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及药物分析实验指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8803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剂及药物分析实验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药剂及药物分析实验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药剂及药物分析实验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药剂及药物分析实验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药剂及药物分析实验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剂及药物分析实验指导.docx

《药剂及药物分析实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及药物分析实验指导.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剂及药物分析实验指导.docx

药剂及药物分析实验指导

药剂及药物分析实验指导

 

编写:

罗姮

2011年7月

 

实验一软膏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的制备方法

2.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软膏中药物释放行为,比较不同类型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二、实验指导

软膏剂是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并具有适当稠度的外用半固体制剂。

它可以应用于局部,也可以经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基质为软膏赋形剂,占制剂的绝大部分,它对软膏剂的质量及药物疗效的发挥起重要作用。

常用的软膏基质可分为三类:

(1)油脂性基质:

此类基质包括烃类、类脂及动植物油脂。

此类基质除凡士林等个别品种可单独作软膏基质外,大多是混合应用。

(2)乳剂型基质:

系由半固体或固体油溶性成份,水(水溶性成份)和乳化剂制备而成。

(3)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

水溶性基质是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水溶性物质所组成。

常用的有甘油明胶、淀粉甘、纤维素衍生物及聚乙二醇等。

软膏剂可根据药物与基质的性质用研合法、熔和法和乳化法制备。

固体药物可用基质中的适当组分溶解,或先粉碎成细粉与少量基质或液体组分研成糊状,再于其它基质研匀。

药物体外释放有多种测定方法,琼脂扩散法为应用较多的一种。

它采用琼脂凝胶(或明胶)为扩散介质将软膏剂涂在含有指示剂的凝胶表面,放置一定时间后,测定药物与指示剂产生的色层高度来比较药物自基质中释放的速度。

扩散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可用lockie等的经验式表示:

y2=KX

式中y为扩散距离(mm)、X为扩散时间(h)、K为扩散系数(mm2/h)。

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基质的组成会影响K值大小。

以扩散时间X对色区高度的平方y2作图,得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此直线的斜率即为K,K值反映了软膏剂释药能力的大小。

三、实验内容

(一)油脂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1.处方

水杨酸1g

液体石蜡适量

凡士林加至20g

2.制法

取水杨酸置于研钵中,加入适量液体石蜡研成糊状,分次加入凡士林混合研匀即得。

3.操作注意

(1)处方中的凡士林基质可根据气温以液状石蜡或石蜡调节稠度。

(2)水杨酸需先粉碎成细粉(按药典标准),配置过程中避免金属器皿。

(二)W/O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1.处方

水杨酸1.0g

白凡士林2.4g

十八醇1.6g

单硬脂酸甘油酯0.4g

十二烷基硫酸钠0.2g

甘油1.4g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04g

蒸馏水加至20g

2.制法

取白凡士林、十八醇和单硬脂酸甘油酯置于烧杯中,水浴加热至70~80℃使其熔化,将十二烷基硫酸钠、甘油、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蒸馏水置另一烧杯中加热至70~80℃使其溶解,在同温下将水液以细流加到油液中,边加热边搅拌至冷凝,即得W/O乳剂型基质。

取水杨酸置于软膏板上或研钵中,分次加入制得的W/O乳剂型基质研匀。

(三)水溶性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1.处方

水杨酸1.0g

羧甲基纤维素钠1.2g

甘油2.0g

苯甲酸钠0.1g

蒸馏水16.8ml

2.制法

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研钵中,加入甘油研匀,然后边研边加入溶有苯甲酸钠的水溶液,待溶胀后研匀,即得水溶性基质。

