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超市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06788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超市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我国超市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我国超市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我国超市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我国超市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超市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docx

《我国超市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超市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超市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docx

我国超市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宏观环境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这就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美国著名企业管理顾问麦肯锡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最大的冲击将发生在商业领域。

实际上,一些世界商业巨子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早已拉开了抢占中国商业市场的序幕。

世界零售巨头抢夺中国市场份额之争将会愈演愈烈,势必对中国的零售业尤其是超市业形成巨大的冲击。

我国加入WTO虽然给零售业带来了一定压力,但也为零售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一些活力。

就机会而言,一方面,外国零售业的经营方式、经营品种及购物环境的设置,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使我国零售业得以直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繁荣和活跃零售市场;另一方面,加入WTO意味着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的基本消费品和家电类、汽车的高关税将大幅度调低,这无疑将会引入丰富多彩的商品和多样化的消费方式,为我国的消费品市场开拓出广阔的空间。

这也将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一些大型零售企业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纷纷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

但是同外资企业相比较,国内超市业总体上还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外资企业在资金、人才、经营和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而国内企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我国超市的规模较小。

就规模来说,在我国现阶段所谓的本土零售业巨头和国际零售业巨头相比可以说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规模偏小的缺点致使我国零售企业采购成本高,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价格优势不明显。

我国超市的总体价格依然偏高,与其他业态的零售企业相比,价格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另外,自有品牌开发落后。

对零售商来说,商品是吸引顾客的原动力。

因此,销售特色商品、自有品牌商品是赢得顾客的主要办法。

国外不少大型超市零售商都经历了从以一般品牌为主逐步发展为以自有品牌为主的过程,有的大型超市零售商的自有品牌达到20%至25%。

超市可以利用无形的附加值与形象创造品牌,比起同类产品,更能激发购物者的忠诚度,并使超市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呈现出纵向化发展趋势,为公司带来更多利润。

面对世界零售巨头的冲击,我国的超市企业应如何认清形势,直面国际竞争,同时要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策略才能与国际商业的巨子搏杀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超市零售业是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的销售额和从业人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发展趋势通常能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的经济走向。

超市零售业是近年来中国发展最快、最具生气的行业之一,但我国目前的超市零售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商品的品种和质量、超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方式与先进的企业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因此分析我国超市业的发展特点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目的在于促进我国超市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使我国超市在当前大经济环境下处于不败之地。

本文将对国外超市业及我国超市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我国超市企业的优势与不足,得出我国超市的营销策略,为我国超市业的发展与壮大提供引玉之砖。

1.2.2研究意义

市场营销的理论与实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支柱之一,研究我国超市的营销策略对我国超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可以使超市确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观念。

改革开放后,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企业只需生产或经营产品而不必操心销路与经济效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处理好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如何使消费者满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而我国的超市一向认为,顾客所要消费的(以及商家向顾客卖出的)是产品和空间,因此,它们往往不分清红皂白地以大量商品来填充营业面积,并且不断对铺面和店堂进行豪华装修。

其结果是,一方面商家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商品积压严重,另一方面顾客望而却步或难以称心如意。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一些商家自觉不自觉地从经营者本位出发考虑问题。

商家应尽快识别、纠正这种认识上的错位,把力气花在全方位地为顾客服务上。

(2)指导我国超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

面对国外超市纷纷登陆后带来的市场竞争,我国超级市场也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以在竞争中取胜。

(3)有助于我国超市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建立有我国特色的超级市场发展模式。

我国超市目前仍处在吸收、学习国际超级市场发展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的过程中,但永远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进行初级的和外在的模仿,尤其是国外商家的一些店铺形式、商品布局,模仿某些营销手段和技巧等等是没有出路的。

21世纪我国超市与外国超市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建立起有我国特色的、成熟的超级市场发展模式,在世界上创出我国超市的品牌。

而要做到这一点,我国超市必须善于运用各种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创新。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超市营销理论的研究与超级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从世界各国超市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超市起步早,发展成熟,其研究理论也较为成熟。

