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知识讲解.docx
《《包身工》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身工》知识讲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包身工》知识讲解
包身工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报告文学
定义
介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迅速地,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
特点
及时性:
它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纪实性:
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
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报告文学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它们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文学性:
它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
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它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
人物特写自然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如果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感染力。
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包身工及卖身契
包身工是指被贩卖的工人,多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
包身工的卖身契
“立自愿书人×××,情由当年家中困难,今将少女××自愿包与招工员×××名下带到上海纱厂工作。
凭中言明,包得大洋三十元整,以三年满期,此款按每年三月间付洋十元。
自进厂之后,听凭招工员教训,不得有违。
倘有走失拐带,天年不测,均归出笔人承认,与招工员无涉,如有头痛伤风,归招工员负责。
三年期内,该女工添补衣服,归招工员承认。
倘有停工,如数照补。
期限×年×月×日满工,满工后,当报招工员数月。
恐后无凭,立此承认。
”
走进作者
夏衍(1900—2019),字端轩,号瑞先,汉族,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
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家、电影作家、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品:
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报告文学《包身工》;改编电影剧本《在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
写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尤其是一九三一年的“一二八”战争之后,东洋厂对于这种特殊的廉价“机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来。
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
有引号的机器,终究还是血肉之躯。
所以,当超过了“外头工人”忍耐的最大限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起一种久已遗忘了的人类所该有的力量。
有时候,愚蠢的奴隶会体会到一束箭折不断的道理;再消极一点,他们也还可以拼着饿死不干。
一个有殖民地经验的“温情主义者”,在一本著作的序文上说:
“在这次斗争中,警察没有任何的威权,在民众的结合力前面,什么权力都不中用了!
”可是,结论呢?
用温情主义吗?
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只是用廉价而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替代“外头工人”而已。
某种程度上,包身工的出现是“五卅”运动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本来是为了争取工人的利益,可是可恶的资本家却发明了“包身工”。
字词总汇
字音
夏衍(yǎn)弄(lòng)堂褴(lán)褛(lǚ)契(qì)约骷(kū)髅(lóu)
水门汀(tīng)虐(nüè)待拎(līn)着蠕(rú)动谄(chǎn)媚
词语
游说:
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
擦地板。
蹒跚:
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
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
用不着想。
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本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其间穿插着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富于批判的力度。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
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
把握重点
包身工的处境
第一个场景:
包身工起床。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已经”“才”“慢慢地”“已经”一再的强调包身工起得早,实际上包含着作者的情感。
这么早就起床,对于包身工而言是艰难的不合理的,对资本家包工头有怨恨和谴责。
而夏衍直接称呼包身工为“生物”,让人不寒而栗,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拆铺啦!
起来!
”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
妈的,还躺着,猪猡!
”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
再不起来?
懒虫!
等太阳上山吗?
”
在资本家、包工头以及他们走狗的眼里,包身工根本就不是人,而是“猪猡”。
看看他们住得怎么样?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空气里“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还夹杂着“打呵欠,叹气”的声音。
这就是下面文章中提到的当初带工们诱骗乡下女孩子所说的“洋式的公司房子”,它被“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像“鸽子笼一般”。
就在这样的房子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她们不可能享什么福,也不可能见到外面的什么花花世界,甚至连充足的睡眠都得不到。
就在晓星刚刚消失的时候,在带工的打骂中手忙脚乱地起床了。
那我们再看这样一个描写:
“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
“半裸体”“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表明感觉迟钝、心理麻木,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
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
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
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
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
这两句是对包身工精神方面的描写,在资本家及其帮凶的折磨和摧残下,包身工过得是非人的生活,心理受到极大的压抑,思想麻木,性格扭曲。
作者运用极俭省的语言,描绘出包身工日常境遇的悲惨。
第二个场景:
包身工的早餐。
几十只碗,一把竹筷,胡乱地放在桌上,轮值烧稀饭的就将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放在板桌中央。
她们的定食是两粥一饭,早晚吃粥,中午的干饭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
粥!
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
粥菜?
是不可能有的。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
这说明:
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
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面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方。
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
添粥的机会除了特殊的日子,──譬如老板、老板娘的生日,或者发工钱的日子之外,通常是很难有的。
轮着揩地板、倒马桶的日子,也有连一碗也轮不到的时候。
洋铅桶空了,轮不到盛第一碗的人们还捧着一只空碗,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一下锅焦、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一些清水,用她那双才在梳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
“死懒!
躺着死不起来,活该!
