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工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9371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工程.docx

《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工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工程.docx

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工程

 

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

甲级国环评证甲字第1038号

二O一一年十一月

1项目建设背景

1.1项目名称

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工程

1.2项目地理位置

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位于辽宁省中南部,行政区划隶属于鞍山市、沈阳市、辽阳市。

线路呈东南~西北走向,连接沈大高速公路与京沈高速公路。

路线起点位于孙家青堆子北(地理坐标:

东经122°53′18″,北纬41°07′35″),终点为台安县宽邦屯村南(地理坐标:

东经122°19′59″,北纬41°24′02″)。

路线自东南向西北展布,途径唐马寨镇、于家房镇、黄沙坨镇、新开河镇,路线全长为57.729km。

1.3建设单位

辽宁省交通厅

1.4项目建设意义

拟建鞍台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优化辽宁省高速公路网结构、为鞍山市区入关和加强与西部各市联系提供最便利的交通条件、缓解鞍羊线巨大的交通压力、促进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繁荣沿线地方经济、改善鞍山市路网结构都具有重大意义。

2工程概况

推荐路线全长57.729km,全线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中高速公路技术标准建设,采用设计车速为120km/h,路基宽度为28m。

工程建设规模及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表1主要技术指标及工程数量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1

公路总长

km

57.729

2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3

车道数

4

设计速度

km/h

120

5

路基宽度

m

28

6

征用土地

hm2

436.6

7

路基土石方

1000m3

6930.926

8

排水及防护

100m3

624.73

9

路面

1000m2

1290.92

10

桥梁

大桥

m/座

4422/6

11

中小桥

599/16

12

桥梁总数

5021/22

13

涵洞

50

14

路线交叉

互通式立体

7(含枢纽立交2座)

15

分离式立体

主线上跨

m/座

3146/17

主线下穿

m/座

184/2

16

通道

51

17

天桥

m/座

702/9

18

拆迁房屋

m2

12120

19

服务区

1

20

收费站

6(其中主线收费站1处)

21

估算总金额

万元

330250.1246

22

平均每公里造价

万元

5720.6971

3环境影响评价概况

3.1主要评价内容

(1)总论

(2)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3)工程分析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评价

(7)危险货物运输事故风险分析

(8)水土保持方案

(9)公众参与

(10)路线方案比选

(11)环境保护措施与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

(12)环境管理与监理、监测计划

(13)环保投资估算及经济损益分析

3.2评价程序

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如附图1。

3.3工程分析

勘察设计期阶段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特别是对项目直接影响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城镇规划、土地利用、居民生活、自然生态及景观均会产生重大影响。

施工期的环境污染因素主要是生态破坏、施工“三废”排放及社会经济影响等。

影响来源与环节主要是工程征地拆迁、材料堆放及运输、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噪声,大风天气引发扬尘,以及下雨时影响区域产生一定水土流失等。

工程运营期的环境污染因素主要是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风险等,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来源与环节主要是车辆行驶产生的噪声及排放的尾气,服务设施排放的锅炉废气和污水,路面雨水径流、运输材料散落及有害物质运输事故等。

附图1评价程序

3环境质量现状

3.1社会环境

(1)鞍山市

鞍山市位于辽宁省中部,地处东经122°10'--123°13',北纬40°27'--41°34'之间,东北与辽阳市毗邻,西与大洼县相连,南与大石桥市、庄河市、凤城县接壤。

鞍山市现辖海城市(县级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3个县(市)及铁东、铁西、立山、千山四个城区。

全市国土总面积9252km2,占辽宁省总面积的8.4%,市区面积624km2。

全市2008年年末户籍总人口35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7.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4%。

鞍山市是我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是我国的钢铁工业基地,素有“钢都”之称。

进入新世纪以来,鞍山市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全面建设开放型地区经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五十强之列。

(2)台安县

台安县位于辽宁省中部略偏西南,辽河三角洲腹地。

地处辽河、浑河、绕阳河的下游。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2°11'~122°40',北纬41°01'~41°34'之间。

台安县隶属辽宁省鞍山市,全县辖17个镇场区、152个村,总人口近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万。

