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时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83468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时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时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时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时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时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时练习.docx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时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时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时练习.docx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时练习

2020—2021学年下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时练习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任末

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

不远险阻。

每言: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削荆

为笔,刻树枝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

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①任末:

人名。

②笈:

书箱。

③庵:

茅草小屋。

④荆:

这里指荆的枝条。

⑤麻蒿:

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的字。

①不知其旨也    旨:

_______________

②负笈不远险阻  负:

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3)【甲】文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4)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_______家论著,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________编纂的。

(2)下列各项与“不知其旨也”中“旨”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陛下降恩旨B.其旨远,其辞文

C.彼有旨酒D.命君拟旨

(3)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类比开篇,意在突出学习对于懂得“至道”是多么重要。

B.本文的主旨是“教学相长”,其所指“教”和“学”的主体古今是一致的。

C.文章结尾引用《兑命》“学学半”和《陋室铭》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作用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

D.这篇小短文是一篇既有推论又很富有辩证色彩的教育论文,对偶句式给说理带来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4)请分别用动宾短语来回答“学”和“教”会导致哪两种情境?

用原文回答这两种情境又会带来怎样的益处?

(5)有人说“‘教学相长’探讨的是老师自身的学习和进步,和学生的学习没有关系”,对于这一观点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

决焉?

(选白《孟涂文集》)

【注】①奚:

怎么。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

②非问无以广识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甲】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继而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并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B.文章告诉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学学半”告诉我们教比学更重要。

C.《虽有嘉肴》一文论述的观点和陶行知说的“师道至可敬在此。

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的意思相近。

D.《虽有嘉肴》告诉我们要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节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弗学/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B.不知其善也/王曰:

“善。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夫学须静也

D.故曰:

教学相长也/而或长烟一空

(2)把语段

(一)

(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语段

(一)中画线的A、B两句能否调换顺序?

为什么?

(5)请依据语段

(一)

(二)的内容,简述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哪些要素。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

师襄子曰: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

“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

“已习其志,可以

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

,曰:

“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

“丘得其为

,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师襄子辟席再拜,曰:

“师盖云《文王

》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进:

继续学(新内容)。

②益:

增加、加深。

③有间:

过了一段时间。

④为人:

作曲的人。

⑤《文王操》:

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选出下列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任末好学

年十四,学无常师,负

不远险阻。

每言: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

,削

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

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①任末:

人名。

②笈:

书箱。

③庵:

茅草小屋。

④荆:

灌木名。

⑤麻蒿:

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不知其善也/择其善者而从之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其此之谓乎/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语段【甲】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4)【甲】【乙】两个语段都谈到了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味美,②背

(2)①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②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3)【甲】文主要说明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示例:

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

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解答】

(1)①句意:

就不知道嘉肴的味美。

旨:

味美。

②句意为:

(他)就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艰难险阻。

负:

背。

(2)①是故:

因此。

困:

困惑。

②若:

如果。

以:

凭。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阅读全文,从“教学相长也”中可知,【甲】文主要说明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作答本题时,围绕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在教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提升来表述即可。

2.

【答案】

(1)儒,戴圣

(2)C

(3)B

(4)两种情境:

知不足;知困。

益处: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教学相长”和学生也是有关系的。

理由:

①因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就会提升他的教学水平,教学水平提高就会培养出更出色的学生。

②学生既可以在自身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提高,也可以在给同学讲解过程中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

【解答】

(1)根据课上所学及积累可知,《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2)“不知其旨也”句意:

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

旨:

味美。

A项,句意:

陛下降下恩旨。

旨:

皇帝命令,诏书。

B项,句意:

它的意旨非常深远,它的文辞又非常文雅。

旨:

意旨,意思。

C项,句意:

他有美酒醇又香。

旨:

味美。

D项,句意:

指令谭君起草诏书。

旨:

皇帝命令,诏书。

故选C。

(3)B项,“其所指‘教’和‘学’的主体古今是一致的”错误,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和“学”是两个主体;文中所说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

(4)解答此题,需明确题干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根据“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可知,“学”会导致“知不足”,“教”会导致“知困”。

这两种情境所带来的益处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阅读文本可知,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本题中,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的过程,而这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也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得到提高,在与同学及教师提出问题及交流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获得提升。

由此可以看出,题干中观点是错误的。

3.

