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6321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河南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河南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

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

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注】;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

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

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

盛唐初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

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

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

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

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

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

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才陆续出现。

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

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

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

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

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

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

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

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

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

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

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注】经变:

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

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表明宗教艺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中所谓的“生活小景”愈发增多,它们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的结论。

B.作者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的侵入了敦煌的佛国圣地。

C.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慌的观念和信仰。

D.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最后阐述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

B.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盛唐初的圆润中带着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古董

郑时培

顺德爹临死前交给顺德几样古董,叮嘱顺德好好保存,不要四处张扬。

不想,顺德爹尸骨未寒,整个相思湾的人都知道顺德家有几样古董,价值连城。

顺德家有古董,乡亲们都艳羡,都想饱饱眼福。

正经问顺德,顺德笑笑说:

“没什么,只几样家什,不抵几个钱的。

”乡亲们都认定顺德已是相思湾首富。

这下子好了,顺德也该翻个身,把媳妇娶进门来。

村长从镇里开会回来,没进自己的家,直接去找顺德。

村长说,那古董放着也是放着,不如让他帮顺德拿去卖了,或者作个价卖给他也行。

顺德听村长说完,慢腾腾地,也不答话。

村长急了,说:

“顺德,要不你先给我看看吧。

”顺德说:

“村长,那东西给座金山我也不卖,爹不给人看哩。

”说完不再理村长。

村长很生气,“哼”了声扭头便走。

第二天早晨起来,顺德蓦地发现后墙上被挖了个大洞,屋里的东西让人弄得乱糟糟的。

顺德立即到村里报告。

一会儿,相思湾的人都知道顺德那几样挺值钱的古董让人给盗了。

乡亲们都挺同情顺德,愤愤用相思湾最恶毒的话咒贼。

顺德收拾好屋子,花了一下午工夫挑来碎岩石把洞堵上。

老半天他还在想,是哪个贼这样大胆,竟敢挖这么大的洞来偷盗呢?

过了两天,村上的人都在说顺德的事,都愁顺德再娶不起媳妇时,村长来了。

村长跟顺德说:

“那玩意儿丢就丢了吧,穷人也得讨老婆过日子。

这样吧,我把表妹介绍给你,要不要?

”顺德呆呆地望着村长,又望望家里空空的屋子,不语。

村长笑了,说:

“表妹不在乎人穷的。

”顺德见村长不像有意开玩笑,也就应了这门亲事。

没几个月,村长的表妹雪英和顺德结婚了,俩口子倒也恩爱,眼见日子一天一天红火起来。

一天夜里,雪英搂住顺德的脖子娇嗔地说:

“我问你,那东西不被贼偷去,你会要我吗?

顺德性急,脱口道:

“那东西根本没被偷。

”“真的?

你不要骗我。

”雪英说。

顺德拿开雪英的胳膊,起床去取。

一会儿,顺德提着个红布包跑进来。

雪英兴冲冲起来一看,大所失望。

包袱里包的只是一只土窑烧的蓝边碗和一双黑不溜秋的筷子,嗔道:

“顺德,你又骗人!

顺德拿起那碗说:

“雪英,我没骗你。

我们祖上都穷,到爹手上连媳妇也娶不起,有个女子却愿意嫁给爹。

那女子后来成了我娘。

娘怀上我时,相思湾闹饥荒,爹实在想不出办法,就和娘去逃荒。

娘生下我后,一直有病,爹一个人养我们娘俩。

有次,爹要不到饭,偷了店家的洋钿。

娘知道后说,宁死也不干那事,就不肯再吃,没几天就死了。

爹把洋钿还掉,用这只碗,这双筷子养大了我。

临终时,爹说,把这几样东西留给我,让我答应靠本份娶妻生子后才瞑目。

雪英听后,木然望着顺德,说:

“这能算古董?

顺德点点头。

雪英长叹一声,笑道:

“表哥早知道这东西,他还会三更半夜挖墙洞来偷?

嘻嘻嘻……”顺德愕然。

好半天才缓缓地收好包袱站起来说:

“这么说,你知道这东西没被人偷去?

雪英点点头,说:

“嗯,表哥劝我嫁过来,说嫁给你后想办法把古董卖了,可以享一辈子的福呢。

顺德愤极:

没想到恩爱几年的雪英竟是这样的女人。

他克制着说:

“好了,现在你都知道了,我一无所有,你走吧。

雪英嘻嘻地笑,笑够了说:

“顺德,其实你认为它是古董,它就是古董。

你认为它价值连城,它就价值连城。

给我们一座金山也不换呢。

顺德放下包袱,紧紧抱住雪英吻着,泪流满面。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顺德爹临死前交给顺德几样古董,叮嘱顺德好好保存,不要四处张扬。