但由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超级市场发展模式存在很大差别,其理论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超市的定义有差异;二是连锁经营方式有差异;三是超市的业态分类方式有差异。

这些差异性导致各国在业态选择即市场定位上也就存在一定差别,例如:

即使同是综合超市,日本是生鲜超市和百货公司的结合,主体是百货公司;美国是生鲜超市与综合化百货商店结合,主体是超市:

欧洲是生鲜超市和折扣店的结合。

尽管超级市场存在这样一些差异性,但其本质特点却相同。

超市的营销战略理论研究也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国外对于超市有关理论的研究较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零售业态变迁理论

超市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随后传到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

西方发达国家对零售业发展的理论比较成熟和完善,就零售业态变迁而言,主要有零售轮理论、手风琴理论、自然淘汰理论、辩证过程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零售攀升理论,这六大理论切合现代零售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被多数人所接受。

从零售业态变迁的动力来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消费需求与工业生产。

在买方市场上,商业己不仅仅是“桥梁”和“渠道”,而是起着一方面开发需求,另一方面引导生产的作用。

这正是零售业不断演进变革的真正动力和规律[2]。

(2)商圈分析模型及理论

新建超市时,首先要对准备开设的网点所在商圈加以分析。

商圈分析的理论主要有雷利法则、哈夫模型、中心地带理论和零售饱和理论。

这四大理论对于超市企业划定商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被大多数国家所运用。

但是,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局限性,不能作为超市企业计算商圈的唯一依据。

雷利法则、哈夫模型和零售饱和理论都是用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商圈大小,计算过程中会忽略许多其它的因素。

1.3.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超市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战略、对策的研究

随着我国零售业市场的全面开放,超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一些学者对超市的经营战略、国内超市的竞争对策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贾玉柱将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零售业相比,认为我国在超市经营理念、技术设备及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必须加强宏观引导,走规模化经营之路。

李永峰针对我国目前连锁超市经营中的规模和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规范运营、扩大规模、政策扶持的建议。

王清、贺和平和肖怡、曹艳爱等分别研究了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跨国超市集团的经营战略,并提出国内超市发展的一些战略建议。

沈青针对中国连锁超市行业和企业存在的问题,认为战略是关键,外部环境是基础,经营管理创新是保证三方面分析研究,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建设性对策。

除了对全国层次的研究外,杨升和毛杰分别对深圳和合肥市的超市的发展趋势和战略进行了研究。

曾普则从品牌角度提出品牌管理在现代零售业中的重要意义,如何营造品牌以及我国零售业品牌如何面对入世后的挑战[4]。

(2)顾客购买行为的研究

陈锐在《零售企业销售问题研究及调研实例》中指出销售问题和消费者的关系,提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了销售问题是由企业自身、竞争者、消费者三者引发的。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销售问题的方法:

会谈、分析资料和问卷调查。

俞海峰从消费选择行为角度来研究影响超市生鲜经营的因素,并运用Logit模型进行计量估计,分析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卢凌霄和耿献辉等人采用叙述统计分析,以次数分配和百分比来阐述消费者对超市和农贸市场购买生鲜食品的不同偏好及原因。

(3)物流、配送的研究

随着竞争的愈趋激烈,连锁超市之间的竞争已扩展到供应链管理的竞争。

梁武提出超市的供应链管理理论,通过采购、供应、存储、配送、零售等供应链职能的分工与合作,以资金流、物流和服务为媒介实现整个超市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与传统的订货配送系统相比,建立超市快速反应系统可以减小批量效应,现代商业企业进入电子商务开展物流配送服务,适应了市场需求的新动向和顾客的新需要。

(4)规划、选址的研究

超市经营成功的秘诀在于选址,理想店址应该满足四个条件:

未来十年以上的持续经营力、存在规模上的目标顾客群(数量、职业、收入、消费偏好)、进出通畅的道路、卖场面积的合理确定。

大型综合超市还必须满足相对较低的地价的条件。

要开办超市,必须根据区位情况及竞争实力来选择业态类型,业态不同,选址也不尽相同。

因此,对不同模式的超市都应采取规避性选址策略。

分店开发是连锁超市经营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部分,店址仍然是分店开发成败的关键。