台安县自然资源丰富,有耕地94.6万亩,林地面积56.6万亩;台安属富水区,为地表水及地下水汇集场,水源充盈,水域辽阔;可开发利用养鱼水面4.1万亩;地下水年可开采量5.16亿立方米;地下有石油、天然气、矿泉水及石英砂、草炭等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台安县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出生地,建有张学良将军出生地故居纪念馆。

位于其西南3km的西平省级森林公园,占地5400亩,景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已成为千山和医巫闾山之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辽阳市

辽阳市地处辽宁省中部,辽东半岛北端,辽阳市的中部及南部,地处东经122°35′04″~123°41′00″、北纬40°42′19″~41°25′22″之间,东临本溪、凤城,南界鞍山、海城,西与台安、辽中两县毗邻,北连古城辽阳、灯塔。

县域被首山农场和齐大山部分矿区隔开,形成东西两部分。

全县国土面积为2835km2。

辽阳市行政区划隶属辽阳市,现辖14个镇、4个乡、242个行政村、52个居民委员会;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达5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万人,全县人口密度达209人/km2。

辽阳市东部山区林地面积广阔,森林蓄积量近百万立方米;西部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除盛产优质水稻、高油大豆和各类蔬菜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辽阳市历史悠久,县城首山系东北名山千山之首,曾是唐王李世民的驻跸山,"山海关外第一刹"清风寺、"辽代古塔"塔湾塔、"佛教胜地"龙峰寺、"一箭定乾坤"射出的天门洞等均是县境内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核伙沟森林公园、通明山自然风景区、小屯野猫洞风景区等景色优美,皆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4)辽中县

辽中县位于辽宁省中部,沈阳市的西南,地处东经122°28′~123°6′、北纬41°12′~41°47′之间,东靠沈阳,南接鞍山,西与台安、黑山两县接壤,北与新民市毗邻,县城距沈阳53km,全县国土面积为1470km2。

辽中县行政区划隶属沈阳市。

全县辖17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84个行政村,有汉、满、蒙、回等13个民族,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达47.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万人,全县人口密度达322人/km2。

辽中县地处辽河、浑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海拨5.5-23.5米;土地平坦而肥沃,全县耕地面积达7.67万公顷,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52.2%,是水稻、玉米、大豆的重点产区。

3.2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本项目位于辽宁中南部,区内地貌形态形成是以升降运动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基底构造、古气候变化、岩性等内外力地质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

由于大部分地区长期沉降,故地貌成因类型以堆积地形为主,其次是剥蚀堆积地形。

(2)水文气象

区域内水系较为发育,主要有太子河、浑河、辽河,其它河流均属源少、流短或上述河流的支流,且季节性强,旱季断流。

项目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年平均气温为7.5℃~9℃,年平均降水量为600mm~900mm,无霜期为140天~170天。

(3)水文地质

项目沿线区域全部被第四系全新统覆盖,松散岩类孔隙水为全区主要的地下水类型,按含水层的成因、结构、岩相特征和厚度等,可划分为水量丰富区、水量较丰富区、水量中等-贫乏区四个富水等级。

水量丰富区(单井涌水量2000-5000m3/d):

分布于线路东部的山前倾斜平原区,为浑河、太子河冲洪积扇边缘,冲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含水层岩性以中粗砂、砂砾石为主,含水层厚度40m左右,水位埋深一般2-5m,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矿化度小于0.5g/L。

水量较丰富区(单井涌水量1000-2000m3/d):

分布于线路中部的辽河冲积平原区,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细砂为主,厚度一般小于30m,水位埋深一般1-3m,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HCO3—Ca·Mg型,矿化度0.4-0.6g/L。

水量中等-贫乏区(单井涌水量100-1000m3/d):

分布于线路西部的辽中台安平原区,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细砂为主,厚度较大,可达20-50m,水位埋深小于3m,水化学类型以HCO3—Ca·Na型为主,矿化度小于0.5g/L。

在线路最东部的柳河冲积平原区也有分布,含水层岩性以细砂为主,厚度小于20m,水位埋深小于3m。

(4)生态环境

本项目所经区域主要为农业区,植被主要以水田、旱田和蔬菜等人工植被为主,以及少量自种林地和苗圃,品种多为次生阔叶落叶林。

本项目沿线调查范围内没有国家级或省级保护植物或古树名木分布。

拟建公路沿线人口较为密集,多年人为活动频繁,区域内动物多为常见种,如野兔、山羊、喜鹊、乌鸦、麻雀等。

经调查,沿线多年未发现有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野生动物,也没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野生动物栖息地。

