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02109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教育系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日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1997年招收三年制中师学生,1999年开始招收五年一贯制专科学生。

师专成立后从2004年开始,经省教育厅批准招收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学生,当年招生47人。

2007年起我们采取0~6岁儿童教育师资一体化设计、一站式培养的模式,将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分为亲子教育方向与幼儿教育方向。

近年来,本专业招生人数火爆,现有在籍学生已达626人。

通过努力,本专业已初步形成了“全程实践培养、个体优势定位”的办学特色,在泰州地区本专业已经获得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08年被遴选为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

目前已具有建设省级特色专业的良好条件。

一、目标、思路与培养方案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特色的形成,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过程。

办学突出学校特色、发挥特色优势,实际上就是一个努力打造品牌的过程。

通过多年努力我系学前教育专业已形成“用服务换取发展,靠特色成就未来”的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思路。

1.面对市场需求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从原来对人才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转向了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也会受市场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属性所决定了的。

因此我们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努力发掘资源优势,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尽量做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创新学前专业教学模式。

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建立以训练应用性能力为主线的教学运行机制,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

通过一定时间的探索,我们构建了“三寓”教学方式。

3.强调高职教育的实践环节。

建立以学前教育技能训练为主的理论教学与全程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让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学程,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针对现有师资队伍高学历、年轻化、后劲足的实际,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

第一,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根据业务特长,让每个教师相对集中地承担一个领域的教学研究任务。

第二,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人均每年都有2—3次外出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

第三,任务驱动,给老师压担子,如去幼儿园挂职园长,加强教师实践能力锻炼,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四,提升教师科研素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参与校内外学前教育机构的研究项目,进一步丰富专业成果。

5.努力做好“全程性、服务型实训”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应当改变思路,秉承“以服务换取发展”的理念,学生的实训需要利用一些基地,而基地的利用能否顺利开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校企双边的关系,因此,主动为基地服务,是搞好实训工作的前提。

学前教育专业应当成为泰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幼儿教育科研基地、幼儿教育信息中心、幼儿教师联谊中心。

学前教育专业与各实践教学基地紧密合作,建设专门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共同体”,使本专业“全程实践培养,个体优势培养”的特色得到有效贯彻体现。

6.紧抓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着力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我们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与监控,促进老、中、青教师的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我们始终认为,没有训练学生的能力就无法形成,而作业是训练的重要途径,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对于高职高专层次的院校,其意义丝毫不亚于中小学,因此,我们始终重视对作业的检查督导。

(二)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制定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在校的学程做了具体安排。

新入学以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

通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科生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形成学生的一般文化素养;专业基础课程则以专业基础理论训练为主。

整个学程都强调应用性专业技能训练,与幼儿园、亲子园教育教学实践紧密接触,通过教育见实习、教育调查、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增强实践能力。

在学程安排中,我们坚持主干课程不断线,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各有侧重,有机衔接。

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规定毕业基本条件,对基本技能、职业技能等环节作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以此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锻炼。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实施多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取得育婴师、营养师等职业技能证书。

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多次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对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撰写的思路、内容、专业培养特色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研讨,分别于2004年、2005年、2009年、2010年四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文本形式确定下来。

在整个修订过程中,瞄准职业资格标准,面向当前学前教育事业所需要的师资人才特征,强化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个性的培养,在亲子教育、幼儿教育两个方向作了课程整合,以使学生在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

2005年起,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

特别要指出的是2010年的培养方案更加突出了高职高专学校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再次增加技能与实践课的比重,调整选修课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本次培养方案分为两个版本,即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与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三年制亲子教育方向与幼儿教育方向的方向课程各自有所侧重。

经过修订,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近两年,江苏、安徽、山东等不少兄弟高校来我校交流本专业的办学经验。

二、教学条件

(一)师资建设

1.师资队伍结构

经过两年的建设,本专业师资队伍在多方面获得了相应发展,形成了以下几个优势:

(1)师资结构日趋优化。

师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方向结构和学缘结构等均以其多元性体现了优化复合的特色,为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涵盖了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儿童营养与保健、学前教育课程与管理、儿童艺术与体育、学前教育管理等,形成了整体复合的专业结构。

