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9038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docx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docx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冲击及对策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不但基数大,而且增长速度快。

给养老保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国仍然缺乏完善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本文主要从对我国21、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入手,重点分析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带来冲击,试图提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改革之路。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对策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内涵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两个含义:

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

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现状

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政策所致。

1973年以来,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大幅度下降,1990年总和生育率为,这20年的降低量占到1950年以来的40年的降低量的99%。

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

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迅速延长。

生育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都促使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前者使年轻人口比重下降,相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而后者使人口的整体寿命延长,绝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亿增长到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提高到%,占全球老年人口的%,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

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

在21世纪,我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亿,占总人口的%。

与上年度相比,净增725万,增长了个百分点,是历史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的一年。

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3岁。

到2010年中国老年人已占全世界22%,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其中80岁以上高龄达到1300万。

公报指出,目前全国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200元,惠及4700余万人。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负担加重。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且也是养老金领取者与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在职职工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导致离退休费用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每个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离退休退职总费用逐年上升。

全国离退休退职费用总额逐年攀升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离退休退职人数(主要是退休人数)迅速增加。

二是每人每年离退休退职费用也逐年攀升。

  (三)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换。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如不改变现收现付模式,中国的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到2030年时,将上升到4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为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因为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把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负担压在了下一代职工的身上,必将影响下一代人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制约经济发展,也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的总体趋势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已转变为老年型人口,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转变为老年型人口。

与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进展相对比较缓慢。

不过,随着80年代之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科技的大幅度进步、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生育率水平的稳定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现阶段呈现出迅速加快的态势,其老龄化增长速度和老年人口增长规模出现了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鲜明特点。

200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按照国际老龄化评判标准之一,我国已全面进入了老龄化社会①。

表一200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指标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0~14

15~59

60+

80+

100+

80岁以上高龄系数

100岁以上高龄系数

资料来源:

PopulationDivision2003,WorldPopulationProspects:

The2002Revision,NewYork.

转引自张运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2005。

2.我国人口老龄化特殊性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其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不仅将是持续的,同时也将是全方位的,其中既包括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持续压力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制度变革等方面带来的良好历史机遇。

事实上,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老龄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之一,是涉及国家国计民生和国两高三大特征:

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速增长

从目前的7%增加到2050年的23%左右。

人口老龄化显现出推进速度迅速的特点。

世界上先期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一般需要50-10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

尽管我国人口老龄化起步比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要相对晚,但是近20年来其推进的速度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195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仅占总人口的%,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增长模式。

到了改革之初的1982年,该指标上升到%,近30年内仅增加了个百分点。

进入1990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了成年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到%,同一时期的少儿人口比重却大幅度减少。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到7%以上。

由此看来,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由成年型进入老年型,前后仅用了20年左右,而许多发达国家则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变。

图一1990年-2050年老年人口每年平均增长率的国际比较②

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特征突出

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65岁及以上总体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从1990年的%增加到2020年的%与2050年的%。

2050年高龄人口占总体老年人口的比例大约等于1990年的3倍。

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比例以大约等于65岁及以上老人增长速度的两倍超高速增长,达到1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

我国老人基数大

本世纪中叶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将超过亿,80岁及以上老人将超过1亿。

我国本世纪上半叶65岁及以上老人及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数量庞大已是不可改变的趋势。

本世纪中叶以前的65岁及以上老人是今天15岁及以上的成年与少年人口的几倍,与今后的生育率无关,仅受本世纪死亡率变动的制约。

中国死亡率预测方案表明,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将从1990年的1670亿增加到2030年、2050年的亿与亿。

联合国1999年最新预测,我国2030年与2050年65岁及以上老人分别为亿与亿。

中外学者不同时期用不同方法所作预测数字的吻合说明我国本世纪老人数量庞大是肯定无疑的。

按联合国最新预测,本世纪中叶,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将等于美国老年人数的倍,而十分接近美国的总人口数。

由此,我国将在1999年进入老年型。

人口类型从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大约用30年时间。

而欧洲国家人口转变是一个自发平稳的过程,经过了近一个世纪才完成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转变,其中从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也要经历50-80年。

我国人口老龄化起步分别比日本晚29年,但老化速度却快许多。

我国老年抚养比大

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将等于目前的3-4倍。

老年人口的增多之于社会来说就是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即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据预测,从2030年起,中国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下降。

如果现行的退休年龄不变(60岁),那么劳动人口(15岁一59岁)与退休人口(60岁以上)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7:

1下降到2050年的2:

