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三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最新学习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96334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三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三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三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三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三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三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最新学习文档.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三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最新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三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最新学习文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三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最新学习文档.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最新学习文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

1、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选择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钱玄同(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之父),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等等,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存在下列哪种现象:

()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A.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不再居正统之位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C.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D.有利于文化普及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统一,为民众接受

2.

陈独秀说: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武装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发动思想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C.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3.

陈独秀说:

“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

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

”又说:

“爱国者何?

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

”此论述旨在阐明

A.爱国的前提是国家要保障人民权利

B.国家应具备土地、人民、主权等形式

C.国家创立的根本途径是缔结社会契约

D.一国人民要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国家

4.有人将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比喻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三只兔子闹中华”形象地描述了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巨大作用。

下列关于三人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

B.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C.十月革命后,三人成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D.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5.

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

“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

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

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

C.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D.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6.

长期以来,文言文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下层人民不懂文言,而新文化、新思想如果只是停留在读书人层面,是不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

20世纪初,中国的白话文运动

A.解决了文言这一困扰中国的问题

B.推动白话文登上了文学的殿堂

C.使自话文成为了文学的主要形式

D.有助于解决危机下的文化普及

7.

1923年。

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

“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

A.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B.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D.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8.《胡适谈国学》记载: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以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一项。

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而唯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

胡适的上述观点

A.是错误的,对当时文学的认识有失偏颇

B.是正确的,对文学认识有了客观全面的评价

C.是正确的,正确认识了白话小说的地位

D.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西方文学的进步性

9.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也是不断启蒙的过程。

这次启蒙的内容是要告诉中国人:

你不是奴隶,你不是牛马,你是人;在此前提下,它又告诉中国人……你还是你自己,你有独立的价值,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生命。

这次启蒙是指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10.

陈独秀在1917年说:

“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

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成心巩固共和政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千干净净,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A.提倡民主和科学

B.巩固共和政体

C.反对封建文化

D.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除障碍

11.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

A.主张武装反袁,保卫共和制度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发动文化革命,启迪民众觉悟

D.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兼容并包

12.

“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

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这说明(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B.民主共和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13.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4.

1921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

“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

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

……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陈独秀意在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的成分

15.

1917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曾写道: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

……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

”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

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改造国民思想,巩固共和政体

16.

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该文章是()

A.《敬告青年》B.《文学革命论》C.《文学改良刍议》D.《新学伪经考》

2、非选择题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蔡元培(1868年一一1940年)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1912年1月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奠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他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肓、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他说:

“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

”……“发扬学生自动之精神,而引起其服务社会之习惯”。

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沟通文理,废科设系,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40的年3月蔡元培在香港病逝。

毛泽东在唁电中誉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据材料,概括蔡元培在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说明其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

大盗不结合乡愿,做不成皇帝;乡愿不结合大盗,做不成圣人。

所以我说,真皇帝是大盗的代表,圣人是乡愿的代表。

到了现在,那些皇帝与圣人的灵魂,捣复辟尊孔的鬼,自不用提,就是这些跋扈的武人,无聊的政客,哪个不是大盗与乡愿的化身呢!

”——李大钊《政论家和政治家》

材料二、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就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

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

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

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马勇认为:

“当中国社会经济尚未达到陈独秀所期望的“现代”标准时,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不是中国旧有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滞后于意识形态的变迁。

换言之,包括五四在内的近代国人在精神上的追求远远超过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遂使意识形态不是为社会的稳定与有序服务,而是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

(1)李大钊为什么说“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

据此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4分)

(2)在材料二中,李泽厚是否认为新文化运动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

为什么?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勇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

(6分)

试卷答案

1.答案:

C

分析:

根据材料“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可以看出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概否定,对西方文化一概肯定,说明新文化运动对待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的偏向。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

点睛:

钱玄同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非常明显的局限性,即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对中国文化绝对否定的片面性。

2.答案:

B

分析: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3.A

“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谍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表明了爱国的前提,故A项正确;“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但与“旨在阐明”不符,故B项错误;“缔结社会契约”是启蒙思想,但忽略了“爱国心与自觉心”的主题,故C项错误;据“爱国者何?

