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练习及答案隆中对.docx
《初中语文课文练习及答案隆中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课文练习及答案隆中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课文练习及答案隆中对
初中语文课文练习及答案:
隆中对
内容预览:
隆中对
一填空题
1本文作者,字,所著的与
、、并称为“四史”。
2本文选自,作者,
朝人,家。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亮躬耕陇亩()2好为《梁父吟》()3时人莫之许也()4谓为信然()()5时先主屯新野()6先主器之()
7谓先主曰()8此人可就见()9不可屈致也()10将军宜枉驾顾之()()11由是先主遂诣亮()12凡三往()13因屏人日()()14汉室倾颓()15奸臣窃命()16孤不度德力()()()17遂用猖獗()18欲信大义于天大()
19然志犹未已()()20君谓计将安出()()21自董卓已来()2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23则名微而众寡()24非惟天时()25抑亦人谋也()26挟天子而令诸侯()27此诚不可与争锋()()28利尽南海()()2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30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31将军既帝室之胄()32总揽英雄()33保其岩阻()3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35出于秦川()36于是与亮情好日密()37隆中对()
三问答题
1文章开头点明诸葛亮的志趣的句子是
2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时人莫之许也”?
3“时人莫之许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一句有何作用?
5你怎样看待诸葛亮隐居隆中而又自比管仲、乐毅这一行为?
6“先主器之”、“遂诣亮,凡三往”表明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7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的中心,通过对话你能看出两个人的思想性格吗?
8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9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规划了哪些切实可行的策略?
10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11文末写“关羽、张飞等不悦”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12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13文中提到的“管仲”,是春秋时著名的谋臣,你能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吗?
14请写出与徐庶有关的一个歇后语。
15请写出与张飞有关的两个故事情节。
16在小说中,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出现。
请写出三个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
17写出四个与关羽有关的故事情节。
18诸葛亮是智者的化身,但他隐居待主的做法在当今社会是否是上策?
谈谈你的看法。
19文章对曹操的刻画虽不过寥寥几处,却使曹操的形象跃然纸上。
请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并写出《三国演义》中三个与其相关的故事情节。
20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
千古奇谋隆中决策
下联:
一、亮答曰: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弱为强者B曹操比于袁绍
贤能为之用信义著于四海
C此用武之国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⑴此诚不可与争锋争锋:
⑵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资:
⑶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
⑷总揽英雄揽
11.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
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4分
二、隆中对(节选)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
2.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3.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
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3分)
三、【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礻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
“君与俱来。
”庶曰:
“此人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
因屏人⑥曰:
“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⑧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注解:
①【器】重视。
②【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
③【屈致】委屈(他),招(他上门)来。
④【诣】去拜访。
⑤【凡】总共。
⑥【因屏人】就此叫旁边的人避开。
⑦【倾颓】崩溃。
⑧【信】现在写作“伸”。
⑨【猖蹶】失败。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备由是诣亮B欲信大义于天下
诣太守说如此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将军既帝室之胄D.信义著于四海
无丝竹之乱耳皆以美于徐公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将军宜枉驾顾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由是先主遂诣亮()
3.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2分)
4.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3分)
5.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8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6.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
(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一对”指的是。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本文作者陈寿,字承祚,所著的《三国志》与
《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
2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晋
朝人,史学家。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亮躬耕陇亩(田地)2好为《梁父吟》(喜欢)3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同意)4谓为信然(说)(确实这样)5时先主屯新野(驻扎)
6先主器之(器重、重视)7谓先主曰(对------说,告诉)8此人可就
见(接近、趋向)9不可屈致也(招致、引来)10将军宜枉驾顾之
(屈尊)(拜访)11由是先主遂诣亮(拜访)12凡三往(总共)
13因屏人日(于是、就此)(命人退避)14汉室倾颓(崩溃、衰败)
15奸臣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16孤不度德力(古代王侯的自称)
(衡量)(估计)17遂用猖獗(失败)18欲信大义于天大(
通伸,伸张)19然志犹未已(仍、还)(止)20君谓计将安出(计策)
(产生)21自董卓已来(已通以)2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23则名微而众寡(人少)24非惟天时(不仅)25抑亦人谋也(而且)
26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27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确)(争强、
争胜)28利尽南海(物资)(全部取得)2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
(资助、给予)30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31将军既帝室之胄(后代)32总揽英雄(招致)33保其岩阻(险阻)
3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亲自)35出于秦川(平野)36于是与亮情好日
密(一天天)37隆中对(回答、应对)
三问答题
1文章开头点明诸葛亮的志趣的句子是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2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诸葛亮正在“躬耕陇亩”之时,一介村夫竟如此自大,当然不被时人
的舆论所赞许。
是因为时人对诸葛亮的不了解或有眼不识泰山。
3“时人莫之许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不被时人的舆论所赞许,形成主观、客观
的反差和矛盾,在读者的头脑中产生悬念,引起下文。
4“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一句有何作用?
