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品零售业及制药工业资本运作新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15520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药品零售业及制药工业资本运作新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药品零售业及制药工业资本运作新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药品零售业及制药工业资本运作新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药品零售业及制药工业资本运作新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药品零售业及制药工业资本运作新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药品零售业及制药工业资本运作新闻.docx

《中国药品零售业及制药工业资本运作新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药品零售业及制药工业资本运作新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药品零售业及制药工业资本运作新闻.docx

中国药品零售业及制药工业资本运作新闻

2010年5月中国药品零售业及制药工业资本运作新闻

嘉事堂药业首发获通过

中国证监会4月26日晚间发布公告,证监会发审委于4月26日召开会议,审核通过了嘉事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嘉事堂药业)的首发上市申请。

由此,嘉事堂药业成为北京第一家上市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

嘉事堂药业发行前总股本1.2亿股,本次计划在深交所发行40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为1.6亿股。

本次发行前,公司控股股东中国青年实业发展总公司(下称中青实业)持股2922.72万股,占24.36%。

中青实业为团中央下属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汽车及汽车配件和实业投资。

本次发行成功后,中青实业持有的发行人股权将降至18.27%。

该公司主要从事医药批发和连锁零售业务,形成了以医药商业为主导,以医药物流为依托,辅以医药工业的经营格局。

2005年开始经营与医药批发、零售相关的医药物流业务,在满足公司自身医药批发、零售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第三方医药物流配送业务。

本次发行所募集资金拟投向医药物流二期建设项目、连锁药店扩展项目和医药批发业务扩展项目。

上述3项分别投资1.09亿元、6511.88万元和2.37亿元,总投资额为4.12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2.1亿元。

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将按以上项目排列顺序安排实施,若实际募集资金不能满足上述全部项目投资需要,资金缺口将由公司自筹解决。

嘉事堂药业表示,医药物流二期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使公司的物流配送能力由现在的每年30亿元增加至90亿元,连锁药店扩展项目的实施,将使公司的连锁药店在目前171家的基础上增加52家。

源自:

【医药企业合作与发展组织系列媒体报道】

八问药明康德被并购

查士睿华以16亿美元收购药明康德,这一颇为罕见的CRO大型并购,对于CRO行业意味着什么?

对投资者有何启示?

诚然,这是一笔双赢的并购,除了业务互补外,药明康德和查士睿华在成长性和经营管理上也各有长处。

二者合一之后,能更好地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缓解双方的业绩成长压力。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药明康德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得到我国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获得许多优惠待遇,这是许多外资公司可望不可求的。

但是,随着外资的并购,像药明康德这样的公司很快就成了外资的“盘中美餐”,成为投资者的赚钱利器。

这样的结局或许是许多人不曾预料到的。

此外,为什么像药明康德这样的公司,大都为国外风险投资者和品牌公司所看好,并且主要是在国外投资者的帮助下做大做强?

投资要投人,不是光投设备和硬件就能造就一家伟大的公司。

从药明康德的创办、成长和被收购过程,国内企业和投资者可以学习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本文以8个业内聚焦的该并购案相关问题为纲,深入探讨这个并购案本身以及CRO行业的未来。

  

  

1查士睿华为什么买?

查士睿华是美国一家非常著名的临床前CRO公司。

它是由公司现任董事长兼CEO福斯特的父亲——兽医亨利•福斯特于1947年创办的。

早在1968年,查士睿华就于纳斯达克上市,1984年被博士伦收购。

1999年,又被詹姆斯•福斯特领导的管理团队杠杆收购,并于2000年重新上市,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之后业绩一直很稳健,股价曾升至70多美元。

但是,其业绩在去年出现下滑。

临床前服务范围比较窄,发展空间不够大,而在遇到金融风暴和经济萧条时,新药研发早期项目特别容易被砍去,对其打击很大。

于是,需要有药明康德的化学合成和新药发现等方面的业务拓展。

此外,药明康德手中全球大药厂的客户资源也十分诱人。

从公司业绩看,查士睿华今年一季度经营性利润同比下降26%,而药明康德去年利润比预期还要高23%。

中国业务的高成长性和业务的互补性,使查士睿华下决心购买药明康德。

  

2药明康德为什么卖?

