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与练第一单元检测 测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3675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与练第一单元检测 测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与练第一单元检测 测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与练第一单元检测 测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与练第一单元检测 测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与练第一单元检测 测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与练第一单元检测 测解析版.docx

《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与练第一单元检测 测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与练第一单元检测 测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与练第一单元检测 测解析版.docx

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与练第一单元检测测解析版

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1.(2020·哈尔滨三中高三模拟)据记载:

秦朝在建立之前,领兵作战的都是诸如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他们都是临时派遣的,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不设太尉。

而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

这反映出

A.军权在专制统治中的重要性

B.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

C.太尉是有职无权的临时官员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统一

【答案】A

【解析】根据“领兵作战的……都是临时派遣”、“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了军权的重要性,必须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故选A项;秦朝没有太尉其人,所以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说法有误,故排除B项;太尉并不是临时官员,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D项。

2.(2020·宁夏银川第一中学高三模拟)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

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A.保留原始社会部族遗风

B.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

C.王都的实力与文化自信

D.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城墙是在都邑周围建起的用于防御的障碍性建筑,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说明王都实力强大,不用担心外来进攻,体现了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

故答案为C项。

A项,商周时期属于奴隶制社会,保留原始社会部族遗风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是在秦朝,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经济技术条件限制与材料无关,排除。

3.(2020·华东师大附中高三模拟)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

这体现了

A.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

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满清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以发现,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可以决定军国大事,但随着军机处的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军国大事的决策权自然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强了皇权,故B正确;军机处并不是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故A错误;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C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满清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故D错误。

4.(2020·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高三模拟)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

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

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

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签署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能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故答案为A选项。

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而非三公制度,B选项排除。

最高决策权是皇帝而非门下省,C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科举制,D选项排除。

5.(2020·江西省都昌第一中学高三质检)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

这有利于

A.隶书的全面推广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边患危机的解决

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答案】D

【解析】秦统一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材料中“县官”、“郡尉”、“郡司马”等称谓体现了秦朝加强大一统思想的宣传,故D正确。

材料涉及称谓变化与隶书的推广无关,故A错。

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对儒家“焚书坑儒”,故B错。

C项与材料无关。

6.(2020·陕西省咸阳一中高三一模)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

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

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这说明了明朝

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

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了严重制约,皇帝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说明明朝中后期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相权不复存在;B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2020·辽宁省高三联考)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

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

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九品中正制……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

”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以官家品评取代私人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大族的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都是民众不得参与,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弊端并未得到克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九品中正制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并未体现,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2020·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三调研)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行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设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问”;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

这些做法

A.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B.消除了吏治腐败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设有仇隙,并宜回避”“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可知,明朝完善了司法制度,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故选D。

材料强调的是明朝司法制度的发展,而非监察制度,排除A;材料并未反映吏治的腐败的消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朝司法制度的完善主要是为了规范司法程序,促进司法的公平公正,这与社会秩序稳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9.(2020·河南省洛阳第一中学高三模拟)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

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D

【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

10.(2020·江西省濂溪一中高三质检)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

【答案】C

【解析】根据宗周到秦朝,国家管理从“礼仪政治”发展到“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中,国家管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C项正确;现代国家管理中礼仪有了新的标准,不是政治不再需要礼仪,A项错误;古代中国的法治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是典型的人治,B项错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为君主服务,秦汉时期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起点,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D项不符合史实。

11.(2020·湖南省茶陵三中高三调研)“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

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原则是(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D.革命的彻底性

【答案】B

【解析】材料“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选B;A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2.(2020·四川省成都第七中学高三模拟)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

《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

A.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

D.《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

《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可知,材料反映了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说明周天子权威衰落,但《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巡视河阳”,这说明《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维护周天子的权威,D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据材料“……《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可知,《春秋》仍然维护礼乐秩序,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这说明周天子未丧失天下共主地位,B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晋文公履行分封制的义务,C错误。

13.(2020·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模拟)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中可以看出,东汉末年,察举制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与设计之初相背离,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唯一标准”;B项错误,选官制度的发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察举制在不断走向末路。

14.(2020·河北衡水中学高三调研)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C.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所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

15.(2020·河北省石家庄第二中学高三质检)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答案】B

【解析】秦汉时期朝廷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是为了控制地方,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故答案为B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的影响,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而且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排除C项;D项“根本上”说法绝对,排除。

16.(2020·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高三质检)据《史记·殷本纪》载: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据此可知

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

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经走向成熟.

