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版河南省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8960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解析版河南省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史记》记曰:

“襄公(?

~前637年)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

”《全唐文》则说昔者宋襄公尝为仁义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

”上述材料能够反映出

A.宋襄公借助儒家思想治国

B.宋襄公破坏了中央集权制

C.宋襄公注重维护宗法秩序

D.宋襄公时周王室地位衰落

【答案】D

【解析】根据“欲为盟主”“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看出,材料反映出春秋时期诸侯称霸、割据混战的情景,说明分封制崩溃、周王室地位衰落,故D正确;材料表明宋襄公借助儒家思想实现称霸的需要,而非治国,A错误;春秋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B错误;材料信息与宗法秩序无关,排除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欲为盟主”“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联系所学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的知识分析解答

2.“祈谷”是商周时期专门祭祀上帝祈求农业丰收的祀典。

周朝时,籍田、亲蚕等“祈谷”之礼已充分制度化。

秦汉时期,逐步建立起祭祀农神和籍田为中心的农事祀典制度。

这反映出

A.商周政制在后代被严格遵从

B.重农抑商从商周始一直推行

C.古代社会经济以农桑为主体

D.敬天法祖思想始终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根据“周朝时,籍田、亲蚕等‘祈谷’之礼已充分制度化。

秦汉时期,逐步建立起祭祀农神和籍田为中心的农事祀典制度”可知,周朝和秦汉都非常重视“祈谷”活动,“祈谷”是祈求农业丰收的祀典,说明古代社会经济以农桑为主体,故C正确;商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废除分封制,故“严格遵从”错误,排除A;战国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祈谷”,是祈求农业丰收,并非敬天法祖,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朝时,籍田、亲蚕等‘祈谷’之礼已充分制度化。

秦汉时期,逐步建立起祭祀农神和籍田为中心的农事祀典制度”,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农业的地位分析解答。

3.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

“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

”这一规定

A.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

B.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

C.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

D.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根据“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

”可知,法律规定对不廉洁、不胜任的官吏予以免职,这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增强中央权威、突显皇权至上,排除AB;材料信息与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无关,排除C。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

”分析解答即可。

4.唐初进士试时务策五道,策问中加入儒家经典和历史方面的内容,在定成绩时还要看策文的辞藻。

这一做法

A.表明重文抑武政策的推行

B.立足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C.充分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

D.有利于官员综合素质提升

【答案】D

【解析】根据“唐初进士试时务策五道,策问中加入儒家经典和历史方面的内容,在定成绩时还要看策文的辞藻”可以看出,进士考试把策论、儒家经典、历史知识和文采能综合起来考查,有利于提升官员综合素质,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抑武”,A错误;“唐初进士试时务策五道”说明进士考试重视社会实际问题的策略,B“立足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的表述不恰当,排除;材料表明进士考试把策论、儒家经典、历史知识和文采能综合起来考查,无法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C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初进士试时务策五道,策问中加入儒家经典和历史方面的内容,在定成绩时还要看策文的辞藻”,根据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科举制的知识分析解答。

5.宋代某理学家说: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

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

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由此可见该理学家

A.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

B.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

C.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

D.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

【答案】A

【解析】“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

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可知,该理学家主张求理要循序渐进,故A正确;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因材施教”,排除B;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教育需有教无类,排除C;材料反映求理要循序渐进,并非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D错误。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

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分析解答即可。

6.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

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

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

【答案】D

【解析】根据“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稻米主要产自南方,结合所学,中原经过长期的战乱摧残,经济发展缓慢,粮食仰赖南方供给,说明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只是反映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稻米主要由南方海运过来,A错误;明清时期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水稻种植区域扩大,排除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联系所学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分析解答。

7.朱之瑜(1600~1682)称:

“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颜元(1635~1704)认为:

“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

”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可知,两人都认为程朱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生活作用不大,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B正确;A表述正确,但两人的本质意图是倡导自己的观点,并非抨击程朱理学,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程朱理学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明朝初期“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侈”。

明中后期则一改“简质”的社会风尚,靡然向奢,甚至“以俭为鄙”。

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松弛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下层百姓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根据“明中后期则一改‘简质’的社会风尚,靡然向奢,甚至‘以俭为鄙’”,结合所学,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了传统的消费观念,冲击了“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侈”的等级秩序,故B正确;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A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并非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下层百姓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

9.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称:

“不知铁路之旁,其左右歧路,人马皆能行……铁路遇山巅水曲均须绕越,架空凿洞亦可驶行,庐舍坟墓亦犹是也,何害之有?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中国

