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口腔科学大题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80934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资料口腔科学大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医学资料口腔科学大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医学资料口腔科学大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医学资料口腔科学大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医学资料口腔科学大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资料口腔科学大题1.docx

《医学资料口腔科学大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资料口腔科学大题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资料口腔科学大题1.docx

医学资料口腔科学大题1

口腔科学大题

1.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临床意义

答:

1)位置显露,易遭外伤。

但罹患疾病后,也容易早期发现,获得及时治疗。

2)血供丰富:

组织器官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术后愈合快。

但受伤后出血也多,局部肿胀明显。

3)解剖结构复杂:

有面神经、三叉神经、唾液腺等组织器官,损伤后易导致多种并发症。

4)自然皮肤皮纹:

手术时切口设计应沿皮纹方向,并选择较隐蔽的区域做切口。

5)颌面部的疾患影响面部形态和功能。

6)疾患易波及毗邻部位:

发生炎症、外伤、肿瘤等疾患时,易于波及颅内和咽喉部。

2.试对比上颌骨和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和临床意义

答:

上颌骨

1)支柱式结构和临床意义:

不易发生骨折,由于无强大肌肉附着,若发生骨折后较少受到肌肉的牵引而移位。

骨质疏松,血运丰富,伤后愈合快。

若发生化脓感染,疏松的骨质有利于脓液穿破骨质而达到引流的目的,故较少发生颌骨骨髓炎。

2)具有解剖薄弱部位:

由于上颌骨存在骨质疏松,厚薄不一,连接骨缝多,牙槽窝的深浅、大小不一致等因素,构成解剖结构上的薄弱环节或部位,好发骨折。

下颌骨

1)解剖薄弱部位:

下颌骨的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为下颌骨的骨质薄弱部位,遭受外力时,常易发生骨折。

2)血供较差且骨皮质致密:

下颌骨的血供较上颌骨少,愈合时间较慢。

周围有强大致密的肌肉和筋膜包绕,炎症化脓不易得到引流,骨髓炎较易发生。

3)下颌骨具有强大的咀嚼肌群,骨折时,骨折段不稳定,在张闭口时易受咀嚼肌收缩时的牵拉,发生骨折错位。

3.何为龋病?

试述龋病的临床特征

答: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临床特征:

牙体硬组织,包括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在颜色、形态和质地等方面均发生变化。

初期表现为牙体硬组织脱矿,釉质呈白垩色。

继之病变部位色素沉着,局部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随着无机成分脱矿和有机成分破坏分解的不断进行,牙体组织疏松软化,最终发生缺损,形成龋洞。

牙体组织因缺乏自身修复能力,一旦形成龋洞则不能自行恢复。

4.试述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表现

答:

1)根尖周脓肿:

患牙出现自发性剧烈、持续的跳痛,伸长感加重,患者因此不敢咬合。

扣痛++-+++,松动2-3度。

根尖部牙龈潮红,无明显肿胀。

轻微疼痛,下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可有肿大和压痛。

2)骨膜下脓肿:

患牙持续性、搏动性跳痛更加剧烈,患者感到极度痛苦。

患牙更觉高起,松动,轻触及疼痛难忍,扣痛+++,松动3度,可有全身症状。

炎症者出现间隙感染,脓肿体征。

3)黏膜下脓肿:

根尖区黏膜的肿胀已局限,呈半球状隆起。

触时波动感明显,脓肿表浅易于破溃,患牙的自发性胀痛和咬合痛减轻,扣痛+--++,松动减轻,全身症状缓解。

5.急性牙髓炎的临床表现

答:

1)疼痛剧烈,疼痛性质特点为:

自发性阵发性痛,夜间痛,温度刺激疼痛加剧,疼痛不能自行定位

2)患牙可查及接近髓腔的深龋或填充物,深牙周袋,外伤等。

3)探诊常可以引起剧烈疼痛,有时可发现微小穿髓孔。

4)温度测试时,患牙反应敏感或表现为激发痛。

刺激去除后,疼痛仍继续。

5)处于晚期炎症的患牙,可出现垂直方向的轻度扣痛。

6.试述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定义、相互关系

答:

牙髓病是指牙髓组织的疾病,根尖周病是指牙根尖周围组织的疾病。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病因相似。

牙髓组织和根尖周组织通过根尖孔密切联系,牙髓组织中的病变产物、细菌和毒素可通过根尖孔扩散到根尖周组织,引起根尖周病。

绝大多数根尖周病由牙髓病发展而来,根尖周病和牙髓病在治疗过程和治疗措施上也一致,一般只要消除和治愈了牙髓病变,根尖周病即可痊愈。

7.试述牙髓病,根尖周病的应急处理方法

答:

1)开髓引流:

急性牙髓炎:

局麻下直接进行牙髓摘除,完全去除牙髓后,放置无菌小棉球暂封。

急性根尖周炎:

局麻下开髓,穿通根尖孔,使根尖和脓液通过根管得到引流,在髓室内放无菌小棉球开放髓腔。

2)切开排脓:

根尖周炎至骨膜下或黏膜下脓肿期,应在局麻下切开排脓。

3)去除刺激:

根管外伤和化学药物刺激引起的根尖周炎,应去除刺激物,反复冲洗,重新封药,避免再次感染。

4)调牙合磨改:

由外伤引起的炎症,应该进行调牙合,减轻咬合压力。

5)消炎止痛:

一般采用口服或注射途径给予抗生素或止痛药,也可进行局部封闭。

8.试述慢性牙周炎的病因、临床表现、“重度”牙周炎的临床特点以及晚期牙周炎的特征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答:

牙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均为加重菌斑滞留的局部刺激因素。

当微生物数量和毒性增强,或机体防御力减弱时,牙周致病菌增生,导致胶原破坏、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慢性龈炎发展为牙周炎。

牙面出现大量牙石,牙龈呈现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颜色呈鲜红或暗红色,质地松软,点彩消失,牙龈水肿。

探诊出现出血甚至溢脓,早期已有牙周袋和牙槽骨吸收,程度较轻,牙尚不松动。

晚期深牙周袋形成后,牙松动,咀嚼无力或疼痛,甚至发生急性牙周脓肿。

重度牙周炎炎症较为明显或可发生牙周脓肿,牙周袋>6mm,附着丧失≥5mm,X片显示牙槽骨吸收长度超过根长一半,牙多有松动。

可能出现牙齿移位;食物嵌塞;继发性牙合创伤;牙根暴露;急性牙周脓肿;逆行性牙髓炎;口臭等并发症。

9.慢性牙龈炎和牙周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答:

前者的临床特点是病损一般局限于游离龈和龈乳头,牙龈颜色变为鲜红或暗红色,病变较重时,炎性充血可波及附着龈。

龈乳头圆钝肥大,点彩消失,表面光亮。

牙龈变得缺少弹性,龈沟加深,但龈沟的底部的位置仍在釉牙骨质交界处,无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形成假性牙周袋。

治疗原则是彻底清除菌斑和牙石,清除造成菌斑滞留和局部刺激牙龈的因素,彻底纠正不良修复体等因素。

后者临床特点是牙面出现大量牙石,牙龈呈现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颜色呈鲜红或暗红色,质地松软,点彩消失,牙龈水肿。

探诊出现出血甚至溢脓,早期已有牙周袋和牙槽骨吸收,程度较轻,牙尚不松动。

晚期深牙周袋形成后,牙松动,咀嚼无力或疼痛,甚至发生急性牙周脓肿。

出现牙槽骨吸收和附着丧失。

治疗原则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刺激物,消除牙龈炎症,使牙周袋变浅和改善牙周附着水平,争取适当的牙周组织再生,并使疗效长期稳定地保持。

10.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表现

答:

临床上可分为4期:

1)前驱期:

发病前常有和疱疹患者接触史,经过4-7天的潜伏期后,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肉疼痛、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下颌下和经商淋巴结肿大,触痛。

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

经过1-2天后,口腔黏膜、附着龈和龈缘广泛充血水肿。

2)水疱期:

口腔黏膜出现成簇小水疱,针头大小,疱壁薄,透明,易溃破,形成浅表溃疡。

3)糜烂期:

小水疱破溃后可引起大面积糜烂,造成继发感染。

上有黄色假膜,疱破溃后后形成痂壳。

4)愈合期:

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

11.念珠菌感染性口炎分型及各型特点

答:

1)急性假膜性念珠菌性口炎:

多见于长期使用激素,HIV感染者,免疫缺陷者等,好发于颊、舌、软腭和唇,损害区黏膜充血,而后出现许多散在的色白如雪的小斑点,略高起,状似凝乳,用力擦掉后可露出红的黏膜糜烂面和轻度出血。

2)急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

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和HIV感染者,大多数患者患有消耗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舌背乳头呈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自觉症状为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口干燥,黏膜灼痛。

3)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

义齿上附着的真菌是主要致病原因,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腭、龈黏膜。

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4)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

可见于颊粘膜,舌背和腭部。

口角内侧三角区常对称出现病损,表现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黏膜白斑,严重时可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

12.试述轻型阿弗他溃疡的临床表现

答:

轻型阿弗他溃疡的溃疡不大,数目不多,每次1-5个,孤立散在,直径为2-4mm,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

好发于角化程度较差的黏膜,如唇、颊粘膜。

发作时溃疡有“红、黄、凹、痛”特点,即外周有1mm的充血红晕带,表面覆有浅黄色假膜,溃疡中央凹陷,基底软,灼痛感明显。

其复发具有规律性,一般分为发作期、愈合期和间歇期。

发作期又分为前驱期和溃疡期,前驱期黏膜局部不适、触痛或灼痛,1天后出现白色或红色丘疹状小点,2-3天后上皮破损,进入溃疡期,再经4-5天后红晕消失,溃疡愈合,不留瘢痕。

发作期一般持续1-2周,具有自限性。

间隙期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13.口腔黏膜白斑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答:

常发病于颊粘膜,舌部次之,也发生于唇、腭、龈和口底。

白斑可是均质型的斑块状、皱纸状,非均质的颗粒状、疣状和溃疡状。

斑块状是指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性较硬的斑块,平齐或稍高出黏膜表面,略粗糙,不适感不是很强。

皱纸状多发生于口底和舌腹,病损高低不平,粗糙感,可有刺激痛。

颗粒状白斑好发于颊黏膜口角区,出现颗粒状白色损害,不平,可糜烂。

疣状白斑表面呈灰白色,表面刺状或绒毛状突起,较硬。

溃疡状是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出现溃疡或糜烂,可有反复疼痛反复发作。

治疗原则:

去除刺激因素以及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

局部用维A酸治疗,内服鱼肝油或维生素A,治疗过程中如有增生、硬结、溃疡该表者。

应及时手术切除活检。

14.说出口腔白斑患者在哪些情况下有癌变倾向?

答:

1)病理:

伴有上皮异常增生,程度越重越容易癌变。

2)类型:

疣状、颗粒状、溃疡型或糜烂型及伴有念珠菌感染、HPV感染者。

3)部位:

舌缘、舌腹、扣底和口角部位高危。

4)时间:

病程较长。

5)吸烟:

不吸烟患者。

6)性别:

女性,不吸烟的女性。

7)面积:

白斑病损面积大于200平方毫米的患者。

15.简述艾滋病的口腔表现

答:

1)口腔念珠菌病:

发生于无任何诱因的健康年轻人或成人,可表现为红斑型或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病情反复或加重。

红斑型多发生于上颚和舌背,偶见于颊粘膜。

假膜型为黏膜上白色或黄色的膜状物,擦去后留下红色基底和出血。

2)毛状白斑:

常出现于双侧舌缘,白色或灰白色斑块,呈垂直皱褶。

3)卡波西肉瘤:

好发于腭部和牙龈,呈单个或多个紫红色,浅蓝色或褐色类似血管瘤的斑块或结节,病变初期较平,逐渐高出黏膜,可分叶、溃烂或出血。

4)口腔疱疹:

常见单纯疱疹,口腔表现较严重,可伴生殖器疱疹。

5)牙龈线形红斑、牙周炎、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等HIV相关性牙周病变。

6)坏死性口炎

7)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8)非霍奇金淋巴瘤:

口内出现固定而弹性的红色或紫色肿块

9)唾液腺疾病伴有口干

10)乳头状瘤或局灶性上皮增生

16.简述口腔局部麻醉的并发症

答:

1)注射区疼痛和水肿:

局麻药物变质,不纯,针头不标准,刺入骨膜,发生感染,均可能使患者有痛觉。

2)血肿:

注射过程中刺破血管,导致组织内出血。

3)感染:

主要原因是注射部位和麻醉药物消毒不严格,注射针被污染以及注射针穿过感染灶,将感染带入深部组织,引起感染。

4)注射针折断:

多由于针本身质量以及操作问题。

5)暂时性面瘫:

下牙槽神经经口内麻醉阻滞时,若注入腮腺内,麻醉了面神经,导致暂时性面瘫。

6)其他:

如暂时性牙关紧闭、暂时性复视或失明等。

17.试述拔牙的适应症。

答:

1)严重龋病:

不能保留,牙冠严重损坏难修复,牙根或亚洲情况不适合覆盖义齿。

2)严重牙周病:

晚期牙周骨质丧失过多,牙松动已达到3度,经常牙周溢脓,影响咀嚼。

3)牙髓坏死:

不适做根管治疗,根尖手术者。

4)多生牙、错位牙、埋伏牙影响了周围软组织。

5)阻生牙:

反复引起冠周炎,或引起邻牙牙根吸收和破坏,位置不正,不能完全萌出。

6)牙外伤:

折断到达牙根,无法进行根管和修复治疗并出现疼痛。

7)乳牙:

滞留影响恒牙,或根尖外露造成口腔黏膜溃疡。

8)治疗需要的牙:

如正畸需要,义齿修复需要,恶性肿瘤放射治疗需要拔除。

9)病灶牙:

引起颌面部炎症的病灶牙,或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病灶牙。

10)其他:

如美观需要等。

18.试述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的拔牙注意事项

答:

拔牙前应先了解患者属于哪一类的高血压病和心脏病。

重症高血压病,近期心肌梗死,心绞痛频繁发作,心功能3-4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等应禁忌或暂缓拔牙。

一般高血压患者可以拔牙,但血压高于180/100mmHg的,应先治疗,再拔牙。

高血压患者术前1小时给予镇静、降压药,麻醉药物中不加血管收缩药物,临床上常用利多卡因。

心功能1-2级,可以拔牙,但必须镇痛完全。

对于风湿性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为预防术后菌血症导致的细菌性心内膜炎,术前后要使用抗生素,冠心病患者拔牙可诱发急性心梗、房颤、室颤等严重并发症,术中要服用扩张冠脉的药物,术中备急救药品,请心内医师协助,在心电监护下拔牙,以防意外发生。

19.试述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的拔牙注意事项

答:

对患有贫血、白血病、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拔牙术后均可能发生创口出血不止以及严重感染。

急性白血病和再障贫血患者抵抗力很差,拔牙后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应避免拔牙。

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在8g/L以上的可以拔牙,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慢性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血友病的患者,如果必须拔牙,要慎重对待。

在进行相应治疗后可以拔牙,但在拔牙术后应继续治疗,严格预防术后出血和感染。

20.试述拔牙的术中的并发症

答:

1)软组织损伤:

如安放牙钳的时候损伤了牙龈。

使用牙挺未把握好支点,刺伤周围软组织。

使用牙钳的时候夹伤口角等。

2)牙根折断:

若牙髓破坏严重,根尖弯曲,根分叉大,牙根和牙槽骨粘连等牙本身的原因,或者由于拔牙操作不当,牙钳安放不当,用力不当均可能造成断根。

3)牙槽骨损伤:

在牙槽骨薄弱的部位以及牙和牙槽骨发生粘连的时候,由于拔牙过程中用力不当,可能折断牙槽骨。

4)口腔上颌窦交通:

上颌后牙断根后,取根易将牙根推入上颌窦中,或根尖有炎症,拔牙后出现上颌窦和口腔交通。

5)其他:

如出血、神经损伤、颞下颌关节脱位、下颌骨骨折、牙和牙根的丢失以及邻牙损伤等并发症。

21.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答:

1)口腔、鼻腔和鼻窦长期和外界相通:

这些部位常驻有各种细菌,其黄金有利于细菌的滋生繁殖。

当收到创伤或集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发生感染。

2)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

龋病、牙髓炎和牙周病的病变发展可能通过根尖和牙周组织使感染向颌骨内和颌周疏松结缔组织蔓延。

3)颌面部的潜在间隙:

颌面部的肌肉、骨骼、腺体之间的结缔组织疏松,构成一些潜在的间隙,相邻的间隙的连接薄弱,抗感染的能力较弱,感染可以经过此途径迅速扩散和蔓延。

4)颌面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

感染可循血液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由于颜面部的静脉瓣膜稀少或缺如,内眦静脉和翼静脉丛直接和颅内的海绵窦相通,是颌面部血管解剖的弱点。

5)颜面部的汗腺、毛囊和皮脂腺丰富:

成为细菌的常驻部位,易暴露在外,容易受到各种原因的损伤,细菌可经破损的皮肤引起局部感染。

22.简述智齿冠周炎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以及急慢性期的治疗原则

答: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萌出受阻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病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下颌骨体逐渐缩短,导致第三磨牙萌出缺少足够的空间而不能正常萌出,或只能部分萌出或位置偏斜。

二是由于阻生的或正在萌出的第三磨牙牙冠被牙龈部分或完全覆盖,构成较深的盲袋,食物残渣进入盲袋后不易清除,其中的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当冠周软组织受到牙萌出时的压力,和咀嚼时遭到颌牙的咬伤,造成了局部的血流障碍,细菌会乘虚而入,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炎症发作。

炎症早期,患者仅感到磨牙后区不适,偶有轻微疼痛,无全身症状。

炎症加重时,局部有自发性跳痛,可放射至耳颞区。

炎症波及咀嚼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咀嚼和吞咽时疼痛加剧,若口腔清洁差可能出现口臭。

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出现。

口腔检查可见下颌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牙冠周围软组织红肿、糜烂、触痛,有时会形成冠周脓肿。

严重者舌腭弓和咽侧壁红肿,患侧下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急性期治疗原则:

消炎镇痛、建立引流和对症处理。

慢性期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为主,可消除盲袋或拔牙。

23.试述智齿冠周炎的并发症

答:

冠周炎在磨牙后区形成骨膜旁脓肿,感染可向颌周间隙蔓延,有以下扩散途径:

1)感染向前方,顺下颌骨外斜嵴在第一磨牙颊侧前庭沟形成脓肿,穿破形成瘘,易误诊为第一磨牙根尖感染或牙周病变。

2)感染在咬肌前缘和颊肌后缘之间向外前方扩散形成颊部脓肿,破溃后可在面颊部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

3)感染沿下颌支外侧向后,可形成咬肌间隙脓肿或边缘性骨髓炎。

4)感染沿下颌支内侧往后,可形成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或扁桃体周围脓肿。

5)感染向下颌体内侧扩散,可形成下颌下间隙脓肿和口底蜂窝织炎。

24.颌面部间隙感染切开引流的指征

答:

1)发病时间一般是牙源性感染3-4天,腺源性感染5-7天,经抗生素治疗后,仍高热不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者。

2)局部肿胀、跳痛、压痛明显者。

3)局部有凹陷性水肿,有波动感或穿刺抽出脓液者。

4)影像学检查证明已形成脓腔者。

5)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切开引流。

6)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

25.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特点

答:

1)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和抗感染能力很强。

而此特点也相应使得该部位易于形成血肿,组织肿胀。

特殊部位的肿胀甚至可以影响呼吸道通畅,甚至窒息。

2)口腔颌面部的腔和窦中常存在一定数量的病原菌,伤口常和这些窦腔相通,容易引起感染。

3)颌骨上有牙,颌骨骨折发生骨折段移位时,则引起咬合关系错乱,导致咀嚼功能障碍。

4)口腔是消化道的入口,损伤后常会妨碍正常进食。

进食后要清洗口腔,保持口腔卫生,预防伤口感染。

5)口腔颌面部又是呼吸道的上段,损伤易发生机械性阻塞,故抢救伤员时首先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和误吸。

6)颌面部开放性损伤若处理不当,伤口愈合后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组织和器官的移位和变形以及瘢痕挛缩畸形。

7)颌面部损伤易于伤及周围的腮腺、面神经或三叉神经等部位,造成相应功能障碍。

8)严重的颌面部损伤常会合并颅脑伤。

26.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出现窒息的原因

答:

阻塞性窒息:

1)异物阻塞:

如血凝块、骨碎块、牙碎片等。

2)组织移位:

如下颌骨骨折或下颌体两侧同时骨折时,下颌骨体前部的骨折段受降颌肌群的牵拉,舌整体向后下方移位阻塞呼吸道。

3)气道狭窄:

损伤部位形成血肿。

若为面部烧伤,还可能由于吸入灼热的气体导致气管内壁而发生水肿,导致管腔狭窄导致窒息。

4)活瓣样阻塞:

受伤的黏膜盖住了咽门而引起吸气障碍。

吸入性窒息:

昏迷伤员,直接把血液、唾液、呕吐物或异物吸入气管、支气管、甚至肺泡引起窒息。

27.写出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和临床特点以及治疗原则

答:

好发部位为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

临床特点:

1)骨折段移位:

颏部正中骨折若为单发正中骨折,可无明显错位,如为双发骨折、粉碎性骨折、则两侧骨折段有可能像中线移位,导致舌后坠。

颏孔区骨折,可导致下颌骨分为长短两个骨折段,受力不均导致开牙合,下颌角骨折类似。

髁突骨折若为一侧,则导致耳前区出现疼痛,肿胀,压痛,单侧骨折可导致髁突脱位进入颅中窝,双侧骨折则会引起肌肉牵拉,导致开牙合。

2)出血和血肿:

骨折过程中撕裂牙龈和黏膜,甚至累及牙槽骨,出现出血血肿,舌上抬。

3)功能障碍:

咬合紊乱、开口受限,局部出血水肿、疼痛,影响咀嚼、呼吸、吞咽、言语等障碍。

4)骨折段出现异常活动。

治疗原则:

尽早复位和固定,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和面型的对称和匀称,同时使用防止感染、镇痛、合理营养、增强全身抵抗力等方法,为骨折的愈合创造良好条件,必须密切注意有无全身其他部位合并症的发生,一定要在全身情况稳定后再进行局部处理。

28.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答:

病原菌是葡萄球菌,细菌通常存在于口腔,当罹患严重的全身疾病时,患者机体的抵抗力和口腔生物学免疫力降低,又由于高热、脱水、进食和咀嚼运动减少,唾液分泌也相应减少,机械性冲洗作用降低,口腔内致病菌可经导管口逆行侵入腮腺。