C.商朝初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D.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D

【解析】因其母是正后,少子辛是嫡长子,得以继承王位,说明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

故答案为D项。

“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是在夏朝建立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B项;商朝时期没有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

17.(2020·湖北武汉二中模拟)某学者认为,“从当代民主的视野来看,希腊民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

”这种“排他性”使古希腊民主制度

A.是所有城邦居民的民主

B.是仅限于公民内部的民主

C.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开近代西方间接民主先河

【答案】B

【解析】根据“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民主只是公民的内部的民主,广大的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不能享有民主权利,故B正确;古希腊民主只是公民的内部的民主,广大的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所有城邦居民的民主”错误,排除A;直接民主和轮番而至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古希腊民主制度是直接民主,D错误。

18.(2020·广东广雅中学高三模拟)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

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

据此可知,唐代的“过官”制度

A.削弱皇帝权力

B.规范权力使用

C.加强中央集权

D.降低决策效率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选定后,要经过门下省审核,由于增加了审核程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官员权力的使用,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门下省属于三省之一,三省制度本质上是加强皇权的制度;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决策机制的效率问题,而是说明官员选任的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2020·河北邯郸第一中学高三模拟)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中国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答案】C

【解析】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由“‘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可知,贵族政治终将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而没有涉及皇权加强的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B不符合题意。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D不符合题意。

20.(2020·双峰县第一中学高三质检)《汉书·外戚传》:

“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

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

”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汉代

A.最高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

B.宰相权力受到明显压制

C.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D.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态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看到,君主身边的外戚权力增加,地位显赫这是君主专制时形成发展的表现,因此D项正确。

最高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无法从材料中体现,不符合史实,A错误。

宰相权力受到明显压制无法解释材料,因为有的外戚本身就担任宰相职位,B错误。

C说法既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21.(2020·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高三质检)古代官僚机制是帝国运行的重要支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

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

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答案】

(1)三省六部制。

三省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议政,常以其他官吏之名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互相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

(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

(3)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

【解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范围以及互相牵制的角度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瞎尚书施行;步骤精密”并结合所学从减少失误、防止专权以及制约君权的视角概括积极影响;从材料三中“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以及材料二中“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等信息来概括消极影响。

(3)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回答时要依据以上材料,围绕古代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变化以及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机构臃肿等视角去分析作答。

22.(2020·合肥市第九中学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

皇帝既是决策首脑,又是行政首脑,事无巨细须经皇帝批准,于是,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帮助处理奏章,但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都直接向朝廷负责,以确保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有效控制。

这是明朝在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成功之处,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

材料二明朝在立国之初,着手制定《大明律》,又颁布《大明令》,还不断颁行“榜文禁例”。

作为法典的“律”与“例”,在司法层面必须遵守“准情用法”的原则。

行政官员在处理形形色色关于赋税、治安等方面的诉讼案件过程中,其“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限制,使“引经决狱”网开一面的司法善意受到制约,同时使凭着个人好恶情绪任意作出司法结论的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

然而,在司法过程中仍然出现官吏利用法律条款的复杂性、权柄倒持“玩法舞弊”的情况,但与过去“任人”执法、无视法律、任意裁决的情况开始有了区别求依法办事,而且不断提供日益严密的法典作为司法的依据是明朝法制文化的基本特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行政制度改革的措施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强化法律制度的影响。

【答案】

(1)措施:

废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批红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

目的:

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2)影响:

明朝不断完备法律体系,巩固了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的专制集权统治;法律体系化体现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国家意志,又制约着专制权力;颁布律令,严厉司法惩处,本质上是要求民众守法,但政府依法行政,使行政法制化空前加强,是历史的进步。

官员利用法律条文繁复舞弊,缺乏公开、透明、全方位的司法监督机制,反映了专制政体下制约政治权力,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解析】

(1)措施:

根据“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扱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概括回答;目的:

根据“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扱在皇帝的手中”“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概括得出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2)可辩证地分析影响,积极影响,从巩固专制集权统治、行政法制化促进社会进步角度考虑;消极影响,可从专制政体难以制约官员利用法律条文繁复舞弊等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