【答案】

(1)①味美,②增加

(2)①所以说: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②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3)教与学,学与问,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4)B

【解答】

(1)①句意为: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

旨:

味美。

②句意为:

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广:

增加。

(2)①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学学半”中第一个“学”同“敩”,教导。

②好:

喜爱。

而:

连词,表转折,却。

(3)作答此题,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第一问:

由【甲】文主旨句“故曰:

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由【乙】文中“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可知,【乙】文论述了问与学的关系。

第二问:

结合对两篇选文的理解,阐述对自己的启发即可。

【甲】文可分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实践出真知的角度作答;【乙】文可分析“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从学习要勤学善问的角度作答。

(4)B项,“学学半”意为“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并不是说“教比学更重要”。

4.

【答案】

(1)C

(2)①《兑命》说: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②有道德修养的人的行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不能调换。

因为A、B的顺序是照应上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

若A、B两句调换顺序,就不相照应了,所以不能调换。

(5)①要“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②要在“静”中去学习。

③对学习不能淫慢、险躁。

④要善于学习,不断深入探究问题。

【解答】

(1)A项,道理/道路;

B项,好处/好;

C项,学习/学习;

D项,促进/大片的。

故选C。

(2)①曰:

说。

第一个“学”:

通“敩(xiào)”,教导。

学:

学习。

其:

表推测,大概。

此:

这。

之:

代词,这种情况。

谓:

说。

②夫:

句首发语词,引起下文的议论。

君子:

有道德修养的人。

之:

的。

行:

行为。

静: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

用来。

修身:

修养身心。

俭:

节俭。

养德:

培养品德。

(3)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本题中,第一句句子的主语是“不学习”,谓语是“没有办法来增长才能”所以在“非学”之后断开。

第二句话主语是“非志”,谓语是“无以成学”所以在“非志”后断开。

所以正确停顿为: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解答句子能否调换的题目,要注意考查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及与上下文关系。

A句子内容说明的“知道自己的不足。

才能够自我反省”,这与上午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相照应。

B句子照应了上文“教然后知困”。

如果把两个句子的顺序交换,就缺少了这种照应关系,文章缺少了条理性,结构也不够严密了。

(5)解答本题分析内容概括回答。

《虽有佳肴》的观点是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诫子书》中的观点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不能淫慢与险躁。

据此概括回答。

5.

【答案】

(1)B

(2)①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②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3)D

(4)示例:

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解答】

(1)A项,“其”,第一个是语气副词,表示推测;第二个是代词。

B项,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

C项,“反”,第一个是“反思”之意,第二个通“返”。

D项,“而”,第一个表示转折,第二个表并列关系。

故选B。

(2)①旨:

甘美。

②习:

熟悉。

数:

技巧。

(3)D项,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

(4)解答本题注意举例说明,结合乙文具体论述。

从文中语句“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为人也”可以看出孔子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而是由浅入深,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6.

【答案】

(1)B

(2)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示例:

运用类比论证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申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自然引出要阐述的观点。

(4)示例:

【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贵在勤奋。

【解答】

(1)A项,至:

最好的/到。

B项,善:

好处,好的方面。

C项,故:

所以,因此/原来的。

D项,谓:

说/认为。

故选B。

(2)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

好处。

(3)语段【甲】开头通过“虽有嘉肴”引出“虽有至道”,通过类比论证法,自然引出作者要论述的观点,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4)比较两文,根据【甲】文中“故曰:

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重在强调“教学相长”,即“教”和“学”相互促进;根据【乙】文中“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可知,【乙】文重在强调学习贵在勤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