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养成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35774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好习惯养成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良好习惯养成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良好习惯养成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良好习惯养成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良好习惯养成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良好习惯养成结题报告.docx

《良好习惯养成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良好习惯养成结题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良好习惯养成结题报告.docx

良好习惯养成结题报告

“魏书生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实验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课题

魏书生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实验研究

二、课题负责人

王满仓

三、负责人所在单位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九小学

四、研究背景

众所周知,魏书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教育理论家和教育科学家,更是一位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家。

魏老师常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

因此,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习惯,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是把学校品德教育与儿童的生活脱离,将它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品德教育在内容上陷入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式。

我们深感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004年,我校就德育教育问题作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在“创建诚信校园”的活动中,我们随机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有85%以上的学生说过谎话,有不守信用的行为。

在对独生子女日常生活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独一代”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基本不能体现。

与人交往时,自我意识强烈,自私、心胸狭窄现象严重。

在环保意识的调查中,虽然98%的同学都认为环保很重要,但却有95%同学有乱扔垃圾的行为,真正印了“语言上的高子,行动上的矮子”这句话。

在对教师平常品德教学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教师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品德教学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甚至有挤占品德课的现象。

在对家长教育孩子的问卷中,我们获知70%的家长采用的是打骂式、恐吓式,也有的家长认为学习成绩好就行了,习惯不好。

通过对以上调查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大部分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表现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国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一些不利因素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当今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德育工作不能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三)、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品德教育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四)、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关爱过度,一应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的独立自理权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加深了我们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认识。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等。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进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健康安全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愉快积极的生活,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

一句话,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捷径。

五、概念的界定:

所谓良好行为习惯,就是指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包括学生自我要求、自我表扬、自我批评,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调控、要求、约束、激励和规范。

做到约束自己,遵纪守法;积极自律,除了包含上述的内容外,还应达到率先垂范,做出榜样,乃至不断完善自我。

我们这一课题主要研究的就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旨在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养成教育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六、研究过程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叶老先生说过: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

“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

行为习惯基本可以分为“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主要依靠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

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很多同学表现出思想上的优越性,意志上的脆弱性,学习上的被动性,生活上的依赖性,心理上的叛逆性等明显弱点,这是与我们培养目标格格不入。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行为协调性不高的特点,他们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心理习惯、文明习惯等。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师传身教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

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首先从自身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比如:

要求学生要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说话,那么自己就首先要做到这些;上课时,无特殊情况决不迟到;在集体性的活动中如周会、集会期间,决不和其他教师闲聊;要求学生不乱丢垃圾,看到垃圾弯弯腰伸伸手捡一捡,走进教室上课时,先捡起地上的粉笔或整理一下讲台再开始讲课就显得十分自然。

细微之处方显教育的真功夫。

“其身正,不令而行”,身教重于言教已成了亘古不变的真理。

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教师只有身体力行,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才能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环境培养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

一个幽雅、健康的环境,无不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好的学校环境,不仅对学生有直接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都产生影响。

良好的环境、风气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置身其中自然受其影响。

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

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要立足校园的教育阵地。

利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班级主题活动、班会、红领巾广播、校园宣传橱窗、校外德育基地等,向学生宣传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在教室的布置上下功夫,要使班级的每一堵墙壁说话。

如:

一句催人奋进的班训“我努力,我成功,我快乐”和学习园地中的“我真棒!

