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9434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名师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名师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名师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名师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名师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名师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2015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3.公元前538年,楚国令尹子木整顿田制和军赋,创立了“量入修赋”的制度,即根据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井田制度趋于瓦解B.宗法观念渐趋松弛

C.分封秩序陷入混乱D.礼乐文化不复存在

【解析】“量入修赋”即测量了各种如平原、山地、低洼、沼泽、山林等各类土田,然后计量各种收入数量,而后修定赋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破坏了原来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故A项正确;宗法观念的松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分封制秩序陷入混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礼乐文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14.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

A.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

C.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D.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

【解析】“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选官的手段,并不是指官员的职责,故A项错误;“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也并不是指官员任职地域的变动,故B项错误;“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就是指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故C项正确;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是指“君主专制的刚性”,故D项错误。

【答案】C

15.1083年成都锦院建立,主要出产四种蜀锦:

上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和广西锦。

由此可以推断(  )

A.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的地区B.成都锦院属典型的官办手工业

C.宋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空前加强D.宋代已出现新型生产关系萌芽

【解析】题干中只谈到了成都手工业状况,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地区,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上贡”“官诰”“臣僚”可以看出蜀锦的用途主要是供皇室和官府使用,符合官营手工业特征,故B项正确;在成都成立锦院,不能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说明在此时有雇佣关系,不能说明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

【答案】B

16.下图内容选自某理学著作的论断,作出这一论断的是(  )

 

A.程颐B.陆九渊C.朱熹D.王阳明

【解析】材料主要观点是“致良知”属于心学,程颐是程朱理学代表,故A项错误;陆九渊的观点是“心即理也”,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朱熹是程朱理学代表,提倡“格物致知”,故C项错误;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符合材料的意思,故D项正确。

【答案】D

17.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这种观点实质上(  )

A.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D.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商业促进商品流通,如果商品不流通则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的重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到反对提升商人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就是强调商业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要,故D项正确。

【答案】D

18.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1870)在《董贝父子》中这样描述,“房屋被推倒,街道被开挖被中断;地上要挖出深坑和沟渠;大量的泥土被掀起……”,所有这些“整个儿改变了居民的法律和习俗,”在其“平滑地消失之前,在其上运行的是文明和进步的道路”。

他的描述主要反映出(  )

A.铁路交通发展对近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B.工业革命对社会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C.机器生产为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巨大变革

D.蒸汽时代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解析】根据“地上要挖出深坑和沟渠;大量的泥土被掀起”,“在其‘平滑地消失之前,在其上运行的是文明和进步的道路’,可推断出是铁路交通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故A项正确;根据“是文明和进步的道路”,可推断出是对铁路积极评价,故B项错误;材料在说铁路而并非说机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生活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19.1945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认为当时是“中国建立民主国家千载一时的机会”。

所谓“千载一时的机会”是指当时(  )

A.国民政府基本放弃反共的立场B.共产党已表明和平民主的决心

C.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呼声高涨D.国共两党的政治立场基本一致

【解析】国民党抗战胜利后阴谋发动内战,并未放弃反共立场,故A项错误;共产党一直主张和平民主,这不是“千载一时的机会”,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各族人民渴望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各界人士要求停止内战和平建国,故C项正确;国共两党的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政治立场不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C

20.“他的政策改善了大部分苏联人的物质福利。

这些政策措施提高了教育、职业机会为卫生服务的水平,总的来说,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但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上述评论针对的是(  )

A.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

【解析】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没有让苏联人民付出很高的代价,故A项错误;斯大林通过工业化,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但是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从农民身上索取太多等问题,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农业,最终失败,没有给苏联人民带来太大的变化,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在政治领域,改革最终失败,没有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B

21.以下是某历史学习小组课题研究的五项主要内容,他们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中的地位B.冷战对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C.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调整D.战后欧洲经济复苏及繁荣的原因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经济地位,故A项错误;除《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对欧洲经济的影响以外,其他四项与冷战无关,故B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模式的调整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材料中只有第三项“有效的国家规划”与此有关,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社会改革,国家的规划,充足的劳动力,普遍自由贸易的实行,这些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22.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联盟并不十分紧密”。

“1962年,法国不再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指挥”,北约组织衰落。

这一时期北约组织的衰落体现出(  )

