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49029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史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史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史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史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纲.docx

《史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纲.docx

史纲

6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史分期和重点

第一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2、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3、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4、彻底沦为: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二、近代探索国家出路过程:

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第二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一、1919年五四运动

二、1921年中共成立

三、1923年第一次国共合作

四、1926年北伐(大革命、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五、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六、1937-1945年抗日战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七、1945-1949年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三阶段:

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

一、1949-1952年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二、1953-1956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第四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1956-至今)

一、1956-1966年初步探索

二、1976至今改革开放时期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难点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比较

1、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革命主要对象相同:

反帝反封建;革命动力相同:

工人、农民、小资、民资;革命性质相同:

资产阶级革命

(2)不同点:

领导权不同;革命阵线不同;革命指导思想不同;革命前途不同。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领导阶级一样

(2)不同点:

革命性质不同;革命任务不同;革命方式不同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比较:

1、天朝田亩制度:

(1)地位: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2)内容:

平分土地;农产品分配均以“两”来管理;希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3)意义:

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

(4)局限:

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狭隘眼界,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2、资政新篇

(1)地位:

太平天国后期统筹全局的建议

(2)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发展近代交通、邮政、金融事业;改革弊政;与世界各国交往

(3)意义:

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4)局限:

未涉及农民和土地问题,缺乏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三、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戊戌变法的比较

1、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1)相同点:

运动的主题相同:

封建官僚;运动的性质相同:

自救运动;运动的目的相同:

维护反动统治。

(2)不同点:

洋务运动侧重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改革;清末新政还侧重政治变革:

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成立责任内阁。

2、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不同点:

主体不同:

清末新政主体是封建官僚,戊戌维新主体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性质不同:

清末新政是自救运动,戊戌维新是爱国救亡运动、政治改革运动、思想启蒙运动;目的不同:

清末新政是维护反动统治,戊戌维新是实行君主立宪,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比较

1、旧三民主义: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

是一套资产阶级共和国建国方案,是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推动了革命思想传播和革命运动发展。

2、新三民主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堆旧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核心,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共同纲领。

五、国共两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1、战略防御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

日军以国民党军委主要作战对象,国民党制订了持久消耗战略,组织若干重大战役,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企图。

但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加上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没有采取积极防御方针,很快丢失大片国土。

共产党敌后战场: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前线,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

2、战略相持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

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国民党由片面抗战转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共产党敌后战场:

日本将主要兵力对付共产党,游击战上升到主要地位,独立自主开辟抗日根据地。

3、战略反攻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

收缩、保存实力,战斗力下降。

共产党敌后战场:

转为战略攻势作战。

六、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及其任务

1、1840-191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任务:

反帝反封建

2、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任务:

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3、1956年以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任务:

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落后农业国和工业国

七、近代以来思想大论战

1、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

(1)论战内容:

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学堂。

(2)论战意义:

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第一次正面交锋,集中反映了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

论战开阔了知识分子眼界,解放了思想,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准备。

2、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一《民报》为阵地;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阵地

(1)论战内容: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2)论战意义:

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界限,使人们认识到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广泛传播,为推翻封建帝制奠定了基础。

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形成和发展

1、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1)共产党方面:

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党必须在政治、思想、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2)国民党方面:

1924年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改组后的国民党变为工人、农民、小资和民资革命联盟。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统一战线

在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这一阶段里,民族资产阶级退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由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减少到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三个阶级的联盟。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局面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在会议前夕致电国民党,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5项要求。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主张的决议案。

从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为了争取中间势力,毛泽东指出,我们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我们有充足的力量”;第二,“尊重他们的利益”;第三,“我们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指的是蒋介石为代表的亲美派国民党,和指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

中国共产党以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来对待它。

党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在同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权﹔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即在政权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

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以后,全中国人民热切希望中国能以和平、民主和团结的方式建设国家,继续坚持两党合作,团结其他民主党派和一切爱国力量,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但是蒋介石集团违背人民意愿,坚持独裁立场,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反革命内战。

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共同纲领》通过,标志着我当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总结: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1924年1月,改组后的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内部,由于共产党犯了右的错误,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导致了统一战线的破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基本上是由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5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正式确定,促成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其特点是:

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正确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坚持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最基本的政治条件。

九、各个时期解决土地问题的方针政策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1)井冈山土地法:

我党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该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没收地主土地(严重错误的地方);没收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而不是归农民所有;一切土地禁止买卖,分配后除老幼疾病及服工役者外,均需强制劳动。

这些规定不符合当时农民的思想和传统习惯,不利于发展革命力量。

(2)兴国土地法:

在《井冈山土地法》的基础上修改制定的。

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

增加了粮食生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那就是: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

减租减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既调动了他们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又照顾了地主(抗日前抗日后一直被消灭就因为抗日时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才会利用即减租减息)、富农的利益。

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推动了国民党参加抗日,使解放区的地主减少了对于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抗日的阻力,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

同时,减租减息也削弱了封建剥削制度,为土地制度的改革准备了条件。

3、解放战争时期土改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

1947年12月,在中共中央“十一月会议”上,毛泽东强调指出,在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必须坚定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

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路线、政策的制定,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从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4、建国初期土改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共同纲领》关于“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规定,毛泽东于1950年6月30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从1950年秋季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展开。

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新区土地改革还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和早日恢复农村生产。

同时还采取了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

对地主个人除极少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者外,一般要给予生活出路,使其在劳动中改造成为新人。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尚待解放的台湾以外,土地改革工作基本完成。

土地改革运动的伟大胜利,彻底摧毁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部分考点预测

一、大革命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1)意义:

这一次国共合作下发动的大革命,在中国的国土上掀起了规模空前的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革命大风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

尽管这次大革命最后失败了,但它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这场大革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的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党还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尤其是通过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反复,党经受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

所有这一切,为党领导人民把革命斗争推向新的阶段准备了条件。

(2)失败原因:

①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资产阶级发生了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发生了剧烈的分化(民族资产阶级叛逃所以后来被搞得很惨比如三大改造);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伸出的千百只手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②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那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它没有经验,缺乏深刻的革命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经验教训:

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而实现对农民群众和武装力量的领导又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领导农民群众、领导革命群众运动,尤其要领导武装力量、要领导军事运动,要在党的领导下,把群众运动与军事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发展。

二、我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内容

1、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

这次会议讨论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的抗战方针,进一步确定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及各项政策。

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要求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站在抗战的最前线,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

会议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十大纲领是:

(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四)改革政治机构;(五)抗日的外交政策;(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七)改良人民生活;(八)抗日的教育政策;(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十)抗日的民族团结。

这是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的纲领。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为全国抗战制定了正确路线和战略总方针,阐明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明确了我军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对进行抗战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2、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

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

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科学预测了抗战发展进程: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是最关键的阶段。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

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3)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

三、抗战胜利的意义、原因、经验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意义:

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2)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华民族取得了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对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3)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重新确立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4)抗日战争胜利,百年来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基本上得以废除,收回由于不平等条约而失去的一部分主权,使中国从不平等条约枷锁束缚下解放出来。

(5)抗日战争胜利,发展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加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表现:

a.最早抗战:

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最早组织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以局部抗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组织抗战: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诚心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

c.领导抗战:

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全民族抗战指引了胜利方向。

d.艰苦抗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e.胜利抗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对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写下了壮丽的历史篇章。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4、地位:

(略)

四、中共七大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

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大会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式,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基本理论,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大会总结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经验,深刻地论述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2、意义:

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这条政治路线阐明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阐明了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要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阐明了加强党的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

它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党的七大另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将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