1城市中尤其明显。

比如上海,在1990年至2005年间劳动力严重过剩,但从2005年至2050年,劳动力的这种富余开始减少。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时间比全国的其他城市和地区要提前20年45岁至59岁的劳动人口对总劳动力人口之比从1990年的22%,上升到2015年的46%,而到2030年,这些劳动力都将退休。

从图二中的2000-2050年抚养比不断上升,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对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

这种影响对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来讲最为突出,当制度运行到成熟期时,面对领取人数的增多,基金往往形成入不敷出的赤字局面。

目前我国是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模式,虽然冲击小于现收现付模式,但同样也面临了一定的收支风险。

并且我国增长时期的运行过现收现付模式且在制度转换时形成了显着的历史隐性债务,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旧债新账”的双重压力。

现在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大,传统观念的转变,出现了丁克家族,丁狗家族,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一对夫妇同时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家庭逐渐增多。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的下降和医疗水平提高死亡率的下降,劳动力少而老年人多。

图二2000-2050年老年抚养比

数据来源:

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大

由于人口迁移的影响,我国农村老人比例将高于城镇,相当一部分欠发达省区的老人比例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呈阶梯状分布,即东中西部区域对应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高中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区域差异不均衡,区际间的差异及东部区域的省际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但是总体省际间差异却在不断扩大,尤其是中部和西部区域的省际差异。

此外,城乡之间也差异明显,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改变了城乡人口年龄结构,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市。

农村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发达国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很高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0美元左右,基本完成现代化以后

才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即先富后老而我国在2002年只有980多美元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实现的,即未富先老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老人比重大,抚养比例大等系列问题,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造成了冲击。

老年抚养比上升,制度供养人数增加。

2030年,这些劳动力都将退休,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之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

这种影响对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来讲最为突出,当制度运行到成熟期时,面对领取人数的增多,基金往往形成入不敷出的赤字局面。

目前我国是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模式,虽然冲击小于现收现付模式,但同样也面临了一定的收支风险。

且我国增长时期的运行过现收现付模式,且在制度转换时形成了显着的历史“隐性债务”③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旧债新账”的双重压力。

胡鞍刚指出,中国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比例,已由1982年的10:

1降到2002年的:

1;从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看,15至54岁年龄人口数量2015年后将显着下降,55至59岁和60至64岁人口将成为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

与世界平均老年人口赡养率相比,我国在今后50年的老年抚养负担增长速度更加明显。

张明明(2001)对中国1997年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存在的隐性债务进行了估算,采用1999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按不同的缴费率和不同的退休年龄分五个方案进行测算,结果发现五个方案下都存在隐性债务,债务规模分别是36967、43741、24299、18301、27627(亿元)。

董克用、王燕(2000)认为,1997年以后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城镇职工为对象,单位和职工缴费总额控制28%以内,如果假设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有下降的趋势,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下,养老保险基金从2025年开始出现精算赤字,到2050年,年度预算赤字将达到16%,说明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长期偿付能力。

1980—2025年间,中国的老年抚养指数都超出了在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的老年抚养指数的国际平均水平,意味着中国所要承受的老年抚养指数超出了国际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其它国家,或者说,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压力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早在老年人开始消耗大量国家资源之前就实现了繁荣,而中国在没有实现经济的繁荣之前就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即未富先老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养老对社会提出的压力更大。

退休老年人寿命增加,制度给付年限延长

随着社会发展,人均寿命越来越长。

在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己经是72岁。

这同时意味着退休余命的增加,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需要给付的基金量越来越多。

根据我国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至少社会统筹部分需要从公共账户中支取,而个人账户中的积累额一旦支付完也必须由公共基金来负担。

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周期的延长将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构成威胁,这是整体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内部结构老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现行的多种养老制度模式都难以摆脱。

随着经济发展,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刚性攀升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善,而老年人生活的改善离不开养老金水平的提升。

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6次提高企业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涨幅10%。

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己由2005年的月人均714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0元。

另外如苏州地区2004年月人均养老金为826元,而2010年调整后达到1624元,几乎翻了一倍。

尽管这是一项普遍叫好的民生政策,但是制度内离退休费用攀升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也为基金的财务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低水平、覆盖范围小且碎片化

由于国家在最初设计养老保险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

因此,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大致可以形容为是板块化格局,具体分为以下几大板块:

机关,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实行国家财政或者本单位包下来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和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的老年人口,目前主要是依靠家庭和土地养老,部分地区试行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

并且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存在着统筹层次低、覆盖面不广、待遇不统一等现象。

部分股份制的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仍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

