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单元测试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26300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 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单元测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 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单元测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 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单元测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 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单元测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 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单元测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 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单元测试1.docx

《北师大版 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单元测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 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单元测试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 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单元测试1.docx

北师大版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单元测试1

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如图表示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靠氢键相连,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该图中的DNA片段的两条链不是反向,是同向的,A错误;该DNA片段的两条链是反向的,且遵循G与C配对的配对原则,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B正确;该图中的DNA片段的两条链不是反向,是同向的,C错误;该图中的DNA片段的两条链不是反向,是同向的,且G应该与C配对,D错误;

2.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H]与O2结合生成水

C.受精作用D.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反应,人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是体内细胞的生存环境,故细胞内的生理反应都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人体内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均属于外界环境,发生在这些外界环境中的反应也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表面,是发生在组织液(存在于突触间隙中)中的反应,A正确;[H]与O2结合生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发生在细胞内,B、D错误;受精作用过程发生在输卵管中,输卵管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外界环境,C错误。

【点睛】此类试题考查的是学生易错点,关键是明确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因而这三种液体中发生的反应才是位于内环境中,而细胞内部的反应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发生在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中的反应也不是在内环境中;为了理解和记忆方便,现将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常见反应与不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常见反应梳理如下,以有利于考生记忆:

(1)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中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3.下面是四位同学拼制的DNA分子平面结构部分模型,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DNA分子的外侧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不是磷酸与磷酸直接连接,A错误;DNA分子的外侧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不是磷酸与碱基交替连接,B错误;DNA分子的外侧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正确;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应该与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连接,且D中连接的位置错误,D错误。

4.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含有两个碱基对的DNA片段(“O”代表磷酸基团)模式图。

根据DNA双螺旋结构,下列对该图的有关评价正确的是(  )

A.物质组成和结构上完全正确

B.只有一处错误,就是“U”应改为“T”

C.有三处错误,其中“核糖”应改为“脱氧核糖”

D.如果说他画的是RNA双链,则该图是正确的

【答案】C

【解析】

DNA不应该含有尿嘧啶,且核糖应该改为脱氧核糖,且结构上磷酸与五碳糖的连接错误,A错误、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图中至少含有3种错误,B错误;若是RNA双链,则核糖与磷酸的连接也是错误的,D错误。

5.从某生物中提取出DNA进行化学分析,发现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该DNA的一条链(H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问与H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

A.24%B.26%C.14%D.11%

【答案】B

【解析】已知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6%,即C+G=46%,则C=G=23%、A=T=50%-23%=27%.又已知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例为28%,即A1=28%,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A1+A2)÷2,则A2=26%,故B正确。

【点睛】DNA分子中碱基比例的计算

第一步,弄清楚题中已知的以及所要求解的碱基比例是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还是占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碱基的比例。

第二步,画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并在图中标出已知的和所求的碱基。

第三步,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规律进行计算。

需掌握的相关规律有:

规律1:

互补碱基两两相等,即A=T,C=G;嘌呤数=嘧啶数,即A+G=T+C。

规律2:

在整个DNA分子中,两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比值相等,即(A+G)/(T+C)=(A+C)/(T+G)=1。

规律3:

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0%,即(A+C)%=(T+G)%=50%。

规律4:

一条链中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与另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与互补链中该碱基之和的比值呈倒数关系。

规律5:

一条链中两个互补碱基之和与另两个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与互补链中及整个DNA分子中该比例相等。

6.蜜蜂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雌蜂(2n=32),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如图为蜜蜂体内的某一细胞图(n=16,只画出部分染色体,英文字母表示基因)。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一定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B.该细胞的子细胞染色体数一定为8

C.该细胞若为雄蜂的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D.该细胞核基因转录已停止,细胞质中翻译仍可进行

【答案】D

【解析】该细胞可以是二倍体雌性蜂减数分裂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判断的理由是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它也可以是雄蜂的体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判断的理由也是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该细胞无论是进行减数分裂还是有丝分裂,其子细胞的细胞核染色体数都是16,B错误;雄蜂的精母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精子,所以次级精母细胞的产生,也不可能能发生交叉互换,C错误;由于此时细胞中是染色体的形式,所以细胞核中基因不能解旋转录出相应的RNA,但不影响细胞质中翻译的过程,D正确。

【点睛】本题利用雄蜂的特殊发育过程,考查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DNA的存在部位,能够根据蜜蜂的特点判断细胞的分裂类型,拓深了对分裂图形的考查,也是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考查。

7.下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雄性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B.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基因型可能是AABB

