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学生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1619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学生版.docx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学生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学生版.docx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学生版

2020届高三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

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②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徐昭玉案山房

兰茂

美人高隐乐从容,宅近滇南第一峰。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

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

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

请简要赏析“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的艺术效果。

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①北,已报生擒吐谷浑②。

【注】①洮河:

水名,在甘肃。

②吐谷浑:

敌军首领。

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

为什么?

请简要回答。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刘秀才

许浑①

三献②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鄂杜③花。

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注】①许浑:

早年屡试不第,直至42岁才考中进士。

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应考途中。

②三献:

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

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楚文王,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壁,并将玉壁命名为和氏以表彰卞和。

③鄂杜:

郭县和杜陵,代指京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中的“三献”暗指诗人多次科考不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B.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

C.诗歌颈联描写诗人夜航所见:

水中千点萤光被船灯照后变暗,沙滩上的宿雁被桨声惊飞。

D.诗歌写景富有艺术性,颔联两句形成暗与明、冷与暖的对比,颈联则由近及远、以动衬静。

2.诗人为什么“望见乡山不到家”?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

山名。

②西山寇盗:

指吐蕃。

③梁父吟: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衡阳泗州寺

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注】①张抃:

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

②雪园:

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的“悠悠”一词写出“一水”的多种情态:

悠长、从容不迫地流淌的样子等。

B.“几层峡浪寒舂月”,写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舂”字颇具表现力。

C.尾联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运用点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

D.全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拓展了表现空间。

2.全诗用哪几组意象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

B.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

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

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诗简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

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益戆:

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吊湘川:

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

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学阮公体三首(其二)【注】

刘禹锡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鹫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注】此诗作于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首句中的“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

B.朔风劲吹、秋霜凛冽、道路遥艰、阴云密布,这是诗歌为老骥、鸷禽创设的环境。

C.“驰”和“拂”精于炼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老骥扬蹄疾驰,鸯禽展翅迅飞的形象。

D.全诗描写和议论相结合,脉络清晰,尾联骨力雄健,感情激荡,饱含哲理。

2.“老骥”和“鸯禽”的意象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唐】岑参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明】张楷

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

2.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②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

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

②病来:

病愈之后。

③黄华:

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听”转“见”,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B.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满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

C.诗歌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倚楼所见,夕阳之下,鸦投古刹,芳草萋萋,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情景交融。

D.本诗突破常见的“起承转合”模式,将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十分灵动;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

2.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

陆游

樵风溪上弄扁舟,濯锦江边忆旧游。

豪竹哀丝①真昨梦,爽砧繁杵又惊秋。

坠枝橘熟初堪翦,浮瓮酪香恰受篘②。

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注】①豪竹哀丝:

指管弦乐。

②篘:

滤(酒)。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自己在樵风溪上和濯锦江边乘船游玩,忆起往日之事,为下面“兴”作铺垫。

B.颔联写听觉,既有管弦乐声,又有杵击砧石声,“惊”字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C.颈联选取熟橘和适合过滤的酒两种意象,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勾勒,生动形象。

D.“坠枝橘熟初堪翦”一句紧扣秋的特点,描摹秋的典型景象,语言清新典雅。

2.请简要赏析尾联。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夕次蒲类津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

蒲类津:

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

②二庭:

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③燕颔:

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

④兰山:

兰皋山。

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寄怀

【唐】李建勋

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注】。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注】莎:

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B.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C.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D.诗歌运用虛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2.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昧旦:

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

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

术:

道路。

游衍:

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

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

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箴①作诗者

袁枚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②。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注】①箴:

规诫。

②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典邹阳、枚乘二人虽创作迅速,却不敌司马相如辞赋用力之深。

B.颔联先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又说写诗迟下来,反能见到作者才华。

C.这首诗是规诫为诗者而作,没有刻意进行雕琢,却能于简淡中见哲理。

D.说理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作诗的道理服务。

2.诗的后两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作诗有什么样的建议?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鸿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典例1.

【参考答案】①壮志难酬。

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本诗首联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揖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

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

颔联中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颈联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

尾联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挚友了。

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全诗紧扣诗题“感旧”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的壮志难酬和人生易老、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怀念老友的孤苦无依之情。

典例2.

【参考答案】①“藏”字,使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难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

颔联是说,为偿还所欠之债,只好把佩剑卖了。

这一联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随之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

这说明了他清廉克己的志向。

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游历路途的艰险;大风吹来,衣服挡不住寒意,说明他衣衫简朴至于贫寒。

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

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典例3.

【参考答案】“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两句通过拟声绘形的形象比喻,渲染了徐昭玉案山房景致的幽静、奇特与不凡。

【解析】首联“乐从容”是对朋友隐居生活的赞美,“第一峰”则是对其居住环境的称颂。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的意思是:

倚靠在枕头上就可以听到潺潺的泉水声,窗外云气缭绕,像龙在天空飞舞。

这两句用雨声喻泉声,将云气比作游龙,比喻手法拟声绘形,渲染了徐昭玉案山房景致的幽静、奇特与不凡。

颈联“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写朋友扛着长锄踏雪寻药材,托着腮帮看窗外青松翠绿,透露出作者的羡慕。

尾联“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直言享受这样的乐趣的知音的人并不多,我什么时候才能抱着琴寻觅他的踪迹呢?

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渴望知音、希望隐居在乡野以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的愿望。

典例4.

【参考答案】因为军队的主动骁勇,战事大捷,振奋人心,所以全诗洋溢着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军队骁勇善战,战事捷报传来,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诗人想要表现的是盛唐气象背景下,边塞诗人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解析】本诗描写边塞独特风光,抒发作者从军的豪迈之情。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呢?

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呢?

在这种悬想之下,“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

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

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一)【答案】1.B

2.

(1)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

(2)诗人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3)表达了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解析】1.本题考核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B项,“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分析错误,诗歌第四句“广陌春期鄂杜花”,是诗人对在秋天分别后的行程的设想,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选项的“并在那里赏花”错。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概括诗人“望见乡山不到家”的原因。

首先在诗中找到“望见乡山不到家”,是诗歌尾句,然后联系上文来分析,由诗的首联“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结合注释一可以知道,诗人是因为科考屡试不第,天涯漂泊,客居异乡,无心归家;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诗人因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可见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不到”一词可见诗人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这些都是原因,加以概括即可。

(二)【答案】1.A

2.①客居他乡。

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②万方多难。

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壮志难酬。

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④君主无道。

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

【解析】1.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A项,“以哀景写哀情”和“正衬”的说法错误,本诗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诗中“伤客心”的原因。

答题前要先反复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每一句写了什么内容,诗歌抒了什么情感。

然后抓住诗中能表现词中能使客伤心的词句分析。

“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

“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

“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

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

“日暮聊为梁甫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诗人借诸葛亮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

(三)【答案】1.D

2.用悠悠一水中的片帆、一点渔灯这些意象表达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用秋风、寒月、雨打篷这些意象表现诗人漂泊远方的凄凉心境;乡关、雪园东这些意象流露了诗人的殷殷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