建立分店除了要遵循方便顾客购买的原则,还必须遵循有利于配送中心供货的原则和与企业的长期规划相适应的原则[5]。

 

第2章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

2.1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战略是为企业创造近期和长远竞争优势的计划和策略。

战略决策涉及高层的参与因而值得特别关注,战略的实施需要与企业日常业务决策相结合,这就使战略管理即战略制定、决策和实施不再是一种一次性活动,而是日常经营管理的一部分。

弗雷德·R·戴维在《StrategieManagementConeepts》中认为,战略管理可以被定义为:

制订、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其目标,跨功能决策的艺术与科学。

战略管理是战略制定、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的整个过程。

战略制定是指战略计划的形成过程,战略决策是指战略的选择和批准过程,而战略实施是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战略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任务,战略评价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最后阶段,主要包括二项基本的战略评价活动,即重新审视内外部因素、度量业绩、采取矫正措施。

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Wihrich)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

所谓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

这里,S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6]。

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一般反映在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职工素质、产品、市场、管理技能等方面。

判断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一般有两项标准:

一是单项的优势和劣势。

例如:

企业资金雄厚,则在资金上占优势;市场占有率低,则在市场上占劣势。

二是综合的优势和劣势。

为了评估企业的综合优势和劣势,应选定一些重要因素加以评价打分,然后根据其重要程度通过加权确定。

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是指环境中对企业有利的因素,如政府支持、高新技术的应用、良好的购买者和供应者的关系等。

企业外部的威胁是指环境中对企业不利的因素,如竞争对手的出现、市场增长率缓慢、购买者和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增强、技术老化等。

这是影响企业当前竞争地位或未来竞争地位的主要障碍。

SWOT分析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全面把握企业内部优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利用机会、化解威胁。

SWOT分析是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重要手段。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的使命和目标,通过SWOT法分析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确定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评估自身的内部条件,认清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制定用以完成使命、达到目标的战略,即进行战略选择,实施战略计划。

2.2STP理论

STP指的是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的选择(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它是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

市场细分的概念由温德尔·史密斯1956年正式提出。

根据STP的概念,市场是一个综合体,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集合体,任何企业都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企业应该根据不同需求、购买力等因素把市场分为由相似需求构成的消费群,即若干子市场,这就是市场细分。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战略和产品情况从子市场中选取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并且符合公司的目标和能力的细分市场作为公司的目标市场。

随后,企业需要将产品定位在目标消费者所偏好的位置上,并通过一系列营销活动向目标消费者传达这一定位信息,让他们注意到品牌,并感知到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

市场定位,也被称为产品定位或竞争性定位,是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细分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和顾客对产品某些属性的重视程度,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或形象传递给目标顾客。

购买者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由于消费心理、购买习惯、收入水平、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差别,不同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对于某一企业来说,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全部予以满足,只能通过市场调研,将购买者分成需求不同的若干群体,结合特定的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资源条件选择某些群体作为目标市场,并根据市场定位制定周密的营销战略。

因此,掌握市场细分方法,选择目标市场,制定市场定位策略是正确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企业在市场定位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竞争者产品的市场定位,另一方面要研究目标顾客对该产品的各种属性的重要程度,然后选定本企业产品的特色和独特形象,从而完成自己的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通过识别潜在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定位、制定发挥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三个步骤实现。

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市场定位策略使其为市场提供的产品与竟争者相区别,这些策略大致归纳为四种:

产品差异化策略、服务差异化策略、人员差异化、形象差异化。

2.3关系营销理论

关系营销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点:

首先,在宏观上认识到市场营销会对范围很广的一系列领域产生影响,包括顾客市场、劳动力市场、供应商市场、内部市场、相关者市场,以及影响者市场(政府、金融市场);在微观上认识到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不断变化,市场营销的核心应从过去的简单一次性的交易关系转变到注重保持长期的关系上来。

