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docx.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82021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docx.docx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docx.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docx.docx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docx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

、选择题

1•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A.北魏农业发展

B.北魏手工业发展

C.北魏商业发展

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

2.清朝赵翼在《卄二史札记》中写到:

“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此话屈于对孝文帝改革的()

A.客观表述B.客观记载C.客观评论D.主观评论

3.北魏统一北方后,对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导致()

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

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腐朽

C.战乱不断

D.汉族的反抗

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6•北魏政府于484年颁布诏书: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

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

”(《魏书•高祖纪》),该项政策规定实行()

A.均出制B.三长制C.新的租调制D.俸禄制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8.下列有关宗主督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组织②宗主的职责是督护农民纳税服役③它贯穿北魏历史的始终④它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出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制B.推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D.迁都洛阳

10.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

B.当时的北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

C.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

D.冯太后的积极影响

11.439年北魏结束北方长期战乱的情况,实现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

下列对北魏统一北方的影响评述,不正确的是()

A.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B.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改变了北方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D.为各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2.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一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一一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C.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一一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一一巩固北魏统治

13.下列有关北魏对外贸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洛阳城内有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四夷馆”

B.与朝鲜、日木联系密切

C.与地中海沿岸各国有贸易往来

D.与西欧有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14•“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A.大化改新B.商鞅变法C.忽必烈改革D.孝文帝改革

15.•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A.实行均出制和租调制B.迁都洛阳

C.釆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D.改革鲜卑旧俗

16•据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统计,从孝文帝即位的延兴元年至太和四年,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叛乱事件就有二十几起,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

这说明()

①北魏统一北方违背了历史潮流②北魏统治者固守旧思想③社会矛盾尖锐④改弦更张,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17.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占领良出,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

18.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牛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

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二、综合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吾今所逍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材料二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请冋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这一问题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

(2)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而对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20.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

(1)〜(3)题。

材料一: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

……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霜山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IB20亩,妇女5亩。

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出和桑出,数量相同。

耕牛每头受露出30亩,限4牛。

所受露田,(注:

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

……受[□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IB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

桑出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一一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出)。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苗,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

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一一《魏书•食货志》

(1)把北魏均出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况提炼,逐条列出。

(不得摘抄原句)

(2)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

(3)指出北魏均01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并说明理由。

21•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的官制,是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朵的。

官吏的名称多仿照自然物之名而起,如奔走的使者,叫做凫(伯)鸭,取其快速之意;把纠察官叫做白鹭,取其延颈远望之意。

北魏初期在每州设置三刺史,每郡设三太守,每县设三令长,分别由一个鲜卑贵族、两个汉族官员充任。

这是因为鲜卑贵族缺乏统治汉地的经验,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员。

但是北魏政府又对汉族官员不够信任,于是派一个鲜卑贵族来监视。

同时设置两个汉族官员,目的是相互牵制。

孝文帝改制以后,一职三官制废除,一律改为中原传统的一职一官制。

一一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北魏初期官制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这一特点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魏书•食货志》

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I口族,往往以猜忌夷灭。

——《魏书•旧木〈魏书〉目录序》

材料二《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北魏面临哪些危机?

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所述是谁?

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一、二之间是什么关系?

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2.【答案】D

【解析】赵翼认为孝文帝改革“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这是不客观的。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导致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口益激化。

4.【答案】A

【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他们只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

5.【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6.【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班俸禄”、“为官司之禄”等信息。

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8.【答案】D

【解析】宗主督护制在孝文帝改革之后被废除,并未贯穿北魏历史的始终。

9.【答案】A

【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山制。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B、D两项明显错误,北方人并非都喜欢儒家文化,当时冯太后已经去世。

A项是原因,C项是主要日的,故选C。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北魏统一北方的影响。

北魏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历史的进步,表现在:

结束了北方长期战乱的情况,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口趋一致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而不是北魏统一北方后。

所以,答案选C。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A、C、D三项都正确,B项错误,因为宗主督护制的推行,使阶级矛盾激化,而非民族矛盾,故选氏

13.【答案】D

【解析】当时北魏对外贸易十分发达,但与西欧并没有直接的贸易往来。

14.【答案】D

【解析】“游牧文化”演变为“农耕文化”,四个备选项中只有孝文帝改革的史实符合,

15.【答案】A

【解析】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牛产关系,即确立封建制生产关系,关键在于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这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这就要求当局进行必要的改革。

故③④说法正确;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迎合了历史发展潮流,①说法错误;②不能由材料得出。

17.【答案】D

【解析】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18.【答案】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及其措施的综合分析能力。

落后的征服者最终要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孝文帝主动抛弃本民族的旧习,坚决主张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民族文化,自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无疑是改革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保守势力因其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反对改革;当时北方广大人民包括汉族和进入中原的鲜卑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鲜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并非毎项措施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19.【答案】

(1)民族矛盾尖锐。

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2)因果关系。

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3)认识:

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1)题需要通过归纳材料一,得出问题的实质;第

(2)题需要分清逻辑关系。

第(3)题注意吸取北魏民族政策的教训,认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20.【答案】

(1)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授田;农民、奴婢、官吏均授田;耕牛授田;因轮耕而加倍授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

(2)鲜卑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出令中奴婢、耕牛授出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加速封建化进程。

(3)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无地少地的农民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得到土地,北魏政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出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占有权。

【解析】回答第

(1)问要求对材料读懂,分层取义,概括提炼;回答第

(2)问要对材料中体现出的鲜卑贵族、奴婢和耕牛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准确了解;第(3)问要从均出制的内容和作用入手去思考作答。

21.【答案】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

每个官职同时任命三人。

鲜卑、汉族官员相互牵制。

(2)孝文帝定官制为九品,“定考课,明黜陟”,改变官职名称。

还修订律令,废除落后残酷的刑律。

【解析】第

(1)问要注意从材料中概括;第

(2)问要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22.【答案】

(1)危机:

①北魏统治前期政治上保留了宗主督护制。

②经济上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

③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实质:

①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

②民族融合潮流与北魏民族歧视、压迫政策的矛盾。

(2)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解析】木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1)题需要反复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当时北魏面临的严峻形势,从而理解以后改革的必要性。

第⑵题通过材料的出处即《魏书•孝文帝本纪》和材料的文字叙述即可判断是谁,问题从材料中的

《五经》《左》《老》可知。

第(3)题需要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