且不谈从社会公正公平角度来考虑,从保险本身来看,其数理基础是大数法则,也就是说参加人数越多,则风险分散越明显,制度运行越良好。

社会养老保险同样如此,其整合性和覆盖面也是影响它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8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数量比例为%,占城镇就业人口数量比例%。

这样的情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是不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和增强基金抗支付风险能力的。

4.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险改革之策

面对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保险带来的冲击,我们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

我们应该制订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十分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制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等进行系统的阐述,成为今后制订老龄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从战略思路上讲,应该遵循全社会共同行动,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全面梳理现行老龄政策,逐步形成多层次的综合性老龄政策体系,尽快对现行老龄政策进行全面的梳理,拾遗补缺,逐步形成战略为纲规划先行,制度协调,操作灵活的多层次综合性老龄政策体系。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

逐步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形成全社会合理的养老格局以建立老人自立为主,社区服务为辅,机构养老兜底,社会服务支持的社会养老新格局为目标,调整机构养老功能和布局,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我们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以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为目标,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养老问题,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国家和政府要从社会保障制度上来保障老人的权益努力使全体人民老有所养,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使亿万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中央明确了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农保试点,实现养老不犯愁措施如下:

第一,吸收年轻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欢迎有较强缴费能力的农民工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第二,使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所有的城乡劳动者。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条件,可以转移并能有效衔接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通过以上措施,既可达到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目标,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带来的风险。

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对于退休年龄的研究主要关注两方面:

一是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二是缓解就业压力。

一般而言由于退休年龄往往是各国养老金给付的起始年龄所以退休年龄的高低对一国的养老保障体制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养老保险收入是一定的,这决定了一定的给付水平,需要支付富人养老金总额与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和领取时间时期长短有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口年龄结构老年人比重加大,又有隐性债务的压力,养老保险基金存在隐患,有很多地方出现空账。

人口老龄化我们无法控制,这是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资金筹集上规范化加大缴费力度,在退休年龄上进行改革,结合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情况。

而这一切还是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为背景的。

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可以看出,21世纪10年代,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将达到一种十分严重的程度,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将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水平,2015年老年人口数大约亿,老年人口抚养比约为27%,养老的压力巨大;而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就全国总体而言,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在到达峰值后开始下降,就业的压力相对减轻。

也就是说此时存在着一个养老压力加大,就业压力相对减轻的时机,因此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此时应该是提高退休年龄的一个好时机。

措施如下:

首先,延长退休年龄增加养老保险金的结余。

根据测算,退休年龄每提高一年,基金可增收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目前,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主要特征、以部分积累制为筹资模式的最大问题是筹资渠道单一,基金收不抵支,空账运行严重。

延长退休年龄能缓解基金压力,增加结余。

其次,延长退休年龄可以降低老年抚养比。

假设测算以预测的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为基础。

老年扶养比计算公式是:

在现行退休制度下,老年人口抚养比=60周岁及以上人口/16ó59周岁人口。

在提高退休年龄的制度下,老年人口抚养比=(60+e)周岁以上人口/16ó(60+e)周岁以上人口,其中e=1,2,3,4,5。

根据上述公式,对我国未来50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进行计算发现:

在现行退休制度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老年人口抚养比急剧上升,到2025年,已经接近50%,届时劳动力人口不堪重负。

而在提高退休年龄方案下,劳动力人口负担有所减轻,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的幅度较小;到205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仅为%,比现行退休制度下的老年抚养比少了将近20个百分点。

所以,只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延长退休年龄,不但缓解养老金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将老年抚养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做实个人账户,提高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虽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在全国推广,但并未能够真正落实。

原因在于转轨后,统筹基金的当期支付出现缺口。

各地社保部门为了填补缺口均挪用了个人账户资金。

这导致个人账户无法形成真实积累,仅作为名义账户存在,有违初衷。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绍光指出,截至2005年底,国内个人账户空账已达到约8000亿元,并以每年约1000亿元的规模迅速扩大。

个人账户没有做实,未能真正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

为此,2001年,中央决定在辽宁试点做小做实个人账户,以做小来保证做实。

即降低个人账户中缴费工资比例,所缴费用与统筹账户缴费基金分账管理,以确保个人账户真实积累。

有关研究表明:

从辽宁的试点看,这一模式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有效抵御人口老龄化风险的理性选择。

做实个人账户,并认真做好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真正实现部分个人投资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具体建议是:

第一,居家养老环境。

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二,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

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

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第四,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用发国债形式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

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