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历史中几个问题的探索.docx
《五代十国历史中几个问题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十国历史中几个问题的探索.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代十国历史中几个问题的探索
“五代十国”历史中几个问题的探索
一、分裂割据局势形成的原因
“五代十国”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是一个短暂的时期,然而它却是由唐后期藩镇割据过渡到宋统一全国的重要阶段,时间虽只有五十多年,而内容却十分复杂。
由于这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是紧接着唐末农民战争之后,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农民革命的“恶果”。
但只要我们深入去探索,自必会看出,唐末农民战争是在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局势下产生的。
唐末农民群众的革命威力虽基本上摧毁了唐王朝,但对藩镇割据者的势力却没有能够彻底消灭,他们在唐政权亡后继续割据各个地区。
五代十国的所谓君主绝大部分便是唐末的节度使,这些政权的建立实际上都是由于节度使之流的互相篡夺,互相攻击而造成的,因而此种局面应该看作是唐藩割据互争的继续。
在这里我们要研究一下:
为什么自八世纪中期安史之乱起一直到宋统一全国止,两个多世纪里长期陷于分裂割据局面的原因何在?
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权被削弱,对于跋扈的方镇采用姑息政策,藩镇们各自独霸一方,与唐廷俨然有似敌国,唐中央政权和藩镇以及藩镇间发生了许多屠杀和抢劫的悲剧战争。
以及随着私家田庄和工商业的发展,统治者为扩大土地和财富,产生了基于封建关系的争权夺利集团,出现了宦官和朋党之争,从而加深了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因此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
生产比较发达的山东、河北、河南出现了满目荒凉,“疮痍数千里”的惨象。
山西更是“赤地千里”人迹断绝。
北方地区的经济破坏情形如《旧唐书·秦宗权传》所说:
“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
繁荣的长安破坏后成为“荆棘满城,狐兔纵横”。
洛阳也“井邑穷民,不满百户”。
南方的破坏程度也不下于北方,淮南“士民转徙几尽”,著名的扬州是“饥民相杀而食”。
因此在八世纪中期至十世纪初期,由于生产事业的严重破坏,因而失去了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由于维系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的破坏,因而体现在政治斗争上,便是各军阀集团在短时期内,没有一个军阀集团能成为比较突出的力量,建立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另一方面这种局面的产生,和统治阶级经受农民革命的打击后,其内部情况极不稳定也是分不开的,部分野心家趁统治阶级内部混乱的时机,利用士兵拥立自己或其集团中的人为最高统治者,而士兵是一种雇佣兵,为谁服务都可以的,这种情况尤其在社会秩序不安的形势下,更容易被人所利用,因此在当时出现了皇帝怕大将,将领又怕士兵的局面,酿成了北中国拥立皇帝“如同儿戏”的现象。
其次,五代局势的发展,山西地区的军阀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代的君主除后梁外,其余各朝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出自或与这一地区的集团有关。
这一集团的首脑人物如李克用父子、李嗣源、石敬塘、刘知远等都是少数族的贵族,他们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带有落后性。
李克用的“亲军万众,皆䢍部人,动违纪律”,“或陵侮官吏,豪夺士民,白画剽攘”,“人甚苦之”。
但李克用不敢束之以法,对他的左右说:
“此辈胆略过人,数十年从吾征伐,比年以来,国藏空竭,诸军之家,卖马自治,今四方诸侯皆悬重赏以募勇士,吾若束之以法,急则弃吾,吾安能独保此乎!
?
