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实施细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88182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实施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实施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实施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实施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实施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实施细则.docx

《安徽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实施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实施细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实施细则.docx

安徽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实施细则

安徽省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实施细则

 

(2017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医疗机构药品安全监管,规范临床安全用药监测工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事件监测工作,包括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用药错误和药品质量事件等。

第三条在开展临床安全用药监测过程中获取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患者和报告者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四条省卫生计生委负责全省临床安全用药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各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称药事会)下设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组,分管领导任组长,药学、医务和护理等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由临床药学、医学、护理学和医疗行政管理等专家组成;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组设秘书1名,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并设监测员、联络员若干名。

监测员由临床科室(病区)的医生和护理人员担任,联络员由药学部门各药品调剂室负责人担任,药学部门负责日常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设立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小组或者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第六条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小)组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药事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结合实际,制定本机构临床安全用药事件监测与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

(二)组织开展本机构严重或群体性临床安全用药事件的调查、分析、处理和预警工作,必要时报药事会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三)督查本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工作,每季度通报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布临床安全用药信息;

(四)组织开展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的方法研究、学术交流与宣传、培训;

(五)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分析、总结临床安全用药监测工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整改;

(六)对临床安全用药事件监测的相关材料进行汇总,并妥善保存。

第七条秘书负责协调临床开展监测工作,配合做好宣传培训;协助组织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用药错误与药品质量事件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录入上报等日常工作;定期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评价结果进行反馈;负责临床安全用药监测工作的会务筹备及其它事务性工作。

第八条监测员、联络员分别负责本科室(部门)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的联络、组织、宣传和报告等工作。

 

第三章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管理

第九条医务人员应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意识,执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观察制度:

(一)医生、药师、护理人员及其他医务人员应掌握所用药品的药品不良反应和处理措施,并相互配合,对患者用药的情况进行监测,重点监测非预期(新发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二)医生开具处方前应询问患者既往用药史,告知所用药品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查房时应了解患者用药后情况,是否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三)护理人员在实施药物治疗前应告知患者或患者家属,

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四)在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状况,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某药的患者应加强观察;

(五)医务人员应做好患者用药后出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记录和报告工作。

如发现严重的或群体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积极组织救治,及时上报本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组,做好医疗记录,并保存好相关药品、物品等;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组及时组织对该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六)临床药师应开展用药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参与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与救治工作,为临床提供相关药品信息和咨询服务。

第十条对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及时、真实、完整、准确地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见附件3),并报送至本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小)组,经分析评价后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

安徽省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网络单位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同时上报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按要求及时向本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小)组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自发现或获知之日起10日内上报,新发的、严重的自发现或获知之日起7日内上报,死亡或群体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立即上报。

第十二条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小)组按规定时限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传“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于发现或获知之日起30日内上报,新发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于发现或获知之日起15日内上报,死亡或群体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立即报告。

第十三条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组适时召开会议,组织对严重的或群体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进行讨论,制定防范措施,

做好记录。

第十四条对已确认发生严重或群体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药品,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组应及时在本机构内发布相关警示信息并报告药事会,由药事会确定对该药品采取暂停使用、停用等控制措施。

第十五条对延误报告或匿而不报者和(或)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严重的或群体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而导致重复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用药错误监测管理

第十六条医务人员应遵循有关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路径、临床诊疗指南和药品说明书等合理用药,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防止用药错误的发生。

第十七条用药错误按严重性分为以下四个层:

(一)第一层级:

无错误

A级:

客观环境或条件可能引发差错(差错隐);

B

(二)第二层级:

有错误无伤害

C级:

发生差错但未发给患者,或已发给患者但未使用;

D级:

患者已使用,但未造成伤害;

E级:

患者已使用,需要监测差错对患者的后果,并根据后果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伤害;

(三)第三层级:

有错误有伤害

F级:

差错造成患者暂时性伤害,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G级:

差错对患者的伤害可导致或延长患者住院;

H级:

差错导致患者永久性伤害;

I级:

差错导致患者生命垂危;

(四)第四层级:

有错误致死亡I级:

差错导致患者死亡。

第十八条医务人员若发现用药错误,应立即进行相应处理,做好记录,填写“用药错误报告表”(见附件4),上报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小)组。

对于C级及以上的用药错误应对患者采

取监测或救治措施,做好医疗记录,并保存好相关药品、物品等,立即上报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小)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小)组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该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原因、明确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及时发布警示信息;必要时向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各相关科室和部门对出现的用药错误应及时分析,总结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二十条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小)组会同药学部门定期对用药错误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吸取教训、完善管理体系、制定防范措施,并在本机构内发布有关安全用药预警信息。

第二十一条对用药错误延误报告或匿而不报者和(或)未采取有效措施而导致严重后果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药品质量事件监测管理

第二十二条医务人员应遵循有关药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格环节管理,确保药品质量。

第二十三条药品质量事件按给患者造成的后果分为以下四个层级:

(一)第一层级:

无质量问题有隐患

A级:

客观环境或条件可能引发药品质量问题;

(二)第二层级:

有质量问题无伤害

B级:

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及时发现,未发给患者,或已发给患者但未使用;

C级:

患者已使用,需要监测该药品对患者的后果,并根据后果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伤害;

(三)第三层级:

有质量问题有伤害

D级:

患者使用了该药品,造成暂时性伤害,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E级:

患者使用了该药品,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F级:

患者使用了该药品,对其造成永久性伤害;

G级:

患者使用了该药品,导致生命垂危;

(四)第四层级:

有质量问题致死亡H级:

患者使用了该药品,导致死亡。

以上C-H级属于药品损害事件。

第二十四条发生药品质量事件,相关科室或部门应详细填写“药品质量事件报告表”(见附件5),并保存好相关药品、物品等,立即报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组和药学部门,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组指导药学部门处理药品质量事件;对于C级及以上的药品质量事件,相关医务人员应对患者采取监测或防治措施,做好医疗记录。

第二十五条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组)应组织相关人员对药品质量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了解药品质量事件发生的经过,采取有效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事件的不良影响与经济损失;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事件原因,明确责任,评估有关管理制度是否存在漏洞、工作流程是否完善、相关制度执行是否到位等,制定整改与防范措施,提出处理意见报本机构领导审批执行,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二十六条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组应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并在本机构内发布相关警示信息,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必要时向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确认有质量问题的药品应立即停用,并按不合格药品有关规定处理;若为企业原因造成质量事件的所有药品应全部召回、集中到药库就地封存,责令企业出具质量分析报告、整改措施、服务承诺等,医疗机构视情况采取相应管理控制措施。

第二十八条对药品质量事件延误报告或匿而不报者和(或)未采取有效措施而导致严重后果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省卫生计生委将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医疗机构定级、评审、评价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重要指标。

第三十条省卫生计生委委托省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下

称质控中心)具体负责全省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导全省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安全用药监测工作。

第三十一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工作的日常监督和定期督导检查。

省质控中心负责全省三级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各市质控中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

第三十二条2017年底前,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应加入安徽省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并按相关要求定期上报本机构临床安全用药相关数据信息。

安徽省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每半年向省卫生计生委上报监测网工作报告,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

第三十三条各医疗机构鼓励相关科室和个人积极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用药错误和药品质量事件,并给予适当奖励;对在临床安全用药监测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科室(部门)、个人进行表彰。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二)药品不良事件,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四)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

形之一的反应:

1.导致死亡;2.危及生命;

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4.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

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五)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六)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是指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臵的事件。

(七)用药错误,是指药品在临床使用及管理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疏失,这些疏失可导致患者发生潜在的或直接的损害。

用药错误可发生于处方(医嘱)开具与传递;药品储存、调剂与分发;药品使用与监测;用药指导及药品管理、信息技术等多个环节。

其发生可能与专业医疗行为、医疗产品(药品、给药装臵等)和工作流程与系统有关。

(八)药品质量事件,是指药品使用各环节因药品质量问题而发生的危及患者人身安全或导致经济损失的事件。

药品质量问题包括客观环境或条件可能引发药品质量问题、购入假药或劣药、制剂室配药错误、拆零分装药品标贴与内容不符、管理不当造成药品过期失效/发霉/变质/严重污染等。

(九)药品损害事件,是指由于药品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造成的对患者的损害事件。

第三十五条本实施细则自2017年4月1日起施行。

 

附件1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首次报告□跟踪报告□病区/科室:

编码:

报告类型:

新的□严重□一般□报告单位类别:

医疗机构□经营企业□生产企业□个人□其他□

                                                              

患者姓名:

性别:

男□女□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或年龄:

民族:

体重(kg):

联系方式:

原患疾病:

医院名称:

病历号/门诊号:

既往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有□无□不详□

家族药品不良反

应/事件:

有□无□不详□

相关重要信息:

吸烟史□饮酒史□妊娠期□肝病史□肾病史□过敏史□其他□

药品

批准文号

商品名称

通用名称

(含剂型)

生产厂家

生产批号

用法用量

(次剂量、途径、日次数)

用药起止时间

用药原因

怀疑药品

并用药

不良反应/事件名称:

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时间:

  年 月 日

不良反应/事件过程描述(包括症状、体征、临床检验等)及处理情况(可附页):

不良反应/事件的结果:

痊愈□好转□未好转□不详□有后遗症□表现:

死亡□直接死因:

死亡时间:

年月日

停药或减量后,反应/事件是否消失或减轻?

是□否□不明□未停药或未减量□

再次使用可疑药品后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事件?

