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教学反思课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1803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课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课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课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课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课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课案.docx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课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教学反思课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课案.docx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课案

《〈论语〉选读》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永嘉中学  金晓忠

《〈论语〉选读》在我省已试教了三年,大家对《〈论语〉选读》的教学定位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我建议《〈论语〉选读》的教学还要注意趣味性和有效性。

 

一、趣味性(让学生乐学)

《〈论语〉选读》的每一课都是孔子及弟子的语录,大多没有故事情节,又是文言文,一学就要半个学期,这种同质枯燥的文本对一般的学生来说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因此《〈论语〉选读》的教学比其它文本的教学更需要趣味性。

于是我就想,课怎样上得更有趣,有什么方法?

 

手段一:

多样化(从课型角度讲)

就是多玩几种不同的课型,变着法儿吸引你。

《〈论语〉选读》教学指导意见就推荐了六种课型,分别为教师串讲课型、主题讲座课型、读书报告课型、评点交流课型、课题报告课型、作业练习课型,并且说明“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

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有所创造”。

这里的评点交流课型特别值得一玩,能激发起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兴趣。

《指导意见》对于评点交流课的说明:

学习中国传统阅读方法,用圈点批注的形式,标示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质疑、阐发、联想和评价。

可以采用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等方式进行。

如下是永嘉中学周康平设计的评点交流课型的设计方案。

基本程序为:

   1、评点示范(教师示例和古人典例)

   2、评点点的确定和语言的选择

   3、评点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理解、质疑、阐发、联想、鉴赏和评价)

   4、试评

   5、交流(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

评点的要求(教师在上第一节点评课时出示):

1、把你认为好的地方作一个记号。

2、有启发深思处,暂停阅读,写下所思

    (反对、赞同、联想)

3、评点可以涉及修辞、文句、用词、篇章、

     结构、语言风格)

4、可以提出怀疑(不理解的地方)

5、涉及的对象可以是重要的段落或其中的一

     个局部,用最少的语言文字来表达。

评点示例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生评:

一生如碰此老师,幸矣

生评:

如此平易近人的教学,令人不得不畅所欲言啊!

生评:

先退一步,实际上想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志向。

生评:

‘不吾知也’话中有话!

师引评:

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而愈见圣人和气谦德。

 

 

不过要注意方向性问题,就是评点什么,因为的触发角度多,往往会陷入漫无边际的状况,所以进行评点前可以先做整体感知的步骤,然后规定评点的内容或方向,否则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如本课的评点方向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学生评点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提升和升华。

除此之外,想休息偷懒时看视频,美其名曰上电视讲座课,现在网络发达,可以下载很多电视讲座,放给学生看。

我在教《克己复礼》一课后,给学生看中国政法大学方加尔教授的讲座《孔子眼中的“礼”》;在《君子之风》一课教后,给学生看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君子之道》;在复习阶段,看易中天教授《百家争鸣》讲座中的《实话孔子》《儒道之争》的相关内容。

还可以读文章,自己把它叫做学术散文朗读课。

在教《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课后,用一节课时间朗读了鲍鹏山先生的作品《天纵圣贤》中的一篇学术散文《孔子:

黑暗王国的残烛》(原文有2万来字,朗读时舍去了部分内容),学生对孔子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和殉道精神有了更形象地理解。

学期结束前还玩过《论语》知识竞赛,全班分四大组参赛,有必答、抢答环节,有选择、填空、默写等题型,玩得不亦乐乎。

我想课型的僵化可能会导致学生上课兴趣的减弱,多种化的课型可让学生在期待的眼光中关注着课堂。

 

 

手段二:

兴趣化(从提问角度讲)

也就是换件马夹吸引你。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总体来说情节性不强、趣味性不足。

如果设计一些有趣味的问题,学生探索的欲望可能会强烈一些。

我在教《克己复礼》一课时,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北极星辰,‘居其所’,而他的弟子们‘众星拱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那个时代形成了教育界斑谰多彩的星空图。

今天我们将要所学的《克己复礼》这一课中,涉及到了五颗星,即颜渊、子路、有子、子夏、宰我,你猜孔子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按你所猜的孔子对弟子们的喜欢程度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这种问题,学生探究的兴趣很浓,他们从弟子们提问的内容、说话时的态度、孔子与之对答时的评价、甚至从注释各个角度展开激烈的争论,虽然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排序,但学生由这个趣味性的提问展开了对文本的探究,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

如有学生说,孔子对子夏不太满意,从“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认为孝乎?