”这样,自然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同时,李克用集团又容纳了唐政权亡后的大批官僚地主分子,所谓“丧乱之后,(唐)衣冠多逃难汾晋间”。
宦官伶人也大量涌进了这一集团。
这些人一方面对后唐政权的建立起了支持的作用,加强了后唐统治阶层的力量;但另一方面对后唐政权也起了坏的影响,如“宦官怙宠,广侵占居人第舍”,“伶官用事”,直接担任州刺史等重要官职,残酷剥削人民加深了阶级矛盾。
在政治制度方面,“皇太后行诰命,皇后刘氏行教命,互遣使人宣达”,与皇帝诏令发生同等作用,造成了政治上的紊乱不堪。
故李克用父子为首的军阀集团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建立全国的统一封建政权是不可能的。
然而,这一集团的军事力量较雄厚,凭借了山西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形势,利用中原地区的矛盾,在其他客观因素的配合下,紧紧地控制了北方的政局,造成了军阀互争的混战局势。
因此,在唐后期藩镇割据战争和残酷剥削的情况下,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的摧残,破坏了维系全国统一的经济基础,以
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存在,“五代十国”局势的形成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
“五代十国”虽仍为唐藩镇割据的延续,但在农民战争后二十多年的社会历史中,毕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农民革命的威力打垮了旧的藩镇势力,其结果如割据势力最大时间最长的河北三镇,魏博、承德二镇被并于朱温,卢龙被李克用所消灭,其余镇节也被消灭了,唐安史事变后所出现的相对稳定的割据局面被打破了。
想起的割据者多出身于农民、手工业工人和商人阶层中。
如朱温“食不能为生,与其母佣食萧县人刘崇家”(佣工);郭威年十八以勇力应潞州留后李继韬募为革卒,可能是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家庭;柴荣是贩卖过茶和雨伞的小商人。
南方诸国的割据者如杨行密“少孤贫”,应募为州兵;徐温曾“盐贩,为盗”,参加过农民革命,其养子李异也是“世本微贱”,钱镠的家庭“世田渔为本”,其本人虽后来参加了“士团”,对抗过农民军,但他也曾“贩盐为盗”;王审知的父亲“世为农民”,他本人是“起自陇亩”;马殷“少为木工”;割据四川的王建是一个“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的人;刘隐是商贾出身;高季兴“少为汁州商人李让家僮”。
这些人在农民革命之后,虽然有些人是农民革命队伍里的叛徒,但对农民群众的威力和要求是了解得更深刻一些,他们在建立政权后,纷纷在自己狭小的统治区内实行让步政策,采取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
在唐末到宋初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的恢复是比较迅速。
北方地区的后梁虽在战争频繁的条件下,仍“外严烽堠,内辟汙莱,厉以耕桑,薄以租赋”。
后唐明宗时也是“兵革粗息,年屡丰登”,期年之间,府库充实,在位八年,出现了所谓“小康”现象。
至后周时生产更进一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这点我们在后面还要谈到。
南方地区的生产恢复得更快,如在毕师铎、秦彦和高骈等军阀集团混战时惨遭破坏的扬州,经过杨行密的“轻徭薄赋,招抚流移,未及数载,几复承平之旧”“大兵之后,井邑萧条”的江陵,经过高季兴的所谓招辑抚绥,“民皆复业”,奠定了荆南建国的基础。
至于两浙地区由于吴赵的水利事业非常发达,促使了农业的发展,故“钱塘富庶,甲于东南”。
自古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地区,前蜀时生产的发达体现在财政收入上是“仓廪充溢”,后蜀时是“斗米三钱”,可见农产品是很多的。
其他如两湖地区的经济作物茶桑的种植都比以前有了增加。
手工业生产的技术也有了进步,突出的如越瓷的秘色瓷器在水平已超过了唐代,南唐所出产的“澄心堂纸”,在造纸技术上也是很高明的,这种纸连后来的宋人都很宝贵,据说欧阳修曾经赠给梅圣俞两张这样的纸,梅圣俞曾写诗描述这种纸的质量道:
“滑如春冰密如茧”。
这种纸虽为少数人所能使用,觉得珍贵,但这样高的技术对于当时普遍使用的纸张的制造术,是不可能不起影响的。
从手工业产品的数量方面来看,也是很多的,如南方诸国向北方政权进贡的贡品(包括商品在内),常见的有茶,加工过的金银饰品,以及绫、罗、漆器、瓷器,特别是瓷器的数量据“宋两朝供奉录”载:
吴越在北宋初贡给宋的“金银饰(边)陶器一十四万事”,其数量是相当大的。
在手工业产品数量较大的前提下,商业就特别发达,如惨遭破坏的扬州,杨行密“称号淮海时,广陵殷盛,士庶骈阗”。
吴越的杭州“开肆三万室”钱塘江内“舟揖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这些船或到北方或远航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商业贸易是很发达的。
楚国在财政收入上更是依靠商业贸易,卖茶一项就“岁收数十万,国用遂足”。
荆南主要是靠商税过活,所谓“东通于吴,西通于蜀,皆利其供军财货而已”。
闽和南汉两国则主要是对外贸易的收入来维持政府开支,如闽在福州、泉州“招徕蛮裔商贾,敛不加暴,而国用日以富饶”。
由于商业的发达,和在唐末农民战争后,世族大地主的势力被彻底打垮,把自两晋南北朝以来支配政治和社会的门第制度和观念彻底清除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从五代以来,维持门第的谱系之学已不为人所重视。
《通志·氏族略·卷二十五》载: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
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世族地主势力的消灭,轻视商人的观念的改变,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客观情况下,经营商业的除商人和一般的商人地主外,当权的统治者也纷纷经营商业或拉拢商人。
五代的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朱滥,一到开封即“收买商人,不遗余力”,“选富家子弟有材力者置之帐下,号曰厅子都”。
后来后唐的军事将领周德威与朱温作战时。
骂朱温的部队为汴宋佣贩儿。
后唐统治者来自太原。
太原这一地区和北方的少数族接壤,是互市发达的地区,因而商业也很繁盛。
李克用末年时,李嗣昭守潞州,是靠他的妻子杨氏经商所得赀财来接济军中用度的。
庄宗(李存勗)妻刘皇后也“分遣人为商贾,至于市肆之间,薪芻粟茹,皆称为中宫所卖”。
这一时期江南商人也是成群结队到北方去的,据925年知唐州晏骈安奏称“市肆间点枮钱帛,内有锡镴小钱,捡得不少,皆是江南網商夹带而来”。
足见后唐庄宗时期,虽商税较烦但商业并末衰歇。
此后明宗也曾下令“不得邀难商旅”。
五代时官僚经商的也很多,后梁的赵在礼“历十余镇,善治生,殖货积财巨万,两京及所在藩镇皆邸店罗列”。
在晋、汉、周各代都做官的王祚,“频领牧守,能殖货”,并以自己的“俸钱募人开大秦山岩梯路,行旅感其便”,又修复颖州通商渠等等,都是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南唐则“富商大贾,遣赂内官”,商人在政治上有一定势力。
楚国是“富商大贾,布列在位”,政权直接被商人势力所操纵。
特别重要的是许多藩镇将领也纷纷经营商业,尤其是边地互市被边将控制。
据《宋史·张永德传》载:
“五代用兵多姑息,藩镇颇恣认下贩鬻,宋初功臣犹垄旧风”。
官僚和军事将领经商的结果,他们的利益便和商人的利益结合起来了。
而分裂割据对商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他们也要求统一全国以利商业的发展,而这批官僚、军事将领和商人在统治阶级中是具有相当力量的,他们的要求结束割据对统一全国局势的到来是起了加速的作用。
这和唐藩镇割据时的阶层关系上是起了极大变化的。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结果,经济联系的加强,对统一的要求也加强了。
特别是当各国的封建割据者,在后期对人民实行残酷地榨取,如南唐“按籍编括……关司敛率尤繁……一日宴于北苑,烈祖(李昇)谓侍臣日:
‘畿甸雨,都城不雨,何也?
!
’……(申渐高)曰:
‘雨惧抽税,不敢入京’”。
吴越在后来“科敛苛惨,民欠升斗,必至徒刑……其民多躲行,或以篾竹系腰”。
闽、南汉、蜀等国的残酷剥削情形也大体类似。
这样,人民就更迫切要求统一,以减轻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人民和部分统治者都迫切要求统一全国的形势下,当北方的强大统一力量出现时,南方诸国除南唐对宋有所抵抗外。
对荆南、楚是有征无战,望风而降。
吴越则不劳一兵一卒,自动献地于宋。
后蜀在宋进军时“则四十万军齐解甲”,引起孟昶的“吾与先君,以温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临敌,不能为吾东向放一箭”的无限感慨。
三、统一趋势的出现
郭威建立后周政权后,积极采取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951年下令免除历年欠税,禁收斗余、称耗,953年废牛租,废除营田务,“天下系官庄田以万计?
