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语文复习一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37924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语文复习一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期末语文复习一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期末语文复习一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期末语文复习一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期末语文复习一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语文复习一解析.docx

《期末语文复习一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语文复习一解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末语文复习一解析.docx

期末语文复习一解析

《马说》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3、文体:

本文体裁是说。

说:

古代一种文体,内容以议论和说理为主,表达作者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精辟见解,与现代杂文相似。

二、语音: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衹(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

第一段:

1、衹:

只是。

2、辱,受屈辱或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án):

两马并驾。

4、槽枥:

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

5、以:

凭借。

6、称:

著称。

  

第二段:

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食(sì):

通“饲”,喂养。

4、是:

这,这样(代词)。

5、才美: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

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

犹,尚且。

9、欲:

想要。

10、与:

和。

11、常马:

平常的马,普通的马。

12、等:

等同,一样。

13、安:

怎么,怎能。

第三段:

1、策之:

鞭打马。

策:

用鞭子打。

2、以其道: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

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

竭尽它的才能。

材:

通“才”,才能。

4、鸣之:

听见它叫。

之:

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意。

5、通其意:

通晓它的意思。

通:

通晓。

6、执策:

拿着鞭子。

执:

拿着,握着。

7、呜呼: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

其:

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

其:

大概(表推测)。

四、特殊字词

(一)、通假字

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

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可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

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之:

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

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其:

①代词,“他(它)”,如“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表反问,难道,如“其真无马邪”;

③表推测,其实、恐怕,如“其真不知马也”。

/4、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三)词类活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四)古今异义

1、虽有名马古:

即使今:

虽然

2、是马也古:

这,代词今:

判断动词

3、或尽粟一石古:

有时今:

或者

4、等不可得古:

等同,一样今:

等候

5、安求古:

怎么今:

安全

四、重点语句翻译

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

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

鞭打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的才华尽现,听见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然而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6、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译: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真的不了解千里马吧。

五、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11、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2、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3、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4、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一食或尽粟一石。

15、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6、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6、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六问答题: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披露。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本文写作有何特点?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4、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麽观点?

突出强调了什麽问题?

摆明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5、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三个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

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乐”:

寓指能发现人才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

寓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7、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8、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

食马者(“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

9、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0、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

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1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

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

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

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12、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

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

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13、“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5、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16、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主观条件:

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

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17、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

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七、分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开篇提出论点:

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作用、文章的中心论点、提挈全文、总领全文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的必然性、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对千里马的痛惜、千里马的悲惨、终身遭遇(仅有: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此两句)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夸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仅“食不饱,力不足”)、千里马的痛苦遭遇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作者愤怒之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对比、千里马不被理解赏识、反被埋没摧残的遭遇、为千里马的遭遇而感到愤懑不平、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讽刺、刻画了统治者目光短浅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文章主旨句(仅有“其真不知马也”)、总结全文、讽刺统治者

八、中心思想:

《马说》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九、写作方法

托物寓意:

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宋濂:

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文集》。

2、序:

分为赠序和书序。

本文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

推重、赞许之辞。

二语音:

嗜(shì)学砚(yàn)冰逾约(yuē)既(jì)加冠皲(jūn)裂绮(qǐ)绣叩(kòu)问叱(chì)咄(duō)俟(sì)其欣悦皲(jūn)裂负箧(qiè)曳(yè)屣(xǐ)以衾(qīn)拥覆皆被(pī)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媵(yìng)人缊(yùn袍敝(bì)衣

三.重点字词句

1.无从致书以观(得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手自笔录(亲手,用笔)

弗之怠(不)走送之(跑)不敢稍逾约(超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大)尝趋百里外(快步走)既加冠(已经)

圣贤之道(学说)执经叩问(请教)辞色(言辞;脸色)叱咄(训斥)

援疑质理(提出;询问)礼愈至(周到)至舍(到)俟其欣悦(等待)

卒获有所闻(终于)

负箧曳屣(背;拖着)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媵人持汤沃灌(热水;浇洗)

寓逆旅(住在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两顿)皆被绮锈(通“披”,穿)

腰白玉之环(名作动,腰佩)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

略无慕艳意(一点也没有)盖(发语词,相当于“大概”)

2.虚词

然:

(1)……的样子。

烨然若神人。

佁然不动。

(2)可是;但是。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这样。

然则北通巫峡。

虽:

(1)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即使。

故虽有名马。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故:

(1)所以。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故虽有名马。

(2)原来。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原因;缘故。

以:

(1)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中有足乐者。

以其境过清。

(2)用。

以衾拥覆。

因以为号焉。

以刀劈狼首。

(3)来。

无从致书以观。

不敢出一言以复。

(4)把。

人多以书假余

或:

(1)有时。

或遇其叱咄。

或置酒而招之。

(2)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3)有人。

或凭或立,不一状。

之:

(1)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吾欲之南海。

(2)的。

益慕圣贤之道。

醉翁之意不再酒。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主谓之间,不译。

当余之从师也。

(4)音节助词,不译。

久之,目似瞑。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6)代词。

弗之怠。

策之不以其道。

(7)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则:

(1)就。

则又请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

3.重点句子翻译: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译:

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译:

已经成人后,我更加仰慕圣贤之人的学说。

(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

我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

(4)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前辈从来没有把言辞稍微放委婉些,把脸色稍微放温和些。

(5)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

我提出疑惑,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向他请教。

(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

等到他高兴了,才又接着请教于他。

(7)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

所以我虽然很愚笨,但最终有所收获。

(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因为心中有足以令自己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穿不如别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

大概我的勤奋和艰苦就是这些吧。

4.词的相关成语

嗜:

喜欢。

嗜杀成性

既:

已经。

既往不咎既来之,则安之

益:

更加。

精益求精多多益善

患:

担心。

患得患失

汤:

热水。

赴汤蹈火

若:

好像。

置若罔闻

负:

背。

负荆请罪

敝:

破。

敝帚自珍

至:

周到。

无微不至到。

无所不至

四、内容理解。

1.总领全文的句子:

余幼时即嗜学。

总结全文的句子:

余之勤且艰若此。

2.作者在求学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1)读书之难

(2)求师之难(3)生活之苦

3.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1)勤奋刻苦:

手自笔录;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守信:

不敢稍逾约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1)博览群书。

(2)虚心好学,态度恭敬。

(3)坚韧不拔、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

5.作者着力渲染从师求学时的生活之苦,有何目的?

(1)和同舍生对比,突出自己的寒酸。

(2)表现自己“中有足乐”――以读书为乐。

(3)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6.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7.相关刻苦勤奋的成语故事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韦编三绝

 

(八下)25诗词曲五首复习要点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内容(赠答诗)形式(七言律诗)

1.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文学家。

“乐天”是白居易的字,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他与白居易同年生, 互相唱和诗达数十篇之多,世称刘白

2.首联交代了什么?

“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代: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表现作者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3.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写了怎样的现状?

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特点:

运用了典故。

一个是闻笛赋,表达诗人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与怀念;一个是烂柯人,暗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惆怅和感慨。

现状: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抒发了诗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4.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

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这句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中考)

作者以“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

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涵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沉沦不算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

表现诗人心胸的豁达。

5.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点明主旨,感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6本诗感情浓郁,但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或慷慨激昂,

7.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

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病树前面仍有万木争春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愿意是什么?

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原意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疾驰,而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

现在人们赋予这两句诗以新意,说明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9.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10诗中用来表现他被贬之地偏远,被贬时间长的句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1.包含诗人无限心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2.诗中借用典故来抒发怀念忘友和因时事多变而百感丛生的复杂感情的句子: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3.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蕴含哲理,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4..诗中表明诗人在友人的劝勉下重新振奋精神,决心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诗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二、《赤壁》:

内容(咏史诗)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形式(四言绝句)《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

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与李白合称大李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集》。

诗中前朝指东吴,周郎指周瑜,咏怀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折戟”让人想到了什么?

“认前朝”与后两句有何联系“

“折戟”让人想到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认前朝”进一步激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两句论史抒怀作铺垫。

3.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4.“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5.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

由叙事引发议论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表明作者对历史又怎样深层的认识?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一反传统看法,认为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7.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什么?

2008年7月10日,历史题材电影《赤壁》在全国上映,某报载文《借“赤壁”东风,游三国遗迹》。

请你解释题目中“东风”的含义。

诗中“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标题中“东风”是指电影《赤壁》上映这一大好时机。

8.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9.中考: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任务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如果把诗中“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吗,为什么?

不好。

虽然意思基本一样,但原句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写东吴的命运,改后句子太直白,缺乏诗味。

10.诗中看似平淡的叙事,却透露着诗人内心感怀的诗句

折戟沉沙铁未稍,自将磨洗认前朝。

11.通过评论古事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或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2.杜牧的《赤壁》:

作者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3.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过零丁洋》------(内容)咏志诗形式(七言律诗)

1.《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

2..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起一经”指的是什么?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3..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诗人借这两个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4..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艰危。

5..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如何理解这句话?

)请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作简要分析

抒情方法:

直抒胸臆,内容: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6.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7..中考连接:

(1)诗歌颔联通过“风飘絮”和“雨打萍”两个自然景物,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颈联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诗人忧虑不安(惶恐伶仃)的心情

(2)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诗人怎样的生死观?

舍生取义(为国而死。

以死报国)

8..“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历来被称为绝唱说说这句是好在哪里。

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军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文天祥被元军押送过零丁洋,“惶恐滩”对“零丁洋”,是地名,“惶恐”和“零丁”又是文天祥当时艰危的处境与孤苦无依的心情的写照。

地名与心情结合,使这两句诗句成为千古绝唱。

9..“汗青”误写为“汉青”或“汗清”请解释为什么不能这样写。

“汗青”指史册。

这里因为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竹简要先用火烤把竹片里的水分烤出来成为“汗青”或“杀青”。

“汗”是说出水像出汗;“青”指“青竹”的青。

10.像文天祥一样有骨气、正确对待生死的历代名人志士还有很多,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