”可看出,可能孔子认为子夏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务,有酒食,先生撰”没有做到“色”,即在父母面前没有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如果子夏做到了孝,孔子只答“色难”就可以了。

然后我再以提问“孔子对子路、宰我不太满意,你认为是否有理?

”,继续探讨,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关注当代生活。

 

 

手段三:

现代化(从联系现实角度讲)

我想联系现实是学习《〈论语〉选读》必做的一个步骤。

否则,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就成了一句空话,并且联系现实学生觉得学《论语》真的有用。

联系现实能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以新解古,以古促新。

上个月,肖特的永嘉十一中承办了省艺术化语文教学研讨活动,省坛新秀金华一中教研组长滕世群老师教《诲人不倦》一课时在联系现实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有很多联系现实的例子,谈到“有教无类”时说:

“第三章有教无类的思想表现了孔子作为一位教育者的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情怀。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点,孔子开始开办私学,很多人有了接触教育的机会,就这点上来讲就非常了不起的。

联系我们现在,我们现在有没有完全做到有教无类了?

教育还有很多不均衡的地方,比如城乡之间,我们70%的优质教育资源是30%的城市的孩子享受。

这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

比如区域之间,北京的学生考北大清华就容易一点。

我们老师对待每一个同学也往往是,学习好的同学就另眼相看,学习不好的同学可能态度就差一点。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到现在为止还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在教《周而不笔》一课时,第一课时用这样一个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如果把《周而不笔》一课中孔子的某句话作为自己交友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

说明理由。

”然后从择友标准,如何察友、与友相处,交友目的方面进行小结,呈现给学生一个孔子的完整的交友观。

第二课时,也用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如果选其中的某句送给社会上的某种人,你会选哪一句送给谁?

说明理由。

”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分别选择了其中的一些句子,送给官员、政客、律师、警察、教师、父母、不好学的同学等,学生送得很开心,最后从对自身的要求和如何对待他人两个方面小结孔子所说的处世之道。

 

 

手段四:

异化(从解读角度讲,在解读正确的情况下,解读得新,解读得深)

滕世群上《诲人不倦》一课,还有一个特色,是在教学中补充材料信手拈来,引经据典,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有深度与厚度,讲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时说:

“我们看讲得多好,我们再记一记,一起默记一下。

不提高你的文化素养,你说话就没文采,不学礼,你连做人的立足都无法立。

这里诗和礼的内容,是可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觉得不一定就是孔子说的诗与礼,但孔子说的道理是不变的。

所以冯友兰先生说,我们学习古代的文化,有时候可以用抽象的辩证法,就是它说的道理是对的,至于内容在现代社会是要换的。

”这种深度的解读,朴实中见新意。

肖特也上过《诲人不倦》一课,他的深度体现在“诲人”为什么要“不倦”的理解上,“教育作用需长期实践;教育对象平等无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教育方法灵活多变;教育素养更需切磋:

所以要不倦”。

深度体现新意。

深度哪里来:

靠自己专研,也可以从专家学者那里贩卖得来,。

还有对整册书的教学顺序也可异化,不妨感性入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先教教育或修身的内容,从更接近生活的内容入手,再教学生不熟悉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突破了一般的顺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从内容方面激发出学生探索的兴趣。

 

但趣味不是哗众取宠,要掌握一个度,课堂的价值取向应指向教学内容更好地落实和掌握。

 

二、有效性(让学生实学)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说,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所以除了考虑有趣,还要考虑学生学后是否有较大收获(收获:

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测试成绩)。

测试成绩会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思想认识的提高而提高。

 

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先看《指导意见》的教学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

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

 

层次

 

教学内容

 

价值目标

 

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

 

 

我的建议:

1、文字层面:

虽然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但是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所以学习文言文时养成的良好的积累习惯(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源于《论语》流传至今的成语、熟语、格言,翻译,有些语句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仍须保持,不一定都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学生或在课前预习,或在课后梳理,辅之以阶段测试。

 

2、文化层面:

 

再结合《〈论语〉选读》的前言和《教师用书》的建议:

 

 

《前言》

   第一、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提高个人精神品格。

  第四、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

  第五、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教师用书》

第一、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著,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正确把握孔子思想内涵。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注意观点,正确评价孔子和孔子思想。

第四、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指导意见

文字

(理解积累)

 

文化评价

文化传承

 

方法

 

 

 

教   学   说   明

 

文字

 

1.重要的实词(高考考纲160个实词)、文言句式、文言虚词、源于《论语》流传至今的成语、熟语、格言(尤其古今异义的成语);

2.有些语句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3.注意古今汉语的比较和沟通(关注文言练习中富有探究性的题目)。

文化

 

1.不追求系统和深度;

2.还原孔子;

3.《论语》对现实社会的作用;

4.《论语》对个人精神品格的影响。

方法

 

基本要求:

联系和比较。

1.内部相关材料的联系与比较,同其他文献材料的联系与比较;

2.根据实际教学条件,联系的材料可多可少,探讨的问题可深可浅。

 

 

再结合高考题进行说明。

2009年浙江省抽样卷: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

为什么?