是□否□不明□未再使用□

对原患疾病的影响:

不明显□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导致后遗症□导致死亡□

关联性评价

报告人评价:

  肯定□ 很可能□ 可能□ 可能无关□ 待评价□ 无法评价□ 签名:

 

报告单位评价:

 肯定□ 很可能□ 可能□ 可能无关□ 待评价□ 无法评价□ 签名:

报告人信息

联系电话:

职业:

医生□ 药师□ 护士□其他□

电子邮箱:

签名:

报告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

          

联系人:

电话: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生产企业请

填写信息来源

医疗机构□经营企业□个人□文献报道□上市后研究□其他□

备注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1)导致死亡;

2)危及生命;

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4)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

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报告时限

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或者获知之日起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30日内报告。

有随访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

其他说明

怀疑药品:

是指患者使用的怀疑与不良反应发生有关的药品。

并用药品:

指发生此药品不良反应时患者除怀疑药品外的其他用药情况,包括患者自行购买的药品或中草药等。

用法用量:

包括每次用药剂量、给药途径、每日给药次数,例如,5mg,口服,每日2次。

报告的处理

所有的报告将会录入数据库,专业人员会分析药品和不良反应/事件之间的关系。

根据药品风险的普遍性或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如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警示信息,更新药品如何安全使用的信息等。

在极少数情况下,当认为药品的风险大于效益时,药品也会撤市。

 

附件2

用药错误报告表

患者姓名:

年龄:

性别:

体重:

患者联系方式:

诊断:

就诊科室:

错误发生日期:

年月日时分发现错误日期:

年月日时分

错误内容

□A级:

客观环境或条件可能引发差错(差错隐患);

□B级:

发生差错但未发给患者,或已发给患者但未使用;

□C级:

患者已使用,但未造成伤害;

□D级:

患者已使用,需要监测差错对患者的后果,并根据后果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伤害;

□E级:

差错造成患者暂时性伤害,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F级:

差错对患者的伤害可导致住院或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G级:

差错导致患者永久性伤害;

□H级:

差错导致患者生命垂危;

□I级:

差错导致患者死亡。

错误药品是否累及患者

□是□否□不详

患者是否使用了错误药品

□是□否□不详

错误分级

□A级:

客观环境或条件可能引发差错(差错隐患);

□B级:

发生差错但未发给患者,或已发给患者但未使用;

□C级:

患者已使用,但未造成伤害;

□D级:

患者已使用,需要监测差错对患者的后果,并根据后果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伤害;

□E级:

差错造成患者暂时性伤害,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F级:

差错对患者的伤害可导致住院或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G级:

差错导致患者永久性伤害;

□H级:

差错导致患者生命垂危;

□I级:

差错导致患者死亡。

患者伤害情况

□死亡(直接死因):

死亡时间:

年月日

□抢救(措施):

□残疾(部位、程度):

□暂时伤害(部位、程度):

(恢复过程:

□住院治疗□门诊随访治疗□自行恢复□其他____)

□无明显伤害

引发错误因素

1.处方因素□缩写□抄方□口头遗嘱□处方辨认不清

2.药品因素□分装□稀释□标签□药名相似□外观相似

3.环境因素□环境欠佳□货位相邻□拼音相似□设备故障□多科室就诊

4.人员因素□疲劳□知识欠缺□培训不足□技术不熟练

5.其他□其他___________

发生差错的场所

诊室(□病房□门诊)□药房□护士站□患者家中□PIVAS□其他_____

引起错误的人员

1.医生□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副(正)主任医生□实习医生□进修医生

2.药师□初级药师□主管药师□副(正)主任药师□实习药师□进修药师

3.护士□初级护士(师)□主管护师□副(正)主任护士□实习护士□进修护师

4.其他□患者及家属□其他___________

其他与错误相关的人员

□医生□药师□护士□患者及家属□其他___________

发现错误的人员

□医生□药师□护士□患者及家属□其他___________

错误相关药品

批准文号:

通用名:

商品名:

生产厂家:

剂型:

规格:

有无药品标签、处方复印

件等资料

□是□否

错误发生、发现与

处理的经过

改进措施

报告人:

科室(部门)负责人:

报告人联系电话:

e-mail

报告科室/部门:

 

附件3

药品质量事件报告表

报告科室/部门:

报告时间:

患者姓名:

年龄:

性别:

住院号/门诊就诊号:

就诊科室:

事件发生时间:

事件发现时间:

□A级:

客观环境或条件可能引发药品质量问题;

□B级:

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及时发现,未发给患者,或已发给患者但未使用;

□C级:

患者已使用,需要监测该药品对患者的后果,并根据后果判断是否需要采取

措施预防和减少伤害;

事件分级

□D级:

患者使用了该药品,造成暂时性伤害,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E级:

患者使用了该药品,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F级:

患者使用了该药品,对其造成永久性伤害;

□G级:

患者使用了该药品,导致生命垂危;

□H级:

患者使用了该药品,导致死亡。

以上C-H级属于药品损害事件。

事件发生地点

□药库□药房□门诊输液室□病区□PIVAS□制剂室

□患者取回家中□其他__________

批准文号:

通用名:

商品名:

事件相关药品信息

生产厂家:

剂型:

规格与包装:

批号/有效期:

数量:

供应商:

有无药品标签、处方复印件等资料

□是□否

事件发生、发现与处理的经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