A.“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近代化

B.“天朝上国”观念抑制中国的发展

C.思想僵化制约工业文明的传播

D.洋务运动推动西方文明的传入

【答案】C

【解析】材料郑观应强调修筑铁路不会夺民生计、毁坏庐舍坟墓,批驳反对修筑铁路的保守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中国思想僵化制约工业文明的传播,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排除D。

10.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继《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

“布农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印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

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布农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可知,康有为认为一般百姓改革国家政治骇人听闻,还容易遭致祸端,因此康有为采取“托古改制”,说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目的,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开展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B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非革命性,C错误。

11.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成员多有立宪派和旧官僚,但他们承认并通过了革命派雷奋等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这说明

A.共和制得到社会各界一致支持

B.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

C.各派实现追求民主制的目标整合

D.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答案】C

12.1916年8月,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写道:

“顺知吾青年之生,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青春中华之创造,为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

”这一观点

A.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

B.是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

C.是实现救亡图存的呼吁

D.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答案】A

【解析】根据“顺知吾青年之生,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青春中华之创造,为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可知,李大钊在文中向国人阐述了他的理想主张——创造青春之中华。

《晨钟报》的使命就是“青春中华之创造”。

这是他当时的理想,也是他对国人,首先是对青年的号召,这是李大钊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故A正确;辛亥革命已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救亡图存”“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排除CD。

13.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称:

“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此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B.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

C.激进派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

D.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

【答案】C

【解析】根据“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时,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文学,促进文化的普及,促进思想启蒙,故C正确;维新派没有涉及“文体改革”“普及识字”,排除AB;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主要是文学形式上提倡白话文,并非批判复古思潮,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学革命分析解答。

14.读下表,某地中学教师性别构成,从中可以推知

教师总数

男教师数

女教师数

女教师百分比

1912年

3639

3533

106

2.9%

1916年

4418

4320

98

2.22%

1929年

20002

18671

1331

6.65%

1930年

30025

27350

2675

8.91%

1933年

31204

28222

2982

9.56%

 

A.女教师受到社会尊重

B.社会开明程度提高

C.教师的职业待遇较好

D.中学教师较受青睐

【答案】B

【解析】根据某地中学教师性别构成表的数据看出,1912年到1933年女教师人数和所占教师总数的百分比都有显著提高,说明妇女日益解放,社会开明程度提高,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女教师受到社会尊重”,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教师的职业待遇较好,排除C;材料只是对某地中学教师性别构成进行的统计,没有初等、高等教育教师的比较,不能得出中学教师较受青睐,D错误。

15.1931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一政策的出台

A.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B.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表明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答案】C

【解析】根据“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土地革命路线的制定有利于调动贫农、雇农、中农以及中小工商业者的革命积极性,以地主阶级为革命的对象,土地革命路线适应了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A表述太绝对,不符合“限制富农”错误;1931年春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表述错误,中共没有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排除。

16.中共曾发表宣言呼吁:

“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当时面临的形势是

A.日军突袭占领了东北三省

B.反法西斯同盟展开了密切合作

C.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D.全民族的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

【答案】C

【解析】根据“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发表宣言的背景是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故C正确;日军突袭占领了东北三省与“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符,排除A;材料反映中共倡议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并非反法西斯同盟展开了密切合作,B错误;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标志着全民族的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而材料反映的是卢沟桥事变爆发,是全民族的抗战的开始,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联系所学卢沟桥事变的史实分析解答。

17.在古代雅典,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

材料旨在说明古代雅典

A.缺乏民主制度维护

B.自由权利受到限制

C.维护城邦至上原则

D.淡化法律制度规范

【答案】B

【解析】根据“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可知,个人易于受到集体约束,个人自由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说明自由权利受到限制,故B正确;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材料说明个人自由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故A表述错误;材料主要说明个人自由受到约束,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个人自由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无法体现淡化法律制度规范,D错误。

18.11~15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罗马法中严苛的法律程序

B.罗马法在欧洲历史的重要地位

C.罗马法中蕴含的共和精神

D.罗马法适应商品生产关系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11~15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结合所学,11~15世纪初的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和成长需要一种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法律,罗马法是建立在私有制和简单商品生产关系极为发达的基础上的,对这方面的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的法律,故D正确;罗马法复兴根本原因不是罗马法的法律程序、重要地位、蕴含的共和精神,而在于适应商品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排除AB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1~15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联系所学11~15世纪初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罗马法的特点分析解答。