(3分)                       文化传承层面

 

2009年浙江省高考题: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

“子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

文化评价层面

 

2010年浙江省高考题: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鱼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

                                                         联系、比较的方法

 

高考正好印证了《指导意见》《〈论语〉选读》的前言和《教师用书》的建议。

 

综合这些建议,给我们以启示:

高考考查学生把握《论语》文本的主题内涵的能力、考查学生阐发《论语》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对现实社会的作用,对个人精神品格的影响)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课要上到评价文化、传承文化这个层面上,让学生能联系、会比较,才对做高考题有利。

(例子见下一部分内容)

 

3、文章层面: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一般认为文章意识不强,不过南怀瑾认为二十篇中每一篇都是一个整体,现在《〈论语〉选读》的编者把同一主题的若干篇集在一起,编成十五课,每课取了一个标题。

我们可以借十五课的标题,把编者的主题意识,转化为文章意识,在教学中赋予每一课以整体感,这样做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会更强,如果没有整体的把握,一则则《论语》只能成为散落的珍珠,不能把它串成精美的项链,所以需要一条串项链的绳子。

如《诲人不倦》一课

滕世群的做法:

这篇课文“诲人不倦”,一个“诲”字就可以贯穿全文。

我们按照“为何诲,诲谁,怎么诲”这样一个思路,梳理课文。

肖特的做法:

以“诲人”为什么要“不倦”串联全篇:

教育作用需长期实践;教育对象平等无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教育方法灵活多变;教育素养更需切磋。

 

我的自读课梳理:

《待贾而沽》

孔子为什么要把自己卖出去呢?

有人想购买孔子这块“美玉”吗?

孔子去了吗?

为什么想去?

又为什么不去?

你怎样看待这个事情?

有人说只要有官做,不管是谁让孔子去做官,孔子都愿意。

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孔子热心仕途积极入世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重大影响?

《求诸己》

孔子在哪些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为什么要严格要求自己?

怎样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的这种观念对你有什么启示?

《出辞气远鄙倍》(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

这一课哪些人没有讲究言辞语调(出辞气)?

哪些人讲究言辞语调(出辞气)?

有哪些技巧?

“出辞气”的目的是什么?

孔子讲究“出辞气”,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却又反对“巧言令色”,这是为什么?

孔子的主张对我们今天从事言语交际有什么启示?

《学以致其道》

君子学什么?

道是什么?

为什么学?

君子怎样学习才能致其道?

在孔子及其弟子所讲的怎么学的方法里,你认为哪条对你最有影响?

“学以致其道”的思想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今天的你是怎样看待“学以致其道”这种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为什么要“敬鬼神”?

“敬鬼神”的态度表现在哪里 ?

“远之”的态度又表现在哪里?

为什么要“远之”?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罕言“天道”,但后三章却在谈“天”与“命”,两者有矛盾吗?

这种天命观对你、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

 

从整体把握角度讲,这几课的主问题大概是这几个问题,但在具体的教课过程中,要转化为更有趣的提问,融入异化的解读、联想现实的思考,否则可能会陷入程序化的泥淖。

 

以上是我平时教《〈论语〉选读》时的一些做法想法,现在把它展示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

 

让学生感受国学的光芒

——谈《<论语>选读》教学的反思

宁波市鄞州高中

《〈论语〉选读》是语文出版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它选录了《论语》全书521章中的174章,且按照主题编辑成15课,其中政治主张及实践包含第1—4课,修身第5—9课,学习与教育第10—13课,哲学思想第14—15课。

每一课都集中体现了《论语》中孔子有关的言论和思想。

这些经典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又能让学生领略多少呢?