A.战后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B.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C.苏联在冷战中已具有优势地位D.西欧政治一体化水平的提高

【解析】二战后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并与苏联争霸,故A项错误;根据“1962年,法国不再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指挥,北约组织衰落”,法国不再在军事上追随美国,多极化趋势加强,故B项正确;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美苏争霸是苏攻美守,故C项错误;1962年欧洲还没有开始政治一体化进程,故D项错误。

【答案】B

23.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

”就20世纪70年代来看,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双方(  )

A.合作发展经济B.合作遏制欧洲

C.合作对抗苏联D.合作牵制日本

【解析】中美关系的改善,更多的是从政治利益出发,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改善与欧洲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苏攻美守,美国需要借助中国来遏制苏联的扩张,中苏关系紧张,中国也需要拉拢美国,因此两国关系改善可以合作对抗苏联,故C项正确;两国关系改善与日本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8.(26分)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始终是近代中国人的梦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反对。

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

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

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1)据材料一,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反映出太平天国理想社会模式的哪一突出特点?

史家为什么把太平天国对理想社会模式的追求称为“乌托邦实验”?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康梁如何“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这对“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有何作用?

康梁在19世纪末的活动对中国“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有何贡献?

(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陈独秀等人的政治理想,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

(6分)

(4)据材料,说明康梁、陈独秀等追求的理想社会与太平天国追求的理想社会有何突出不同?

造成上述不同的根源是什么?

(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乌托邦实验”可知太平天国追求理想模式最大特点是平均主义;第二小问原因,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绝对平均的愿望,但是脱离了实际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的倒退,具有空想性。

(2)第一小问如何解释及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通过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维新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具有启蒙作用,所以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小问贡献,联系所学可知,康有为梁启超最大的贡献是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第一小问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三“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可知陈独秀的政治理想是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第二小问评价,主要抓住“从近代化角度”进行评价,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开端,体现为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后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4)第一问不同,根据所学太平天国追求完全平均,康梁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第二小问原因,主要从阶级属性分析,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民阶级而康梁和陈独秀代表资产阶级。

【答案】

(1)特点:

追求平均(或答体现平均主义,2分)。

原因:

太平天国从小农意识出发设计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不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趋势,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4分)

(2)作用:

通过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动摇了封建统治恪守古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帝国体系下的巨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6分)

贡献:

揭开了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序幕。

(2分)

(3)理想:

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建立完美的民主政治。

(2分)

评价: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将近代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推进到思想变革的阶段,为中国近代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分)

(4)不同:

太平天国追求的仍是绝对平均主义的农业化社会;康梁、陈独秀等所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工业化社会。

(4分)

根源:

双方的阶级属性不同,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康梁等人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分)

39.(20分)围绕研究的主题搜集历史材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流程之一。

以下是某学者针对“西方的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研究搜集的材料。

资料一

规则Ⅰ寻求自然事物的原因,不得超出真实并足以解释其现象者。

……

规则Ⅱ因此,对同类的自然效果,应尽可能归之于相同的原因。

……

规则Ⅲ物体的性质,它们既不能被增强又不能被减弱,并且属于所能做的实验中所有物体的,应被认为是物体的普遍性质。

因为物体的性质不能被知道,除非通过实验,且因此普遍的性质是任何与实验普遍地符合的性质;且它们不能被减少亦不能被除去。

规则Ⅳ在实验哲学中,由现象归纳得出的命题,在其他现象使这些命题更加精确或出现例外之前,都应被视为完全正确或基本正确的,而不管相反的假设。

……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资料二我们所说的启蒙运动是历经数代而逐渐形成的,起初是一种个人思想,到了18世纪40年代晚期才成为一场自觉的运动。

……启蒙思想家之间时常会就各种问题的答案发生分歧。

但是,他们的团结使其很清楚,谁是他们共同的敌人——这就是现状以及支持现状的各种力量,尤其是基督教和教会。

同样,他们也都知道他们共同面临着哪些疑问和问题。

这些启蒙思想家拥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

……启蒙思想家们坚信,为了在尘世谋求更好的生活,人类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尽一切可能扩大这种掌控。

正是基于这种共识,他们才团结在了一起。

——莱斯特·克罗克《启蒙时代》

资料三视觉资料

史家解读:

没有哪幅作品比英国艺术家约瑟夫·赖特所创作的《空气泵实验》更好地展现启蒙运动了。

面画正中是一场实验;实验显然做成功了,因为在那个抽空了空气的密闭玻璃杯中,小鸟已奄奄一息。

漆黑笼罩的环境中,实验设备发出的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给每一个人以精神。

——据丹尼斯·舍曼A·汤姆·格伦费尔德等著《世界文明史》

(1)据资料一、二,哪一资料是研究相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哪一资料是第二手资料,为什么?

