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docx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大厦的基石,它直接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我们的教育应如何发展以适应当前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科学育人、全面育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探究的课题。
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教育这棵常青树的根系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有些还是根深蒂固的问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是无法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的。
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认清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体系,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科学充分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体系是建立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框架之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与教育理念,致力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大而言之,高中和中职教育也包含在基础教育的范畴里,通过多年的观察,我个人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教育功能的单一性和认识的模糊性。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旧是偏重于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的简单文化课教育,这种教育似乎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一种惯性思维教育,一直以来忽视了学生做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社会人的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首先,做为一个独立人,学生应该获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那点知识,还应学会满足其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交、自控、自我完善、礼仪、健体、防卫、审美鉴赏等多种知识和技能,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建构,对其一生的平衡发展、终极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甚至远比学生背会几个公式定理要有用得多。
再者,做为一个社会人,学生应建立起强烈的国家意识、道德感、组织认同感、责任感等等。
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背景下,从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来说,对于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而我们当前的基础教育在这些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或者说做了也只是停留在相当肤浅的层面上。
这是教育功能单一性的典型表现。
在教育功能的认识上也存在模糊性。
这表现在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上,不少人在谈论素质教育时,片面地将凡是考试都归结为“应试教育”,完全将素质教育与所谓的“应试教育”割裂开来,殊不知“应试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只不过应试教育是将考试作为一种近似终极目的的东西来操作,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也包括考试,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范畴,内容涉及品行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生活技能教育、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美育等等,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全面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成为我们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经之路,抛弃过去那种为考试而考试的做法,努力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素质型人才。
二、 教育目的的功利性和舆论宣传的矛盾性。
我不记得谁说过:
“教育是一个施教者与受教者双向互动的和谐共振体,它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不是一种力的简单相加,而应是一种共振后的聚变和裂变,最后形成一种教育爆发力。
”此话很有道理。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施教者—教师,还是受教者—学生,都是受益者,我们平时说“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它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这是教育行为最终应达到的目的。
而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单赢行为;有的甚至是一种双输行为。
说单赢是指教师们通过对学生实施一定的未必科学的教育方式,取得了某种成绩,最终获得了证书、荣誉、职称或其它的某种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或是主观或是无奈地成为名利的追逐者,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结果。
在这种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受压于大量的各种巧立名目的作业和训练之下,忘却了思考与实践;受制于各种繁琐的规章制度和考核之中,学会了呆板与教条;受教于“头悬梁,锥刺骨”、“如囊映雪”、“凿壁偷光”等的激励中,远离了自我的反省和幸福感的体验,沦落为教师们实现功利性目的的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成为了表面的胜利者,而学生则成为一个被利用者。
说“双输”是指在教学行为中,教师要么漠视功利性的荣誉和肯定,对己对生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要么过于看重功利而采取过激的手段以达到目的。
如:
一味的强制高压等,造成最终的师生关系紧张、僵硬、对立甚至冲突,严重的还会引发一些恶性的伤害事故或自残事件,造成两败俱伤的双输结局。
有的是发现没有多大希望干脆破罐子破摔,教师没干劲,学生没信心,“双输”的局面就此出现。
这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去谈教育行为的功利性,那么从领导层面来看,我们有多少领导是把眼睛向下,真正地关心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眼睛向上地去迎合上级的种种名目繁多的检查呢?
再从家长层面看,我们又有多少家长是真正关心自己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成长规律呢?
所以,可以说教育功利性是一个带有社会性的问题,的确值得深思。
我们一方面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素质型人才,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漩涡,另一方面,又在大肆炒作什么什么状元,考上名校就大张旗鼓的给予重奖,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甚至宣传方面自相矛盾。
三、教育方针贯彻不力,德育严重缺失,认识上十分片面。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明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说实话,我们的教育方针,国家所制定的各项教育原则、政策措施是相当科学和完善的,我们老早就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些都清清楚楚地标明:
德育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我们现在做得怎么样呢?
很多中小学的品德课被所谓的主科老师借走,借了就不还;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课程,班主任进行主题教育的班会课甚至也被取消;这些形式上存在的东西都没有被重视,更何况生活里、课间的学生德育工作呢?
而我们要知道,当前在教育界,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恰恰是德育方面的缺失。
民间不是有个说法:
分高德必缺吗?
这句话虽然不完全对,但确有道理,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旦有上级部门的检查,有关学校便热闹一阵子,还像模像样的,出方案,大张旗鼓的宣传,对活动认真组织实施;一旦检查结束,又是另一番景象,学生原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德育工作根本没有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这种德育是典型的“形式德育”,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至关重要,它比空洞的任何形式的说教意义都要重大。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
我们现在教育的孩子对党的了解和理解有多少,对党的感情有多深?