或如腹部大手术后,由于禁食、出现严重代谢紊乱,代谢分泌减少,易发生逆行性感染。

此外,腮腺区损伤和邻近组织急性炎症的扩散也可引起继发性急性腮腺炎。

炎症早期,腮腺区轻微疼痛,肿大、导管口轻度红肿、疼痛。

若未及时控制,炎症进一步发展,可使腺组织化脓、坏死。

此时疼痛加剧,呈持续性疼痛或跳痛,肿胀明显,耳垂上抬。

炎症若扩散到周围组织则伴发蜂窝织炎。

皮肤发红,水肿,呈硬性浸润,触痛明显,可出现轻度张口受限,腮腺导管口明显红肿,按摩腺体可见脓液流出。

并出现全身症状。

腮腺脓肿若穿破腮腺包膜,脓液进入邻近组织或间隙,引起其他间隙的蜂窝织炎或脓肿,如扩散到咽后间隙、纵膈、较为凶险。

治疗:

1)针对发病病因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选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

3)热敷、理疗等保守治疗。

4)切开引流排脓,指征是局部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局部有跳痛并有局限性压痛点。

排脓注意引流各个腺小叶中的脓腔。

29.简述唾液腺结石好发于下颌下腺的原因

答:

1)下颌下腺为混合性腺体,分泌的唾液富含黏蛋白,较腮腺分泌液粘滞,钙的含量也高出2倍,钙盐容易沉积。

2)下颌下腺导管自下向上走行,腺体分泌液逆重力方向流动。

导管长,在口底后部有一弯曲部,导管全程较曲折,这些解剖结构均使唾液易于瘀滞,导致唾液腺结石形成。

30.简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原则

答:

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通常以外科治疗为主,如交界性肿瘤,应切除肿瘤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将切除组织做冷冻切片检查。

如有恶变,则应扩大切除范围。

恶性肿瘤:

应根据肿瘤的组织来源、生长部位、分化程度、发展速度、临床分期、患者的机体状况等,全面研究后再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31.口腔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

发生于任何年龄

癌多见于老年,肉瘤多见于青中年

生长速度

一般慢

一般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有包膜,不侵犯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楚,可移动

侵犯,破坏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活动受限

症状

一般无症状

常有局部疼痛,麻木,头痛,开口受限,面瘫,出血等症状

转移

常发生转移

对机体的影响

一般对机体无影响,如生长在要害部位或发生并发症时,也可危及生命

对机体影响大,常因迅速发展,转移和侵及重要脏器和发生恶病质而死亡

组织学结构

细胞分化良好,细胞形态和结构与正常组织相似

细胞分化差,细胞形态和结构呈异型性,有异常核分裂

32.简述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术中操作原则

答:

为防止、避免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应严格遵循“无瘤”原则,切除肿瘤手术在正常组织内进行,避免切破肿瘤,污染手术野,防止挤压瘤体,以免播散,应行整体切除,不宜分块挖除,对肿瘤外露部分应以纱布覆盖、缝包;表面溃疡者,可用电灼或化学药物处理,避免手术过程中污染种植,缝合前应用大量低渗盐水和化学药物做冲洗湿敷,创口缝合时必须更换手套和器械,为了防止肿瘤扩散,还可采用电刀。

也可于术中及术后应用静脉或区域性动脉注射化学药物。

33.试述舌癌的临床表现,转移特点和治疗原则

答:

早期表现为溃疡、外生和浸润3种类型。

有的病例的第一症状仅为舌疼痛,有时放射至颞部或耳部,以及不同程度的舌运动障碍。

晚期可直接超越中线或侵犯口底,以及浸润下颌骨舌侧骨膜、骨板或骨质。

向后可延及舌根或咽侧壁,此时舌运动严重受限、固定、涎液增多外溢,而不能自控,进食,吞咽,言语均感困难。

疼痛剧烈,可反射至半侧头部。

舌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通常为40%左右。

转移部位以颈深上淋巴结群最多。

舌癌至晚期,可发生肺部转移或其他部位的远处转移。

早期高分化舌癌可放疗、单纯手术切除或冷冻治疗。

晚期根据不同条件进行化疗、手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