(4分)

(2)据资料一,17世纪的科学研究方法出现了怎样的“革命”?

这场科学革命对启蒙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3)据资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启蒙思想家能够“团结在一起”的原因。

(6分)

(4)据资料三,分析说明《空气泵试验》是如何“更好展现启蒙运动”的?

资料一、二、三体现了“科学革命和启蒙时代”怎样的基本特征?

(6分)

【解析】

(1)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

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经过后人运用一首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在等,故材料一是一手史料,材料二是二手史料。

(2)第一小问“革命”,根据“规则Ⅱ因此,对同类的自然效果,应尽可能归之于相同的原因。

”和“规则Ⅳ在实验哲学中,由现象归纳得出的命题”可以得出形成了归纳推理的方法,

根据“因为物体的性质不能被知道,除非通过实验,且因此普遍的性质是任何与实验普遍地符合的性质”可以得出形成了必须要经过实验进行论证的方法。

第二小问影响,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而科学革命中所形成的推理归纳和实验论证的方法,鼓励人们思考,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起初是一种个人思想,到了18世纪40年代晚期才成为一场自觉的运动”,得出启蒙运动的特点是由个人思想发展为自觉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二“的团结使其很清楚,谁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尤其是基督教和教会”得出之所以团结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基督教和教会,根据“他们也都知道他们共同面临着哪些疑问和问题些启蒙思想家拥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

……启蒙思想家们坚信,为了在尘世谋求更好的生活,人类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尽一切可能扩大这种掌控”得出他们团结是因为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追求更好的生活和进一步掌控人类命运。

(4)第一小问说明,图片展示的是实验的具体场景,体现启蒙运动注重实验和思考,根据“漆黑笼罩的环境中,实验设备发出的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给每一个人以精神”,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实验、理性照亮了周围,驱散了现实黑暗;第二小问特征,总结材料一、二、三可以得出都注重理性,都促进思想解放,实现思想变革。

【答案】

(1)资料一是第一手资料,它直接选择了科学革命代表人物牛顿的论证。

资料二是第二手资料,它是后人对启蒙运动所做的概括和总结。

(4分)

(2)“革命”:

形成了推理归纳、实验论证的科学方法。

(2分)

影响:

科学革命中所形成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启蒙运动创造了条件。

(2分)

(3)特点:

逐渐由个人思想的解放汇聚成自觉的思想解放运动。

(2分)

原因:

有共同的反对目标――基督教和教会;有共同的理性追求――谋求更好的人类生活,进一步掌控人类的命运。

(4分)

(4)说明:

体现出注重科学验证与理性思考;蕴含着以理性之光驱散现实黑暗的寓意。

(4分)

特征:

都彰显理性;都体现思想变革。

(2分)

46.(10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工业革命虽然一方面为俄国提供了效仿的实例,但另一方面也给更多的传统部门的结构化调整带来巨大的阻力。

西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它们对于俄国的木材、大麻、油脂(后来逐渐发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生产这些出口货物是不需要新技术的,而且也不必要改变现有的劳动体系。

……摆在眼前的这种诱惑令俄国在陈旧的经济体制中故步自封――它要应对传统制度下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带来的新机会,它要继续保持农奴制和农业的优势,它不会冒险进行根本的内部转变。

——[俄]彼得·斯特恩斯《俄国的工业革命》

(1)据材料,分析导致俄国工业革命缓慢的因素。

(4分)

(2)促使19世纪中期俄国“进行根本的内部转变”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应如何评价这一“根本的内部转变”?