(5)水环境

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太子河的氨氮超标、浑河的氨氮和BOD5均有不同程度超标,辽河除PH值达标外,其余指标均超标。

经调查,超标主要原因是监测时间为冬季,河水尚未完全解冻,水流缓慢且水量较小。

(6)声环境

噪声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当地声环境昼间噪声一般在41.6~66.9dB,夜间在34.8~60.1dB,监测点昼间除钟家房子、小张家受地方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超标,超标1.9~11.9dB,夜间除钟家房子、小张家受受地方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超标,超标6.4~15.1dB,另外十郎庄和西岗小学因生活噪声超标,超标1.2~2.9dB,其他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总体上声环境状况优良。

(7)环境空气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沿线监测敏感点TSP、SO2、NO2全部达标,监测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二级标准要求。

4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建设永久占用了耕地和林地,破坏了植被,影响野生动物的活动和区域景观,产生一定水土流失,但这些影响可通过相关补偿措施和施工期环保措施来减缓。

除永久占地区域外,线路周边区域的林地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区域自然景观在总体格局上不会产生大的变化,且随着绿化工程和防护工程的完善,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亦会得到改善。

(2)声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辐射的噪声。

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附近居民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昼间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130m的范围内,夜间将出现在距施工场地300m的范围内。

这种影响是暂时的。

营运期噪声污染源主要为公路行驶汽车。

预测结果表明,运营期汽车噪声会对周围声环境敏感点产生一定影响,在采取声屏障、通风隔声窗等噪声防治措施后,这些影响可减缓或消除。

(3)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主要影响为扬尘。

由于本工程施工期较长,因此它们将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而且主要是短期影响。

在采取经常洒水、合理确定拌和场站的位置等适当的防护措施后,这种短期影响能够得到控制。

由于本项目沿线收费站、服务区不设置燃煤锅炉,采用地源热泵供热,因此运营期不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影响。

(4)水环境影响分析

拟建公路工程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对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污染源主要有建筑材料的运输和堆放、桥梁施工和施工营地等产生的生产和生活污水。

生产废水主要指桥梁桥墩施工过程产生的固体悬浮物,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沉淀处理可减少对地表水体的干扰;生活污水主要通过设置化粪池,定时清运、掏空残渣,最终掩埋,对水环境基本不会产生影响。

拟建公路在AK1+200~AK3+350路段和K56+600~K57+729路段涉及地下饮用水源井2处。

公路在此段主要是填方路基和桥梁,在采取合理的水源替代方案,严格施工及运营期管理,采取桥面(路面)设置纵向排水收集系统后,路线施工和运营期对水源地的影响很小。

运营期全线共设服务区1处、主线收费站1处、匝道收费站5处,其中匝道收费站生活污水采用集成式生物化粪池进行处理,定期清掏,用作农肥。

服务区和主线收费站生活污水采用MBR膜处理工艺,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用于公路绿化或浇灌,不外排,不会对周围水环境产生影响。

(5)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固体废物主要产生于施工人员生活驻地、建筑材料的临时堆放用地及施工作业的场地等。

固体废物包括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和公路建筑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

估算全线施工人员垃圾每天产生量为102kg/d。

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来源公路附属设施的垃圾,如:

废弃纸张、生活垃圾、塑料制品等,如处理不当会破坏当地的地貌和植被环境。

本项目沿线服务区、收费站等服务设施共计7处站点,经估算,各站点产生的垃圾总量近72kg/d,但如处理不当将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6)辽河保护区影响分析

工程以特大桥的形式跨越辽河,穿越了辽河保护区,项目穿越辽河保护区地带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河流湿地面积狭小。

评价范围内没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的集中分布区和栖息地,所在河段也没有鱼类“三场”分布,桥梁所在河段也不是鱼类回游通道,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合理的环保措施后,不会对保护区内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5环境保护措施

5.1噪声防治措施

施工期,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施工便道、材料运输道路如需新建的应远离村镇,利用现有路的则必须加强管理,控制运输时间。