但是,业务做得好好的药明康德为什么同意被收购呢?

其实,意外中还是有必然性。

让我们看看这家公司的股东背景:

药明康德内部股东的股份只有7%,机构投资者持有股份58%。

流通股中的机构投资者和共同基金投资者占62%,共有66家机构投资者持有该公司股份。

代表投资者和股东的董事及财务顾问自然希望公司在恰当的时候被高价收购,做公司的长期股东靠分红赚钱不是他们的愿望。

资本逐利,追求最大的投资回报是该公司多数股东的想法。

公司并没有毒丸计划预防外来并购,也说明投资者和董事会并不排斥被收购。

此外,药明康德是一家很年轻的快速成长公司,抗风险能力有限。

2009年3月9日,药明康德股价仅3.76美元。

而在上市后不久,2007年10月底,其股价曾冲高到41.28美元,当时药明康德公司市值已突破30亿美元。

随后,药明康德用大笔现金购买了美国APPTech公司。

尽管实现了地域和服务领域的扩张,但收购后不久就遇上了金融风暴,美国分公司业务不理想,部分拖累了业绩。

药明康德不得不卖掉一部分不赚钱的业务,此外,公司现金也并不十分宽裕,被查士睿华收购则能降低资金和管理风险。

  

  

3哪些投资者的盛宴?

药明康德的最初投资者,在IPO后已部分套现,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有相当一部分仍然没有退出。

还有部分机构投资者在IPO之后高价买进被套,另有不少有眼光的机构投资者在去年股价低谷时,买进不少股票。

去年以3~5美元买进药明康德股票的投资者,这回大赚了一笔,一年就有3~5倍的回报,比药明康德上市前投资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还划算。

  

  

4买方卖方谁更划算?

从短期看,药明康德更合算。

公司市值升至16亿美元,比4月23日收盘时的股价溢价33%。

华尔街普遍认为查士睿华买贵了,交易公布当天,查士睿华股票蒸发了16%的市值。

但从长远看,查士睿华的这笔买卖是很划算的,因为收购药明康德有很好的互补性。

并购后,企业在临床前研究、动物模式服务、药物发现与合成方面都将有全球性的优势。

  

  

5并购后投资者去向?

部分投资者可能会见好就收。

但是,多数投资者,尤其是后期高位买入者,并没有赚到钱,自然会继续持有股票。

从长远讲,CRO业务发展仍有很大空间,尤其在添加药明康德的资源和管理团队后,会有很好的互补和业绩提升。

查士睿华股价将随公司业务和业绩的提升而继续攀升,长期持有应该能获得较好收益。

  

  

6新公司的整合前景?

对于这两家背景和公司文化不同的公司,并购后的关键仍是如何整合。

从并购所披露的信息看,药明康德的核心管理团队将在并购之后被委以重任,李革将担任董事和中国业务主管,说明查士睿华非常重视并购之后的管理人才挽留和业务整合。

的确,CRO本来就是靠人力资源和成本优势来获取商业利益的,没有能干的人,光买公司的业务和资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两家公司合二为一之后,部分人员主动或被动离职是很正常的事。

只要核心团队不离开,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不过,查士睿华能否给予中国管理团队充分信任和授权,能否顺畅沟通和资源整合,仍是并购后的最大看点。

过于限制或沟通不畅,都将不利于新公司的长期稳定和业务拓展。

  

  

7CRO行业并购方向?

中国本土最大的CRO公司被国外公司收购,对许多人来说似乎难以接受。

但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这是必然的趋势,CRO行业的整合还将继续升级。

药明康德被收购只是开了个头。

跨国品牌CRO还会在中国寻找下一个并购对象,尤其是临床试验的CRO公司,将是CRO行业重点关注的并购对象和稀缺资源。

除了中外CRO并购外,国际品牌CRO之间的兼并也不是没有可能。

  

  

8对本土CRO的影响?