用此基质同上制备水杨酸软膏。

(四)凝胶扩散法比较软膏剂中药物释放速度

1.林格氏溶液的配制

NaCl0.425g

KCl0.015g

CaCl20.024g

蒸馏水加至100ml

2.含指示剂的琼脂凝胶的制备

称取琼脂1g加入50ml林格氏溶液中,水浴加热溶解,趁热用纱布过滤。

冷至60℃,加入三氯化铁试液约1.5ml(配制法按照中国药典),混匀,立即沿壁倒入试管,不得产生气泡。

每管上端留空供填装软膏,直立静置,室温冷却成凝胶。

3.软膏释药试验

在装有琼脂的试管上端空隙处,分别将制成的水杨酸软膏填装入内。

装填完后直立放置并于0.5、1、2、3、4、5h观察和测定药物向琼脂中渗透的距离。

四、结果与讨论

1.讨论四种软膏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2.记录释药实验结果于表1-1,以扩散时间X对色区高度的平方y2作图,得释放曲线,并计算K值。

比较并讨论各软膏基质释药能力差异。

表1-1.各种软膏基质不同时间的扩散距离

显色区高度(mm)

扩散时间(h)

软膏类型

油脂性基质

W/O乳剂型基质

水溶性基质

0.5

1

2

3

4

5

K

五、思考题

1.根据琼脂试验法结果说明释药能力的不同的原因,试分析影响药物从软膏基质

中释放的因素有哪些?

2.制备乳剂型软膏基质时应注意什么?

为什么要加温?

3.软膏制备过程中药物的加入方法有哪些?

实验二茶碱缓释胶囊制备及释放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缓释胶囊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

2.掌握缓释胶囊的制备工艺

3.掌握缓释制剂的质量评定

二、实验指导

一般口服制剂由于其崩解或溶出迅速,吸收很快,常须一日数次给药,造成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

在“峰”浓度可能产生毒副作用,而在“谷”浓度时,又可能在治疗有效浓度以下,以致不能呈现疗效。

茶碱在临床上主要用作平喘药,因其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窄(10~20μg/ml),故希望制成缓释制剂以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避免毒性作用,并减少服药次数。

本实验制备茶碱的缓释胶囊。

释放度检查是缓释制剂的重要质量指标。

与溶出度测定方法相同。

不同点在于溶出度一般采用一个时间点取样,释放度则要求采用三个以上时间点取样。

缓释制剂从释药曲线图中至少选出3个取样时间点,第一点为开始0.5~2小时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察药物是否有突释,第二点为中间的取样时间点,用于确定释药特性,最后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察释药是否基本完全。

此3点可用于表征体外药物释放度。

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除以上3点外,还应增加2个取样时间点。

此5点可用于表征体外控释制剂药物释放度。

三、实验内容

(一)茶碱胶囊的制备

1.普通胶囊处方

茶碱10g

微晶纤维素3g

50%乙醇q.s.

硬脂酸镁0.14g

2.缓释胶囊

茶碱10g

羟丙甲基纤维素3g

50%乙醇q.s.

硬脂酸镁0.14g

3.制法

取茶碱过80目筛,加入MCC或HPMC混匀。

再加50%乙醇适量制成软材,16目筛制湿粒,于60℃干燥,16目筛整粒,加硬脂酸镁混匀。

灌装胶囊壳。

(二)释放度试验

1.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定茶碱约20mg,置100ml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定容。

精密吸取此液10ml,置50ml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定容。

然后将此溶液以上述酸液稀释,制成0.8、2、4、8、12、16μg/ml的溶液。

按照分光光度法,在270nm处测定吸光度。

对溶液浓度和吸光度进行回归分析得标准曲线回归方程。

2.释放度试验

取制得的胶囊2个,置转篮中,按照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附录的方法,采用下列条件进行释放度试验。

释放介质:

0.1mol/L盐酸溶液900ml;

温度:

37±0.5℃;

转篮速度:

100r/min;

取样时间:

10、20、30、45、60min(普通胶囊);1、2、3、4、6h(缓释胶囊)

取样及分析方法:

每次取样3ml,同时补加同体积释放介质。

样品液用0.8μm微孔滤膜过滤,取滤液1ml,置10ml量瓶中,用0.1mol/L盐酸溶液定容。

按照分光光度法于27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四、结果与讨论

1.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各取样时间药物的累积释放量,除以制剂中药物含量(可由胶囊内容物重量及药物在处方中的百分数来确定),即得各取样时间药物得累积释放百分率。

以累积释放百分率对时间作图,得释放曲线。

2.比较茶碱普通胶囊和缓释胶囊的释放曲线,并做出评价。

五、思考题

1.口服缓释制剂主要有哪些类型?