学缘上,本专业教师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海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其籍贯分布于江苏、河北、内蒙、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黑龙江等地,具有学术交融的优势。

团队主要成员一面展开课堂教学改革,一面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上能发挥骨干作用。

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前景可观,使团队建设的后续发展有可靠保证。

(2)具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团队负责人李如齐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在高校一线任教,是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专家,具有丰富的儿童心理咨询的经验。

其专著《教育诊断学概论》对学前教育诊断基本原理和基本模式提出了创见,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和公众一致认可的亲和力与感召力。

专业带头人马春亚副教授从事幼教研究多年,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积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完成了多篇科研论文和专著,如《0—3岁幼儿情商发展与培养》等。

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经常到幼儿园实地考察,了解社会和市场对本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并对培养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

近两年,践行本专业“全程实践培养”的特色理念,深入幼儿园教育一线,将专业建设中的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使本专业团队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在专业建设中,他们积极发挥辐射带头作用,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推广教改经验,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3)团队整体实力日益增强。

立项以来,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大在职提高的力度。

先后有2名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获得硕士学位,1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

鼓励教师与幼儿园合作从事教育科研,在立项和经费资助上予以倾斜。

还通过聘请专家讲座指导、外出交流、校本培训等方式,提高在职教师的水平。

近两年,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有了较快的提升,已成长为既爱岗敬业、又锐意进取的具有很强教学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4位年轻教师有望在近几年晋升高级职称,是该专业建设进程中可以信赖的中坚骨干。

同时,为践行“全程实践培养”的特色理念,聘请幼儿园一线教师、园长为本专业学生开实践性强的活动课程,她们担当指导本专业学生实践的导师,确保了学前教育专业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教学质量提高与科研能力提升并重,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小组互助形式推动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及所学专业对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作出积极的探索。

多名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承担了国家、省部、市厅及校级的20多项课题研究任务,发表论文60多篇。

师资建设中,本专业教学团队先后连续三年获得校“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并先后获得“学习性组织”、“党员先锋岗”称号,2010年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可以说,一支素质优良的“学术研究型”“课堂教学型”和“实践指导型”三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正在形成。

2.任课教师情况

本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教师35名,其中25名专任教师,教授2人,副教授16人,已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0人,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2%;45岁以下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65%。

其中,3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学位比例达100%,双师比例达到100%。

外聘兼职教师共计10名,均具有高级职称,占专业教学团队比例为29%。

教学团队中既有丰厚专业理论功底、先进教育理念、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经验和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专家,也有具有先进办园理念、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和较强科研能力、专业技能突出的幼儿园一线教师。

本专业还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库,聘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担任了本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

(二)专项经费投入增长情况

学校近三年加大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确保该专业继续良性发展,同时加大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确保经费使用发挥出最大效益。

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学校将大量资金投向了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工作室建设、网络课程建设、举办和参加学术会议、教师到国内外交流考察、专业课程进修、专业教学改革项目配套建设等方面,在建设期内学校累计向本专业投入建设经费三百多万元,本专业生均教学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三)实践教学条件

学前教育特色专业自建立以来,十分重视教学硬件环境建设,先后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仪器设备,改善教学条件。

新建了奥尔夫音乐实训室、感觉统合训练室、蒙台梭利教室、学前儿童心理咨询室等,将现代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此外,进一步完善原有实验实训室的条件,美工技能实训室、书法教室、琴房、舞蹈房、语音室、机房、多媒体教室等不断更新配置,提高质量,增加数量,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优秀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

在特色专业建设期间,根据专业的建设需求,与附属幼儿园共同建立“校-园共享”型的持久性实训环境,该园成为本专业学生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实训基地,从而实现“教、学、做”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我们还重视教学硬件环境的建设,购置了大批仪器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在原有70台钢琴的基础上,又新增了30台钢琴,已有的舞蹈房、语音室、书法教室、美工技能训练室等进一步完善。

从2008年开始,学校陆续投入数百万用于建设奥尔夫音乐教室、蒙台梭利教室、感觉统合训练室以及儿童心理咨询室。

在图书建设方面,有相当数量的可利用的专业图书。

学校图书馆现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图书500余种20000余册,本系于2008年起开始建立系资料室,购置图书,且订阅了大量的专业期刊杂志。

