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5636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docx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docx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

  

内容提要:

本文以经典考释为手段,论证了先秦儒家性情论中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的发展,认为前者是对祖宗命脉的体认,后者则是性情、天命的提升,是对自我善端的扩充。

文章还从构词方式上研究了这一对命题与《周易》的关系,从而论证了先秦儒家与《周易》天道观的关系。

关键词:

反古复始;反善复始;性善论

“反古复始”出自《礼记·祭义》。

《祭义》的主旨用《祭义》中的原话来说,就是“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

致反始,以厚其本也。

致鬼神,以尊上也。

致物用,以立民纪也。

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

致让,以去争也。

合此五者以致天下之礼也,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

”孔子广招天下门徒的目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礼”的训练,以便于使他们适应当时的政治形势。

所以,这里的“反古复始”就是要通过祭祀达到治“礼”的目的:

“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

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非常明显,通过祭祀,以别亲疏远近,崇天法祖,维系宗法纲常,应该是“反古复始”的本质。

“反善复始”出自郭店楚简《性自命出》。

《性自命出》主要是谈性情的。

“反善复始”一词精当、深刻,有“性善论”、“复性论”、“天命论”三个层面,三者互为依持,从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规律来说,是对“反古复始”的发展。

在这种发展中,既有哲学史发展规律的内在涌动,也有时代思潮本身的发展在哲学进程中留下的烙印。

在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从《礼记·祭义》到《性自命出》的飞跃之中,先秦儒家的学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值得我们对其内在逻辑的发展进行追踪、对其理论价值进行有效的诠释,从而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先秦儒家的本质提供借鉴。

为了便于叙述,笔者先将与“反古复始”“反善复始”这两个命题有关联的原典片断转录于次,以供参阅:

宰我曰:

“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

”子曰:

“气也者,神之盛也。

魄也者,鬼之盛也。

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

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

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

二端既立,报以二礼:

建设朝事,燔燎膻芗,见以萧光,以报气也。

此教众反始也。

荐黍稷,羞肝、肺、首、心,见间以侠,加以郁鬯,以报魄也。

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是故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纮,躬秉耒。

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为醴酩齐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笑,礼之浅泽也;乐,礼之深泽也。

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

闻笑声,则鲜如也斯喜。

闻歌谣,则滔如也斯奋。

听琴瑟之声,则如也斯叹。

观《赉》、《武》,则齐如也斯作。

观《韶》、《夏》,则勉如也斯俭。

咏思而动心,如也。

其居节也久,其反善复始也慎,其出入也顺,司其德也。

郑、卫之乐,则非其声而纵之也。

凡古乐宠心,益乐宠指,皆教其人者也。

《赉》、《武》乐取;《韶》、《夏》乐情。

[1]

从第一段引文的上下文,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反古复始”典型地代表了儒家早期先哲的思想。

我们知道,在甲骨文中,儒,是像人沐浴的样子。

在殷商时代,儒是一种宗教职业人员。

由于在主持祭祀以前需要斋戒沐浴,所以才有了“儒”字的造型。

在周朝,“儒”的工作主要是相礼服丧。

而且即便是孔子本人,似乎在他的早期也保留着他的职业。

因为他说过“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这样的职业经历,致使孔子非常重视“礼”,对“礼”的本质与社会作用也有深刻的认识。

孔子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善于模仿社会生活中的礼仪,以后就因此而闻名于天下。

孔子曾经说过:

“夫礼,生死存亡之体!

”足见他对礼的重视。

对于“反古复始”的理解,关键在“古”与“始”两个字上。

《礼记正义》曰:

“古,谓先祖,追而祭之,是反古也;始谓初始,父母始生于己,今追祭祀,是复始也。

”孙希旦说:

“古、始皆谓祖考也。

以其以往则谓古,以其为身之所自始则曰始。

反古复始,谓设为祭祀之礼,以追而事之也。

”不过笔者以为,根据先秦与汉代的一些文献,这里的“古”与“始”与“天”还有更深层次的联系,因为古则久,久则天。

由此可见,“反古复始”的命题,明显渗透了先秦早期儒家尊奉祖先的思想。

对往昔的追忆,对历史的总结,对祖先的崇拜,就是对自己的提升,就是对天道的体认,就是对自我命运的终极把握。

由此说来,“反古复始”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归属,就与《周易·系辞上》的“原始反终”、《礼记·礼器》的“反本修古”、《礼记·郊特牲》的“报本反始”具有了同样的思想内核和理论归宿。

它们都是在对历史、对祖先和对上天尊奉的心态下,拥抱人生终极理念的命题。

但是,这个理念并不在“我”的身心之中,而是在冥冥之中的祖先身上,在遥远无际的天宇之上,它的理论渊源和社会背景是宗法制。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它却代表了儒学发展的两个时代。

前者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对上天的崇拜,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来反观人生的终极命运;而后者则是对音乐的欣赏、体悟,对善端的开拓和对自我主体的弘扬,来尽心、知性、知天。

前者注重从祭祀中体认祖宗血缘传承而来的命脉,后者则注重心性的培养,在心性的回归中拥抱自我。

前者的“古”字后面,映衬着一片肃穆,一股宗法的神秘气息和一种礼治的威严;后者的“善”字后面,却凸显了个体价值的崇高、人格的尊严以及由人的心性修养而来的性情超越。

在《论语》中,“善”字凡36见,但是没有一处是从本体论的高度来概括人性的。

在《性自命出》中,“善”字凡7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往往把“善”作为一种哲学的概念来运用

第一,“善”是与“恶”相对而出的一个概念:

“好恶,性也。

所好所恶,物也。

善,不善□也,所善所不善,势也。

第二,“善”,作为一种价值取舍的标准,其内涵是对仁、义、礼、智、圣的囊括:

“义也者,群善之也。

习也者,有以习其性也。

第三,直接用“善”来概括人性:

“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

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

未赏而民劝,含福者也。

如果说以上三例都还并不显得非常到位的话,那么“反善复始”的“善”,则把“善”的理念直接安置在了可以与“古”、“始”、“天”等量齐观的重要位置上,使之成为人之所以为人,带有终极性特征的理念。

在表达方式上,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本来就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子思子依山点石、借海扬波的手段真可谓高明之极!