”,“梦想舞台”等为学生树立自信、激励他们不断努力;整整齐齐的课桌椅、讲台经常排放和擦拭而没有一丝灰尘,卫生角变成了“扫把排队处”、“垃圾进家门”,用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怎样讲究卫生;黑板报、学习园地及时更新内容以外,还可专辟一处“美文欣赏”,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文章、同学的优秀作文等等,创设一个浓浓的学习环境的同时,无声地指导着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果一所学校,处处干净利落,各种物品措置有序,花草树木修剪得艺术生动,见不到飞扬的纸屑,瞧不见臭气熏人的垃圾,整个校园环境清雅宜人,这不仅有益于人的健康,也陶冶人的心灵,使人养成讲卫生,尊敬别人劳动的优良品质,并终将成为一种文化素质,灌之于人的身躯,支配人的行动,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三)、“规范”培养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作用。

对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既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对其人格的培养,由于孩子的年龄小,他们的习惯容易形成,但也容易改变。

所以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必须常抓不懈。

因此我们始终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首先必须明确的内容。

组织学生逐条学习,理解行为规范的具体条文,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做;然后按照《规范》,结合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结合学生实际,鼓励学生向自己提出“管好自己的手和脚”、“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学习”、“管好自己的生活”等要求。

例如在学生上下楼梯时,全部要求学生靠右行走。

把《规范》细化到一日常规,天天、时时、处处提醒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厌其烦、持之以恒,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各方面常规的建立,必须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决不能有碍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身体发展。

正确合理的常规,应在学生入学时就反复训练,使之自觉遵守,形成习惯。

(四)、活动体验培养

德育一定要加强实践,就像体育一样,德育不能只在课堂,要在实践中进行。

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习惯。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单位,是学生走向未来社会的启蒙基地。

班集体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集体建设的有效方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通过各种有趣的、有益的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重从多方面借助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教育,晨会、班会贯穿养成教育,常规教育突出养成行为教育。

如每周都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在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可根据学校工作的统一要求,适合当前形势需要开展的、具有实践性的五自教育、争章达标、“手拉手,心连心”等中队主题活动;“我是志愿者”、“送温暖,献爱心”等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以及符合学生实际开展的“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安全在我心中”、“我是班级小主人”等主题班会结合读书、讲故事、读后感展览等活动,还有针对学生有浪费水电的现象,在世界“节能日”那天,我校开展了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的班队活动,让学生摒弃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了节约水电的良好行为习惯。

每个学年度都会开展植树护绿活动,让同学们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总之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学校、到社区、回到家都有事情可做,并在多元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的优势,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并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课堂渗透教育

教学重要的工作不完全在于教学生读懂多少篇课文、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忽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

班主任可通过自己任教的学科,继续着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

如:

主动充分预习、专心听课做笔记、认真规范按时作业、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读书“三到”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学生读课文时教师要求拿起书、挺起胸、抖擞精神读,那么拖调的就没有了;写字时提醒“三个一”,学生会立即坐正……久而久之,只要老师说读课文,学生就都拿起书挺起了胸;一到做作业,学生就自己在掂量“三个一”的尺寸……无数事实证明:

只要我们经常要求、经常训练,学生反复地做,良好的习惯就会慢慢地形成。

其他教师也应齐抓共管,教师应注意抓住日常教学中的教育良机,从日常小事入手,用自己的言行去正面诱导儿童,让孩子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两个教师给学生讲数学,一个只教了学生公式和计算,虽然学生当时能得高分,可是十年以后公式全忘了,什么都没留下,这样的教育只能算是应付考试。

而另外一个老师在教公式、计算的同时,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办事仔细认真、一环扣一环的习惯,10年后虽然公式也忘了,但做事严谨、办事认真的习惯却影响了学生一辈子,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六)、积极评价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转移,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后,如不及时进行巩固强化,仍然容易改变。

因此,需要经常激励学生的自律性,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正确及时的评价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导向、激励和监督作用。

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在成人的帮助下,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

我校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检查进行随时通报批评或者是表扬。

对班级的常规检查在每周一进行通报。

我们要正确看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阅历只有几年的孩子,即使他们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正常的,否则教育就无必要了,只要教师通过正面教育才能不断地激发孩子的自尊心,才能帮助孩子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

2、积极评价,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认可和赞赏,而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消极行为时可适当提醒或制止。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消极行为就会慢慢消失。

学生某些行为反复受到教师的认可或赞赏而逐渐稳定下来的过程叫强化。

当学生感到教师在对待自己出现的好行为和不良行为上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行为就会增多。

