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08948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课堂练习】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问: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析之。

答: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步骤一)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步骤三)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

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

①寒蜇:

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

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4分)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常见意象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练习2】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手法分析作用

•5.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附:

表达技巧类常用术语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反复、排比、列锦、双关、顶针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以抒情方式和描写手法为主)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铺陈、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似褒实贬、似贬实褒、欲抑先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直接抒情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烘托与对比、白描

描写手法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题示例】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步骤一)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步骤三)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4分)

【答题要点】诗人借助“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一幅感伤的画面,表达了沉重忧伤的离愁别绪,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

行,流过。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例一】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4分)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例一】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福建卷)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3分)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敌在此处是对抗之意,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

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咽”即呜咽,“冷”即阴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透出诗人内心的恬淡和隐逸之志。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练习5】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认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002年高考题)

•1.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与诗句内容(景)的关系。

(2)该词在诗中主旨(情)上所起的作用。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认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002年高考题)

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笛子所吹之曲正是“折柳”,“折柳”曲勾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步骤一)闻笛不是欣赏笛音的优美,而是通过柳曲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步骤二)所以“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

诗中颔联、颈联、尾联都与微风有关:

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诗人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寄托在微风之中。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

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诗歌语言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答一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表现了诗人极目远望的闲适愉悦之情。

答二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化虚为实,以有形的老鹤来写无形的钟声,把有形的画面和无形的钟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了景的层次,使画面更生动,表现了诗人极目远望的闲适愉悦之情。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

妻子生日。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又天涯”,一“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一字传情,饱含诗人无法与家人团圆的愁苦与无奈。

(十)湖北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1】“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形象地写出江面的无限开阔,传达出归乡的喜悦.

【答案2】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十三)辽宁卷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3分

【答案】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第六类:

情感主旨类

例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题目类型: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考查方向:

  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答题要领:

  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

 这首诗歌(词)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什么

例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

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例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村  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村夜苍苍蓑草、切切虫鸣、月夜下如雪的荞麦花,前后景物形成对照,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由孤单寂寞转为开阔喜悦的心理变化过程。

 

其它:

开放设题类

一、评价型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作简要说明。

 

试题特点: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答题步骤

第一步:

解析评价语中概括的艺术特点。

第二步:

结合诗句分析该艺术特点在诗中的表现。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示例】同意。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即以小见大之意,正好概括了这诗首的特点。

这首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

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二、比较评价型

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 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

为什么?

答题步骤

第一步:

两首诗都……,但我更……

第二步:

按题目要求陈述理由(或意境、或手法、或主旨情感)

【答题示例】两首诗都以秋为题材,状写秋景,抒发情感。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第一首。

第一首以列锦的手法,极其简明的写出深秋萧瑟之景,把人置于古道西风之中,很好地传达了天涯断肠人的羁旅愁情。

三 综合表述型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写诗也颇有特点。

试就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课堂练习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

【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