运营期,加强拟建公路沿线的声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工作,根据因交通量增大引起的声环境污染程度,及时对声环境敏感点采取相应的减缓措施。

同时加强拟建工程征地范围内可绿化地段的绿化工作。

5.2大气环境防治措施

施工期的主要通过合理布置施工拌和站、场地等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临时用地,确保与居民区保持一定的距离。

同时对临时用地的地面、便道采取经常洒水等防护措施,尽可能将施工对环境空气影响控制在最小影响和最小范围。

营运期通过加强公路沿线的绿化和生态恢复,从而使汽车尾气的影响得以缓解。

5.3水环境防治措施

(1)施工期建议对施工营地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收集处理,定期清运,掏空残渣,施工结束后进行掩埋。

(2)禁止在AK0+000~AK3+350路段和K56+600~K57+729路段,以及西郊水源地水源井和辽河油田台安水源地水源井周边500m范围内设置施工营地、预制场、堆料场和拌和站等临时用地。

(3)AK0+000~AK3+350路段的孙青堆枢纽立交和K56+600~K57+729路段宽帮屯枢纽互通基础施工时可能将产生泥浆水,经沉淀池和临时隔油池处理后,循环利用不外排,避免施工产生的泥浆水等不向地下和地表水环境渗透或排放,建议对沉淀池和临时隔油池底部和四周进行防渗处理,桥梁钻孔施工和灌注桩基础时,加强对水源井的水质监测,一旦发生水质超标情况,立即停止受影响水井的取水。

(4)未经许可不得在AK0+000~AK3+350路段和K56+600~K57+729路段设置临时取水井,抽取地下水用于施工,以保证居民用水,防止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5)匝道收费站生活污水采用集成式生物化粪池进行处理,定期清掏,用作农肥。

服务区和主线收费站生活污水采用MBR膜处理工艺,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用于公路绿化或浇灌,不外排。

5.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把公路永久征地范围内小龄林木在有条件情况下及时移栽,严禁随意砍伐,随意扩大施工范围破坏林木。

施工结束后,平整土地,复以表土,植树造林,恢复人工林植被。

树种应以当地人工林常见乡土树种为主。

(2)加强施工管理,认真搞好施工组织设计,科学规划施工场地,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将施工措施计划做深做细,尽量减少临时工程占地,缩短临时占地使用时间,及时恢复土地原有功能。

(3)根据对项目区自然条件和各绿化部位的具体立地条件的分析,结合公路建设对水土保持防护要求,依据“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从当地优良的乡土树种和经过多年种植已经适应当地环境的引进树种和草种中选择。

5.5辽河保护区保护措施

(1)优化桥梁设计,尽量减少涉水桥墩数量,合理安排桥梁基础施工方案,采用围堰等对河流水质影响较小的施工工艺,避开丰水期。

(2)辽河特大桥采用钢筋混凝土强化防撞护栏,防止车辆冲入辽河对水体造成污染。

(3)辽河特大桥两端设置保护区警示牌,禁止车辆鸣笛。

(4)不得对辽河断流施工,应修建便桥等,减少对辽河水势水文的改变。

(5)严格控制施工范围,不得任意破坏保护区内植被。

(6)不得在辽河保护区范围内设置施工营地、预制场、拌和站等临时用地。

(7)桥梁钻渣应运至保护区范围内设置沉淀池干化处理,施工垃圾应及时清运,防止水体污染。

(8)桥梁施工时,应在下游设置围油栏,防止施工机械船舶产生的油污污染水体。

(9)施工废水应处理后回用,不得向辽河排放施工废水。

(10)严格控制施工噪声,采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在保护区范围内设置禁鸣标志,所有车辆不得鸣笛,防止惊扰鸟类。

(11)在保护区内进行挖砂、采石、取土等活动应当由省辽河保护区管理机构在其职责范围内依法批准。

(12)施工结束后应尽快对施工区域进行河道恢复,并恢复原有植被,消除施工痕迹。

6环境影响评价初步结论

项目建设施工及营运期对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以及环境空气都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只要认真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真正落实环保措施与主体工程建设的“三同时”制度,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将可以得到减轻或消除,各项污染物均能做到达标排放。

在采取措施后,各项环境要素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不会降低当地环境质量。

因此项目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