查士睿华并购药明康德之后,对中国本土CRO而言是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因为国内CRO公司,无论在软件、硬件、人才和资金方面,都无法与国外公司相比。

现在,CRO业务越来越讲究全球化和长期服务,大药厂更倾向于与大型CRO签署长期合约,中国本土CRO的发展空间受限,只能做部分CRO转包服务。

而大公司的运营成本高,未来势必提高收费标准,这对于新药研发也是不利的。

源自:

【医药企业合作与发展组织系列媒体报道】

大并购时代需创新投资模式

“我们每到一家医药公司去看,通常都会被告知‘复星已经来过了’。

他们确实走得很勤。

”国内一家央企负责医药投资的高管如是对《医药经济报》记者说。

屡屡在医药领域寻得“潜力股”的国内医药产业资本运作“大鳄”复星医药,究竟为何能获得如此惊人的成长?

是受益于上述勤于观察的表象,还是另有玄机?

复星医药集团副总裁邢世平将揭开复星投资“慧眼”的形成路径。

“目前医药企业已经进入了并购的时代。

”这一观点正日益深入产业资本的心。

这不仅体现在国际医药资本投资并购上,同时还体现在正经历医改的中国医药市场。

在辉瑞以680亿美元并购惠氏的“加盟”下,2009年1~10月,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并购金额已达到1806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历史最高年份1600亿美元的并购金额。

在中国,产业资本在新医改的刺激下,也愈趋活跃,不仅国药和新上药加速扩张圈地,以诺华为代表的外资也在中国收购生物医药企业,而一直致力于新药开发的南京先声药业也借用资本的力量,一举收购了上海赛金生物。

出席“新形势下医药行业投资、融资及并购策略论坛”的医药投资专家们认为,在新医改这一变局下,中国医药产业的新格局已经逐步形成,资源正向优势企业集中。

随着中国医药需求的升级、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富贵病发病率的提升,在全球医药产业转移的推动下,中国正逐步成就全球医药的制造和研发。

在这个过程中,本土医药产业资本必须创新投资模式,以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

“面对这样的机遇,怎么发展自己?

我们认为,需要靠投资模式创新。

”复星医药集团副总裁邢世平在介绍复星的投资方式时如是说。

据邢世平介绍,复星医药现有的投资模式经过不断的创新后,基本上已形成了控股型投资、战略性投资、整合型投资、未来发展型投资、参股型投资等五大模式。

“控股型投资主要通过投资,绝对控股在医药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借以提升行业和抢占行业地位,并将其打造成为公司未来对外整合发展的平台。

该模式要求投资标的的资产规模、销售规模或利润规模大。

这方面,复星较为典型的投资案例是控股重庆药友和江苏万邦。

”邢世平介绍说。

至于战略性投资,该模式实际上已经让复星医药获利满满。

邢世平在介绍这一模式时特别提到了投资国药控股的案例。

“比如国药控股,我们投资了5亿多元,其增长非常快,到2009年上市后一次性收益约为20亿元,目前对应的权益市值已达187亿元。

”邢世平说。

据了解,战略性投资模式除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外,目标企业还应是行业内已经形成一定品牌和影响力的特大型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控股或参股方式投资,并且可长期持有。

在谈及整合型投资时,邢世平认为,这一模式所要寻找的目标企业不仅应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还需要与核心企业存在业务融合性:

即需要具备完全融合、基本融合、上下游延伸、互补性或产品与核心企业有协同效应等要素。

事实上,在投资成熟企业的同时,复星医药还在积极投资“未来”,其在投资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复宏汉生物制药等项目时,就没有过多关注眼前的规模和效益。

源自:

【医药企业合作与发展组织系列媒体报道】

医药商业多元化整合图谱

一个年销售收入65亿元,在重庆有4600家零售药房的医药巨头——重庆恩康医药有限公司将于今年6月8日开业。

该公司是重庆30多家民营医药公司与克瑞制药组成的联合体。

在“全国药品流通发展规划”及“医药商业企业分级管理标准”出台之前,医药流通行业整合之势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

分析人士认为,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将大幅提升,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之下,类似重庆恩康的“新式组合”并非首例,这可以看作是众多中小流通企业在变局中抗衡流通巨头兼并浪潮、寻求生路的一种探索。