C.若3为X染色体,则4为Y染色体

D.若染色体1上含有A基因,3上含有a基因,则形成该细胞过程发生过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正确;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aaBB、aabb,B正确;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若3为X染色体,则4为为常染色体,C错误;若染色体1上含有A基因,3上含有a基因,则形成该细胞过程可能发生过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8.—个动物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可形成4个四分体,则次级精母细胞后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依次是

A.4、8、8B.4、0、8

C.8、0、8D.8、16、16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4个四分体表示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共有8条染色体,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则次级精母细胞中只能得到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断开)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条,染色单体数为0条,DNA分子数也是8个,所以正确答案选C。

9.艾弗里及其同事为了探究S型肺炎双球菌中何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添加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只长S型菌落

B.实验过程中应使用固体培养基培养R型细菌

C.实验结论是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

D.实验设计思路是将S型细菌的各种组分分离,单独地、直接地现察各自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添加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会出现S型菌落和R型菌落,且大多数为R型菌落,A错误;为观察菌落特征,应使用固体培养基培养,B正确;实验证明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C正确;实验设计思路是将S型细菌的各种组分分离,单独地、直接地现察各自的作用,D正确。

【点睛】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转化效率较低,添加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会出现S型菌落和R型菌落,且大多数为R型菌落,而不是只出现S型菌落。

10.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图①、图②、图③;

(2)动物睾丸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3)图③所示的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

(4)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为图①和图③;

(5)图④中一定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

A.

(1)

(2)(5)B.(3)(4)(5)C.

(1)(3)(4)D.

(1)

(2)(4)

【答案】D

【解析】图①、图③属于有丝分裂,图②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动物睾丸中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数目,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形成四分体;图④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11.下列4个细胞模式图中,哪项属于二倍体生物产生的精细胞()

A.

B.

C.

D.

【答案】D

【解析】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不属于二倍体生物的精细胞,A错误;图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应为初级性母细胞,不属于精细胞,B错误;图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着丝点还未分裂,应为次级性母细胞,不属于精细胞,C错误;图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经分裂,属于二倍体生物精细胞,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重点考查精子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精子形成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所处的时期,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12.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浸染,裂解后所释放的噬菡体中

A.只有35SB.只有32P

C.一定有35S,可能有32PD.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答案】C

【解析】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只将自身的DNA注射到细菌菌体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体外。

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的,因此亲代噬菌体被32P标记的那两条DNA链存在于某两个子代噬菌体中,而细菌中没有32P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中始终只有两个子代DNA分子有32P标记。

由于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是以细菌体内的原料合成的,而大肠杆菌被35S标记,因此合成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均有35S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一定有35S,可能有32P,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着重考查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放射性标记,考生解题时能够运用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和噬菌体的寄生特性,并且明确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13.如图所示,用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大肠杆菌的氨基酸,然后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侵染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和母噬菌体形态完全相同,而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应含有的标记元素是()

A.31P、32P和32SB.31P、32P和35S

C.31P、32P和32S、35SD.32P和32S、35S

【答案】B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体内的只有DNA,蛋白质外壳保留在外面。

DNA进入大肠杆菌后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噬菌体中有少数个体含有母链,即含有放射性32P,但所有个体均含有31P。

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来自大肠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均含有35S,故B正确。

【点睛】“两看法”解答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同位素标记问题:

14.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C.分别用含有32P的T2噬菌体和含有35S的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

D.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

【答案】C

【解析】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项错误;T2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因此不能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B项错误;分别用含有32P的T2噬菌体和含有35S 的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项正确;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D项错误。

15.某科学兴趣小组研究M、N、P三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现M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N细胞含有叶绿体,P细胞能合成糖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细胞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N细胞的遗传物质可能为DNA或RNA

C.M、P细胞一定是取材于异养型生物D.N、P细胞均有发生染色体变异的可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M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但也可能进行有氧呼吸(有可能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例如醋酸杆菌、蓝藻等,A项错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项错误;M细胞属于原核细胞,但不一定取材于异养型生物,如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却是自养型生物,C项错误;由题意可知,只有M细胞是原核细胞,N、P细胞均为真核细胞,细胞内含有染色体,有发生染色体变异的可能,D项正确。

【点睛】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及动、植物细胞的判断

16.癌干细胞与成体干细胞有类似的自我更新现象,即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后,其中一个子代细胞仍然保持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的未分化状态,而另一个子代细胞则定向分化的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的自我更新过程中会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现象

B.正常干细胞和癌干细胞的细胞增殖机制不存在任何差异

C.造血干细胞增殖两次所产生的子细胞中50%是造血干细胞

D.定向分化的细胞和未分化的细胞内都有基因的表达

【答案】D

【解析】干细胞都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的,而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现象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错误;正常干细胞不能无限增殖,而癌干细胞能无限增殖,可见,两者增殖机制存在差异,B错误;造血干细胞增殖一次,产生的子细胞中50%是造血干细胞,再增殖一次,产生的子细胞中只有25%是造血干细胞,C错误;无论是分化的细胞还是未分化的细胞内都应有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产物,D正确。