对我们这个民族的了解又有多少?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红色接力棒传给谁呢?
未来怎么办?
现在的孩子对国家的概念有多少了解?
对民族的意识又有多重?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统一大业、长治久安、民族振兴将指望谁?
现在的孩子大多没有“责任”意识,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诸多社会问题将如何从根本上去解决?
再则,现在的孩子是否有健康的金钱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
现在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判断力和道德自控力?
现在的孩子是否有完备的情绪控制和心理平衡力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培养再多的书呆子又有什么用呢?
一直以来,社会上有一个倾向性的认识,甚至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少人也是这样,总认为一个学生只要成绩好就是个好学生,其他方面差一点关系不大,自觉不自觉地认同“一俊可以遮百丑”。
正是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尤其是良好的品德教育与发展。
四、生活教育出现真空( 健康、生活教育极度匮乏)
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学会生活是教育最实在的意义。
而我们现在基础教育的现状是体育课被这样那样的理由挤占或是简单地做机械运动;不少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出于眼前的安全考虑,减少甚至限制或取消体育课,代之以户内活动课、自习课;健康课不开,或者开了课因为不是抽考科目而没人重视,敷衍了事;真正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最重要的日常自我保健常识没有涉及,如怎样预防常见的疾病,如何合理休息和睡眠,如何科学饮食与营养搭配等等。
另一方面又有多少孩子因为乱吃药、乱用抗生素而出现问题;有多少孩子因为不懂科学饮食而诱发胃炎,胆囊炎等等;又有多少孩子因为大量吃垃圾食品,喝劣质色素饮料而导致铅中毒,尿毒症等各种疾病。
而且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开父母寸步难行,在生活方面的经验少得可怜,小到洗衣做饭,大到两性问题、自我保护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知识盲区。
媒体上不是曾经报道过有女研究生被人贩子卖给穷乡僻壤的光棍汉做老婆的荒唐事吗?
研究生尚且被骗不知自我保护,更何况中小学生呢?
至于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教育更是一无所知,凡此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教育怎么能体现以人为本,怎么能称得上负责任的教育呢?
五、创新实践教育严重缺失
动手能力差、无创新精神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是最常见的现象。
一度社会上盛传的“钱学森之问”,最近网上广为人知的“张二狗事件”都无不反映了我国创新实践教育的严重缺失吗?
教育者一味的灌输,受教育者机械地被动接受造成了创新实践教育领域的大片盲区。
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创新实践类课程的课时。
2、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和科学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大胆探索,不囿常规,勇于突破。
3、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环保,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六、缺乏大教育观(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严重脱节)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应该得到落实。
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提倡树立大教育观和全民教育观。
大教育观是指我们的教育场所决不应仅限于校园和课堂,我们的教育内容决不应仅限于书本知识和理论传授,而应从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局出发,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可持续的动力和协调发展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发展。
全民教育观是指全社会都应来共同关注教育这个大命题,都来共同关注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孩子们的发展。
教师是专业的教育者,家长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则应担当起业余教育者、督导者和促进者的职责,共同构建起一个教育的大舞台,使学生不论在哪个地点和空间都能受到影响和熏陶。
而现在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什么问题:
学校只管在校的几个小时;家长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的业余时间管理;社会抓经济,各种经济体(如网吧,娱乐厅)和舆论媒介(如电影、电视、网络)倾向于以赢利为目的,并不在乎其行为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所有这些导致了学生教育链条的断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
教师苦口婆心地思想教育工作可能会因为学生回家后家长一丝不屑的表情或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而前功尽弃;一个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一次不良场所的偶然体验而不能自拔;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可能因为一部黑帮片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发生逆转;所以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完整的教育链,是摆在教育工作者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据了解,家、校、社会的严重脱节在公办学校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与公办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的认知态度有关,捧着铁饭碗,无生存压力,缺乏社会责任感;民办学校相对要好一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民办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流动人口子女,其父母因为工作关系往往很忙,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什么都指望学校,交流不够、配合管理不力,对必要的社会教育把握不到位,于是就造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的严重脱节。
七、教育管理上弊端
有效管理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有效保障,然而,平庸的弊端百出的管理只能造就平庸的学生甚至问题学生,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所谓的科学管理,就是以人为本,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宗旨,以学生的个体现状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的,对学生实施科学化、艺术化的有效管理。
科学化的要求是:
合理、规范;艺术化的内涵是:
情感、创新。
科学管理的效果是师生和谐共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被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管理方式,更多的是远离科学,问题突显在平庸与滞后上。