(6分)

【解析】

(1)根据“西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它们对于俄国的木材、大麻、油脂(后来逐渐发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得出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俄国成为西方原料产地,根据“摆在眼前的这种诱惑令俄国在陈旧的经济体制中故步自封——它要应对传统制度下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带来的新机会,它要继续保持农奴制和农业的优势”得出由于农奴制的阻碍,使俄国工业革命进展缓慢。

(2)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所学克里米亚战争失败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矛盾,成为俄国改革的直接导火线;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农奴制改革积极影响是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改革不彻底,留下大量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

(1)因素:

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俄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落后的经济体制(农奴制度)的阻碍。

(4分)

(2)因素: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2分)

评价:

一方面,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的残余,阻碍了俄国的进一步发展。

(4分)

47.(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宪章派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在思想上是明显的社会主义者,但所有人都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一致认为,第一步必须争得工人阶级在议会里的代表权。

……宪章派赢得了全国一半的成年男子明确的支持。

尽管如此,下院仍然以287票对49票否决了这次请愿书……面对政府与企业主阶级坚决的反对,宪章运动逐步地平息下来。

……但宪章运动并不是完全没有成效的。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据材料,说明为何英国“政府与企业主坚决的反对”宪章运动?

(6分)

(2)你是否认同“宪章运动并不是完全没有成效”的观点?

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但所有人都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可以得出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根据“第一步必须争得工人阶级在议会里的代表权”得出工人阶级分享政治权利的政治要求,触动了政府和企业主的利益,根据“宪章派赢得了全国一半的成年男子明确的支持”,工人运动兴起并获得广泛支持,引起资产阶级政府和资本家恐慌。

(2)第一小问是否认同,根据所学,可知宪章运动有一定的成效,所以认同;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所学,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的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它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宪章运动的经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宪章派的斗争也为英国工人阶级争取到一些胜利,为了避免宪章运动的重演,后来的资产阶级政府不得不对工人阶级的斗争作出一些让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

【答案】

(1)原因:

宪章运动提出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工人阶级分享政治权利的政治要求,触动了政府和企业主的利益;工人运动兴起并获得广泛支持,引起资产阶级政府和资本家恐慌。

(6分)

(2)认同。

理由:

宪章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4分)

48.(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根据自己在世界上的相关角色参战,这些角色又是根据其疆域边界、殖民地拥有量、陆军和海军力量的变化而定。

虽然奥匈帝国预先就想吞并塞尔维亚,德国很快也认为比利时不再是独立国家,但除了这两个小国(它们本就是在19世纪才从较大的政治结构中脱胎出来)如人所料地消失以外,其他国家,特别是主要的大国,即便被胜利者击败,也都幸存了下来。

在此意义上,无论这场战争的手段是多么昂贵,多么具有破坏性,目的仍然是相当传统的。

……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这一切都非常不同。

从一开始,战争的意图就不一样。

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在这场战争的一开始就是岌岌可危的。

对此,双方的领导人都承认。

……事实上,这场战争不仅关系到对领土和资源的控制问题,也关系到谁能生存、谁能控制全球资源、哪些民族将完全消失(因为它们会被胜利者认为是劣等的、不受欢迎的群体)等问题。

——[美]格哈特·温伯格《全副武装的世界》

(1)据材料,两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有何明显的不同?

这对两场战争的性质有何影响?

(6分)

(2)以德国为例,说明“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在这场战争的一开始就是岌岌可危的”。

(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根据第一段“双方根据自己在世界上的相关角色参战,这些角色又是根据其疆域边界、殖民地拥有量、陆军和海军力量的变化而定”说明一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下按照新的力量对世界的瓜分,根据第二段“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在这场战争的一开始就是岌岌可危的……事实上,这场战争不仅关系到对领土和资源的控制问题,也关系到谁能生存、谁能控制全球资源、哪些民族将完全消失”可知二战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

第二问影响,一战主要是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所以性质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二战的爆发是德意日法西斯为了称霸世界,危及到了世界人民利益,由此世界人民组成发法西斯阵营掀起了反抗法西斯的战争。

(2)本题可从二战爆发的德国方面背景来分析,德国法西斯上台,出于民族复仇情绪,突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进而称霸世界,从而发动战争,威胁世界秩序。

【答案】

(1)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按照新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争夺对世界的统治权。

(4分)

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双方的争霸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2分)

(2)说明:

从德国来看,希特勒从准备到发动战争,始终围绕着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希特勒为实现其称霸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