2.设计口服缓释制剂一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实验三混悬剂的制备和质量评价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混悬剂的处方设计

2.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3.熟悉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了解文献资料查阅的一般过程

二、实验指导

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的微粒(>0.5μm)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优良的混悬型液体制剂,除具有一般液体制剂的要求外,应有一定的质量要求:

外观微粒细腻,分散均匀;微粒沉降较慢;下沉的微粒经振摇能迅速再均匀分散,不应结成饼块;微粒的大小及液体的粘度均应符合用药要求,易于倾倒且分剂量准确;外用混悬制剂应易于涂展在皮肤患处,且不易被擦掉或流失。

由于重力的作用,混悬液中微粒在静置时会发生沉降,其沉降速度遵循stokes定律,

即:

v为沉降速度,cm/s;r为分散相粒子半径,cm;d1和d2分别为粒子密度及分散介质密度,g/cm3;η为分散介质的粘度,泊或Pa.S;g为重力加速度,cm/s2。

从上式可以看出,制备沉降缓慢的混悬液,首先应考虑减少微粒半径(r),再减少微粒与液体介质密度差(d1-d2)或增加介质的粘度(η)。

因此,在实际制备混悬型液体制剂时,首先应将药物研细至适合要求,同时处方设计添加各种稳定剂。

减少粒子半径可采用粉碎、加液研磨、微晶结晶等方法。

混悬剂的稳定剂一般分为三类:

(1)助悬剂;

(2)润湿剂;(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助悬剂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液体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药物微粒的沉降速度,同时增加微粒的亲水性,有的助悬剂还有触变性,即混悬剂静置时形成凝胶微粒沉降,振摇后即可流动,方便混悬剂的取用。

润湿剂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药物微粒与液体分散介质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加疏水性药物的亲水性,使其易被湿润与分散。

絮凝剂的主要作用是适当降低混悬微粒的ζ电位,使微粒发生凝聚,形成疏松的聚集体,这种聚集体一经振摇又可重新分散。

反絮凝剂的主要作用是升高混悬剂微粒的ζ电位,减少微粒的聚结,使沉降体积变小,混悬液流动性增加,易于倾倒和分布。

分散法是混悬剂制备的常用方法。

一般配制原则为:

固体药物→粉碎→润湿→分散助悬、絮凝→质量检查→分装。

其中,分散是关键。

采用高分子助悬剂作稳定剂,应先将这些高分子物质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胶浆使用。

混悬剂稳定性评价的参数有:

1.微粒大小的测定:

微粒大小直接影响其稳定性;

2.沉降速度的测定:

反映助悬剂、絮凝剂的稳定效果;

3.沉降容积比测定:

评价助悬剂和絮凝剂的效果;

4.絮凝度的测定:

比较絮凝剂对混悬剂的絮凝程度;

5.流变学测定:

确定混悬剂的流动类型;

6.重新分散试验:

评价混悬剂的再分散性;

7.ξ电位的测定:

评价混悬剂的稳定性。

三、实验内容

1.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根据实验提供的条件,设计炉甘石混悬剂的3~5种处方。

写出实验方案,包括:

实验目的、处方设计的依据、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

(1)实验目的

掌握混悬剂的处方设计与处方筛选的方法

(2)处方设计

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你设计的处方,包括处方组成、作用、用量,写明设计处方时的思路(必要时可附参考资料)。