综观医药流通市场,全国性巨头“南征北战、讨伐疆土”,地方龙头“潜心割据”,中小企业抱团“称盟”。

尽管行业整合趋势仍将以推进龙头并购来实现集中度的提升,国药控股、新上药无疑受益,但多元化整合图谱也已初露峥嵘。

政策施压行业变局与机遇并存

商务部权威人士日前透露,商务部正在制定《全国药品流通发展规划(2011-2015)》和《医药商业企业分级管理标准、办法》,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初稿。

这一消息无疑给医药流通行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据了解,商务部将制定包括药品流通经营服务规划和行业标准等文件,通过市场机制,鼓励有规模、实力的大企业发挥整合作用,重点在于促进现代物流建设和药店连锁经营。

其中,医药商业标准将对药品批发商、零售连锁企业的含义和功能进行科学定义;严格批发商、零售连锁企业的行业准入条件,落实药品法中“合理布局”的要求,减少批发企业数量,发展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这意味着,跨区域并购将继续推进,医药商业领域有望出现“强者恒强”的整合趋势和竞争格局。

一方面是政策威力提前显现,另一方面是我国医药商业领域存在的竞争加剧、净利润率偏低、服务效率较差的行业现状也迫使集中度及早提升。

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1.3万家医药流通企业中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只有491家,约占全国医药流通企业总数的3.7%,更有甚者,这1.3万多家医药商业企业的销售总规模,却比不上美国最大规模医药商业公司一家的销售总额。

2008年销售额前三名的销售总额仅占行业销售总额的2%左右,行业集中度较低,同质化竞争却愈发激烈。

流通行业的销售毛利率从1996年的16.38%,已经下降到2008年的7.07%,目前该行业的平均净利率仅有1%左右。

尽管医药流通企业的整体平均利润微薄,但行业的前景仍旧可期。

医药行业权威专家表示,医改所推进的医药分家,可以给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药品销售渠道中,医院渠道约占据80%的销售总额,但随着医药分家的逐步推进,医药流通企业将分享这一巨大蛋糕。

对医药商业企业的分级,将关系到每一家企业的竞争定位及行业整合机会的大小。

九州通医药集团总经理牛正乾表示,医药流通企业应对变局必须未雨绸缪,预计“商业分级”将不仅注重企业是否拥有现代物流设备这类“硬件”,还会对软资产提出严格要求。

危机与机遇紧密结伴而来,这一预期也使得医药流通企业对目前破茧欲出的行业变局心态复杂,既感到担忧,又充满期待,而在这过程中,不少看好这一机遇的流通企业已经开始行动。

抵御巨头并购“联盟”式整合现身

综合来看,以国药集团为代表的医药流通央企正在掀起一轮在医药流通行业的气势磅礴的并购潮;以上海医药、南京医药为代表的地方流通企业龙头也开始招兵买马,枕戈待旦,牢牢把握区域优势;以九州通为代表的民营商业企业正依靠资本投入,建设自成一体的医药物流体系以抢夺先机。

而最值得关注的是,众多中小流通商也不甘被淘汰的命运,高歌“团结就是力量”,进入了“团体赛”时代。

典型例子是,一些中小地方商业正在加紧组建“战略联盟”。

重庆恩康医药公司就是代表之一。

当然,无论采取何种整合方式,最终都需要符合现代医药流通市场的要求。

在“联盟”组建者及参与者看来,组建“战略联盟”的利处显而易见,能使医药商业对医药工业的服务更加直接,对医药工业企业的支持更扁平化,有利于工商业共同完成良性健康的互动合作,甚至有望与工业品牌形成强强联合。

河南省的圣光医药战略联盟是另一个“联盟”代表,其以圣光医药物流公司为核心,联合省内108个县(市)医药经营单位(包括大型连锁店),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经营方式,先组成医药企业联盟,最终通过扩股,将这108个县级医药公司组建为联合股份公司。

该联盟负责人表示,争取在近几年内将这一联盟股份公司运作上市。

可以说,理想很美好。

但一位医药投资界人士表示,如果真要运作股权结构如此复杂的股份公司上市,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由于成员众多,其内部利益矛盾极度复杂,对公司日后的管理和经营也留下不小的隐患。