”
第三个场景:
包身工上工。
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本打印子的簿子,不很讲话,即使讲话也没有什么生气。
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
经过红头鬼把守着的铁门,在门房间交出准许她们贡献劳动力的凭证。
包身工只交一本打印子的簿子,外头工人在这簿子之外还有一张贴着照片的入厂凭证。
这凭证,已经有十一年的历史了。
顾正红事件以后,内外棉摇班了,可其他的东洋厂还有一部分在工作,于是,在沪西的丰田厂,有许多内外棉的工人冒险混进去,做了一次里应外合的英勇的工作,从这时候起,由丰田提议,工人入厂之前就需要这种有照片的凭证。
这种制度,是东洋厂所特有的。
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纱,编成袜子的一根根线,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
可是在从原棉制成这种纱线的过程,就不像穿衣服那样的愉快了。
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
文中描述三个场景,明确地告诉我们包身工的处境:
起床----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恶劣的工作环境。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的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同;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
这就是包身工的命运。
在这篇文章中,夏衍先生既有整个面的交代,也有个体点的描写。
我们就来看看两个典型性的包身工。
芦柴棒的故事
有一位包身工,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得到了怎样的“医治”?
文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抓”“摔”“踢”“泼”,尤其是“跳”字很有震撼力。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
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
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
”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
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
“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
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小福子的故事
问题1:
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明确:
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
问题2:
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明确:
殴打、顶皮带盘心子。
问题3:
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明确:
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
问题4:
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明确:
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
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
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
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
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
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
吐了再捕,捕了再吐。
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
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
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把人不当人的制度终究会被摧毁。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文章中写了两类工人:
一类是包身工;一类是外厂工人。
这些外厂工人的待遇怎么样?
实际上,拿莫温对待外头工人,也并不怎样客气,因为除了打骂之外,还有更巧妙的方法,譬如派给你难做的“生活”,或者调你去做不愿意去做的工作。
外头工人是怎么对待包身工的?
而包身工又是怎么看待外头工人的?
在路上走,这两种人很少有谈话的机会。
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这都是她们不亲近的原因,过分地看高自己和不必要地看不起别人,这种心理是在“外头工人”的心里下意识地存在着的。
她们想:
我们比你们多一种自由,多一种权利,──这就是宁愿饿肚子的自由,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权利。
外头工人里面的狡猾分子,就常常用送节礼巴结拿莫温的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安全。
拿出血汗换的钱来孝敬工头,在她们当然是一种难堪的负担,但是在包身工,那是连这种送礼的权利也没有的!
外头工人在抱怨这种额外的负担,而包身工却在羡慕这种可以自主地拿出钱来贿赂工头的权利!
外头工人有一种优越感,包身工羡慕外头工人有贿赂包工头的权利。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漫与》中说“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
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
《准风月谈•我谈“堕民”》“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人所万想不到的罢。
”
外头工人和包身工一样,都是奴隶;可也是奴才,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
外头工人从包身工身上得到优越感,他们用血汗钱来保障自己的权利,就可看出他们奴才性的一面;包身工却在羡慕外来工人可以自主地拿出钱来贿赂工头的权利:
这都是万劫不复的奴才。
从奴才到奴隶,从奴隶到公民,这中间路漫漫其修远。
只要做奴隶、做奴才的思想、人还存在,这种万恶的制度就难根治。
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意识上、思想上根除奴隶、奴才的思想,树立公民意识,倡导公民意识。
写作特色
1.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
“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2.在结构上,采用时间顺序:
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
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3.在表达上,多种方式结合:
本文成功地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
知识迁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马兰花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
马兰花一惊:
“出啥事啦?
”
三孬说:
“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
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
马兰花说:
“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
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
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啥人啊!
”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
“钱呢?
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
“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
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
“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
“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
“到底咋回事?
”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
“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
“信里都说了些啥?
”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
“你自己看嘛。
”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5.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
内心里拥有善, , , 。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 。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白禁地产生同情 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⑤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④①③②⑥⑤ B.③②①⑥⑤④
C.③①②④⑤⑥ D.④③②①⑤⑥
参考答案
1.CE
答E项3分,答C项2分,答D项1分,A、B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各选项表述,从各选项关于小说主题、人物性格的方面的表述中发现问题。
A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无中生有,小说中三孬只做个引子,形象并不明晰,搬弄是非无从说起。
B项“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用词过重,小说中的丈夫最多可以说斤斤计较,不至于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D项,“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很准确,说她“精明”,“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则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