一字之差就把先秦儒家心性学说、性情学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境界。

《礼记·祭义》中的“致反始,以厚其本也”的“本”,与《礼记·礼器》的“反本修古”、《礼记·郊特牲》的“报本反始”的“本”是明显相通的。

我们可以确信,“反善复始”之“善”已经涵盖或包括了上述三个命题中“本”字所具有的内容。

“本”者,根也,指的是祖先,指的是自己的性命源头,就是“古”,就是“始”,就是“天”,并非自己本身。

也就是说,“反善复始”的“善”字,完全扭转了这种以宗法祭祀为内核的理论导向,而走向了人的内心、德性,它的侧重点在于德性的内在超升,是对人自我最原初本体的体认。

因此,这是一个十足的主体性命题。

在一篇全面讨论人的性情的文章中,“善”就是对人性的全面概括。

也就是以后孟子“性善论”的初始形态。

如果熟悉孟子性善论之“善”的理论背景和内涵,那么,相对于先前的“修本反始”、“报本反始”、“反古复始”来说,我们自然就会看到,“反善复始”的首要贡献就在于它给予了人自身以丰富的内涵和主体性的地位。

因为这一命题的出发点是承认,人天生的具有善端,每一个人都具有可供开发的德性资源,因此,任何人就具有了天赋的尊严和权力。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孟子》的大量论述中找到支持。

在任何一个国度的哲学史上,还有比这更为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吗?

  二

然而,“反古复始”与“反善复始”还有更为深广的哲学思想背景。

从构词方式来看,它们是连动式的动宾、联合词组。

在先秦的经典着作中,这种词组结构出现得最多的地方是《周易》。

由于《周易》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阴阳消长、互为依持的辩证法,因此,为了概念运用的方便,抓住推理运思的内在逻辑,《周易》的作者广泛地使用了这种特殊的构词方式:

“厚德载物”、“果行育德”、“容民畜众”、“舍逆取顺”、“俭德辟难”、“类族辨物”、“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裒多益寡”、“作乐崇德”、“振民育德”、“明罚敕法”、“赦过宥罪”、“惩忿窒欲”、“损上益下”、“致命遂志”、“劳民劝相”、“正位凝命”、“永终知敝”、“明慎用刑”、“申命行事”、“辨物居方”等等。

它们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往往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或者有其他什么微妙的联系。

亦即,只有“厚德”才能“载物”;只有“果行”,才能“育德”等等,不一而足。

这种构词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先秦的哲学着作中许多命题的表述方式。

“反古复始”与“反善复始”就是一例。

其中,“反古”、“反善”是途径,是手段,是形而下的人生追求,是随时随地地对自我的德性修炼;“复始”则是目的,是皈依,是形而上的性命超升,是“下学上达”,对天命的回应。

哲学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新的思想的出现,必然都是受到了与它息息相关、上下左右各个方面的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哲学史的进步和发展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

“反古复始”与“反善复始”就是如此。

从上文的叙述中,我们已经明显地感到,这两个命题在表述方式上受到了《周易》的影响。

事实上,还并不仅仅限于形式方面。

《周易》“家人卦”的《象》有“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蹇卦”的《象》有“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反”者,返也。

“反身”,就是扪心自问,随时反省自己的意思。

孔子的“内省”、曾子的“自省”、子思的“反求诸身”和孟子的“反身而诚”,都是这一理论路径的延展。

在郭店简中也有:

“穷达以时,幽明不再,故君子惇于反己”,“闻道反己,修身者也。

”很显然,“反古复始”、“反善复始”与这种自《周易》以来,德性的反躬自省传统是分不开的,它的本质是性善论。

因为,如果人的本性中没有初始之善,没有天赋的“善端”,那么,德性的反躬自省就没有搭挂之处了。

所以,“反古”、“反善”之谓,与“反己”具有紧密的联系。

或者说,“反躬自省”的超拔路径由上文可知,是非常明确的。

但是,与“复始”一交接,就激发起了丰富的思想激流,与更为广阔的背景互渗在一起。

《周易》“复卦”有“休复,吉。

”“敦复,无悔。

”“中行,独复。

”其《象》曰: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利有攸往,刚长也。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系辞下传》曰:

“复,德之本也。

”也就是说,复,是道德的根本。

《杂卦传》曰:

“复者,反也。

”可见,“反”与“复”连用,本来就是《周易》基于对天体宇宙之慎密的观察,而对事物之运动规律的一种特殊的概括方式。

因此,在“反古复始”与“反善复始”的背后,就透露出了对《周易》天道观的背景衬托,深邃,遥远而带有几分神秘的质素。

这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说明先秦儒家从一开始,就与《周易》天道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实。

“天行”之道,在于至刚至健,循环往复,贵在“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

”有道德修养的仁人君子,就是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在“天地之心”的激励之下自我超升。

“天地之心”者,诚也。

“君子终日乾乾,”“修辞立其诚;”“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

”“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天道的根本法则,本来就是人的性命之源。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也充分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所以,“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

”孚者,诚也。

是故君子反身而诚。

诚,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后来在《中庸》、《孟子》、《荀子》等等着述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