现有本专业的图书资料包括专业理论专著、报刊杂志及声像资料等2800余册,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天地。

学校还具有中国期刊网(CNKI)、超星图书镜像网站(SSReader)、维普资源网等数字化资源。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在特色专业建设期间,我们将把实践基地由13所扩建至26所,建立了一定数量的以幼儿园为主体的见习实习基地,包括泰州市幼儿园、欢乐亲子园等多所幼儿园和其他早教机构,满足学生多轮循环,不同层面实习的需要,实现学校和岗位之间零距离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我们一直把实习见习作为作为培养应用型的幼儿教师的重要途径。

实习分为:

大实习,置于最后一学期计八周,与毕业考核、就业意向双向选择等直接挂钩;小实习,从第二学期开始实施,安排见习2-15天;个性化见习,顶岗实习,学生自己在课隙时间,经批准后到幼儿园做义工,帮助布置幼儿园环境等。

在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已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等管理制度,实现实践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

我们还努力创新校、园共建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力求建成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达到省内同级学校一流水平。

三、改革、建设与管理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教学创新体系,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优化了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贯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在课程建设上,依托“全程实践”的理念,突破知识和技能训练的窠臼,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优化整合的课程体系,为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提供保证。

1.整合变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本专业把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加强集体研究,注重新观念、新知识的交流与学习,经常收集学生与同行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

幼儿园教师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必须经过悉心培养和严格训练才能获得并维持。

根据信息时代幼教改革对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应用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课程的比重进一步增大。

我们是高职高专类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必然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本着“基本知识够用、突出实训教学”的原则,压缩基础理论内容,在强化原有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增加教学内容中与幼教职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比重,保证实践课程占整个课程的比例为42%以上,还增加了有关课程中的实践环节。

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学前师资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分为五个模块:

即公共课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教育能力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

“公共课模块”体现在培养计划的“公共必修课程”部分,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健康教育等10门课程,主要培养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专业理论模块”体现在培养计划的“基础与理论课程”部分,包括儿童解剖生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15门课程,为学生奠定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专业教育能力模块”体现在培养计划的“方向课程”部分,包括亲子教育方向的7门课程,幼儿教育方向7门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熟悉幼儿园五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并初步掌握实施教育的能力和技能;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在“专业技能模块”的教学中进行培养和训练,体现在培养计划的“技能与实践课程”部分,包括婴幼儿故事说与编、规范汉字书写艺术、舞蹈创编等课程;“专业拓展模块”体现在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部分,主要向学生传递幼教新形势、新动态、新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幼教事业的现状和发展,并结合学生的特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除了必修的声乐、琴法、儿童简笔画、幼儿舞蹈创编等单一技能型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各类见(实)习、毕业设计等复合型实践课程外,还设置大量的选修课程,如幼儿园环境布置与艺术、幼儿律动与体操、家政服务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2)校-园共建开发新课程。

本专业重视加强学校与幼儿园及其他各类早教机构的交流,探索校-园合作共建的有效模式,从课程设置方面就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

我校学生只有三年的在校学习时间,虽然也招初中毕业的五年制学生,但他们前两年也主要完成高中阶段的课程的学习,专业的学习也主要在后三年,而且三年中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与幼儿园及其他各类早教机构的深入交流,我们增设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方法”、“幼儿园环境布置与艺术”等符合现在幼儿园需求的,体现本专业特色的课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与幼儿园和各早教机构紧密合作,在全程实践的过程中确保学生专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3)将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之中。

推行“双证”乃至“多证”教育,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实用的平台。

学生可以参加“营养师”、“育婴师”等职业技能培训,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推进核心课程建设,辐射影响其他课程

“声乐”是学前教育专业专设的实践课程模块中的重要课程,它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直接目的,训练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同时通过声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担当儿童音乐教育和辅导社会文化活动的能力。

现本专业已将“声乐”课程由省级精品课程建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程。

它不仅承担着培养职前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重任,而且对大学生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信心和技能意义重大。