企业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的营销目标要受到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正确理解这些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是企业营销的核心,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7]。

关系营销的核心是保持顾客,为顾客提供高度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价值,通过加强与顾客的联系,提供有效的顾客服务,保持与顾客的长期关系。

并在与顾客保持长期的关系的基础上开展营销活动,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实施关系营销并不是以损伤企业利益为代价的,根据研究,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营销费用是保留一个老顾客费用的5倍,因此加强与顾客关系并建立顾客的忠诚度,是可以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的,它提倡的是企业与顾客的双赢策略。

2.4超市

2.4.1超级市场的概念

概括地说,超级市场是指采用顾客自我服务的方式,经营日常生活必需品,实行薄利多销,一次结算的零售业态。

超级市场不断发展变化,超级市场的概念也不断地变化。

(1)理论学者的定义

当代著名市场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博士在他的《营销管理》一书中对“超级市场”是这样定义的:

“一种相对规模大、低成本、高销售量、自助服务式,为满足消费者对食品、洗衣和家庭日常用品的种种需求服务的零售组织”。

超级市场的经营利润仅占其销售额的1%。

(2)我国关于超级市场的定义

我国国家内贸局发布的《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试行))中,对超级市场的概念作了如下描述:

超级市场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食品、生鲜食品、副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主,满足顾客每日生活需求的零售店[8]。

2.4.2超级市场的特征

与其他零售业态相比,超级市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商品构成是以食品、衣服、日用杂货等常用必需品为主;实行自我服务和一次集中结算的售货方式;薄利多销,商品周转速度快;商品新鲜洁净、明码标价,并在包装上注明商品的质量和重量;实行商品经营管理制度,按部门陈列商品;设有停车场[9]。

超级市场的优势在于由于低价销售,对消费者有较大的吸引力,促进批量购买;由于大量采购,并从厂商直接进货,减少了中间环节,因而进货成本较低;采用自我服务,可节约人工费用,加_}二无送货制度,可节约送货费用;商品开架陈列,既发挥了商品实体的诱惑力,刺激顾客购买欲望,又方便消费者的选购。

世界超级市场发展的历史表明,超级市场生存的条件是:

人均国民收入1000美元以上,电冰箱普及率在50%以上,千人拥有小汽车100辆以上,生产包装达到标准化,电脑技术得到一定范围的应用。

 

第3章我国超市经营的SWOT分析

3.1我国超市内部的优劣势分析

3.1.1优势分析

(1)我国超市享有政府政策扶持的优势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很多行业上同国外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但是零售业一直是国家严格控制的领域,1992年之前,我国禁止外商在中国开办独资或合资的零售企业,直到1992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的批复》的文件,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等6个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进行中外合作零售企业的试点,首开我国零售市场对外开放的先河。

但是,这种开放是十分有限的,国家对外商投资在商业存在形式、市场准入条件以及政府审批程序上,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

199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经贸委、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明确规定商业零售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或者说只允许有限度地吸收外商投资。

1997年12月,有关部委对《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商业零售继续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并明确“不允许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必须“由中方控投”。

但是到了2000年,中国政府发布《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规定外资可以办单店,也可以办连锁店;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则允许对批发业进行合资、合作试点;外商投资比例限制也有所松动,原来外资企业不可以控股,现经国务院特批后,控股可超过51%。

加入WTO后,3年内我国将在商业领域取消所有限制,5年后除个别商品外逐步全面开放。

在全面开放零售业的问题上留出几年的缓冲期,其目的也是为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壮大留出时间。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质是中国政府希望在可能的时间、可能的空间、可能的手段下约束外资零售商,扶持本土零售业的发展壮大。

(2)本土优势

本土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是对消费者消费文化的把握。

零售企业和消费者接触最频繁、最直接,我国零售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多年,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基础,切实了解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文化取向和变化趋势。

