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最终版综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8486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最终版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最终版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最终版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最终版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最终版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最终版综述.docx

《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最终版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最终版综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最终版综述.docx

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最终版综述

民族旅游资源开发

一、名词

1、民族生态博物馆:

由其所在的社区和资料信息中心两部分组成。

社区居民既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是博物馆的建筑面积。

资料信息中心是生态博物馆文化社区文化遗产和信息的储存库。

2、旅行是指人们带有某种专门的目的而进行的远距离探索经营活动。

3、旅游是游客以自愿为原则,前往异地或“异文化”人群中有体验的一种具有休闲、消遗、社会、文化属性的短暂个人经历

4、游客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所在国到其他国家去,其目的不是去所访问的国家内获取收入的旅行者。

包括两类不同的旅行者①旅游者②短期旅游者

5、旅游业广义的旅游业是指凡与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有关,为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而狭义的旅游业仅指提供可以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部门。

6、民族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民族或其他群体所吸引,而前往“异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旅游经历。

7、民族旅游资源指能吸引游客前往旅游目的地参加民族旅游的旅游资源。

8、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9、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且这部分文化因素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能产生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

10、旅游民族学是旅游学与民族学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旅游现象,研究旅游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11、“跳板”隐喻加法瑞认为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从日常生活的稳定状态中进入到一种身心解放和激励的“非同寻常的流放”状态后,再回到日常生活中。

这个“非同寻常的流放”与仪式的阈限状态相对,返回平常生活则是阈限后的阶段。

12、“世俗一神圣一世俗”格雷本提出的游客体验观点,认为游客在回到日常、世俗、普通的存在状态之前,经历了一个与平常不同的神圣的“高点”。

13、旅游目的地是指拥有特定性质旅游资源,具备一定旅游吸引力,能够吸引一定规模数量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特定区域。

它是集合旅游产品和旅游接待设施等服务体系,为了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需求而构建的综合性区域

14、“他乡”的期待。

现代游客在旅行前,通过广告、网络、电视、宣传画册、报刊等媒介获得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并形成对“他乡”的期待。

15、文化商品化是指原本不属于买卖流通和通过货币实行交换的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转化或变异为可以进行买卖和货币等价交换。

16、旅游民族在民族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和“民族身份”成为了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源和民族交往的外在符号。

而这些民族就成为了旅游民族。

17、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城市文明形成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一定地域在载体上、人口上、文化上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向具有城市特点的表现形态变迁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

城市化是民族旅游目的地最明显的文化变迁。

18、民族(民俗)博物馆:

是为了保护民族民俗文物,丰富收藏,并为参观者了解民族民俗文化内涵而建立的博物馆

19、民族文化村:

是个中国化名称,国外称之为露天博物馆。

是指展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实地村落和模拟村落

20、节事旅游:

指以一次性或定期举办的以节日庆典为核心吸引力,营销或提升目的地的特殊旅游活动形式

21、社会结构:

目的地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稳固联系,表现为接待地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的有序性(经济结构、权利结构、社会分层、职业构成、人口状况)

22、一村一品:

起源于日本大分县,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

23、原地浓缩式:

为了便于游客充分了解或体验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地方政府或投资者在少数民族居住地选取合适的地段建设以当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村,文化园等。

24、附属设施:

地方组织,如旅游服务中心,又称为游客中心,游人中心,是旅游景区设立的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旅程安排、讲解、教育、休息等旅游设施和服务部功能的专门场所。

二、列举

1、旅行者

司马迁、法显、玄奘、徐霞客

希罗多德、塔西佗、伊本·白图泰、马可波罗

2、现代旅游业特点

首先,它必须是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经营性行业;

其次,它必须有稳定的机构和设施;

再次,它服务的对象必须是以提供经费为条件的游客。

3、旅游四大要素

游客、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业

4、民族旅游的特征:

原则性、民族性、参与性、神秘性、乡土性

5、民族旅游资源分类

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

6、民族旅游资源特征

易逝性、稀缺性、综合性、多样性、区域性、审美性

7、旅游民族学的研究视角

从游客和客源地、从旅游的远行即旅游业、从目的地

8、旅游民族学的关注点

不同文化的碰撞、旅游与传统文化的现代共存、吃住行游购娱、

旅游中社会生产和商品交换、旅游对东道主社会等的影响

9、旅游民族学学科特征:

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实践性

10、旅游民族学研究的两大任务

积累资料

理论专门化、服务化

11、影响目的地旅游需求的因素

价格、汇率、交通、竞争、政府、景区景点、文化差异、市场营销、时间

12、影响客源地旅游需求的因素

个人收入、收入分配、休假权利、政府税收及调控、人口学因素、城市化进程

13、游客与东道主互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①当游客向当地居民购买物品与服务之时;

②当游客与当地居民在旅游景点相遇之时;

③在信息交换过程中双方发生面对面的交往之中

14、旅游过程中的旅游真实性划分

客观性真实:

就是我们说的真实文化和传统,即原生文化。

存在性真实:

存在性真实指带着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在这个状态当中,一方面旅游者要体验真实,另一方面又试图摆脱生活中的压力,走向“自我存在”的反面

构建性真实:

指真实的构建中既包括了旅游行为本身的客观性,同时又浸透了一些其他的因素,如想象、期待、偏爱、权利等,使之成为一个类似的“生产者”。

15、旅游者的旅游经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旅游类型

单独还是团体

旅游者与目的地社会的关系

导游扮演的角色

16、旅游目的地形成的三个条件:

旅游市场需求、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服务

17、旅游目的地核心要素

被称为“4A”:

吸引物(attractions);康乐设施(amenities);进入设施(access);附属设施(ancillaryservices)。

18、旅游目的地的特征

综合性、季节性、文化性、多用性、不可分离性

19、民族文化发展的两条路:

一是靠自己不断更新;二是靠外来刺激。

20、满族文化身份的重新建构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以来对满语学习的推动。

●第二阶段,满族文化产业开发中通过在满族相对聚居的地方修缮历史遗迹、兴修新的经济条件下推动族群认同的努力。

21、节事旅游特点:

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性、很强的参与性、娱乐性。

22、民族意识内容:

对自身民族的特征、特点的反映和认识

对自身民族历史及传统的反映和认识

对自身民族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反映和认识

对自身民族与他民族交往的环境、条件的反映和认识

23、民族意识的三个结构

民族发展意识、民族交往意识、民族属性意识

24、民族交往意识的三个层次

民族平等意识、民族自尊或优越意识、民族自卑意识

25、民族发展意识的三个层次

自我发展意识、自主自立发展意识、协同发展意识

26、少数民族妇女参与旅游业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导游、餐饮服务、民族歌舞表演、家庭旅游接待、传统手工艺品的加工与销售

27、民族旅游地城市化的文化变迁

1.民族传统文化变迁

2.物质生活变迁

3.社会生活方式变迁

4.生产方式变迁

5.思念观念变迁

28、如何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管理?

1.对旅游影响进行评估

2.制定长期的旅游发展计划

3.确定旅游目的地的承载能力

4.广纳众议

5.社区参与旅游开发

6.旅游教育

7.明细旅游资源产权

8.资源有价

29、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

1.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

2.可进入度

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4.客源市场

5.旅游地民族形象

6.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

7.空间聚集与竞争

8.决策者行为

9.当地居民的态度

30、民族旅游的开发模式

(一)从空间角度划分

原地开发模式

异地开发模式

(二)从时间角度划分

短期节庆模式

长期固定模式

(三)从参与程度划分

民族(民俗)博物馆

民族文化村

民族生态博物馆

31、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以入境旅游为主的起步阶段

2、国内旅游迅速兴起的快速发展阶段

3、伴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发展时期

32、旅游中的权力特征

1.资本的货币化

2.主客关系的不平等

3.旅游开发中的“权利阴影”

4.文化表演中的“话语”

33、盖茨的整体系统理论步骤

理解控制旅游系统、形成目标、制定达成目标的具体项目、选择并评价可能的规划、实施、评价和反馈

34、我国旅游规划的利益主体类型主要有

政府部门、游客、当地居民、旅游企业和投资方、规划团体、地方专家

35、马康纳旅游吸引力的塑造来自于一下程序:

1、神圣化景物的命名阶段。

2、框限和提升。

3、奉祀密藏。

4、机械性再生产

5、社会再生产。

三、简答

1、旅行、旅游的区别

1、旅游者当中也有带有游玩之外的专门的目的,比如科学考察、政治访问等。

2、一些旅游项目不免有意外,如民族调查

3、旅游活动一般为人为安排,但是不排除一些兴致所在。

2、简述旅行家和旅游业之间的关系

1、由于仰慕旅行家名声,很可能成为旅游业的开发目标

2、旅行家游记会成为游客渴望到达的旅游点

3、旅行家对当代旅游所做的铺垫并不能代替旅游部门所做的开发

3、旅游和旅游业的关系

旅游是旅游者的个人行为,是旅游需求

旅游业是旅游企业的集合行为,是旅游供给

4、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的区别

人文旅游资源:

历史进程中认识和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

以物为载体,静态的,历史的。

社会文化资源:

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人群及其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实物和活动。

以人为载体,属于动态的,现实的。

5、旅行特点:

1、旅行活动具有冒险性(张骞、麦哲伦、玄奘)

2、旅行是一种首创性的非常规活动(达尔文、利玛窦、哥伦布)

3、旅行是指人们带有某种专门的目的而进行的远距离探索经营活动。

6、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同,两者的运行机制和运行目标不同

联系:

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就没有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时,必须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7、旅游产生后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容易引发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

•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的传统文化一旦搬上舞台脱离了原有的生存背景,导致舞台化,庸俗化。

•旅游加速了目的地的城市化,传统文化失去了生存环境,特色消失。

8、民族旅游的价值

民族旅游是促成民族间文化交流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民族旅游能够带来异质文化间互动的良好环境。

民族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娱乐和消遣。

9、民族旅游业的特征:

1.服务对象必须上门接受服务。

2.旅游的服务内容,必须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3.旅游必须要有精神服务。

4.旅游服务必须要对接触的文化形式进行诠释和说明。

5.旅游者在一定程度上无意识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常规,才能实现满意的服务效果。

6.旅游业需要有意识的利用旅游中的不适,使用户获得精神上的娱乐。

10、旅游民族学学科性质

1.旅游民族学是民族学、旅游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诸学科相互渗透后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

2.旅游民族学不是一门纯理论性的学科,而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3.旅游民族学是顺应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兴学科。

11、民族学参与旅游研究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

社会文化历史研究,有利于资源评估和开发。

(目的地)

客源地民族社会的了解,为市场开发提供依据。

(客源地)

标准化和差异性有机结合。

(目的地)

知识有利于旅游部门和服务人员更好了解旅游地,加强服务。

(旅游业)

成果有利于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做好心理准备。

(游客)

12、民族学参与旅游研究有助于对旅游现象的认识

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有利于——理解、比较、整合、方向

实地调查有利于——对异域社会了解、研究

民族学观察理解异文化有利于——了解其他群体

民族学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旅游民族学中

交叉学科优势

弥补旅游学的不足

13、为什么旅游民族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他的研究对象综合性:

他涉及目的地、游客、客源地、旅游组织机构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

他的研究视角综合性:

运用不同的视角与方法,从多个侧面对同一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注意个人、群体与社会各个层次的有机联系

他的研究方法综合性:

除了综合民族学、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外,还积极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等

14、旅游民族学的理论构建应兼顾那些事实:

15、旅游民族学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学的田野调查之间的区别

1.它是一种纯应用性调研工作。

调查目的以民族旅游开发经营的需要为转移。

2.它必然是一种大范围短周期的集体调查活动。

3.它必然是一种调查项目单一、不苛求民族文化的自身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浅层调查。

4.它必然是一种以前人研究结论为基础的抽点式复查和验证。

5.调查设计中的参比系统,原则上以拟议中的游客传统文化为基准。

6.除对文化自身的认知外,还得兼顾与旅游经营相关的其它社会和自然内容。

16、旅游民族学的文献资料搜集与民族学的文献资料搜集之间的区别

1.在民族旅游区的文献资料,并不一定是有可靠文献记载的。

大多数有,但不严密。

2.利用少数民族文献记载,不仅内容有开发的价值,文字本身也有价值。

尽可能地获取一些文字样品,弄清这些文字的现实使用情况。

17、旅游民族学搜集资料的基本原则:

1.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应从民族旅游业经营的实际出发

2.资料的取舍应取准于民族旅游经营中的商业价值

3.获取资料的手段,既要遵循民族学传统规范,又照顾到民族旅游业经营的实际

4.还应包括纯经济资料的获取

18、朝圣与旅游产生的不同原因:

“朝圣”指宗教信徒去圣地朝拜,是一种为了崇敬的目的,或者为了在某地求得某种神的或者超自然的佑助,或者为了例行或免除某些宗教义务,而走向某地的一次旅程。

“旅游”是为了休闲为目的,到某地区求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与升华,或者为了调节或免除某些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枯乏,而走向某地的一次旅程。