说其平庸,主要表现在我们的管理理念上,教育管理与普通的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企业管理中强调的是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社会行政管理中强调的是个体的秩序化和集体的认同感,这二者里面都隐含了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通俗地讲,就是下级要认同上级的各种规定和指示并坚决予以执行,下级必须要听话,对于不听话的被管理者,就要受到管理者的惩戒;这种管理规则在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
但这种管理意识和规则渗透到我们的学校,情况就不容乐观。
老师们高高在上,不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而是自觉地、不自觉地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叉起腰,绷起脸,瞪起眼,对学生下达各种指令,做出各种指示,向学生灌输种种自认为千真万确的真理或规矩,全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观感受,于是一批庸才就此出现了:
唯唯喏喏,教条死板,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缺乏创造力创新力,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依赖性强,只会活在别人的意识和意志里;而稍有点“叛逆”的学生则会被视为异类,要受到老师们的训斥甚至于处分,当矛盾激化的时候,就会出现反叛攻击行为或自残行为,给学生个体、家庭和社会留下诸多遗憾和隐患。
社会上这方面的例子已经不少了,教训是深刻的。
说其滞后,是因为我们的很多管理方法、手段措施往往都是在问题出现了或者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和影响之后才出台的,没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属于90后的一代,新世纪的一代也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他们这代人,以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和状态傲然于世,他们的思维、做事方式与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是大不一样的,所以由此带来的管理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如:
当今青少年的网络疾病、个体人格缺陷与障碍、青少年的非常态群体意识、暴力倾向、两性问题等等,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疲于应付,出了问题以后,只解决当事案例,而不是从源头上去主动发现和预防问题的出现,显示出管理上的滞后与消极。
教育管理观念不更新,延续陈旧的管理模式,一味靠强行输灌、强行压制的办法推行自以为是的价值观,不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教育管理的平庸和滞后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学生是很难获得更好地发展的。
九、形式主义的教学方法。
本来教无定法,哪种教学方式最简洁、效果最好,那种教学方式就是最好的。
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变革的创新社会,反映到教学中也是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一时间刮风似的刮起了许多阵的“学法风”“教法风”。
如杜郎口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两主课堂、尝试教学法、合作探究等等,其实这些方法不管哪一个都是没有问题的,都是好的教法和理论,可就是这些原本就很正常的东西,被戴上一顶新的帽子而拥上教坛,舞罢一阵,博得一阵喝彩和追随,但是随后又很快被更新鲜的花样所代替,老师们成为了事实上的追星族,跟风者。
给人的感觉是,似乎每堂课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要与时下这阵风相贴近,没有体现就是不懂时代教育现念。
也因此出现了很多令人费解的现象:
在课堂上,老师着装休闲,轻松随意地坐在前面的讲台上,侃侃而谈,下面的学生歪七竖八的听着,甚至离座说笑的都有,据说是旨在“创设轻松而随意的教学氛围”;有的连讲台都不要了,语文课上,玩游戏,分组表演,说学逗唱,旨在创设情境,体会意境,却让人感觉越看越像表演课或音乐活动课;各种优质课的评选似乎成了优质课件的评选,老师们花了太多的精力在课件的制作上,这样的课犹如一个个精美的花瓶,好看之余,师生们实实在在的收获到底又有多少呢?
其结果不敢恭维,这实在值得思考。
其实这种种的教法、理念无非只是一种形式,犹如一棵树上片片精美的叶子,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照顾一片片的叶子而不从根本上去照顾这棵树,那么教学这颗树是不会长青的。
所以有效回避教法上的形式主义,对我们的教学采取务实的态度是最需要解决的。
其实最根本的教法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孔圣人早就对我们提出过了,那就是:
因材施教。
这四个字朴实无华,没有一些所谓西方现代教育理念那么洋气,但是至理却是至简而又至真的。
最朴实的东西往往就是最有效的。
因材施教的本质涵义就是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个体情况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地采取一切适当的施教方法。
因材施教的哲学意义体现在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讲就是教无定法,不拘于成法。
我想充分理解了因材施教的内在涵义是有效防御表面化形式主义的一味良药。
当然教育的形式主义还表现在各种教育考核、评比、活动的表面化上,很多的工作只要是能形成书面的东西,上面来了以后有据可查就行了,造成了很多平日该做的工作在检查前全部“突击”做完了,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
形式主义实则是教学的大敌,浪费精力、浪费资源。
十、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越丰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往往严重不足。
但政府间对教育统筹协调力度不够。
这些年,我一直在南方,发现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投入是内地很多贫困地区根本没法比的,各种硬件设施配套齐全,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教师,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此落地生根,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内地,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各种教学设施破旧不堪,信息化问题比较突出,网络覆盖率利用率极低,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显得十分落后,加之待遇差,根本招不到、留不住优秀老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这样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有钱人家大都将孩子送往教育资源好的地方就读,这就催生了择校的问题,没钱人家只能将就着让小孩上完小学或者干脆任其辍学在家,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极大地制约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十一、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知道评价一个人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而我们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却往往犯了一个毛病,那就是以文化成绩论英雄,只要你的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即使他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也都可以忽略不计;而如果文化课成绩不好,则往往会被一棍子打死,纵然你有这样或那样的优势特长,也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
这种评价体系最大的危害是:
一批在文化课的角逐中处于劣势的学生群体,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不被老师重视,得到的是漠视、歧视或者放弃;他们在教室中的位次靠后,看不到老师的笑脸,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感受不到老师的温暖,成为学生中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
这个群体的心理特征最突出的是自卑,叛逆;他们在学习方面得不到重视,于是就会通过一些其他的言行来彰显自己的力量、引起别人的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或者在自卑的心态中寻求解脱,于是问题学生就此出现。
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等等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而这部分学生群体将来步入社会后也很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
对于分数、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办法,对于好学生的定义等有关评价领域的问题,我们不少地方已经做出了种种探索,取消分数评定,不排队,成绩不公开等,但这些只是形式,更多地我们还是要从高考制度改革,社会用人机制等这些根本的方向性的层面来着手改革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学生科学评价体系的健立和健全。
中国的事情有时就是荒唐,一方面也意识到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忽略其他方面发展对社会、对个人而言都存在严重问题,大谈应如何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所谓考试“状元”,不少经济发达地区动辄就给这些“状元”发放几十万元的奖金,新闻媒体也借机大肆炒作,这些状元被有意、无意地当做典范来宣传,这对我们大谈特谈的素质教育无疑是一大讽刺。
十二、 教学与科研的脱节。
教学与科研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互为补充的力量,应成为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教学应是科研指导下的教学,科研应是建立在教学基础上的科研;离开了科研的指导,教学行为易限于盲目,缺乏方向性,难以走得远;离开了教学为基础的科研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华而不实,没有实效,难以走得好。
所以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应是紧密结合,互为依存的。
而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教学与科研似乎是两大阵营:
从事科研的教科系统的专家学学者们更多的是停留在大学问的层面,满足于书面成果的形成和展示,所谓的成果,也往往是东拼西凑,新瓶装旧水式的表面文章,无关痛痒,难以有效地指导教学,这种情况从事一线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感受是最深的;可是真正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虽然拥有优先的实践权和操作经验,但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更多地只是低头走路,少有时间抬头看天,难以结合实际,搞好科研,有限的课题实验也往往是流于了形式。
如能有效地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会降低很多重复性的投入,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是大有好处的。
十三、理念与实践的脱节。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基础教育阶段一种常见的现象。
执行难是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
我们有再多的好方针、好决策、好方法,如果不去执行,不去落实,到最后只能是一纸空文,没有半点价值。
在有关教育的重大问题上,党中央、国务院都制定了诸多明确的方针政策,做出了很多细致具体的要求,而一旦真正到了地方,到了基层,落实到学校层面,落实到教师的操作层面,似乎就慢慢地走了样。
最明显的例子有关于素质教育这一块,中央很早就明确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很多基层学校依旧不管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旧在一味地加班加点,拼体力,要成绩呢?
这虽说有社会、家庭的主因,作为教育工作者本身是否就没有任何责任呢?
为了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为了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可为什么有的学校、有的老师仍千方百计地把学生们本来就很有限的健身体育活动挪用挤占呢?
上级制定的条例,规范也不少了,为什么有的地方学校却仍就想方设法地玩文字游戏,打擦边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呢?
说实话,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执行上级要求的问题上,通常搞的是正反两面,有的学校还教给学生怎样应付上级检查组,怎么说谎;试问这样做我们又有何脸面来教育学生知行合一,诚信做人呢?
所以,如何使我们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能在基层教学中不折不扣的执行,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最迫切的工作任务。
十四、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
虽说改革开放几十年了,但由于在经济发展方面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各地基础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沿海地区、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在基础教育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而内地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师资的制约,加之政府服务不到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总之,基础教育,任重而道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的基础教育整体上是好的;问题的存在只是局部
的。
未来十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出谋划策,将我们的教育搞得更好,做得更完善。
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则首先要敢于直面我们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并解决它,逃避和掩盖问题是没有用的。
为此,我主张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一、明确教育的功能,统一认识。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全面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教书传授知识只是其一,还有更主要的一个方面,这就是如何培育人的问题,二者结合,我们的教育才是全面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统一认识,教育的最关键是育人,不能为教书而教书。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屛弃教育目的的功利性。
自始至终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教育、把握教育,屛弃任何形式的功利性,只有这样教育事业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高速前进。
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这句话要落到实处才有效果,在很多地区,雷声大雨点小,甚至说一套做一套,空洞口号满天飞,有的把优先发展经济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