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干,为下文徐庶推荐诸葛亮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5你怎样看待诸葛亮隐居隆中而又自比管仲、乐毅这一行为?
不是隐居避世,而是避世待时,隐居择主。
6“先主器之”、“遂诣亮,凡三往”表明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谋臣的极端信任和尊重,不为舆论所左右,思贤若渴。
7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的中心,通过对话你能看出两个人的思想性格吗?
刘备是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
诸葛亮对全国形势了如指掌,对
当时政坛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数家珍,有谋有略,高瞻远瞩。
8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消灭曹操。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9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规划了哪些切实可行的策略?
分三步走。
第一步:
与曹操“不可争锋”,与孙权“为援而不可图”
近期主攻方向是荆州。
第二步:
夺取益州。
第三步:
西和诸戎,南
扶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静以待变,消灭曹操,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10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根据当时的全国形势和政坛人物的分析。
11文末写“关羽、张飞等不悦”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表明关羽、张飞等时人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一无所知,这一细节
的补充正是本文行文的严密处。
12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三顾茅庐
13文中提到的“管仲”,是春秋时著名的谋臣,你能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吗?
老马识途
14请写出与徐庶有关的一个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5请写出与张飞有关的两个故事情节。
怒鞭督邮大闹长坂坡
16在小说中,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出现。
请写出三个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
三气周瑜舌战群儒火烧新野
17写出四个与关羽有关的故事情节。
刮骨疗毒温酒斩华雄败走麦城义释曹操
18诸葛亮是智者的化身,但他隐居待主的做法在当今社会是否是上策?
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当今社会竞争极其激烈,即使你是人才,也应勇于毛遂自荐
不能等机会,而是要努力的为自己创造机会,为国家多做贡献,从
而实现自身价值。
19文章对曹操的刻画虽不过寥寥几处,却使曹操的形象跃然纸上。
请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并写出《三国演义》中三个与其相关的故事情节。
奸诈、狡猾、善于用人
煮酒论英雄;大宴铜雀台;挟天子以令诸侯
20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
千古奇谋隆中决策
下联:
万世流芳南阳诸葛
参考答案9.(3分)D
10.(4分)
(1)争强、争胜
(2)资助、给予
(3)兴旺富裕
(4)招致、罗致
11.(4分)
对曹操“不可与争锋”(1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1分);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2分)。
(意思对即可)
答案:
1.C(2分)2.C(2分)3.B(2分)
4.示例:
运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3分)
答案:
1、
2.卑鄙:
低微鄙陋顾:
拜访以:
把由是:
因此(2分,正确一处0.5分)
3.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
(2分)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分
5.
(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
(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
①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②(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
(4分,每小题2分,如“躬、于、闻、达、遂、许、驱驰、每”以及宾语前置等词语、句式落实不够,酌情扣分。
)
6.《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2分,每空1分。
如将《出师表》写成《前出师表》也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