19、格雷本提出“世俗一神圣一世俗”的游客体验观点

认为游客在回到日常、世俗、普通的存在状态之前,经历了一个与平常不同的神圣的“高点”。

20、影响主客社会交往的因素:

时间与空间

交流

文化

旅游者和东道主的不同类型

旅行安排的不同类型

文化经纪人的角色(如导游)

旅游开发的阶段以及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与东道主的数量

旅游类型(如乡村旅游还是城市旅游)

21、张海荣认为的旅游文化震惊的三个阶段

(一)在旅游者进入一个具有新文化的旅游地之前。

(二)旅游者在旅游地经历文化震惊之中。

(三)在旅游者回到自己文化群体之后。

22、文化震惊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适度的文化震惊会激起旅游者的兴趣,进一步去探索旅游文化产生的原因,寻找到解释理由之后,能够对旅游中所发现的文化差异进行理解,寻求两种文化的共同点,从而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阅历。

 

(二)负面影响 

文化震惊也可能带来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旅游者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障碍。

如面对异质文化的紧张感、人际交往力不从心的沮丧感和对异质文化的憎恨感等。

从而导致对东道主的消极情感、失眠、烦躁增加、疲惫、挑剔、主动性降低等等,最终影响了旅游的质量。

23、何为迎合性的旅游者,何为适应性的旅游者

迎合型的旅游者

对自己的文化抱有自卑感,容易发展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如,谢广坤去上海回来模仿,觉得本地落后。

适应型旅游者

能够主动理解他人的文化,通过跨文化交往的时间,创造性地推进本土文化的发展。

24、何为现代性

吉登斯说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它涉及:

①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实现世界向人类干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②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③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同家和民主。

伯曼说:

现代性的关键特征在于它的双刃性:

现代性的那种瓦解传统的变化是激动人心的,但旧有的确实性的丧失又让人恐慌。

马康纳将这种状态解释为一种“疏离感”。

要逃避或摆脱这种“疏离感”,现代人相信或是幻想只有到远离都市,避开现代社会到前现代社会中去找寻他们失落了的精神家园。

25、什么事构建性真实

指真实的构建中既包括了旅游行为本身的客观性,同时又浸透了一些其他的因素,如想象、期待、偏爱、权利等,使之成为一个类似的“生产者”。

“舞台真实”就是一种“象征性真实”。

强调“原汁原味”但不可能把自己的原生文化“和盘托出”,有些东西是不能向外来人展示的。

我们就可以用一些带有象征性真实的东西展示给游客,如舞台表演。

舞台真实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但并不等同于原生文化本身的真实,它是通过艺术的加工、提炼,使原生文化显得更加真实。

26、舞台化过程中真实性还存不存在

强调“原汁原味”但不可能把自己的原生文化“和盘托出”,有些东西是不能向外来人展示的。

我们就可以用一些带有象征性真实的东西展示给游客,如舞台表演。

舞台真实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但并不等同于原生文化本身的真实,它是通过艺术的加工、提炼,使原生文化显得更加真实。

27、为什么精心设计和改编的比真实还真实的产品更吸引游客

学者认为“舞台真实”还会激发创新,甚至导致“新文化的发明”而被接受为“传统”和“真实”。

在发展旅游中,受到游客们的兴趣的激发下,会对原生文化进行复制和精心制作,重新阐释和重新评价,这就是文化自身的变革。

还有学者认为,通过舞台表演,还可以使“一些原来不真实的东西也变为真实的”。

迪斯尼主题就是虚化,随着时间推移,里面的一切都变成了真实。

文化是可以被创造的,而且这种文化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成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而被大众游客所接受。

28、简述史密斯的倒金字塔

史密斯的“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和适应情况呈倒立金字塔”论断:

随着游客人数的增多,旅游对东道主地区的文化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东道主地区的人对不断增多的游客的觉则日益淡漠。

换言之,旅游越是成为大众旅游,它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就越深刻,个体旅游者对当地民众的适应程度也就越差。

29、针对旅游者我们做哪些研究

1.对各国各阶层、不同文化层次的旅游者进行比较研究,着重解决旅游的特定形式与社会群体精神文化的关系。

2.研究学术发展和旅游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那些不能直接开发成产业的。

3.总结旅游者的经验,使我们对旅游业、文化结构、社会阶层、文化变迁有更好的了解。

30、为什么旅游是现在意义的朝圣

旅游活动的过程具有人生“通过仪式”的完整程序与意义。

从外在形态看,朝圣与旅游都是人类有异于生活的另类“生活方式”;从象征结构看,都是“通过仪式”有连续的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三段式结构,完成“世俗”与“神圣”、“我者”与“他者”、“原我”与“新我”的过渡与交融;从内涵意象看,都是追求精神文化的“家园”,体现着“复命归真”的深层精神文化内涵。