分析人士认为,医药商业未来将出现行业集中化、企业规模化、运营规范化、业务多元化、配送联盟化这五方面的变化,要在医药流通整合大潮中抓住机遇,不能简单地完成“外部联盟”,更需要实现深入联合,优势互补。

而目前来看,能满足这一条件的“联盟”尚不多。

牛正乾认为,医药流通企业频频组建“联盟”,可以看作是市场整合的前奏,只能说是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并不敢说以后会持续存在,毕竟“联盟”只是比较松散的合作关系,也许再进一步,一部分“联盟”会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合作,例如股权合作,而另一部分“联盟”可能最终解体。

企业各寻出路整合路径呈现多元化

5月8日,国内医药流通航母国药控股正式将触角伸向贵州,成立国药控股贵州有限公司,至此,国药控股基本完成了销售网络的全国布局。

而除了国药控股之外,重组后的“新上药”的医药商业领域也与国药控股“短兵相接”。

2009年,国药控股销售额达446亿元;上海医药重组后有望达到300亿元,位列第二;九州通则以220亿元的销售额,位列第三。

目前,上海医药在全国的布局正在紧张进行中。

公司4月28日公告称,将出资收购附属企业青岛国风药业法人股东持有的26.39%股权,收购完成后,国风药业将成为上海医药全资附属子公司。

上海医药将借此次资源整合,加大对青岛市场的投入,拓展山东市场。

上海医药今年一季度实现商业收入73.5亿元,同比增长24%,商业毛利率9.5%,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申万分析报告认为,上海医药通过外延扩张并购,植根华东向全国扩张分销网络,年初收购广东中山医药,年内还将实现多起商业并购。

九州通通过“快批、快配”的商业模式迅速成长,在五年时间内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成长为全国第三大医药流通企业。

据了解,公司目前也在运作上市。

而对于华润集团,尽管入主北药后将拥有北药旗下可观的医药商业整合资源,但相比上述两大巨头,其整合预期的兑现预计还要向后拖延。

此外,四川科伦医药贸易公司总经理刘亚蜀则认为,南京医药、重庆医药这些地方国资委的医药批发企业和流通企业,本身有着非常好的市场基础和各方的资源基础,加上都有以上市公司为背景的资本力量的支撑,也将成为整合的主力军。

作为江苏、安徽、福建三省的医药商业龙头,南京医药从2006年开始介入药房托管,商业模式取得创新性突破。

广发证券研究员李平祝认为,目前公司药房托管业务明显受益医改,与公司洽谈药房托管的医院数量明显增加,医院的规模明显提升,有望在较大规模的三甲医院取得突破。

甚至有报道称,国药控股已经把并购的目光投向了南京医药的母公司南药集团,如该预期兑现,那么意味着医药商业领域的整合已走向纵深。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行业格局仍将出现“强者恒强”的趋势,国药控股、新上药、九州通三家医药企业仍最具潜力。

原因是,国药控股这类全国性流通商渠道广泛,对上游企业拥有较强的话语权,能够获得丰富的药品资源,这方面是区域流通商难以匹敌的。

尽管如此,专家表示,区域流通商龙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存在优势,如果放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区域龙头不敌全国龙头,但别忘了药品招标都是以省为单位的,决胜战场在每个省,因此,不排除在部分省份,地方配送商的配送网络比全国龙头更有优势,因此,未来整合的业态必将呈现多元化。

源自:

【医药企业合作与发展组织系列媒体报道】

复星变身资本推手

复星集团做为国内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对医药产业的投资步伐愈加深入,医药板块在复星产业贡献中渐成中坚力量。

5月25日,复星全资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复星产业)投资参股20%的汉森制药宣布正式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

当日开盘价42.33元,涨幅为18.24%,收市报43.17元,涨幅为20.59%。

汉森制药的上市,给复星产业带来的账面回报总额达3.95亿元,账面回报率7倍以上。

近期新股破发频出,汉森上市首日的成绩已超出预期,而复星产业对其持股比例亦相应降至14.86%。

对于未来复星产业战略里汉森的位置,复星集团CEO梁信军早已做出回应:

“医药行业过去10年的复合增长只有12%,近5年22%,近3年26%,所以要提前布局,否则当26%来了你才开始做,怎么来得及?