(3)制备方法

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4)质量评价

在可提供的实验条件基础上,通过适宜的方法比较你设计的几种处方的差异。

2.实验课

对设计的处方通过实验进行筛选,得出理想得处方。

每位同学的设计方案须经指导老师审阅、修改后操作,最终向指导老师报告实验结果并展示成品。

3.实验报告

写出实验报告,注意详细描述实验过程出现的各种现象,针对有关实验结果和问题进行讨论。

附实验条件:

【药品和试剂】

炉甘石、氧化锌、聚山梨酯-80、司盘-80、泊洛沙姆(F-68)、大豆磷脂、十二烷基硫酸钠、甘油、糖浆、海藻酸钠、阿拉伯胶、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卡波姆、聚维酮、琼脂、枸橼酸钠、三氯化铝、酒石酸氢钾、淀粉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新洁尔灭。

【实验器具】

研钵、烧杯、玻璃棒、搅拌器(含加热)、10ml具塞、具刻度量试管、显微镜。

实验四脂质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注入法制备脂质体的工艺

2.掌握脂质体的质量检查

二、实验指导

脂质体是一种人工细胞膜,由磷脂为骨架膜材及附加剂组成。

用于制备脂质体的磷脂有天然磷脂,如豆磷脂、软磷脂等;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

磷脂具有两条较长的疏水烃链和一个亲水基团。

当较多的磷脂加至水或水性溶液中,磷脂分子定向排列,其亲水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疏水的烃链彼此对向缔合形成双分子层,形成椭圆形或球状结构——脂质体。

常用的附加剂为胆固醇,它也是两亲物质,与磷脂混合使用,可制备稳定的脂质体,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减低脂质体膜的通透性。

脂质体可分为三类:

小单室(层)脂质体,粒径在20~50nm,凡经超声波处理的脂质体混悬液,绝大部分为小单室脂质体;多室(层)脂质体,粒径约在400~3500nm;大单室脂质体,粒径约为200~1000nm,用乙醚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多属这一类。

脂质体制备方法有薄膜分散法、注入法、反相蒸发法、冷冻干燥法和熔融法。

本实验采用的乙醚注入法是将磷脂、胆固醇和脂溶性药物及抗氧剂等溶于适量的乙醚中,在搅拌下慢慢滴入50~65℃水性溶液中,蒸去乙醚,即可形成脂质体。

三、实验内容

1.处方

安定(100目)0.25g

豆磷脂2g

胆固醇0.2g

生理盐水加至50ml

2.制法

(1)生理盐水的配制

称取NaCl10.9g,加蒸馏水适量使成100ml。

(2)磷脂、胆固醇乙醚溶液的配制

取处方量的豆磷脂、胆固醇溶于15~20ml乙醚中。

(3)安定脂质体的制备

取生理盐水约30ml于50ml烧杯中,置磁力搅拌器上,加热至50~60℃。

取处方量的安定,溶于磷脂、胆固醇的乙醚溶液中,将此溶液慢慢滴加于生理盐水中(滴加时间约30min)后继续搅拌10min,使乙醚完全蒸发除去,再继续搅拌2h,加生理盐水至50ml,取下磁力搅拌器,镜检,即得。

3.脂质体检查与评定

(1)脂质体形态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脂质体形态。

(2)异物

在光镜下观察是否存在有色斑块、棒状结晶等。

(3)包封率的测定(超滤膜过滤法)

取3~5ml安定脂质体混悬液置超滤器上,加压过滤,收集滤液。

取0.1ml滤液置25ml容量瓶内,加0.5%硫酸的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在248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未包入脂质体中安定的浓度。

包封率%=(C总-C游离)/C总×100%

4.操作要点

(1)乙醚的注入,可用1ml的注射器或细滴管注入生理盐水内部,每滴一滴,须使产生的泡沫消失后再加第二滴。

(2)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可控制在50~60℃,操作中始终伴随搅拌,加入安定后的时间不得少于2h,因脂质体形成有个过程,温度、滴加速度和搅拌时间对脂质体得形成均有影响。

四、结果与讨论

1.绘制脂质体得形态图,说明脂质体得性状与乳滴有何不同。

2.安定脂质体的包封率

五、思考题

1.注入法制备脂质体关键是什么?