31、为什么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差异性是对全球化霸权的解构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景观,文化的差异性吸引着异地的游客。

尤其是全球化的“同质化”的过程中,“地方性”更成为一种诉求和表征

32、什么样的乡村能吸引人

并不是所有乡村都能吸引游客。

荒瘠的、肮脏的、忙碌的乡村都不会吸引游客的注意。

“游客的乡村旅游既是寻求一种‘真实性’,同时又要满足‘有趣’和放松等因素”。

理想的乡村要有有没得风景画、别致的风俗画、异族的风情画。

33、飞地现象出现后的影响

当地人排斥外国游客,或是当地人接受外国游客的行为模式,形成某种社会“示范效应”,即当地人模仿游客的穿着和行为。

这两种情况都会引发问题。

34、为什么旅游都是一种无形的出口形势

旅游者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赚的钱在接待地花费,使资金流入接待国或地区,就像其他出口业一样,这种收入的流入创造了商业收益,家庭收入,工作机会和政府税收,不过国际旅游所引发的是外汇在国家间的流动,国内旅游则是货币在一国境内的再分配

35、为什么纳什认为旅游是一种帝国主义形势

纳什认为旅游是一种“帝国主义形式”。

问题解决由当地政府处理,否则撤资;在实际的经营层面上,在宾馆和其他设施中那些薪水高并令人尊敬的职位有时均被那些有经验和专长的外籍员工所内据,而那些挣钱少的低层次的工作往往留给当地人。

这种明显的歧视很可能会酿成仇恨,破坏国际关系。

36、简述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的关系

1.旅游文化资源的商品化不一定会给文化真实性带来破坏,反之有利于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舞台真实”并未使原生文化的真实性丧失。

(当地人对自己文化的民族情怀何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没有变)

3.虽然商品化和舞台真实可以互相转化的,而且必须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

4.开发文化资源要尊重当地人的意愿,要赋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5.应从多方面来看待“舞台真实”这个问题。

(并不是人人都知道什么是真实,追求真是并不等于追求原始,因为真实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6.“舞台真实”可以防止大量的游客进入“后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人的原生文化并使之免遭破坏。

37、如何对待民族文化的商品化

文化商品化视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一种方式和渠道,不必小题大做的将商品化当做毁灭民族文化的洪水猛兽。

文化商品化不仅保护了濒临灭绝的文化,还帮助文化突破自身局限,吸收外界文明的先进部分,从内涵向外延发展。

38、旅游民族出现的原因

“旅游民族”的现象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多向、多因的互动过程。

其中既有政府为发展经济、加快增长、解决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到地区差距增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考虑,也有少数民族推进自身地位和价值的历史、文化意图,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外来游客对旅游地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冲击。

39、节事旅游的意义

1.文化艺术节是很多民族发展旅游的一个途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2.节事活动的重新兴起,为民族提供了—个展示其形象的舞台,重新唤起了人们的民族认同的意识,凝聚了民族的向心力。

3.艺术节能够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加快民族旅游资源产业建设和发展。

40、少数民族妇女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优势

妇女相对男子来说拥有体态、语言能力、情感、智慧、细腻和更有耐心、外表、仁爱之心和牺牲精神等方面的长处,所以这些社会心理因素使得少数民族妇女在旅游经济的浪潮中游刃有余。

41、为什么旅游与城市是一种互动的发展关系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又将加快城市化建设

42、传统上少数民族妇女的困境

政治上,她们实际参政议政机会少,参与社会活动少。

经济上,妇女就业机会少,缺乏经营技能和资金;

文化教育上,她们受教育及学习的机会少,文化水平低,文盲率高。

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上,地位低,劳动强度大,不被认可。

性别角色上,重男轻女。

43、旅游对接待地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一是旅游对城市化所必需的产业聚集、人口聚集、资金、技术等要素聚集、城市中间扩容、城市功能完善等都有着直接的推进作用

二是旅游对城市特色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的优化功能

44、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滞后的表现

1.城市数量少,城市化水平低

2.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等级规模体系极不完善,序列结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