很多学生怕上《论语》,教师也怕教《论语》,有些人甚至抱怨,要上半个学期的《论语》,那简直是一种精神折磨。

我在第一次教完整本《〈论语〉选读》之后问学生,你们觉得学习论语有什么用,有的人甚至说,老师,我就为了应付那高考的背诵和论语探究题;只有极少的学生说从里面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有点启发引导的意味。

虽然对于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深刻领会,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这些回答还是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论语〉选读》教学。

没有反思,不能进步。

一年的反思,第二次教《〈论语〉选读》,我从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调整,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活跃,有时也能迸出很多思想的火花,本人觉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第一,章节标注,让学生化繁为简。

刚开始学《〈论语〉选读》的同学一定会被课本中众多的比如2.1,19.24等给弄糊涂了,到底这些是什么,有什么用。

其实这是《论语》表示章节的序号。

为了称说和阅读的方便,《论语》的一些不同版本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孙钦善《论语注译》等等在每章前面都是标有序号的,比如1.1(第一篇第一章)、2.2(第二篇第二章)等。

作为教材的《〈论语〉选读》保留了这种序号,只是把它们移到了每章的末尾,并加上了括号。

例如: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第一课《为政以德》)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4.38)(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些标明出处的序号应该怎么规范而简便地称说并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

那么,像这“2.3”该怎么读呢?

该怎么处理呢?

按规范,“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后的(2.3)应该读成“第二篇第三章”或者“为政篇第三章”。

大多数老师讲课的时候读喜欢读成二点三。

其理由无非是因为“第×篇第×章”读起来麻烦,如“14.38”就要读成“第十四篇第三十八章”,非常费力,读成“×点×”比较省事。

这些老师认为这是无伤大雅的事情。

其实,读法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二点三”一读全然破坏了《论语》意蕴和美感。

教师在教《〈论语〉选读》时,根据需要,一般不会逐条讲述,而会重新整合各章节,或提挈某一章,或补充另一章对主题进行拓展。

比如教《高山仰止》一课的PPT,课件显示“阅读11.13、7.11、11.15、5.7、6.28章,看看子路是个怎样的人。

”繁多杂乱的数字会使学生很费劲找这几章的位置。

读成“第×篇第×章”很麻烦,读成“×点×”又很不规范,怎么办?

因为教材是按照主题来编排的,我觉得有个再简单不过的方法——自编章节,进行标注也就是把每一课的各篇各章像传统的标课文段落那样,在每一章开头标号全文的几章节。

比如《为政以德》第一章至第十二章,共十二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意提挈某一章,同时,学生指向某一章,教师也能快速予以关注。

细微处见真功夫。

教学时这样处理可以让学生化繁为简,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二,深情诵读,让学生体会语言之美。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一些人物个性鲜明的篇章,课堂上采用多种朗读的方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读,小组读,赛读。

在读的过程中,特别是要求学生理解说话者的身份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比较,进行朗诵,读给同学听,或者轮换身份朗读,这样同学们往往很积极,能主动地融入角色,深情并茂地读起来。

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也在读的过程中有了整体的感知,能仔细揣摩了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

这比老师满堂灌的分析各个章节要好很多。

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只要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适当点拨,补充就可以了。

比如在教《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课时,人物的不同特点就很明显。

我将课文分为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有人读出了孔子与三子对话中的坚定和无奈,有人读出了接舆的楚狂人的特色,有人读出了长沮、桀溺的言辞激烈,有人读出了荷蓧丈人的讽刺意味,有人读出了孔子最后“凤鸟不至”的无可奈何。

在不断的诵读中,让学生体会各章的深意。

第三,运用评点,让学生自主徜徉其中。

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

评点法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

它包括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教科书编者、读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等四个方面。

评点法在论语教学中,主要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

(一)  比照名家笔墨。

不能只是翻译或解释,评点以揭示内涵为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品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法或感悟当然会随之不同。

在起步阶段,关键是要学会抽象到一定的专门范畴;写法上以议论为主,可以讲究一点文采;可以结合历史和现实,讲讲孔子思想的可行性等等。

例如: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

此说国家大事……敬事者,事为国事,敬为谨慎。

信者诚信。

为国者必须举事敬慎,与民诚信。

财物出自民间,必须节用……此为理财之要。

爱人者,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

使民以时者,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

敬事而信,则民悦服。

节用物力则足食。

爱人、使民以时,则足兵。

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五者,方能治国。

(李炳南《论语讲要》)

孔子为政以德,重在民。

“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此言着重写出民之重,若望成为千乘之国,比得先获民心;若望获民心,比得先爱其民。

使民以时,方可使民信,固国而安邦。

(舒沛倩)

在与名家的比较中,我们不比文采光芒,就比我们真实的收获。

(二)链接背景资料。

在总体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背景资料。

例如:

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3

2、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

“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

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3、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

“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

”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4、美国前总统里根说:

“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