2.脂质体的质量检查中,除本实验的检查项目外,还包括哪些?

实验五微球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乳化-固化法制备海藻酸微球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指导

微球系高分子材料制成的1~300μm的球状实体,亦有小于1μm的毫微球。

药物微球系高分子材料为骨架,药物进入骨架的孔隙中镶嵌而成。

药物包封于微球的方法,可采用制备过程中加入,也可先制成微球,再将微球浸入于药物溶液中。

控制微球的大小,可使微球具有物理栓塞性、肺靶向性以及淋巴指向性,能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分布。

制备微球的方法有很多,如交联固化、热固化、溶剂挥发法等。

本实验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海藻酸微球。

海藻酸钠系多糖类化合物,水溶液中可与大多数多价阳离子反应形成交联,与钙离子交联可得热不可逆的网状结构。

因海藻酸钙不溶于水,故海藻酸钠可用CaCl2固化成球。

柠檬酸钠可破坏海藻酸微球结构,使之失去微球形态,用于包封率测定。

三、实验内容

1.处方

1%海藻酸钠5ml

异辛烷9ml

注射用油1g

Span800.5g

30%Tween800.7ml

8%CaCl22.5ml

丙酮适量

蒸馏水适量

2.制法

称取海藻酸钠50mg,以5ml蒸馏水溶解。

另精密称取茶碱15mg(滴加少量NaOH溶解),加入海藻酸钠溶液,充分混匀,水相备用。

称取Span800.5g,注射用油1g,量取异辛烷9ml,搅拌均匀作油相。

将水相缓慢滴入油相中,磁力搅拌6min成乳。

滴加第二乳化剂Tween800.7ml,继续搅拌2min,滴加氯化钙溶液2.5ml后乳匀5min。

加入丙酮10ml在相同转速下搅拌2min。

离心后收集微球,丙酮洗涤一次。

水洗2次,弃去上清,即得微球。

3.操作要点

(1)为使微球粒径均匀、形态规整,在保证液体不溅出的条件下尽量提高磁力搅拌速度。

(2)滴加水相、第二乳化剂和氯化钙速度不宜过快,制备过程中的搅拌速度、试剂滴加速度、乳化时间、固化时间和油相种类、用量都对微球的形态有影响。

四、微球形态、大小镜检

取少量微球制备水装片,光镜下观察微球大小、形态。

五、思考题

1.根据微球材料的特点,你认为海藻酸适合包裹哪种类型的药物?

2.试分析海藻酸钠微球的各处方作用。

3.依据实验现象,试分析部分微球形态不佳的原因。

实验六葡萄糖原料中硫酸盐检测法

一、实验目的

掌握一般杂志检查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杂质限量计算方法

二、实验指导

1.原理

硫酸盐检查的原理是,药物中微量硫酸盐与氯化钡试液在酸性溶液中生成白色浊液,与一定量的标准硫酸钾溶液与氯化钡试液在相同条件下生成浊液比较,以判断供试品种硫酸盐的限量。

2.实验步骤:

取葡萄糖原料2.0g,加水溶解成约40ml(容易如果显碱性,可滴加盐酸使成中性);溶液如不澄清,应滤过;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稀盐酸2ml,摇匀,既得供试溶液。

另取标准硫酸钾溶液(100μgSO42-/ml)2.0ml,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加稀盐酸2ml,摇匀,即得对照溶液,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25%的氯化钡溶液5ml,用水稀释成50ml,充分摇匀,放置10分钟,同置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供试溶液不得比对照溶液更浓(0.01%)。

三、注意事项

1.比色或比浊操作,均应在纳氏比色管中进行。

选择比色时,应注意样品管与标准管的提及相当,玻璃色质一致,管上刻度均匀,高低一致,如有差别,不得超过2mm。

2.样品液与对照品液的操作应遵循平行操作的原则,并应注意按操作顺序加入各种试剂。

3.比浊前应使比色管内试剂充分混匀,然后将两管同置于黑色或白色背景上,自上而下观察。

四、思考题

1.比色管为什么要置于黑背景下?