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本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教学效果,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自主研发教学课件,现该课程已经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并正积极申报力争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另外“学校心理健康教学法”也立项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以“声乐”和“学前教育学”课程分别带动其他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建设,在目前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师资队伍的专长,开设一批反映专业特色或跨学科教育的课程。

重点建设“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一批反映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和跨学科教育的优质课程。

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优势定位,全程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即加强学校与幼儿园的交流,结合幼儿园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设计,我们灵活变通,选取适宜的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因“园”而异的教育。

(二)教材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本专业优先选用5年内省部级以上获奖、能反映教改要求的优质教材。

同时加强各课程辅助教材的建设,专业教师及时补充、调整一些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案例及先进成果,现已初步建立“统编教材+参考教材”、“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教材体系,并制作了与教材配套并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课件。

本专业还积极鼓励教师自编教材,现有翟红锦老师主编的《声乐》教材被列为国家级精品教材,同时,马春亚老师编著的《0-3岁婴儿情商发展》,胡林成老师编写的《儿童心理学手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孙琴老师主编的《汉语学习随笔》,黄平老师主编《美术欣赏》,钱建华老师所编《硬笔书写训练教程》,张丽老师编写的《基本乐理》,顾克老师所编《中外音乐作品欣赏》等系列教材都已出版使用,且教学使用反馈效果较好。

另外《儿童教育关键期的理论与实践》教材已获校级立项且已完成初稿撰写,正积极申报省级立项教材。

还有《幼儿园综合活动设计与指导》、《亲子园活动设计》、《幼儿故事创编与演讲》等系列专业教材正在编写中。

本专业在坚持校-园合作共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与幼儿园、亲子园教师的各自优势,本专业教师了解高校教学规律、熟悉教学内容,编写教材符合规范要求,而幼儿园、亲子园一线教师熟知新《纲要》的理念和标准,掌握大量婴幼儿教育活动实例,两者结合,进行教材编写,让教材内容更贴近教学实际。

本专业教师还参与了省级育婴师卷库的修定工作,同时还建立了其他多项职业技能训练试题库。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是稳定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本专业以“全程实践”为指引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坚持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服务的原则,构建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实践型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以“全程实践”为指引推广“三寓”教学模式

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优质资源,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探索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

本专业形成了“做——学——做”的教学模式,在建设实践性课堂的同时建构类型和层次多元化的实践基地,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安排专题性参观和模拟操作等实践活动,理论课教学过程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如“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方法”、“学前儿童科学与健康教育”等课程经常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观摩和实践,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即使是基础理论学科教学中也要求加强实践性成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寓理于例、寓知于情、寓能于行”的“三寓”教学法。

为了促进学生既重视知识学习,又重视技能学习,做到知识能力双提高,我们集中培训全体任课教师。

努力掌握“三寓”教学方法,“寓理于例、寓知于情、寓能于行”,即将理论传授结合在实际案例中,将知识教学渗透在一定的情境中,将学生的能力提高落实在行为训练之中。

这样做既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都落实到实处,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在全面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的同时,本专业不断提高师生现代技术素养,强调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每位教师都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主要课程配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核心课程建有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变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图像、语音、符号、动画等多种方法综合传递信息,重视直接教与间接教相结合和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利用校园网将实现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扩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技术平台。

(3)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开展差异教学

本专业积极提倡以教学内容的改革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效。

鼓励每位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实用性,反映学前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积极探索、创建和移植新的教学方法,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的探究型和自主研究型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依据学生能力倾向和学习风格开展差异教学。

“全程实践”与“优势定位”是不可割裂的整体,事实上,正是在全程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依据学生的差异,发现并发展学生的专业特长优势,从而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教学方法改革具体体现如下:

项目学习法——所谓项目学习法,就是将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

“项目”的本意指的是学生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兴趣与需要基础之上的,经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教育过程的核心或有效学习的依据,它对于打破学科体系,实施跨单元、跨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专业在组织学生观摩、试教和案例分析等常规学习中,将形式多样的项目学习法,贯穿于正常的学习过程之中。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变课堂单向的“教”为双向的交流,改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状况,重视师生交互作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变整齐划一的要求为因材施教,改变过去那种全班大一统的教法,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集体、小组、个别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教育实践法——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