19.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

“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这些宗教观点

A.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

C.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D.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可知,这些宗教观点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否定传教士、神父、教皇的权威,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故B正确,C错误;“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否定了传教士、神父、教皇的权威,并非否定民众的宗教信仰,A错误;启蒙运动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而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D错误。

20.近代西方思想家格劳秀斯认为:

“在人所独具的特性中有一种要求社交的强烈愿望,亦即要求过社会生活愿望——这并不是指任何一种生活,而是指按照他的才智标准跟那些与他自己同一类的人过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

”由此可见,格劳秀斯主张

A.分权制衡

B.社会契约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

【答案】B

【解析】人的本性既然如此,那么,倘若要坚持一种秩序井然的社会,就得有必须加以实现的某些最低限度的条件或价值。

“按照他的才智标准跟那些与他自己同一类的人过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只能在国家形成之后才有可能,于是人们按照社会契约建立国家,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分权制衡、天赋人权无关,排除AC;人民主权指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21.“13个新兴的州都刻不容缓地为自己制定了成文宪法。

……所有的宪法都遵循伟大的《独立宣言》所陈述的思想:

一旦政府妨害这种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幸福而‘建立新的政府’。

”这表明独立之初的美国

A.邦联体制遭到各州的普遍抵制

B.迫切需要确立三权分立的行政机制

C.邦联国家的存在缺乏法律依据

D.亟待强化中央集权以摆脱政治危机

【答案】D

【解析】根据“一旦政府妨害这种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幸福而‘建立新的政府’”可知,独立之初的美国迫切期待强化中央集权,维护革命成果,摆脱政治危机,故D正确;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3个新兴的州都刻不容缓地为自己制定了成文宪法”表明“缺乏法律依据”说法错误,排除C。

22.15世纪欧洲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依靠香料,所以人们对香料需求量十分大,但利润丰富的香料贸易先被阿拉伯商人垄断,后被奥斯曼士耳其帝国阻断,于是,欧洲人开始焦躁不安了。

这说明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动因是

A.扭转中西贸易逆差

B.打破土耳其帝国的垄断

C.重建开辟新的贸易通道

D.工业文明扩张的必然性

【答案】C

23.19世纪中期的英国被称为“法制时代”,1846年度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这说明了政府

A.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深受重商主义政策影响

C.在法律方面取得的成就

D.力图维护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19世纪中期”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了推动海外贸易发展,废除《谷物法》和《航海条例》;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阶级矛盾激化等问题,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公共卫生法》等,所以英国完善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发展,故D正确;《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公共卫生法》与放松对世界市场的控制无关,排除A;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是工业革命以前的经济政策,排除B;C是材料的表面现象不能反映出来的本质,排除。

24.空间的间隔(物体的长度)和时间的流逝是绝对的,从任何时间点、对任何观察者来说都是一样的。

即,1米的尺,任何时候、任何人看都是一样长的;1秒,任何时候、在宇宙的任何地方经过的都是1秒。

这段话主要解释的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达尔文的进化论

【答案】A

【解析】“1米的尺,任何时候、任何人看都是一样长的;1秒,任何时候、在宇宙的任何地方经过的都是1秒”反映了牛顿的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故A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是微观世界的理论,材料反映的宏观世界的理论,排除C;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生物学理论,材料反映的是物理学理论,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西汉时期第一次土地兼并风潮,大土地私有制空前发展,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

西汉统治者虽然采取“限民名田”等措施,试图抑制土地兼并,也取得一定效果,但西汉末年,土地兼并风潮再起,“限田”政策彻底失败,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社会和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危机。

北宋王朝建立后即宣称“田制不立”,允许民间私人购买田地成为田主,国家对土地买卖中的民间竞争与兼并现象采取“不抑兼并”、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态度,广大自耕农纷纷陷于破产的境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这样就形成了封建地主租佃制的土地经营形式。

——摘编自王琦《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演进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分田照人口:

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

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賑此荒处,被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孙中山对“平均地权”的解释:

“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

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贏利八千,当归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宋时期土地兼并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

(1)原因:

铁犁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代国家“不抑兼并”政策的实施等。

影响:

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引发社会矛盾和危机,不利于社会稳定。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出现租佃制的土地经营方式。

(2)方案:

太平天国:

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解决丰荒矛盾,建立理想社会。

孙中山:

平均地权,即核定地价,现价归原主所有,社会讲步后增加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评价:

太平天国的方案,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具有空想性。

“平均地权”否定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土地实行国民共享,属社会政良性所,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解析】

(1)原因: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铁犁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代国家“不抑兼并”政策的实施等角度总结。

影响:

根据“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社会和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危机”“广大自耕农纷纷陷于破产的境地”得出:

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