实验七复方磺胺嘧啶片的含量测定(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消除干扰的原理和波长选择原则

2.熟悉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在复方制剂分析中的应用

3.熟悉用单波长型分光光度计进行双波长法测定

二、实验指导

1.实验原理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师通过选择两个测定波长λ1和λ2,使干扰组分a在这两个波长处的吸光值相等,而待测组分b在这两个波长处的吸光度有显著差异,用这样两个波长测得的混合物溶液的吸光度只差ΔA,该差值与待测物浓度成正比,而与干扰物浓度无关。

用数学式表达如下:

2.复方磺胺嘧啶片的测定

复方磺胺嘧啶片中的有效成分为磺胺嘧啶(SD)和磺胺增效剂甲氧苄啶(TMP)(8:

1)。

SD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08nm,此波长处TMP无吸收,所以可直接测定SD的含量

当测定复方磺胺嘧啶片中TMP的含量时,由于在TMP的最大吸收波长处,SD有干扰,故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TMP的含量。

以308nm作为参比波长,再在277.4nm附近,用SD对照品溶液选择等吸收点,作为测定波长,用对照品比较法测定求出TMP的含量。

试验方法

本品每片中含磺胺嘧啶(C10H10N4O2S)应为0.360~0.440g;含甲氧苄啶(C14H18N4O3)应为45.0~55.0mg。

(一)磺胺嘧啶

取本品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磺胺嘧啶0.2g),置100ml量瓶中,加0.4%氢氧化钠溶液适量,振摇使磺胺嘧啶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ml,置另一100ml量瓶中,加盐酸溶液(9→1000)稀释至刻度,摇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308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另取磺胺嘧啶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盐酸溶液(9→1000)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40μg的溶液,同法测定。

计算,即得。

计算方法:

(二)甲氧苄啶

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甲氧苄啶40mg),置100ml量瓶中,加冰醋酸30ml振摇使甲氧苄啶溶解,加水稀稀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甲氧苄啶对照品40mg与磺胺嘧啶对照品约0.3g,分置100ml量瓶中,各加冰醋酸30ml溶解,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前者作为对照品溶液

(1),后者滤过,取续滤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2)。

3.测量方法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

(1)、

(2)各5ml,分置100ml量瓶中,各加盐酸溶液(9→1000)稀释至刻度,摇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取对照品溶液

(2)的稀释液,以308nm为参数比波长λ1,在277.4nm波长附近(每间隔0.2nm)选择等吸收点波长为测定波长(λ2),要求ΔA=Aλ2-Aλ1。

再在λ2和λ1波长处分别测定供试品溶液的稀释液与对照品溶液

(1)的稀释液的吸光度,求出各自的吸光度差值(ΔA),计算,即得。

计算方法:

三、注意事项

1.测定时应注意,仪器的狭缝应小于1nm,以保证单色光的纯度。

2.操作过程中用对照品溶液核实等吸收点,且仪器波长的重现性应符合要求。

四、思考题

1.根据光谱吸收曲线,怎样选择适当的测定波长和参比波长?

2.本法的误差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3.确定参比波长时,干扰物溶液是否需要精确配制?

为什么?

4.当选择实验条件时,制剂中辅料的影响是否应考虑?

怎样进行?

实验八GC法测定药物中有机溶剂的残留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外标法计算杂质含量的方法。

2.熟悉气相色谱一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测定原料药中残留有机溶剂的方法。

3.熟悉气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进行有机溶剂残留量检查是检查限制残留在药物中的有害有机溶剂。

有害有机溶剂包括苯、氯仿、二氧六环、二氯甲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