”他表示,复星不会做PE,而将青睐于与优秀企业共同成长,以获取长期投资价值。

  

甘做幕后英雄  

据记者了解,在汉森制药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复星产业于2007年12月20日作为战略投资者,出资4860万元受让海南汉森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汉森制药20%股份,同时,复星集团投资总监陈水清作为战略投资者亦持有3%的股份。

虽然并不真正拥有控股权,但复星坦然表现出“甘做幕后英雄”的决心。

“复星医药作为二股东,不会干预公司的经营,让汉森当台前的闪耀明星,我们甘愿只做幕后英雄。

但是复星方面会在管理经验、新产品技术开发、营销渠道等方面对汉森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复星医药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他同时透露,目前复星方面还在湖南调研更多具有一定潜力的公司,拟对其进行投资。

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下称复星国际)2009年度业绩显示,去年公司大部分产业板块净利润实现同比上升,全年实现净利润46.5亿元,同比增长约250%,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医药板块利润贡献为11.9亿元,较前一年增长354%。

2009年,复星国际还完成了多宗大型融资交易,加大了中长期低成本债券的融资力度,融资总额达到49亿元。

其中,投资作为复星国际的强项,集团的已上市战略投资项目取得了优异的收益率。

2009年,复星集团新增战略投资项目15项,合计金额15.8亿元,其中既有受益于内需消费增长的投资,也有对价格被低估的海外上市公司的投资。

另一项被业界视为资本推手之举的,是复星对同济堂私有化进程的付出。

今年4月初,复星曾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复星实业(香港)有限公司与Hanmax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向同济堂药业董事会提出一项关于同济堂药业私有化的提案。

双方拟合资新设一家新公司,由Hanmax控股67.9%,出资2123.6万美元现金,用于购买除并购方外其余股东所持有的全部同济堂药业发行在外的约1798.8万股普通股,最终换取同济堂私有化并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复星国际年报显示,2009年,复星国际由同济堂获得的内部收益率达24%。

  

受益中国增长项目  

复星明确定位在中国发展。

梁信军认为,融资模式决定了复星的投资模式。

在竞争力方面,复星对中国市场有长达十八九年的理解,其投资中国的理念比过去拓宽——从只投资中国业务,到投资能够受益于中国增长的行业、企业。

梁信军指出,“受益于中国增长”可以理解为:

第一,本身是中国企业;第二,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第三,国际资产,能从中国受益。

前两点可以分别从汉森与同济堂的投资印迹中看出。

而于第三个方面,梁信军表示,这一“国际资产”可能是直接占有中国市场份额,也可能是通过为中国企业提供各种资源、服务来受益。

作为一个具有广泛的多产业背景的企业,复星甘做幕后英雄的背后,亦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复星不是PE,复星要做的是巴菲特”。

在复星的投资理念里,不同于PE只青睐战略资产利润,复星可能会选择通过长期持有一些10年、20年稳定成长行业的优秀企业,以获得经常性利润,与那些“伟大”的企业共同成长。

复星的定位十分清晰:

第一,复星不是简单纯粹的PE,PE只是投资公司当中一个极端表现形态;第二,复星要做长期价值投资,如果某些产业未来10年、20年能保持高速成长,其会乐于持有,不会有任何心理障碍,就像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几十年;第三,复星寻求高增长机会,这与PE是一样的;第四,将主要投资受益于中国成长的企业。

“我们不排斥成为少数股东,花2~3年了解该行业的规律,积累战略人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继续增持,或者在不能增持的情况下保有它,再控股投资其他企业。

”梁信军表示,如果对中国经济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会出现在不同发展阶段资产配置错误。

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加驱动、工业化驱动,现在进入了消费驱动。

而对一个行业的理解同样需要3~5年时间,比较好的方式是用较低的成本、可流动的方式参股于效率领先的公司,来体验、培育行业感觉和竞争力。

源自:

【医药企业合作与发展组织系列媒体报道】

山西医药行业最大并购案落幕

并购重组,提高集中度已是大势所趋,山西也不例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