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习题精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90071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7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习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习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习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习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习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习题精选.docx

《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习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习题精选.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习题精选.docx

高中必修3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习题精选

高中必修3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习题精选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下图所示著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华事夷言》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

B、第一部由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科技著作

C、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核心思想

D、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世纪末为维新运动提供重要思想武器的西方社会学说是()

A、三权分立学说

B、人民主权学说

C、进化论学说

D、阶级斗争论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材料评价的思想是()

A、“中体西用”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青年胡嗣糜在某书中看到“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话,想到当时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此后便将“适之”作为自己的表字,偶然用“胡适”作笔名。

胡嗣糜改名主要归因于()

A、魏源的启迪

B、康有为的变法

C、梁启超的鼓噪

D、严复的宣传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923年,胡适撰文写道:

“这三十年里,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止尊严的地位。

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文中的“名词”当指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了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

“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

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

D、教育制度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说过:

“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近代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的是()

A、《邸报》的问世

B、《昭文新报》的创办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时务报》出版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鸦片战争前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B、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C、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介绍世界知识所致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清王朝王冠落地,新成立的共和政体仍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按帝制的轨迹运行。

为此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马克思直接参与或领导的国际工人组织是()

①正义者同盟②共产主义者同盟③国际工人协会④第二国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

“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明末清初,中国在引进西方大炮的同时,也引进了“开花炮弹”技术,然而这种技术为御林军所专用,久不使用,不但统治者忘记了,主持海防的林则徐也不知“开花炮弹”为何物。

这反映出()

A、鸦片战争失败根源于武器落后

B、清政府的国防技术水平比较低下

C、清朝统治者对军事技术的轻视

D、工业技术落后对军事装备的制约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1901年6月,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写道:

“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

”“顺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

乱流而渡者,其法兰西耶?

……(中国)数月以来,凡百举措,无论属于自动力者,属于他动力者,殆无一而非过渡时代也。

”下列述评正确的是()

①英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走向现代化

②法国现代化的历程曲折艰难

③梁启超希望我国从西方得到借鉴

④“凡百举措”是指清末预备立宪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5题【单选题】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

A、民主与自由

B、民主和科学

C、民族与民主

D、民族与民生

【答案】:

【解析】:

第16题【单选题】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A、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路

B、了解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C、启迪人民觉醒,摆脱封建束缚

D、仿制西式武器,振兴清朝

【答案】:

【解析】:

第17题【单选题】

费正清指出:

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的影响)……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

戊戌变法中所依据的“哲学根据”包括()

A、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B、圣人之纲常不可攻也

C、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以晓固蔽也

D、民为贵,但以民义为主,其能养民,教民者则为主,其残民、贼民者,则为民贼

【答案】:

【解析】:

第18题【单选题】

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

“……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

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

”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推翻满清统治

B、实行君主立宪

C、学习德、俄政体

D、建立民主共和

【答案】:

【解析】:

第19题【单选题】

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

这作为个例可以反映新文化运动()

A、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

B、着重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

C、使青年学生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D、打倒了传统的权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

【解析】:

第20题【问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9月,清政府处决“六君子”后发布上谕:

“康有为首倡邪说,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

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

材料二:

1901年1月,慈禧、光绪避难西安发布《变法上谕》:

著军机大臣等,参酌中西政要,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通限两个月,详细条议以闻。

再斟酌尽善,切实实行。

材料三:

1906年9月,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谕》:

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唯有仿行宪法,唯有仿行宪政,大权统于进行,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著内外臣工,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

(要求:

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解析】:

第21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

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

“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

""

【答案】:

【解析】:

第22题【材料分析题】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

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

……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

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

""

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

【答案】:

【解析】:

第23题【材料分析题】

东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政治文明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

﹣﹣尹虹《略论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文艺复兴曾有好几次。

……随后出现的强有力的新儒家的世俗哲学,逐渐压倒并最终取代中世纪宗教。

宋代所有这些重要的发展变化,可称为第二次文艺复兴。

戏曲在13世纪的兴起,此后长篇小说的涌现,及其对爱情、人生乐趣的坦然颂扬,可称为第三次文艺复兴。

﹣﹣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材料三:

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

……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叫它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eseRenaissance这个名词。

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1958年胡适“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欧洲文艺复兴在推动近代科学发展方面的作用。

据材料二归纳第二次和第三次“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并指出东西方“文艺复兴”的本质区别。

材料三中“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是指什么运动?

它对推动国人思想“再生”方面有何意义?

【答案】:

【解析】:

第2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有学者将法律秩序定义为:

当人类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法律与社会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互动,产生的社会主体间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现实状况。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社会,国家的政权统治在最基层乡土社会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由此也产生了国家法与民间法(以伦理道德为主的民间调解),即二元性法秩序。

近代晚清以来,伴随着西方法律移植,中国传统的法秩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改造,但是制度的先行和观念的滞后,中国的法秩序依然呈现二元性。

在现实中,不论是中国的古代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并没有因为民间法和国家法性质的不同而造成法律秩序的内在紧张……调解作为由第三方主持下的双方合意达成的纠纷解决方式,在法律秩序的选择上,更具有自主性,因此,从理论上讲,调解更能体现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的组合,大小传统的沟通与弥合。

——摘编自王彬、褚晓琳《乡土社会秩序形态与调解史迁》

材料二:

18世纪初,治安法官成为英国地方名副其实的“统治者”。

治安法官的权力涵盖治安、行政、司法多方面。

18世纪中后期起,在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争取民主、自由、平等的改革运动兴起,由于治安法官贵族“家长式”的统治方式,如行使权力的专断与任意,利用治安权力对激进改革派与工人运动的镇压,对地方的管理松弛、落后,等等。

这些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文化与需求。

19世纪,治安法官逐渐走向衰落与转型,英国通过地方政府改革,逐渐剥夺治安法官的行政权、治安权,通过司法改革使其最终蜕变成为纯粹的司法官员,负责简单的刑事案件。

——摘编自顾荣新《12—19世纪英国治安法官的起源与流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法律秩序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9世纪治安法官转型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中英法律秩序的认识。

【答案】:

【解析】:

第2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

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

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

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

……“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