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并在这些优良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积极评价而不拖延,让学生尝到这种优良行为的甜头。

对学生的优良行为的积极评价要做到连续性和系统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优良行为在反复的强化作用下巩固下来。

如我常常利用晨会、班队会、思想品德课,对学生中出现的闪光事迹进行表扬,让大家向这些同学学习。

对那些具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只要他们有进步就适当表扬、奖励,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激励,在评价中自主反思,不断巩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的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

我们结合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巩固。

一种好习惯,就是一种能力,一种毅力,一种品格,一种修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让我们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要从小抓起,持之以恒。

我们不仅要每天树立从今天开始教育的信念,更要能够用远大的目光,宽容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们健健康康成长,顺顺利利成才。

新的世纪,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主要保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的要求,切实改革德育工作,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

为配合学校德育工作,自觉担负起育人的职责,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深刻领悟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教育改革的目标,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入学儿童抓起,规范他们的言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为使德育工作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走科研兴教之路,确立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养成机制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工作,我们边实践边摸索,边研究边总结,这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转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学校领导重视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要求布置在每一周里,是我校的一贯的做法。

每周,我校都有一份学校重要工作的安排,教师人手一份。

仔细阅读,可以看到每周校领导都将把学生的养成教育列入其中,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放到了重要的地位。

例如:

在课题开展的初期,我们采用每班随机抽查十人的方法,共抽查6个班,60人。

抽查结果表明,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第2条“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

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

”,其优秀率只有48%,存在的问题就是关爱、感恩父母缺少主动性,对于父母的教导不能认真听取。

通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学生能对父母、长辈有礼貌,懂得关爱长辈,优秀率提高到86%。

2、在各科教学中,教师渗透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育人理念。

“感恩”活动,不仅仅是在“感恩月”中开展,还融入了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就拿六年级语文的一篇习作来说吧。

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有习作,要求对父母表达爱,为父母做一件事,特别是要看着父母的眼睛说“我爱你”。

结合这个活动,学生们用行动,用文字,表达了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虽然,很多学生表现得还很羞涩,感觉有点别扭,但他们行动起来了,而且从行动中,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就是一件小事,一个拥抱,一句话语,让他们与父母有了“零距离”的交流,得到心灵的洗礼,是爱的升华。

同时,对于家长来说,这种爱的表达方式,也让他们感到孩子长大了,感到了欣慰,感到了温暖。

很多家长对这种方式大大赞赏。

真的相信,这一幕,是永恒的……也许,就是这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孩子与父母的心贴近了,更愿说心里话了,而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会更多一点理解,多一点鼓励,那家庭教育的效果也会更理想。

3、在班主任工作中,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在学生心目中影响力最大。

班主任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本班情况,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指导与教育。

每个班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例如:

在学生上下楼梯时都自觉的靠右行走。

4、在校园环境中,创设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育人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学校的主人是学生,在这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

黑板报是学生发挥才能的重要阵地。

板报每月一期,在月末由学校定下下个月的宣传主题,然后设计主题、板块、用色等。

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不断发挥,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加强

5、在专题节日中,充分展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风采。

我校的专题节都有主题、有计划、有次序、有内容地开展,深受学生的喜爱。

因为,在这些节日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丰富了生活,体现了主体作用。

当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不是我们开展了课题的研究,开展了相关的教育活动,就可以一下子形成了,它就如同一个顽皮的孩子,会反复,会在反复中提高,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度自制能力的人才。

(二)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逐步改变了旧的教学观念,锻炼了一批思想素质好、改革意识强、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融课题研究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在课题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1)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2)严爱并施,润物无声。

(3)家校互通,巩固成效。

课题研究近一年,课题组教师有2人次分别获优秀教师,一人获县“师德标兵”称号。

八、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中暴露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特别是学校的养成教育与家庭、社会如何统一等问题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在我们学校的日常德育教育中还要加大力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更上一个高度。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九小学

2011-3-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