆、野兔子、大极了的蚂蚱、油葫芦、蟋蟀。

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

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不一会,又都纷纷地落下了。

这里没有住户人家。

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这侉子不知是什么来历。

他杀狗,吃肉,——阴城里野狗多的是,还喝酒。

 

这地方很少有人来。

只有孩子们结伴来放风筝,掏蟋蟀。

再就是陶虎臣来试炮仗。

试的是“天地响”。

这地方把双响的大炮仗叫“天地响”,因为地下响一声,飞到半空中,又响一声,炸得粉碎,纸屑飘飘地落下来。

陶家的“天地响”一听就听得出来,特别响。

两响之间的距离也大——蹿得高。

“砰——磅!

“砰——磅!

他走一二十步,放一个,身后跟着一大群孩子。

孩子里有胆大的,要求放一个,陶虎臣就给他一个:

“点着了快跑!

——崩疼了可别哭!

其实是崩不着的。

陶虎臣每次试炮仗,特意把其中的几个的捻子加长,就是专为这些孩子预备的。

捻子着了,嗤嗤地冒火,半天,才听见响呢。

陶家炮仗店的门口也是经常围着一堆孩子,看炮仗师傅做炮仗。

两张白木的床子,有两块很光滑的木板。

把一张粗草纸裹在一个钢钎上,两块木板一搓,吱溜——,就是一个炮仗筒子。

孩子们看师傅做炮仗,陶虎臣就伏在柜台上很有兴趣地看这些孩子。

有时问他们几句话:

“你爸爸在家吗?

干吗呢?

“你的痄腮好了吗?

孩子们都知道陶老板人很和气,很喜欢孩子,见面都很愿意叫他:

“陶大爷!

“陶伯伯!

“哎,哎。

陶家炮仗店的生意本来是不错的。

他家的货色齐全。

除了一般的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做“遍地桃花”。

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

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

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

这种鞭,成本很贵,除非有人定做,平常是不预备的。

一般的鞭炮,陶虎臣自己是不动手的。

他会做花炮。

一筒大花炮,能放好几分钟。

他还会做一种很特别的花,叫做“酒梅”。

一棵弯曲横斜的枯树,埋在一个瓷盆里,上面串结了许多各色的小花炮,点着之后,满树喷花。

火花射尽,树枝上还留下一朵一朵梅花,蓝莹莹的,静悄悄地开着,经久不熄。

这是棉花浸了高粱酒做的。

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

一种老式的焰火,有的地方叫做花盒子。

酒梅,焰火,他都不在店里做,在家里做。

因为这有许多秘方,不能外传。

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

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

弄不好,还会出事。

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不着了,他搭了梯子爬到架上去看,不想焰火忽然又响了,一个火球迸进了瞳孔。

 

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不像一般有残疾的人往往显得很凶狠。

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

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但是他的这种心满意足的神情逐年在消退。

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

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生意兴隆。

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遍地桃花”近年很少人家来定货了。

地方上多年未放焰火,有的孩子已经忘记放焰火是什么样子了。

陶虎臣长得很敦实,跟他的名字很相称。

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

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

他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底黑字:

“靳彝甫画寓”。

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

一种是画家。

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

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

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

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

一种是画匠。

他们所画的,是神像。

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

这“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

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皇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

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这种画美术史家称之为“玻璃油画”),作插屏。

靳彝甫两者都不是。

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

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

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

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

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参行、钱庄的老板或管事。

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

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

主客双方,都很满意。

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

“靳彝甫铭”。

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沐手敬绘”。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

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

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

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

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

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

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

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

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

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

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

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

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这一年,这三个人忽然都交了好运。

王瘦吾的绳厂赚了钱。

他可又觉得这个买卖货源、销路都有限,他早就想好了另外一宗生意。

这个县北乡高田多种麦,出极好的麦秸,当地农民多以掐草帽辫为副业。

每年有外地行商来,以极便宜的价钱收去。

稍经加工,就成了草帽,又以高价卖给农民。

王瘦吾想:

为什么不能就地制成草帽呢?

这钱为什么要给外地人赚去呢?

主意已定,他就把两台绞绳机盘出去,买了四架扎草帽的机子,请了一个师傅,教出三个徒弟,就在原来绳厂的旧址,办起了一个草帽厂。

一顶一顶草帽,顷刻之间,摞得很高。

这不是草帽,这是大洋钱呀!

这一天,靳彝甫送来一张“得利图”,画着一个白须的渔翁,背着鱼篓,提着两尾金鳞赤尾的大鲤鱼。

凡看了这张画的,无不大笑:

这渔翁的长相,活脱就是王瘦吾!

陶虎臣特地送来一挂遍地桃花满堂红的一千头的大鞭,砰砰磅磅响了好半天!

陶虎臣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大的焰火生意。

这一年闹大水。

运河平了漕。

西北风一起,大浪头翻上来,把河堤上丈把长的青石都卷了起来。

看来,非破堤不可。

很多人家扎了筏子,预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