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的论述,陈独秀不可能要求人民要自觉地热爱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故D项错误。

4.C

5.B

材料中从新文化运动中对于文学艺术和诸子佛学的贡献,以及从批判儒学价值观念角度阐述新文化运动的作用,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新文化运动崇尚现代文化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明确肯定新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没有混淆和现代的界限,故C错误;文言文是新文化批判的对象,材料中肯定的是白话文,故D错误。

6.D

根据“而新文化、新思想如果只是停留在读书人层面,是不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表明新文化只有扩展到下层人民才能对社会产生巨大作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推动了文化的普及,有助于促进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D正确;材料主要说明新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A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A

唯物史观属于马克思主义构成部分,“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能够”说明作者认为唯物史观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故B正确;材料并未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故A错误;唯物史观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唯物史观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故D错误。

故选B。

8.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胡适认为只有白话小说能成为真正文学,完全否定传统文学,对当时文学的认识有失偏颇,是错误的,故A项正确;胡适对文学认识没有客观全面评价,故B项错误;胡适片面提高白话小说的地位,其认识有失偏颇,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文学,因此不能推断胡适没有认识到西方文学的进步性,故D项错误。

9.B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从材料“你是人”“独立的价值,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生命”可以看出,这次启蒙强调个性解放(否认传统思想、封建礼教),据此可推断这次启蒙是指新文化运动。

【备注】中国近代前期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或“三次启蒙”),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戊戌变法启蒙的侧重点是民族觉醒(不当亡国奴);辛亥革命启蒙的侧重点是建立民主政体(走共和道路);新文化运动启蒙的侧重点是追求个性解放(民主、科学、自由思想)。

10.考点:

新文化运动.

分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解答】“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成心巩固共和政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千干净净,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表明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故选A.

11.考点:

新文化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19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答案:

首先要读懂陈独秀说的话的意思,他是说我国各种政治主张都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政治争斗,而国民对这些漠不关心,熟视无睹.陈独秀重点强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改造国民性,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

故选C.

12.考点:

新文化运动.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

(1)政治方面: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解答:

依据材料中的“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可以看出主张改造国民的思想文化;依据所学知识,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A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B、D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关键句子“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13.D

试题分析:

“学了西方仍然失败”说明是在学习西方之后的反思,故应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不断遇到挫折之后的反思。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鸦片战争后,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先后失败,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中华民族开始反思,开始结合国情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先进的中国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故选D

考点: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14.B

试题分析:

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

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

……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可见,陈独秀在这里是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故选B。

15.D

“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

”作者在一定侧面希望社会各阶层使用更为简洁的白话文,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还是照旧推崇。

……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

”可知作者对当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旧思想文化仍然根深蒂固强烈不满,希望通过改造国人思想,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故D项正确。

16.B

【名师点睛】白话文,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

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

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17.

(1)贡献:

制定教育政策、法规;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提出五育教育和儿童教育主张。

出发点:

育人、爱国

(2)影响:

有利于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进步;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等一下问的解答可以直接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概括出蔡元培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第二小问可以结合“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说明其教育的出发点是育人、爱国。

(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的历史贡献,可以从思想解放、中国文化进步、教育发展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18.参考答案:

(1)自汉武以来,历代统治者均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建设真正的民主共和,反对复辟帝制,就一定要冲破儒家思想的束缚。

(2)否。

因为新文化运动强调否定传统思想文化,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文化色彩;宣扬民主科学,但却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4分)

(3)观点:

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变迁进程应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2分)

评论一:

马勇的评论是正确的。

因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意识形态变革的经济基础。

(4分)

评论二:

马勇的评论是不正确的。

因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封建思想影响根深蒂固,没有以思想的解放为前提,近代中国社会无从发展。

(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所学知识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

(2)问,根据材料“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却不自觉地遇上……”“在如此……也不会”“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可以判断李泽厚认为新文化运动没有达到思想解放的目的,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说明。

第(3)问,首先根据对材料中关键信息“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的理解概括作者的观点。

对作者观点的评论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认定其正确或不正确,选择一种态度,结合中国近代的局势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论证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