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试题库讲解学习.docx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讲解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试题库讲解学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讲解学习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名词解释
1、土地:
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
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无弹性的。
3、土地的经济供给:
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是一个变量,有弹性。
4、土地需求:
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土地利用:
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6、土地利用结构:
在整个土地面积中,各类用地所占的比重。
7、基本农田:
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8、基本农田保护区:
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9、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其中,有效产品是指该产品能为社会所需要。
10、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后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11、土地集约利用:
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2、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所投资本和劳动力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13、土地受容力和转化力:
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土地对人类给予的各种投入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
14、土地利用规模:
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5、规模报酬:
生产经济学中,把所有的生产要素以相同的比例,同时增加或减少的规模变化,称为“纯粹规模”变动。
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收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酬。
16、规模经济: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而不断降低的一种生产关系。
17、适度土地经营规模:
单位产品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对应的土地经营规模,即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分界经营规模。
18、集聚经济:
两个以上的企业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城镇、经济开发区等)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19、外部性:
指一项经济活动不仅决定着自己的经济效益,还给活动以外的第三者或者社会带来影响。
如果这种影响是一种正面效应,提高了第三者或社会的福利水平,就是外部经济。
反之,如果这种影响是一种负面效应,降低了第三者或社会的福利水平,就是外部不经济。
20、农业经营规模:
一般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系,即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数量界限。
21、土地流转:
土地使用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
22、反租倒包: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征得承包户同意的前提下,付给租金租用农户的承包地,再将土地集中于某户实行规模经营,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统一经营。
23、区位:
客观物质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24、区位理论:
关于自然物质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25、区位因素:
在特定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这种利益也就是生产成本的节约。
26、纯原料:
生产过程中几乎把全部重量都能转移到制成品中去的原料。
27、失重原料:
生产过程中只有部分重量转移到制成品中去的原料。
28、聚集因素:
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集中到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的因素。
29、分散因素:
因为把生产分散(分布到多个点上)进行而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的因素。
30、区位地租:
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31、旅游业用地:
凡是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闲、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
32、土地利用计划:
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33、土地计划利用:
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34、可持续发展:
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35、土地可持续利用:
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36、土地人口承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辨析题
1、土地和国土是同一概念。
答:
错误。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而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这两者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1)国土针对某一个国家主权而言
(2)国土比土地广泛
(3)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答:
错误。
两者是有关系的。
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答:
错误。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收益。
4、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
答:
正确。
在某一土地市场,当土地价格持续上升,土地供给量增加,需求减少,一部分土地卖不出去,土地价格就会下降;当土地价格持续下降,土地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出现短缺,土地价格就会上升。
5、规模经济一定能够带来规模效益。
答:
错误。
规模经济只考虑到成本因素,认为只要单位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是递减的,则经营规模就处于规模经济阶段。
所谓的规模效益,是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
与规模经济不同,它不仅考虑单位产品的成本,还要考虑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成本和价格共同决定的。
因此,产品成本的降低,并不意味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
例如:
规模扩大后虽然成本降低了,即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替代产品的出现,导致该产品的需求量急剧下降,产品卖不出去),企业的经济效益可能不增加,反而是减少的,甚至会严重亏损,即没有带来规模效益,而产生了规模负效益。
6、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土地利用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土地利用在本质上是无差别的。
答:
错误。
这两者有本质的差别:
(1)范围不同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的范围限于宏观经济领域,弥补市场失灵;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包揽宏观和微观领域。
(2)方式不同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以间接调控为主,与市场机制兼容;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实施,与市场机制不兼容。
(3)覆盖全面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都覆盖全部土地交易和土地利用活动。
简答题
1、简述土地的特性。
答:
土地的基本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1)自然特性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
a、供给的稀缺性b、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c、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d、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e、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土地的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的联系和区别?
答: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产而言,而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
(3)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
(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
答:
(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需求
(4)产品价格(5)土地利用计划(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4、简述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答: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2)提高集约经营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节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
5、土地利用的含义及其内容?
答: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利用的内容包括:
(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6、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答:
(1)土地利用程度
农业:
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等指标。
城市:
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越高,表明土地利用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2)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在整个土地面积中,各类用地所占的比重。
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利用效益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服务来表示,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实现的程度。
农业:
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值、水果产量、鱼产量等;
城市:
单位面积带来的利润等。
7、试述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
答: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其范围包括:
(1)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粮、棉、油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
(2)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的中低产田;
(3)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
(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5)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8、简述土地利用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答:
(1)土地利用的目标
a、按土地利用所提供的“产品”划分:
物质产品和服务;
b、按土地利用目标最终发挥的作用分为:
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环境目标。
(2)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a、建立健全完备的土地法规体系;
b、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c、改革土地使用制度;
d、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
e、土地税收。
9、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答: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是指人们在利用与管理土地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1)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2)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3)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4)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10、简述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及其评价方法。
答: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与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评价方法:
(1)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
光合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潜力、气候—土壤潜力。
(2)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