17.下图是某种动物不同细胞分裂的图像,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④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且不具有同源染色体

B.动物的卵巢或睾丸中有可能同时发现上述4种细胞

C.①②③细胞中均含有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

D.图②所示细胞状态往往导致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

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其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其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分裂均等,故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A正确;只有原始生殖细胞能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动物的卵巢或睾丸中有可能同时发现上述4种细胞,B正确;①所示的细胞不存在染色单体,C错误;图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此时的状态往往导致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D正确。

【点睛】“三看法”判断细胞图像分裂方式:

18.观察到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质体积不均等分裂表明该生物是雌性个—体

B.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C.该图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分离造成的

D.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时有12条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是雌性生物的细胞,A正确;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第二极体,B正确;该图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分离造成的,C错误;该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说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6条,若进行有丝分裂,后期最多会出现

12条染色体,D正确。

【点睛】根据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判断细胞分裂所处的时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判断生物的性别是解题的关键。

19.下图表示一个二倍体生物的细胞正常分裂时的某一时期。

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图可代表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

B.该图可代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C.如果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仍可到达该时期

D.在此一时期,组蛋白基因的转录达到高峰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且同一侧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B正确;如果用秋水仙素处理,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所以不可能形成该细胞,C错误;该时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组蛋白基因不能转录,D错误。

【点睛】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和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判断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下图是一正在分裂的人体细胞(图中只显示部分染色体,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有两个四分体

B.1、3染色体上基因不同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

C.该细胞能产生四种精子

D.图中4条染色体不包含X染色体

【答案】D

【解析】分析细胞图:

有两对(1和3,2和4)正在分离的同源染色体,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分裂均等,应属于初级精母细胞。

该细胞中没有四分体,A错误;1、3染色体上基因不同可能细胞所在的个体的基因型就是AaBB,所以细胞既没有发生基因突变,也没有发生交叉互换,B错误;1个初级精母细胞会产生4个精子,但只有2种不同基因型的精子,C错误;根据图中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大小形态相同,说明两对同源染色体一定不是XY这对异型性染色体,D正确。

【点睛】判断细胞是否发生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必需要结合细胞所在的生物体的基因型组成,若细胞中某个基因在个体的基因型组成中没有,则一定是基因突变产生或者外来导入,绝不是交叉互换。

二、综合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40分)

21.下图左面是某个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右面的曲线图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

分析回答:

(1)该动物体细胞内有染色体_____条,表示细胞有丝分裂的图像是__________。

(2)在曲线图中,a~b段DNA含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在A、B、C三图中,与b~c段相应的细胞是图_____________。

(3)图A、B、C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C细胞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动物体细胞内有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它们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该动物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基因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ADNA复制A、BA、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精细胞或(第二)极体YR和yr或Yr和yR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

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曲线图:

曲线图分别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及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变化,其中ab段是DNA复制形成的;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1)根据试题分析,A图处于有丝分裂中期,A细胞和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都是4。

(2)在曲线图中,a~b段DNA含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在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在图2中b~c段是指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即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图1中的相对应的细胞是A和B。

(3)有分析可知,图A和B含有同源染色体,图C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含有同源染色体,C图细胞质分裂均等,因此C图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因此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4)该动物体的基因型为YyRr,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其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为YR或Yr或yR或yr。

22.下图是赫尔希和蔡斯做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图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____________,对该噬菌体进行标记的具体方法步骤是__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上清液的放射性_____________(填“高”或“低”);如果搅拌不充分,会导致______放射性高。

(3)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子代噬菌体需要噬菌体提供的____________和细菌提供的________。

(选填“DNA模板、脱氧核苷酸、蛋白质或氨基酸”)。

(4)图中所示实验并不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要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还需要设置另外一组实验,即用___________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预测在正常情况下该组实验中放射性较高的部位是___________(填“上清液”或“沉淀物”)。

【答案】蛋白质(外壳)先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高沉淀物DNA模板脱氧核苷酸、氨基酸32P沉淀物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内容。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专营寄生生活,不能用普通的培养基对其进行培养。

2.实验结果分析

分组

结果

结果分析

对比实验(相互对照)

含32P噬菌体+细菌

上清液中几乎无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

32P—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

含35S噬菌体+细菌

宿主细胞内无35S,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细胞,留在外面

3.实验误差分析:

搅拌不充分⇒留在大肠杆菌细胞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随大肠杆菌细胞分布在沉淀物中⇒35S标记的一组沉淀物放射性较高。

4.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使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处理,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因此,要证明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