”作品开篇即设置下一个悬念,此后围绕古董发生了一系列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B.村长主动登门要帮忙把“古董”卖掉或者作价卖给自己,见顺德没有答应,非常生气地“哼”了声扭头便走,这时他就已经打定主意要来挖墙洞偷“古董”了。

C.顺德听雪英说出村长三更半夜来挖墙洞偷“古董”的情况后,非常惊愕,因为他虽然料到村长回来偷“古董”,但没想到雪英是为了“古董”才嫁给他的。

D.这篇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主要运用的是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等手法,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精雕细刻,但人物形象却刻画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5.这篇小说,篇幅虽短,在行文上却有很多处伏笔和照应。

请指出至少三处伏笔和照应的内容。

(6分)

6.请简要分析小说以“古董”为题有什么好处。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从移动支付用户同比增长走势来看,2020年将是2015年的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C.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D.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9.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

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

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

上四事,曰行法令、审故事、惜材力、辨忠邪,辞甚切至。

又奏:

“唐贞观中,尝下诏令致仕官班本品见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

比有年余八十,尚任班行①,心力既衰,官事何补。

请下有司,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虽宿德勋贤,自如故事。

”因着为令。

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修古奏:

“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

故事,三院②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帝闻,立命笞之。

晏殊以笏击人折齿。

修古奏:

“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

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实时罢黜。

请正典刑,以允公议。

”禁中以翡翠羽为服玩,诏市于南越。

修古以谓重伤物命,且真宗时尝禁采狨毛,故事未远。

命罢之。

时颇崇建塔庙,议营金阁,费不可胜计,修古极陈其不可。

久之,出知歙州,徙南剑州,复为开封府判官。

历殿中侍御史,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

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

太后怒,下其章中书。

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

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未行,改知兴化军。

会赦复官,卒。

修古立朝,慷慨有风节。

当太后临朝,权幸用事,人人顾望畏忌,而修古遇事辄言,无所回挠。

既没,人多惜之。

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

季女泣白其母曰:

“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

”卒拒不纳。

太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

(选自《宋史·曹修古传》,有删节)

【注】①班行:

上朝的位次。

②三院:

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B.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C.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D.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排名,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致仕,指交还官职,即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还有致事、视事、乞骸骨。

C.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D.“出”,即京官到地方任职,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修古恪尽职守,尽职尽责。

他身为监察御史,监察百官,整肃朝仪,不管是太监侮慢还是宰相失体,他都及时参奏,仗义执言,要求严惩以正典刑。

B.曹修古关心朝政,积极进言。

当他看到有的官员八十多岁心力俱衰却依然在职,于是建议文武官员七十岁应主动退休,概无例外,朝廷据此定为法令。

C.曹修古不惧权贵,遇事敢言。

太后侄儿刘从德死后,朝廷越级任用了一大批刘家亲戚乃至厮役,他极力反对,因此惹怒太后,被削官一级,改任为工部员外郎。

D.曹修古为官清廉,家无余财。

在他死后,连扶灵柩回故乡安葬的费用都没有。

太后去世后,皇帝想到他的忠贞,赏赐他的家人二十万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闻,立命笞之。

晏殊以笏击人折齿。

(2)季女泣白其母曰:

“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

”卒拒不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15.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小题,6分)

16.

(1)《离骚》中表现诗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想法的诗句是“?

(2)《氓》中,借河水和低湿洼地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一定限制的两句是“,”。

(3)《劝学》中用“”“”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人。

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的思考来却有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

要“量身定做”,不要“。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

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

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

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惟有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牢牢把握断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手忙脚乱千人一面蜂拥而上崭露头角

B.手忙脚乱千人一面一哄而上脱颖而出

C.眼花缭乱千篇一律一哄而上脱颖而出

D.眼花缭乱千篇一律蜂拥而上崭露头角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B.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D.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B.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

C.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也是引才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D.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5个字。

(6分)

我们评论当前的人物,不可以套用评论历史人物功过的粗略方法。

因为目前的小事,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①,更应起好榜样的作用。

如果追求享受,脱离群众的监督,胡作妄为,也许自己以为是小节无碍,②,不必等到百年后,当前就要受到公论的谴责。

小节失误,关系大节,如果不注意小节,③。

不为当下的社会负起责任,却企图从后来的评论家笔下得到宽恕,这是不现实的。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要求不超过30个字。

(5分)

什么人容易成为作家?

作家天生具备某种责任,要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批评也好,建议也好,反正需要提醒社会,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和谐。

对一个作家来说,成名前还要守得住寂寞,整天满世界跑,遍地开花,就有可能遍地荒漠,不可能有沉淀的思想。

经验、观察和想象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途径,作家最先要完成的是把握自己的内心,明白“为什么而做”。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代袁枚的这首小诗《苔》,沉寂了300年,被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

孩子们用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出了生命的真谛,让亿万中国人在这一刻被感动!

为什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