悉以分赐见佃户”,“以其民隶州县,其田庐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
这些措施不仅改变了现有佃户成为自耕农,从而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争取了陷身辽国的中国北部人民南返,以及南方各国因阶级矛盾尖锐劳动人民纷纷北上,使后周增加了劳动人口,为生产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柴荣继位后,955年正式颁布了逃户庄田的处理办法,“逃亡庄园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给租税”。
规定“三周年本户来归者,其庄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交还三分之一,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垒外,不在交还之限。
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人户,自蕃界来归者,五周年内来者交三分之二,十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年来者,交还三分之一,十五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
同时又放免军队中的老弱归农,以及命令僧尼还俗,进一步的增加了农村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又减轻人民负担,重视水利的兴修等等,都促使了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
在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也跟着活跃起来了,南方地区的茶和瓷器,大量后往北方出售,北方成为南方各国的主要市场,南方各国在商业上和北方发生了紧密的联系,特别是汴京地当运河要冲,成为接纳南北物资的交通要道,正如955年柴荣的诏令所说:
“东京(开封)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屋宇交连,街衢湫隘”。
开封已成为联系南北各地区的重心,故开封除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外(除后唐建都洛阳外,其余各代均都开封),同时也成为联系全国经济的中心。
后周又扩大了它的占领区,伐蜀取得了秦、阶、成、凰四州。
秦州当关陇之会,是关中重镇,后周据此可保障关陇地区的安全,解除后蜀的威胁;阶州通道陇蜀,山川险阻,在地理形势上制两川之命;成州也是内保蜀口,外接秦陇,山川险阻的要地,凰州也是险要之地。
这四州土地之取得对平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收取四州的军事行动将要胜利结束时,柴荣又发动了对南唐的进攻,占镇了南唐的江北十四州,获得了淮盐产地和农业生产发达地区。
这时后周占有的土地和户口,比十国中任何一国都大,就户口而论柴荣时有户一百二三十万,十国中南唐的户数是最多的,也不过六十五万,比后周少一半。
户口是统治者榨取的对象,后周既然有了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户口,因而就具备了支持其统一全国的基本条件。
特别是采取了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后,后周的经济力量得到了加强,培养了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与实行政治改革的同时,军事方面也进行了整顿,通过高平之战,将临阵逃走之高级将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人统统杀掉,军纪得到了整顿,“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克服了畏惧将帅士兵的素习。
这不仅提高了柴荣个人的威望,而且在实质上是提高了皇权,开始扭转唐末五代以来皇权低落的现象。
高平之战后,柴荣又“大简诸军精锐之士,选骁勇之士,升之上军,羸弱者去之。
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藩镇所蓄,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步骑诸军,各命将帅选之”。
军队经过这样一番改造,“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
中央禁军的战斗力提高后,就直接巩固和加强了皇权,控制了藩镇的势力,制止了地方藩镇夺取帝位的可能。
此后夺取帝位的已不是像朱温、李嗣源、石敬塘、刘知远等节度使之流的军阀,而是中央禁军统帅的赵匡胤了,他们虽然都是军阀身份,但就中央与地方的藩镇这一点来说,是有显著差别的。
由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增强和中央政权的稳定,特别是阶级矛盾的缓和,使北中国的社会起了重大的变化,后周国家的力量日益增强,因此有了进一步统一全国的要求。
这种要求反映在后周君臣意识中的事件就是柴荣命令近臣写“为君难为臣不易和平边篇”等策论中,讨论有关统一全国的问题。
959年柴荣为了收复失地,解决和辽国的矛盾以增强北方的国防力量,自将北伐,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及津益、瓦桥、淤口三关之地,正当进攻幽州,光复燕云十六州的严峻关头,柴荣突然患重病,被迫退军,柴荣回到开封便病死了。
其子柴宗训继位。
但不久政权即被赵匡胤所夺取,建立北宋王朝。
后周政权的存在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年,但由于新的历史条件的出现,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生产,促进了地主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而增强了政治、军事力量,为北宋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四、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势的产生有它客观的原因,同时也是历史发展必经的过程。
五代十国时期在经济上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其主要关键是唐末农民战争。
农民革命的威力一方面冲击了唐后期藩镇割据相对稳定的局势,促进了新形势的产生;一方面又打击了整个地主阶级,减轻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中有宋统一局面的出现和经济进一步发展。
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