比如在中国人勤俭传统基础形成的中国人的储蓄偏好趋向,就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其次是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把握。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形成不同的消费习惯,因而会形成不同的消费特色。

例如江浙饮食偏甜,而四川、湖南嗜辣,同样是方便面,联华超市在江浙铺货以笋干老鸭、鲜虾鱼板等清淡口味为主,而在成都、长沙、武汉等城市以泡椒牛肉、酸辣牛肉、红油爆椒等重口味为主。

在这方面,外资商业很难深刻领会。

再次是特色优势。

在长期的商业经营中,我国的许多零售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方特色,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经营特色,如武汉中百超市的农加超模式[10]。

(3)门店地理位置优势

对零售企业而言,门店地理位置是形成零售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门店地理位置的优劣往往决定客流量的高低、商品销售额的多少。

在我国大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镇以及繁华商业区、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较好的商圈内,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的门店绝大部分为我国商品零售企业所有,外商零售企业进入这些商圈的空间有限。

(4)占据农村市场优势

我国有将近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市场隐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还有广阔的西部地区,就目前来说,农村市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市场还相对薄弱,我国的零售企业应尽快在一些经济相对来说较富裕的乡和镇建立连锁店,在这块市场占据先机。

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就有其独到的成功经验,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统的观念认为零售店只能在10万人或以上人口的城市中才能成功时,山姆·沃尔顿不同意这种看法并决定在西南部小镇开店,最终这些小店成功了,并逐步成为“地方垄断者”。

在大城市开店面临着其他零售商的激烈的竞争,压低了价格和利润。

而在一些小城镇,市场往往被忽略,只要占据先机,就会取得“先行者”利益,形成其他零售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

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多放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市场,即使外资零售企业向农村市场发展,由于国内部分超市己经把连锁门店开到了县城,有的门店还开到了经济富裕的村、镇,不仅在门店继续延伸方面具有硬件便利条件,而且在服务、企业形象宣传、文化色彩等软件方面已经先入为主。

例如湖南步步高超市积极响应“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驻小乡镇,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11]。

3.1.2劣势分析

(1)我国超市硬件、软件设施相对落后

跨国超市通过一系列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来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如应用电子收银机(ECR)、销售点管理系统(P05)、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电子订货系统(EOS)等。

而我国超市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对落后,虽然有些超市引进了国际上的先进设施,但并未得到充分完全的利用。

例如,一方面,一些超市中管理信息系统有名无实,电子订货系统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超市实行的是开架售货,因此商品被偷窃和遭破损己成为影响正常经营的一个顽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超市每年的损失大约占销售2.06%,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超市的监控系统和安装防盗设备尚不到位。

(2)规模经济效应差,集约化程度低,竞争力弱

我国零售业属于典型的原子型企业,产业高度分散,单店及整体规模小。

2006年世界最大的零售商美国沃尔玛公司销售额为263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7.6%。

而我国批发零售业前100家企业2006年的销售额才4129.8亿元,虽然比2002年的前100家增长了42.7%,但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

我国最大的流通企业上海百联集团2006年销售额921亿元,仅相当于沃尔玛公司当年销售额的4.2%。

从连锁业来说,2006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企业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只有8.04%,显示出连锁化程度仍然比较低的现状。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现全国性的零售企业,主要是一些中小型零售企业在竞争,尚缺乏具有规模经济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零售企业,最大的零售企业联华超市也只是在以上海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发展。

虽然跨地区发展已成为一个趋势,但目前还仅仅是开始,多数企业并没有找到跨地区扩张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产业分散的根本原因。

(3)在商品价格上我国超市明显处于劣势

一方面,国外超市本着“低价采购、低价销售”的经营原则,采用买断方式进货,数量大,又降低了供应商的风险,从而使成本较低,加之绝大部分商品采取全球采购,价格优势更为明显。

而我国的超市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超市拥有绝对市场优势,供货商不得不忍受种种不公平待遇,以代销形式供货,独揽所有的风险,因此只得将风险转移到商品的价格中,直接导致了我国商品零售价格的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国外零售业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